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君子之道有四個方麵,我一個方麵都沒有做到。要求兒子對我做到的,我應當先對父親做到,這一條我還沒有做到;要求下屬對我做到的,我應當先對國君做到,這一條我還沒有做到;要求弟弟對我做到的,我應當先對哥哥做到,這一條我還沒有做到;要求朋友對我做到的,我應當先對朋友做到,這一條我還沒有做到。


    平常道德的實行,平常言論的謹慎,如果自己的才能還有所不足,不敢不努力自勉;如果自己的才能綽綽有餘,也不敢把本領使盡。說話要顧及行動,行動要顧及說話。做到了這一點,豈不是一個言行一致的篤實君子嗎!君子按照當時所處的地位行事,不抱非分之想。處在富貴的地位,就按照富貴者的身份行事;處在貧賤的地位,就按照貧賤者的身份行事;處在夷狄的地位,就按照夷狄的身份行事;處在患難之中,就按照患難者的身份行事;君子無論處在什麽地位,都能夠恰如其分地行事。


    身居上位,不欺淩在下位的人;身居下位,不巴結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求於人,這樣就不會招致怨恨。上不埋怨蒼天,下不歸罪他人。所以,君子處在現有的境地而等待天命的安排,小人則鋌而走險以求僥幸。


    孔子說:射箭之道有似於君子之道,如果沒有射中靶心,要迴過頭來檢查自己。君子之道,就好比走遠路一定要從近處開始,又好比登高一定要從低處開始。《詩經》上說:同妻子相親相愛,像琴瑟一樣和諧。加上兄弟和睦,歡樂氣氛濃厚。使你的家庭安寧,使你的妻兒高興。孔子說:能夠這樣做,做父母的大概就感到順心了。


    孔子說:鬼神所表現出來的功德,恐怕夠盛大了。看它又看不見,聽它又聽不到,但又體現在萬物之中而不可以輕視它的存在。使天下的人都齋戒沐浴,身著盛服,恭恭敬敬地從事祭祀。無所不在啊!既好像在人們的頭上,又好像在人們的左右。《詩經》上說:神鬼的降臨時刻,無法進行揣測,豈敢怠慢厭倦!從隱微到明顯,真誠的心意就是這樣隱藏不住。


    孔子說:舜可以說是一個大孝子了!論道德是個聖人,論尊貴是個天子,論財富擁有四海之內,死後在宗廟享受祭祀,子孫也托福受到庇護。所以大德之人必得高位,必得高祿,必得令名,必得高壽。所以,天生萬物,一定要根據其不同的秉性而給其待遇。所以道德高尚的人就得到栽培,道德卑劣的人就遭到覆敗。《詩經》上說:令人讚美喜愛的君子,具有十分光明的美德。善於安民善於用人,接受來自上天的福祿。上天保佑於他,上天一再賜福於他。所以,有偉大的德行的人一定是受了天命的。


    孔子說:無憂無慮的人,恐怕隻有文王吧!有王季作他的父親,有武王作他的兒子父親為他開創了基業,兒子又繼承了他的事業。武王繼承了太王、王季、文王的未竟之業,一用兵就戰勝了殷紂而取得了天下,自身又沒有丟掉天下的美名。論尊貴身為天子,論財富擁有四海之內,宗廟中享受祭祀,子孫也托福受到庇護。武王在晚年才受命為天子,周公成就了文王、武王的心願,追尊太王、王季為王,對太王以上的列祖列宗用天下之禮祭祀。這種禮節,通用於諸侯、大夫、士以及庶人。


    父親是大夫,兒子是士,父親去世用大夫之禮安葬,用士禮祭祀。父親是士,兒子是大夫,父親死後用士禮安葬,用大夫之禮祭祀。對旁係親屬一年喪服的服喪,從庶人起,到大夫為止。對父母三年之喪的服喪,下起庶人,上止天子。父母之喪,無論兒子的身份是貴是賤,喪期都是一樣的。


    孔子說:武王和周公,大概是最孝的人了吧!所謂孝,就是要善於繼承先人的遺誌,善於完成先人的未竟之業。一年四季按時打掃先人的祖廟,陳設先人的祭器,陳設先人的衣服,進獻先人要吃的應時食品。宗廟之禮,是用來排列昭穆順序的;助祭者按爵位高低來排列順序,是用來辨別貴賤的;進獻祭品的人按照職事來排列順序,是用來區分才能的;旅酬時,讓卑幼的人首先為尊長的人舉杯勸功,是為了讓卑賤的人也能有事可做。宴飲時,按頭發的黑白程度排列座次,是為了區別年齡的大小。


    就先人所就之為,行先人所行之禮,奏先人所奏之樂,敬先人之所尊,愛先人之所親,事奉死者就像生前一樣,事奉亡者就像其健在一樣,真是孝到極點了。郊天祭地之禮,是用來敬事上帝的。宗廟之禮,是用來祭祀先人的。如果明白了郊天祭地之禮的含義,明白了宗廟四時之祭的含義,治理國家就心中有數,就好比用指頭在手掌上指指畫畫一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歸來如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歸來如鬆並收藏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