“兄長,你定要撐住,待我找到解救之法。”女媧輕聲呢喃,眼中閃爍著不屈的光芒。


    而在西方靈山之上,準提與接引兩位佛祖並肩而立,目光深邃地望向東方。作為大乘佛教的領袖,他們對人間界的一舉一動都了如指掌。如今,大乘佛教位列第一序列,即將獲得天地氣運的加持,這對於他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師兄,我們是否該有所行動了?”接引輕聲問道。


    “師兄,你我二人困於混元一重天已久,此番天地氣運更迭,正是佛教大興之機。”準提的聲音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仿佛已預見佛教光輝照耀九天十地的未來。


    接引輕輕搖頭,聲音沉穩而深邃:“師弟言之有理,然天地之間,變數重重。截教勢大,人族氣運亦不可小覷。我等需步步為營,方能穩操勝券。”


    準提聞言,笑容不減,卻多了幾分慎重:“師兄放心,我自有計較。且看我這菩提樹下,六翅金蟬正受佛光洗禮,他日必成我佛教護法,助我教大興。”言罷,他手指輕彈,一道金光沒入六翅金蟬體內,其周身佛光更甚,似有梵音低吟。


    而在東海之濱,碧遊宮內,通天教主與林星辰對坐,氣氛略顯沉重。通天教主望著殿外翻滾的雲海,眉頭緊鎖:“人間界氣運被諸教瓜分,我截教雖強,卻也未能獨占鼇頭。”


    林星辰微微一笑,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師尊勿憂,截教氣運早已超脫人間,區區人間界氣運,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待時機成熟,自當歸我教所有。”


    通天教主聞言,心中稍安,但眉宇間的憂慮並未完全散去。他深知,林星辰雖言之有理,但天地間的博弈,遠比表麵複雜得多。


    林星辰見狀,心知師尊有更深層次的憂慮,卻並未直接詢問。他站起身,拱手一禮,語氣堅定:“師尊,星辰在此立誓,百年之內,必讓人間界氣運盡歸截教,以證我教無上威嚴。”


    通天教主望著林星辰那自信滿滿的臉龐,心中既有欣慰也有疑慮。他緩緩點頭,聲音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期待:“但願如此,你且去吧,為師靜候佳音。”


    林星辰轉身離去,步伐堅定,心中已有了全盤計劃。他知道,截教曆經十萬年、百萬年的積累,氣運之磅礴,非其他教派所能比擬。人間界氣運,不過是他們邁向更高境界的一塊墊腳石。


    與此同時,西方靈山之上,接引與準提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著。他們深知,下一量劫的到來,將是佛教大興的關鍵時刻。準提更是親自下山,遊走四方,廣結善緣,為佛教的未來鋪路。


    “吾之一生,求道問天,今功德圓滿,當立教以傳後世。”李耳輕聲自語,聲音雖輕,卻仿佛蘊含了天地至理,讓周圍的空間都為之一顫。他站起身,整理衣襟,向府中眾人微微頷首,以示告別,隨後牽起那頭陪伴他多年的青牛,踏上了前往鹿邑的征途。


    青牛步伐穩健,與李耳的步伐不謀而合,兩者間仿佛有著某種難以言喻的默契。沿途風景如畫,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皆在李耳的眼中匆匆掠過,但他心中所念,唯有那即將開啟的傳道之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李耳邊走邊吟,那晦澀玄妙的道音,隨風飄散,落入林間,引得百鳥齊鳴,仿佛連自然界的生靈都被這份深邃所吸引,靜心聆聽。


    數日之後,函穀關巍峨的身影映入眼簾,那是一座橫亙在天地間的雄關,見證了無數英雄豪傑的過往。李耳駐足,凝視著這座古老的關隘,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激動與明悟。“函穀關,不僅是地理之界,更是心靈之關,吾道將由此而廣。”


