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那天,在聖眾來迎寺裏,逸晨先生說,去拜謁的日本寺院多了以後,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大約在公元7-9世紀之間日本古寺院的阿彌佗佛像,基本上是莊嚴地坐著,沉浸在深深的冥想中的樣子,眼睛多半是半開半閉的。可到了12世紀左右,日本寺院裏麵的阿彌佗佛像突然都站起來了。眼睛也打開了,而且越來越睜開,直視來訪者。不僅站起來,而且開始把手伸向跪拜者,做出一個主動前傾的迎接姿勢。
逸晨先生發現這個現象後,曾與一位日本僧人討論這件事情。僧人說,這說明這個世界越來越糟糕了,越來越難忍受,想要逃離的人越來越多,欲望越來越熾熱,所以,佛也坐不住了。
(二)
大殿之後,是藏經閣。
逸晨先生說,裏麵供奉著一部宋代傳入日本的木版雕刻印刷的《開寶藏》,還有若幹零散的貝葉梵文經本,都是日本的國寶級文物。
可惜,這些文物因為過於珍貴,平時是不對外開放的,若要拜閱,需要辦特別的手續,還需要具有一定的專業資格。
我們就隻能在外麵隔樓禮拜,以示向往恭敬。
藏經閣外,有一個經書結緣處,有許多印製精美的金紙版線裝佛書,可以免費請閱。
我們在那裏看了一會兒,有一卷名叫《末法燈明記》的書吸引住了我的視線。我便恭請了一冊,帶迴了住處細細拜讀。
傳說這卷書是日本著名的僧人最澄大師所寫。
作者在書中說,現在已經是無戒的時代,因為根本無人持戒,所以,連破戒這種事情本身也都根本沒有了。在這樣無戒的時代,想要尋找持戒的人,反而顯得很可笑。這就像在大街上找老虎一樣,簡直是自欺欺人。
作者說,在這樣的時代裏,尊敬佛教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尊敬隻是在形式上穿著僧衣、名義上自稱是僧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名字僧。
為何有名無實的僧人也值得敬重呢?因為他無論怎樣不持戒,功德也比我們在家人大。他每天穿著黃色的僧衣,手持佛珠在街上那麽一走,在公眾麵前那麽一亮相,人家看到他的外型,意識裏就會出現一個念頭“喔,這是僧侶”、“喔,阿彌陀佛”、“喔,這是佛法”。他一出現,人家心裏自然而然就會想到佛法僧三寶,就會自然憶念三寶。這個憶念三寶的念頭,就會像植物的種子一樣,播撒在人們的心田,久遠的將來,如果外界條件齊聚,種子就會發芽,乃至長成參天大樹。這顆小小的種子,將會成為人們久遠之後的成佛前因。人們將會因為今日播下的這顆種子,而最終成佛,成佛之後又普度無量眾生。
最澄大師說,出家人,他就憑這個出家眾的外形,就能在無量久遠的時間之後,成就無量無邊的眾生,這個功德,絕對不是在家人所能比擬的。所以,就算他不能精嚴地持守戒律,就算他隻是名義上的僧侶,他的功德,我們也不可以小覷輕視,宜當心生敬仰。
最澄大師說,盡管隻是形式和名義上的僧侶,但也總比連形式和名義也不願意去做的人要強一點吧。
讀了這段話,我頓時心生慚愧。最澄大師的這段話,好像就是針對我的自大驕狂之心來說的啊。
原來,出家的功德有如此廣大啊。
這是我第一次了解了出家人的大威德所在。
(三)
在聖眾來迎寺拜謁的時候,逸晨先生和我談起古代的帝後。
他說,按照佛教的觀點,能來這個世界上做皇帝皇後的人,在無量的前世當中,都是積累了廣大福德的人,其中,還有不少是修行得道者返身再來的。
日本一直有一種傳說,認為古德女天皇時代的攝政太子——聖德太子,就是中國的南嶽慧思和尚,也就是智者大師的老師,返身再來的。因為前世是高僧,所以這一生從小就表現出超凡脫俗的智慧和柔軟深厚的慈悲,一生始終在日本推崇佛法,依據佛陀的教會治理國家,深受民眾愛戴,以致於有一段時間其畫像都被印在日元的鈔票上。
逸晨先生覺得,嵯峨天皇的皇後,必定也是修行人再入凡塵。如果前世沒有打下修持的根基,今生絕對不會有這樣清醒和慈悲的言行。
他說,就算是中國隋朝的暴君隋煬帝楊廣,觀其言行,也不似全無來曆的。他說,楊廣的傳記中寫了一件事情:有一天,隋煬帝攬鏡自照,自嘲地說:“好頭顱,不知道將來是誰來砍掉它?”蕭皇後驚問:“陛下,為什麽說這種不吉祥的話呢?”隋煬帝迴答說:“有什麽關係,人這一生,得意的、失意的、富貴的、倒黴的事情,都能逐一體驗一迴,也不失為一種樂趣。”
逸晨先生說,就憑這個迴答,楊廣雖是曆史臭名昭著的暴君,卻也自有他的氣派和意境,非是一般群氓可比。
他又舉了清朝順治帝為例。順治皇帝出家前,曾寫了一首偈語,向朝野表明心跡,說明他為何要棄帝位而出家。
偈雲:
“榮華猶如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肩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迴。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矓又是誰?
