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後正色道:“朝廷大兵壓境,嶺南道以一隅抗天下。嶺南王和不能和,戰不想戰,最終的結果,必是全軍覆沒,我等身死族滅。說我等是嶺南王殺的,過分嗎?”


    “呃……”


    崔耕其實早就想到過戰敗的後果,其實也沒那麽嚴重嘛,大不了流亡海外,海外建國就是。但是,這事兒隻能想不能說。離開中原的花花世界,去外邦開辟一番基業,不到萬不得已,沒人會願意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照樣是一種背叛。


    郭元振似乎看透了崔耕的心思,道:“若嶺南王欲逃往海外,某以及安西軍,就不想奉陪了。我們安西軍,從西域被調往長安城,又被迫從長安到嶺南道。總不能死都不能死在中土吧。你若果真如此想,還請給郭某一支將令,我們自己去和李隆基拚命!”


    “這……”


    說到郭元振,崔耕更為理虧。


    他心中暗想,在先天政變時,若無郭元振反水,自己就必死無疑。說郭元振是自己的救命恩人,那毫不為過。


    但人家郭元振投靠自己的目的是什麽?還不是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李隆基死磕,以報女兒的大仇嗎?


    現在可好,自己都做好了事情不好就開溜的打算了。以郭元振的性格,必死無疑!


    這不算背叛什麽算背叛?而且背叛的,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崔耕滿臉羞紅,囁喏道:“其實,也沒那麽嚴重吧?敵強我弱,咱們死守……死守……”


    “死守?”郭元振冷笑一聲,道:“兵法有雲,外無必救之兵,則內無必守之城。嶺南王欲欺我乎?欺己乎?欺天乎?”


    “呃,那咱們可以待李隆基主力集結之時與之決戰,一舉定乾坤?”


    郭元振盯著崔耕的眼睛,道:“嶺南王真的是如此想的?李隆基可以調動天下兵馬,失敗了一次,還有兩次三次……你以弱勝強,能得手幾次?嶺南王也太小瞧天下英雄了吧?”


    頓了頓,又緩和了一下語氣,道:“某也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嶺南王,你今日就對大夥說一下,可願不惜一切代價,與李隆基一戰?”


    “……”望著眼前這些自己的盟友、部屬,乃至肝膽相照的兄弟,崔耕一個字兒都沒說出口。


    “二郎啊!”


    林知祥長歎一聲,站起身來,道:“老夫縱橫四海幾十載,即便去海外了此餘生,也不是不能接受。但是,你想想,嶺南道幾百萬子民,大家吃什麽?喝什麽?縱有積儲,真能支撐得住?再者,你總不能隻帶青年男女吧?海外多瘴疫之地,那些白發老者和黃口孺子,能支撐得住?若他們出去了必死無疑,又有幾人肯跟你出海?”


    張元昌應和道:“但若這些人留在嶺南道,朝廷能放過他們?你以為,李隆基像你一樣,有著……婦人之仁?”


    “……”


    崔耕麵色驟變,還是無言以對。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說實話,林知祥和張元昌提的這個問題,他之前還真沒想過。


    現在仔細一琢磨,逃亡海外之計,不知累得多少百姓慘死。幾萬?甚至是幾十萬!


    自己來到嶺南道,嶺南父老夾道歡迎,以自己為王。難道……自己報答這些百姓的就是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那還算是個人嗎?


    吳知見崔耕終於鬆動,又加了一把火,道:“今日微臣前來,並非是為了自己,而是代表明州諸商家。他們告訴我,嶺南王絕對敗不得,要不然,朝廷秋後算賬,他們恐有抄家滅族之難。”


    先天政變後,崔耕以冀王改封嶺南王,經由洛陽,被張說派人暗中使了小絆子。明州商人們不僅主動相幫,而且主動參與到海貿之中。當時是崔耕,主動提出,讓他們在嶺南道設置貿易點兒。


    若李隆基滅了崔耕,那崔耕就是天字第一號的亂臣賊子,恐怕這些人都難逃“通崔”之罪。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崔耕又是於心何忍?


    這還沒完,緊接著,宋根海站起身來,道:“我這一身富貴,都是嶺南王給的,還給您也沒什麽。但是,可憐我那可憐的孩兒,您那小侄子才四歲,恐怕受不了顛簸之苦,您就真的忍心?”