    正當此時,異象突生,李耳背後,一抹淡淡的紫氣悄然升起,初時細微,轉瞬間便如雲霧般彌漫開來,覆蓋了周圍三千裏之地。紫氣東來,萬象更新,天地間仿佛都為之色變。


    青牛亦有所感,體魄之上突然閃耀起明亮燦爛的晶瑩之光,那光芒中蘊含著無盡的智慧與力量,牛眼更是閃爍著深邃的光芒,仿佛能洞察世間萬物之本質。這一幕,讓過往的行人紛紛駐足,驚歎不已。


    李耳微微一笑,心中滿是欣慰與期待。他知道,這不僅是青牛的異象,更是自己道行深厚的體現。他繼續前行,每一步都顯得那麽堅定而有力,因為他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與孔丘的再次論道,以及那即將開創的道家新紀元。


    “看,那不就是傳說中的李耳先生嗎?”尹喜的聲音因激動而微微顫抖,他指向遠方,那裏,一位身著樸素道袍的老者,騎著一頭神異非凡的青牛,緩緩而來。青牛步伐穩健,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顯然已非凡物。


    “李耳先生,道家之祖,得老子真傳,其思想深邃如海,我等雖未得見孔子聖顏,但能親眼目睹李耳先生風采,亦是三生有幸啊!”尹喜的話語中滿是敬仰,他轉身對身旁的兵士們說道,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


    隨即,尹喜親自下關,率領一隊精銳兵士,以最隆重的禮儀迎接李耳的到來。他快步上前,躬身行禮,聲音誠懇而熱烈:“李耳先生,久仰大名,今日得見,實乃三生有幸。願先生能在函穀關稍作停留,與我共論大道,尹喜不勝感激。”


    李耳微微一笑,那笑容仿佛能包容萬物,他輕輕點頭,聲音溫和而深邃:“尹喜大人客氣了,吾亦久聞函穀關之名,今日得緣至此,自當與大人共敘道法。”


    於是,李耳與尹喜並肩步入函穀關,關內頓時彌漫起一股難以言喻的祥和之氣。在接下來的半年時光裏,兩人幾乎每日都沉浸在道法的探討之中。尹喜本就學識淵博,經李耳一點撥,更是豁然開朗,學問突飛猛進。他常常聽得如癡如醉,對李耳的敬仰之情也日益加深。


    然而,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一日,李耳向尹喜透露了自己即將離開的消息。尹喜聞言,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失落與不舍,他緊緊握住李耳的手,眼眶微紅:“老師,您這一走,不知何時才能再見。請允許我稱您為老師,以表我對您學問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李耳聞言,眼中閃過一絲欣慰,他輕輕拍了拍尹喜的肩膀,溫聲道:“好,你我雖非師徒之名,卻有師徒之實。你心性純良,對道法有著獨到的見解,未來定能有所成就。”


    臨別之際,尹喜為李耳和青牛準備了豐盛的食物和盤纏,以表心意。他鄭重地向李耳行了拜師禮,眼中滿是不舍與祝福。當李耳騎上青牛,準備離開時,函穀關上空突然湧現出氤氳紫氣,那紫色神光璀璨奪目,仿佛要衝破天際。青牛背上的李耳,目光威嚴而深邃,口中流轉出陣陣道音,那是對天地萬物的感悟與理解。


    言畢,四周風雲變幻,五色祥雲繚繞,天地間仿佛有某種古老而神秘的力量被喚醒。老子繼續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隨著這番話落,天地間響起陣陣雷鳴,仿佛是天道對老子智慧的迴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一字一頓,字字鏗鏘,話音未落,隻見天地間一股磅礴的氣運如九天銀河之水,洶湧澎湃地向他湧來。老子身形一震,周身環繞的混元之氣愈發濃厚,修為竟在瞬間突破至準聖之境,引得天地異象頻現,驚雷炸響,響徹雲霄。


    這一幕,不僅震撼了人間界,更驚動了三界眾生。玉清子、冥河老祖、伏羲大聖、燃燈古佛、彌勒佛祖、鬼穀子等諸多大能,紛紛睜開慧眼,望向那氣運匯聚之地,心中湧起無盡的渴望與算計。


