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節 中庸
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 作者:歸來如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孔子說:人們的愛好道德之心,如果像愛好女色那樣就好了。諸侯不應該在本國臣民中挑選美女作妻妾。所以君子不貪女色,為百姓樹立楷模。所以男女授受不親。為婦人駕車,應該用左手上前。姑、姊妹、女兒出嫁以後又迴到娘家,男子就不再和她們同席而坐。寡婦不應該在夜間哭泣。婦人有病,可以問她病是輕了還是重了,但不要問她害的是什麽病。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亂弄男女關係而敗壞倫常的。
孔子說:按照婚禮的規定,新婿要親自到女家迎親,拜見嶽父嶽母,嶽父嶽母親手把女兒交給新婿,並且千叮嚀萬囑咐地要她見到婆家以後孝順聽話。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還有不孝順的。
*********
(31)中庸
《中庸》是一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的文章,相傳是孔子的嫡孫子思所作,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南宋理學家朱熹把《中庸》《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宋朝、元朝以後,《中庸》成為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上天賦予人的叫做性,遵循上天賦予的性而行動叫做道,把道加以修整並使得眾人效仿叫做教。道,是不能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也自覺地警惕謹慎,在人們聽不見的地方也仍然戰戰兢兢。沒有什麽隱秘可以不被發現,沒有什麽小事可以不被顯露,所以君子在二人獨處的時候也十分小心謹慎。人的喜怒哀樂尚未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而又處處合乎規範,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最大根本;和,是天下的普遍規律。達到了中和,就會天地有條不紊,萬物發育生長。
孔子說:君子堅持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堅持中庸,是因為有君子之德,因而總是恰如其分;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有小人之心,因而肆無忌憚。孔子說:中庸大概是最高的道德標準了!可惜人們很少能夠長期做到啊!孔子說: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實行,我知道原因了:聰明的人做過了頭,愚蠢的人卻還沒有達到。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彰明,我知道原因了:賢者做過了頭,不賢者卻還沒有達到。沒有一個人不吃不喝,但能品嚐出滋味的卻很少。孔子說:中庸之道大概是不能實行了吧!
孔子說:舜大概是最明智的人了吧!他不恥下問而且善於審察淺近的話,別人說錯的他加以掩蓋,別人說對的他加以表揚;他抓住過和不及這兩個極端,取其折中之道,使愚蠢和聰明的人都能實行。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道理吧!
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備利欲驅趕到羅網、機關、陷阱卻不知道躲避。人人都說我是有智慧的,但他們選擇了中庸之道,卻不能堅持一個月。
孔子說:顏迴的為人,選擇了中庸之道,取得了一點進步,就牢牢記在心中,使其永不丟失。孔子說:天下國家可以得到治理,爵位俸祿可以辭掉,鋒利的刀刃可以腳踏上去,而中庸之道卻是很難做到的。
子路向孔子請教什麽是強。孔子說:你問的是南方的強呢,還是北方的強呢?抑或是你自己的強?用寬厚柔和來教誨人們,盡管別人最自己無理,自己也不以牙還牙,這便是南方的強,君子才能做到。鼎盔貫甲,枕戈待旦,戰死不悔,這便是北方的強,性情強悍的人才能做到。所以,君子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正的強!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正的強!國家有道之時,也不改變窮困時的操守,這才是真正的強!國家無道之時,至死也不改變誌向,這才是真正的強!
