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哀公向孔子請教治理國家的方法。孔子迴答說:文王、武王的治國方法,都記載在典籍上麵。他們在世,這些治國方法就能得到實施;他們去世,這些治國方法也就隨著廢弛。治人之道在於講究治國方法,種地之道在於講究種植方法。治國方法,就好像蒲偉一樣。所以,治理國家的根本問題在於得到賢人,而能否得到賢人又決定於國君自身的修養,加強自身修養道德,加強道德修養要靠仁。所謂仁,就是愛人,愛人之中,以親近自己的親人最重要;所謂義,就是適宜,適宜之中,以尊敬賢人最重要。


    親近親人而有親疏之別,尊敬賢人而有貴賤之差,禮這個東西也就應運而生。職位卑下,又得不到上級的信任,是不能夠把百姓治理好的。所以,君子不可以不加強自身修養;要想加強自身修養,不可以不事奉雙親;要想事奉雙親,不可以不知人;要想知人,不可以不知道天理,天下通行的準則有五條,實行這五條準則的美德有三種。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交往,這五條就是天下通行的準則;智、仁、勇,這三點就是天下通行的美德,是用來推行這五條準則的。


    對於這五條準則,有的人生下來就知道,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有的人受到挫折才知道;不管是怎樣知道的,隻要知道了,就是一樣的。對於實行這五條準則的三項美德,有的人是心安理得地去實行,有的人是抱著功利目的去實行,有的人是勉強地去實行;不管是怎樣地去實行,隻要是最後都取得成功,就是一樣的。


    孔子說:愛好學習,接近於智;努力行善,接近於仁;懂得羞恥,接近於勇。知道了這三條,就知道怎樣修身;知道該怎樣修身,就知道該怎樣治理百姓;知道該怎樣治理百姓,就知道該怎樣治理天下和國家。


    凡是治理天下、國家,有九條原則,即修養自身,尊重賢人,親愛親屬,敬重大臣,體恤群臣,愛護民眾,招徠百工,懷柔藩國,安撫諸侯。修養自身,道德就能樹立;尊重賢人,遇事就不迷惑;親愛親屬,伯父,叔父、兄弟就不會怨恨,就能安之若素;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於糊塗;體恤群臣,士就會盡力予以報答;愛護民眾,百姓就會受到鼓勵;招徠百工,財貨就能充足;懷柔藩國,四方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就會畏服。


    齋戒沐浴,衣冠整齊,不合乎禮的事情不做,這是用來修養自身的辦法;摒退讒侯,遠離女色,輕視財貨而看重道德,這是用來鼓勵賢人的辦法;高位厚祿,好親人之所好,惡親人之所惡,這是用來鼓勵親愛親屬的辦法;屬員眾多,足備使令,這是用來鼓勵大臣的辦法;忠信對待士人,給以厚祿,這是用來鼓勵群臣的辦法;役使有時,減輕賦稅,這是用來鼓勵百姓的辦法;每日檢查,每月考試,論功行賞,這是用來鼓勵百工的辦法;來時歡迎,走時歡送,多誇獎而少責備,這是用來懷柔藩國的辦法;延續斷絕了的世係,恢複滅亡了的國家,國內有亂就幫助平定,國勢危急就給予支援,按時接受朝聘,走的時候賞賜豐厚,而來的時候微薄,這是用來安撫諸侯的辦法。


    凡是治理天下國家有九條原則,而用來實行這九條原則的方法是事先要有所準備。不管什麽事,事先有所準備就能成功,事先沒有準備就會失敗。說話事先有所準備就不會中斷,做事事先有所準備就不會受窘,行動之前有所準備就不會出錯,道路事先計劃妥當就不會搞到走投無路。職位卑下,又得不到上級的信任,是不能夠把百姓治理好的。


    要得到上級的信任有方法:首先要得到朋友的信任,如果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也就得不到上級的信任了;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有方法:首先要孝順父母,如果不孝順父母,也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了;要做到孝順父母有方法:首先要反省自己是不是誠心誠意,如果不是誠心誠意,也就做不到孝順父母了;要使自己誠心誠意有方法:首先要明白什麽是善,如果不明白什麽是善,也就不能使自己誠心誠意了。


    誠,這是上天的準則;做到誠,這是做人的準則。作為上天準則的誠,不用勉強就正好,不用思考就得到,從容不迫,一舉一動都恰如其分,能這樣做到的是聖人。要做到誠,就要擇善並且牢牢抓住不放。


    廣泛地學習,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切實地實行。除非不學,學了而沒有學會,就不罷休;除非不問,問了而沒有弄懂,就不罷休;除非不思考,思考而沒有得到結果,就不罷休;除非不分辨,分辨而沒有分辨明白,就不罷休;除非不實行,實行而不實行徹底,就不罷休。別人聰明,學一遍就能學會,自己就學上百遍;別人學十遍就能學會,自己就學上千遍。如果真能這樣做了,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會變得聰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會變得剛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歸來如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歸來如鬆並收藏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