    封常清道:“要不是嶺南王,俺早就死了二十多年了。要說為您赴死,俺絕沒二話。但是,就這麽不還手,讓人家趕下海,真不甘心啊!嶺南王,俺就不明白了,您把李隆基那孫子掀下王位,自己登基做殿,又怎麽了?男子漢大丈夫,何必那麽瞻前顧後?”


    周興見火候差不多了,衝著眾人連使眼色。


    然後,他跪倒在地,道:“如今李隆基無道,弑兄殺弟,逼父奪權。嶺南王身負海內之望,人品貴重,還請……”


    “停!”


    崔耕趕緊開口阻止,他明白,周興的下一句話,肯定就是讓他稱帝了。


    說白了,眾人今日之舉,還真是一個“黃袍加身”,自己猜到了結尾,隻是沒猜到過程而已。


    崔耕內心深處,不無惡意地想到:恐怕韋後和周興,就是今日之事的主使者。他們甚至串聯的時候這樣對眾人說:嶺南王為何不肯出兵?名不正言不順啊。身為大唐的嶺南王,如何能與大唐天子兵戎相見?所以……大家最好是讓他名正言順了。


    當皇帝總要有個“三次三讓”嘛,大家不要被嶺南王表麵的拒絕欺騙了,一定得堅決擁他為帝。


    當然了,盡管崔耕想清楚了此事的前因後果,還是沒辦法反對。


    道理很簡單,如果說之前嶺南道和朝廷的關係,還有些含糊的話。那麽,經過今日之事,嶺南王上下擰成了一股繩,形成了獨~立的意誌。大勢之下,光自己反對有個屁用?現在大家就拜了“新君”,自己抵死不認,除了表明自己比較虛偽之外,毫無意義。


    崔耕心思電轉,趕緊對著大家深施一禮,道:“大家說得好,若無諸君提醒,本王險些釀成大錯。現在,孤王決定,跟李隆基死拚到底,力保嶺南道基業不失。封常清!”


    “在!”


    “你速帶本部兵馬五千,出青銅關,戰梧州都督張光印。十日內不能破敵,提頭來見!”


    “哈哈,何須用得著十天?五日內破不了那鱉孫,俺老……俺姓封的也沒臉活啦!”


    封常清喜出望外,領命而去。


    崔耕又正色道:“郭元振!”


    “在!”


    “本王命你帶本部一萬安西軍,迎戰越州都督周揚帆。他手下有一萬精銳,你可有把握?”


    “什麽一萬精銳?在郭某人看來,不過是一萬土雞瓦狗而已。咱也立下軍令狀,五日內不能破敵,願奉上某的項上人頭!”


    “好,郭將軍有膽色!郭子儀、張守,你們各領本部兵馬兩千,合兵一處,戰吉州都督宋聞天,讓本王見識見識,大唐雙耀的威風!”


    “得令!”


    ……


    簡短解說,崔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發王令,諸將領命而去,總算把勸自己登位的這股風潮暫時壓下去了。


    包括韋後在內,即便看穿了他得想法,也沒有繼續施壓。道理很簡單,真與朝廷見了血,崔耕想不稱帝,能由得了他嗎?


    然而,出乎大家的預料之外。最終事情的發展,還真沒見血。


    就在諸將出發的第二天,就有消息傳來,永州都督張明匡早在三天前就引軍退走。


    兩日前,梧州都督張光印,吉州都督宋聞天也退了。


    昨日,饒州刺史張笑夫大軍連撤五十裏,固守鳳鳴城。


    越州都督周揚帆在五大都督中實力最強,他倒是沒有退兵,而是派自己的長子前來,請求……投降!


    至於朝廷的兵馬?對了,朝廷的兵馬呢?怎麽都發出檄文這麽久了,朝廷兵馬連個影子都沒有?


    這是出什麽事兒了?


    自從崔日用等人被抓之後,崔耕的情報網絡就被李隆基破壞怠盡,現在還真是兩眼一抹黑。


    正在嶺南道眾人莫名其妙之際,有船自明州前來,從泉州港登陸。下船之人還是崔耕的老熟人……楊思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奮鬥在盛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牛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牛凳並收藏奮鬥在盛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