不如不來亦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
悲歡離合多勞意,何日清閑誰得知?
世間難比出家人,無牽無掛得安閑。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逍遙佛殿任君嘻。
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屢世種菩提。
雖然不是真羅漢,也搭如來三頂衣。
兔走鳥飛東複西,為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裏江山一局棋!
禹開九洲周伐紂,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卻紫袈裟,隻為當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征南戰北幾時休?
我今撒手西歸去,管甚千秋與萬秋。
打破虛空笑滿腮,玲瓏寶藏豁然開。
直饒空劫生前事,六字洪名畢竟該。”
逸晨先生說:“你看,他偈語中自己言明了,已經憶及前生來曆,本來是一個出家人,隻因一念之差,退轉凡塵,生在了帝王家,18年造作種種殺業,後悔莫及。如今既已明白前事,哪裏肯在紅塵中繼續打滾,當然還要再次出家,接續前生的修行。”
說完,逸晨先生看著我的表情,說:“你相信有人會記得前生的事情嗎?”
我張了張嘴,遲疑了一下,說:“相信。我相信。”
我怎麽可能不相信呢?我自己就有前生的記憶啊!我自己的愛情經曆,就親身證明了前生的存在啊!
我完全徹底地相信順治帝。我理解他!
但是,我不想對人說起前生的這些事情,就算對逸晨先生,就算對高雄,我也不想詳細地說起。
世上的人隻會相信他們能看見的東西。他們不知道肉眼之外,另有眼睛,世界之外,另有世界。
那天,在聖眾來迎寺裏,逸晨先生說,去拜謁的日本寺院多了以後,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大約在公元7-9世紀之間日本古寺院的阿彌佗佛像,基本上是莊嚴地坐著,沉浸在深深的冥想中的樣子,眼睛多半是半開半閉的。可到了12世紀左右,日本寺院裏麵的阿彌佗佛像突然都站起來了。眼睛也打開了,而且越來越睜開,直視來訪者。不僅站起來,而且開始把手伸向跪拜者,做出一個主動前傾的迎接姿勢。
逸晨先生發現這個現象後,曾與一位日本僧人討論這件事情。僧人說,這說明這個世界越來越糟糕了,越來越難忍受,想要逃離的人越來越多,欲望越來越熾熱,所以,佛也坐不住了。
(二)
大殿之後,是藏經閣。
逸晨先生說,裏麵供奉著一部宋代傳入日本的木版雕刻印刷的《開寶藏》,還有若幹零散的貝葉梵文經本,都是日本的國寶級文物。
可惜,這些文物因為過於珍貴,平時是不對外開放的,若要拜閱,需要辦特別的手續,還需要具有一定的專業資格。
我們就隻能在外麵隔樓禮拜,以示向往恭敬。
藏經閣外,有一個經書結緣處,有許多印製精美的金紙版線裝佛書,可以免費請閱。
我們在那裏看了一會兒,有一卷名叫《末法燈明記》的書吸引住了我的視線。我便恭請了一冊,帶迴了住處細細拜讀。
傳說這卷書是日本著名的僧人最澄大師所寫。
作者在書中說,現在已經是無戒的時代,因為根本無人持戒,所以,連破戒這種事情本身也都根本沒有了。在這樣無戒的時代,想要尋找持戒的人,反而顯得很可笑。這就像在大街上找老虎一樣,簡直是自欺欺人。
作者說,在這樣的時代裏,尊敬佛教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尊敬隻是在形式上穿著僧衣、名義上自稱是僧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名字僧。
為何有名無實的僧人也值得敬重呢?因為他無論怎樣不持戒,功德也比我們在家人大。他每天穿著黃色的僧衣,手持佛珠在街上那麽一走,在公眾麵前那麽一亮相,人家看到他的外型,意識裏就會出現一個念頭“喔,這是僧侶”、“喔,阿彌陀佛”、“喔,這是佛法”。他一出現,人家心裏自然而然就會想到佛法僧三寶,就會自然憶念三寶。這個憶念三寶的念頭,就會像植物的種子一樣,播撒在人們的心田,久遠的將來,如果外界條件齊聚,種子就會發芽,乃至長成參天大樹。這顆小小的種子,將會成為人們久遠之後的成佛前因。人們將會因為今日播下的這顆種子,而最終成佛,成佛之後又普度無量眾生。