孔子說:探求隱僻的道理,做出詭異的行動,後世會對這種欺世盜名的行徑有所稱述,我不這樣幹。君子遵循正道而行,半途而廢,我卻不能停頓下來。君子依照中庸之道行事,如果碰上無道的時候,不得不隱遁於世,即便不被人知也不後悔。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到。君子之道,廣大而又精微。就其一般情況來說,即使是普通的男男女女,也可以知其一二;如果說到它的最高境界,即便是聖人也有所不知。就其一般情況來說,普通的男男女女也能做到;如果說到它的最高境界,即便是聖人也有所不能。
天地如此之大,人們尚且感到有所遺憾。所以,君子所說的大,整個天下都無法承載;所說的小,整個天下也五人能夠剖析。《詩經》上說:老鷹展翅飛上天,魚兒遊動在深淵。這是說聖人之德昭著於天地。君子之道,從普通男男女女的所知所行開始;說到它的最高境界,則昭著於天地之間。
孔子說:道不可以遠離於人。人所實行的道卻遠離於人,那就不可以作為道了。《詩經》上說:砍斧柄呀砍斧柄,式樣就在你麵前。握著斧柄去砍斧柄,手握斧柄伐木製斧柄,斜著眼審度兩者,仍然覺得相差很遠。所以君子的治人,即便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有過能改,也就不再責備。忠恕的精神;離道不遠,別人讓自己做自己都不願做的事,也不要讓別人去做。
孔子說:按照婚禮的規定,新婿要親自到女家迎親,拜見嶽父嶽母,嶽父嶽母親手把女兒交給新婿,並且千叮嚀萬囑咐地要她見到婆家以後孝順聽話。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還有不孝順的。
*********
(31)中庸
《中庸》是一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的文章,相傳是孔子的嫡孫子思所作,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南宋理學家朱熹把《中庸》《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宋朝、元朝以後,《中庸》成為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上天賦予人的叫做性,遵循上天賦予的性而行動叫做道,把道加以修整並使得眾人效仿叫做教。道,是不能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也自覺地警惕謹慎,在人們聽不見的地方也仍然戰戰兢兢。沒有什麽隱秘可以不被發現,沒有什麽小事可以不被顯露,所以君子在二人獨處的時候也十分小心謹慎。人的喜怒哀樂尚未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而又處處合乎規範,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最大根本;和,是天下的普遍規律。達到了中和,就會天地有條不紊,萬物發育生長。
孔子說:君子堅持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堅持中庸,是因為有君子之德,因而總是恰如其分;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有小人之心,因而肆無忌憚。孔子說:中庸大概是最高的道德標準了!可惜人們很少能夠長期做到啊!孔子說: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實行,我知道原因了:聰明的人做過了頭,愚蠢的人卻還沒有達到。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彰明,我知道原因了:賢者做過了頭,不賢者卻還沒有達到。沒有一個人不吃不喝,但能品嚐出滋味的卻很少。孔子說:中庸之道大概是不能實行了吧!
孔子說:舜大概是最明智的人了吧!他不恥下問而且善於審察淺近的話,別人說錯的他加以掩蓋,別人說對的他加以表揚;他抓住過和不及這兩個極端,取其折中之道,使愚蠢和聰明的人都能實行。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道理吧!
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備利欲驅趕到羅網、機關、陷阱卻不知道躲避。人人都說我是有智慧的,但他們選擇了中庸之道,卻不能堅持一個月。
孔子說:顏迴的為人,選擇了中庸之道,取得了一點進步,就牢牢記在心中,使其永不丟失。孔子說:天下國家可以得到治理,爵位俸祿可以辭掉,鋒利的刀刃可以腳踏上去,而中庸之道卻是很難做到的。
子路向孔子請教什麽是強。孔子說:你問的是南方的強呢,還是北方的強呢?抑或是你自己的強?用寬厚柔和來教誨人們,盡管別人最自己無理,自己也不以牙還牙,這便是南方的強,君子才能做到。鼎盔貫甲,枕戈待旦,戰死不悔,這便是北方的強,性情強悍的人才能做到。所以,君子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正的強!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正的強!國家有道之時,也不改變窮困時的操守,這才是真正的強!國家無道之時,至死也不改變誌向,這才是真正的強!
孔子說:探求隱僻的道理,做出詭異的行動,後世會對這種欺世盜名的行徑有所稱述,我不這樣幹。君子遵循正道而行,半途而廢,我卻不能停頓下來。君子依照中庸之道行事,如果碰上無道的時候,不得不隱遁於世,即便不被人知也不後悔。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到。君子之道,廣大而又精微。就其一般情況來說,即使是普通的男男女女,也可以知其一二;如果說到它的最高境界,即便是聖人也有所不知。就其一般情況來說,普通的男男女女也能做到;如果說到它的最高境界,即便是聖人也有所不能。
天地如此之大,人們尚且感到有所遺憾。所以,君子所說的大,整個天下都無法承載;所說的小,整個天下也五人能夠剖析。《詩經》上說:老鷹展翅飛上天,魚兒遊動在深淵。這是說聖人之德昭著於天地。君子之道,從普通男男女女的所知所行開始;說到它的最高境界,則昭著於天地之間。
孔子說:道不可以遠離於人。人所實行的道卻遠離於人,那就不可以作為道了。《詩經》上說:砍斧柄呀砍斧柄,式樣就在你麵前。握著斧柄去砍斧柄,手握斧柄伐木製斧柄,斜著眼審度兩者,仍然覺得相差很遠。所以君子的治人,即便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有過能改,也就不再責備。忠恕的精神;離道不遠,別人讓自己做自己都不願做的事,也不要讓別人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