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德水


    對於任何時代來說,越高的知識層次都越是容易相通。


    對於具體的人,比如學生來說,如果平時基礎紮實,那麽在綜合複習階段成績往往會有一個階梯式的增長。一旦打通各學科知識結構,那麽學優生的誕生比率是恐怖的。當然,天資努力是其中蜜油,否則就隻有仰望命運。


    對於高一層的人,比如學者和科學家來說,就比較玄妙。一個人能力有限突破猶難,如果不成往往走向反麵的宗教,在許多人身上都有反應,比如牛頓的第一推動力。對於愛因斯坦來說卻不是這樣,雖然限於手段,他的統一場論當時陷於困難,但現代科學在這方麵不斷取得著進步。所以,像基督教大主教所雲:“當科學家走到頂點,總發現宗教在那等著他”,並不適用所有人。尤其在這個集團合作時代,人才輩出使得科學發展如大潮奔湧,可以肯定的是人類未來可能無限。


    這裏說一下,如果個人在能力發展受困時的解決心刃,那就是三家德水。


    道家、儒家、兵家都認識到水變幻無常的特點,提出感悟水德升華自身的方法。三家代表性表述如下:


    道家《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儒家《論語》·雍也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兵家《孫子兵法》:夫兵形如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這裏就不解釋以上所述,說一說童年的經曆。


    那時農村沒有現在的灌溉機井,麥田用水全部是水庫沿著幹渠調來的。最早的記憶是秋天修麥田裏的水渠,人還沒有板鍬一半高也分到十米距離,一天下來勞累可以想象,不過水渠規格到沒有拉下。渠隔結實在上麵隨便跑。看著200米長整齊的水渠,心理還是很有成就感的。其後,就是澆地時的辛苦。守著麥格、注意水情、隨時想著掘開或添上渠口。有時晚上隻能大人去,時常半夜驚醒看見高筒膠靴上的泥濘甚至冰片。風雨交加有時還要去扶麥稈。而那時麥子是交公糧的,一年五穀雜糧是主餐,長身體卻時常吃不飽。


    那一年的記憶在來年幹渠來水時有了變化。看著幹涸的水渠再次盈滿,不自覺走到渠邊,將手伸到水中。水色青濁,但緩緩推動著指尖、手指,拂過手掌,捧起一捧,水質透明。渠邊陽光下水麵的波光,水下的暗紋。幾條小魚在水中遊過,一會隱入水波,一會隱入水渦。將手掌沒入水中,遠看一公裏外另一個涵洞,水似乎綿綿無止無盡。很難形容那時幼小心靈融入了什麽,隻知道有了什麽依靠。似乎一絲滿足衝塞胸口,來自腳下的土地、來自天空。


    這是一個少年感悟最初的水德。其後,當贏麵來的風也好雨也罷、雪也好冰也罷,他們似乎都是一樣的,與在田邊看著山後飄來的雲彩,忽然化作幾滴水落在唇邊,似澀澀似甜甜,他們沒什麽不同。


    如果出生在現代社會沒有那樣清甜的經曆,那麽簡單直接記住一句大眾語言:方法總比問題多。問題隻有一個,是啊,問題隻有一個,而人生道路條條。如果鑽了牛角尖,切記兩字:執著。天不有與我,放下也罷。那麽不論你從事什麽職業,政治、軍事、經濟、服務等等行業遇到問題那麽總是會有解決之道。


    時代大潮中沉浮的芸芸同仁,頌讀明代楊慎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涵養水的德行、了解水的流向、見識水的變幻、通達水的智慧,修業進益自然常在。


    2016.4.3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誅紅與八十紅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辰魚長白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辰魚長白山並收藏誅紅與八十紅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