    老子深知此中利害,閉關紫霄宮,周身混元之氣繚繞,如同混沌未分,他沉浸於大道之中,力求突破混元一重天的瓶頸。歲月悠悠,老子修為日益精進,為未來的修行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在魯國鹿邑之地,孔子孔丘正襟危坐於杏壇之上,向七十二名弟子傳授大道至理。他的聲音溫和而堅定,每一句話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與智慧。弟子們聽得如癡如醉,天地間不時有異象升起,仿佛是對孔子講道的認可與讚賞。


    一日,孔子講道完畢,望著眼前這些求知若渴的弟子,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使命感。他目睹百姓戰亂之苦,深知君王與官員的責任重大。於是,孔子決定立下儒道,以仁愛之心教化世人,希望君王能愛惜臣民,官員能愛惜百姓。


    孔丘立於杏壇之上,衣袂飄飄,雙眸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間萬物之本質。突然間,一股無形的氣息自他體內蓬勃而出,那是浩然之氣,純淨而磅礴,它不急不緩,卻帶著一股讓鬼神退避、仙魔低頭的力量,緩緩向四周蔓延開來。


    “老師,這是……”身旁的顏迴,這位最得孔丘真傳的弟子,眼中滿是震驚與敬畏,他的話語中帶著一絲顫抖。


    孔丘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對弟子反應的理解,也有對即將展開新篇章的淡然。“此乃文道之精髓,浩然之氣,非獨修於身,亦能化育萬物。”


    隨著孔丘的話語落下,這股浩然之氣如同潮水般洶湧,瞬間覆蓋了整個曲阜,繼而跨越山川河流,蔓延至無數諸侯國。大儒們手中的筆停止了揮動,學子們的誦讀聲戛然而止,他們不約而同地抬頭望向曲阜的方向,眼中閃爍著前所未有的光芒。


    “文聖再現,吾輩當興!”不知是誰先喊出了這句話,隨即,整個大陸上的文人墨客,無論身處何方,皆是對著曲阜的方向深深一拜,他們的動作整齊劃一,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


    在這一刻,無數文人身上的文氣仿佛找到了歸宿,它們匯聚成一道道細流,穿越空間,瘋狂地湧入孔丘的體內。孔丘的氣息隨之節節攀升,他的身影在光芒中逐漸變得高大,仿佛與天地同壽,日月同輝。


    “準聖之境,孔丘終至矣!”遠處,幾位隱世不出的洪荒大能,望著這一幕,不禁發出由衷的讚歎。他們之中,有人曾親眼見證過文聖倉頡的輝煌,此刻卻也不得不承認,孔丘的成就,已足以與倉頡比肩。


    “若生於洪荒破碎之前,此子或可成就混元,真乃天縱之才也。”一位大能感慨道,言語中既有惋惜,也有對孔丘未來的無限期待。


    然而,對於這一切,孔丘本人卻顯得異常平靜。他並未因證道準聖而沾沾自喜,反而更加專注於眼前的傳道授業。他深知,文道之路,任重而道遠,個人的修為再高,也需有後來者繼承發揚。


    “殿下,夜深了,該歇息了。”侍從輕聲提醒,打斷了伏羲的沉思。他微微一笑,搖了搖頭,“無妨,我心中尚有未盡之事。”


    伏羲站起身,走到窗前,望著夜空中繁星點點,心中有了決斷。“既然不能直接修道,我便以治世之道,間接影響天地,讓我的道統流傳千古。”他心中暗誓,隨即提筆,在竹簡上緩緩書寫,一字一句,皆是他對治世的深刻理解與期望。


    數月後,《治世》一書問世,舉國轟動。伏羲親自踐行書中理念,減免賦稅,興修水利,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日益強盛。他的治世之道,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逐漸深入人心。


    而在遙遠的晉國,國師府內,鬼穀子正對著滿室弟子,慷慨激昂地講述著縱橫之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言行一致,方能取信於人;形影相隨,則計謀無不成。”他的聲音穿透時空,激勵著每一個渴望智慧與力量的心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洪荒:我悟性逆天,拜師通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浪人不太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浪人不太浪並收藏洪荒:我悟性逆天,拜師通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