最澄大師說,出家人,他就憑這個出家眾的外形,就能在無量久遠的時間之後,成就無量無邊的眾生,這個功德,絕對不是在家人所能比擬的。所以,就算他不能精嚴地持守戒律,就算他隻是名義上的僧侶,他的功德,我們也不可以小覷輕視,宜當心生敬仰。
最澄大師說,盡管隻是形式和名義上的僧侶,但也總比連形式和名義也不願意去做的人要強一點吧。
讀了這段話,我頓時心生慚愧。最澄大師的這段話,好像就是針對我的自大驕狂之心來說的啊。
原來,出家的功德有如此廣大啊。
這是我第一次了解了出家人的大威德所在。
(三)
在聖眾來迎寺拜謁的時候,逸晨先生和我談起古代的帝後。
他說,按照佛教的觀點,能來這個世界上做皇帝皇後的人,在無量的前世當中,都是積累了廣大福德的人,其中,還有不少是修行得道者返身再來的。
日本一直有一種傳說,認為古德女天皇時代的攝政太子——聖德太子,就是中國的南嶽慧思和尚,也就是智者大師的老師,返身再來的。因為前世是高僧,所以這一生從小就表現出超凡脫俗的智慧和柔軟深厚的慈悲,一生始終在日本推崇佛法,依據佛陀的教會治理國家,深受民眾愛戴,以致於有一段時間其畫像都被印在日元的鈔票上。
逸晨先生覺得,嵯峨天皇的皇後,必定也是修行人再入凡塵。如果前世沒有打下修持的根基,今生絕對不會有這樣清醒和慈悲的言行。
他說,就算是中國隋朝的暴君隋煬帝楊廣,觀其言行,也不似全無來曆的。他說,楊廣的傳記中寫了一件事情:有一天,隋煬帝攬鏡自照,自嘲地說:“好頭顱,不知道將來是誰來砍掉它?”蕭皇後驚問:“陛下,為什麽說這種不吉祥的話呢?”隋煬帝迴答說:“有什麽關係,人這一生,得意的、失意的、富貴的、倒黴的事情,都能逐一體驗一迴,也不失為一種樂趣。”
逸晨先生說,就憑這個迴答,楊廣雖是曆史臭名昭著的暴君,卻也自有他的氣派和意境,非是一般群氓可比。
他又舉了清朝順治帝為例。順治皇帝出家前,曾寫了一首偈語,向朝野表明心跡,說明他為何要棄帝位而出家。
偈雲:
“榮華猶如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肩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迴。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矓又是誰?
不如不來亦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
悲歡離合多勞意,何日清閑誰得知?
世間難比出家人,無牽無掛得安閑。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逍遙佛殿任君嘻。
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屢世種菩提。
雖然不是真羅漢,也搭如來三頂衣。
兔走鳥飛東複西,為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裏江山一局棋!
禹開九洲周伐紂,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卻紫袈裟,隻為當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征南戰北幾時休?
我今撒手西歸去,管甚千秋與萬秋。
打破虛空笑滿腮,玲瓏寶藏豁然開。
直饒空劫生前事,六字洪名畢竟該。”
逸晨先生說:“你看,他偈語中自己言明了,已經憶及前生來曆,本來是一個出家人,隻因一念之差,退轉凡塵,生在了帝王家,18年造作種種殺業,後悔莫及。如今既已明白前事,哪裏肯在紅塵中繼續打滾,當然還要再次出家,接續前生的修行。”
說完,逸晨先生看著我的表情,說:“你相信有人會記得前生的事情嗎?”
我張了張嘴,遲疑了一下,說:“相信。我相信。”
我怎麽可能不相信呢?我自己就有前生的記憶啊!我自己的愛情經曆,就親身證明了前生的存在啊!
我完全徹底地相信順治帝。我理解他!
但是,我不想對人說起前生的這些事情,就算對逸晨先生,就算對高雄,我也不想詳細地說起。
世上的人隻會相信他們能看見的東西。他們不知道肉眼之外,另有眼睛,世界之外,另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