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豐澤縣,楊虎子發現衙門外果然貼著一張告示。他仔細一看,證實老鄉的話一點不假。迴來的路上,楊虎子自思:“得了這隻玉蝴蝶,可沒有第三者知道——除了我和妻子。如果謊說是祖上之物,誰都會相信。到時,拿迴那隻雄蝴蝶,豈不是美事一樁!”
想到高興處,他禁不住一路上蹦蹦跳跳,咿咿呀呀地哼著小曲兒。
次日,楊虎子懷揣玉蝴蝶,竟往豐澤而去。那個老鄉問:“老弟往豐澤來來去去,究竟做些什麽事來?”
楊虎子笑了笑說:“沒有什麽大事,幫人跑跑腿,聯係一樁小生意。老兄!迴頭請你喝酒。”說著,友好地拍拍他的肩膀。此一去,中了沈知縣之計,成了階下囚。正是:
賊心枉作一時計,死到臨頭尚不知。
聽罷楊虎子的供詞,沈知縣心想,這個“刺蝟頭”原來是大同府崔知府的公子崔成亮。他之所為,分明是與吳巡按作對。他們兩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司,我一個小小的知縣可是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
人們常說,官大一級壓死人。崔知府也是吳巡按的下屬。為了辦好這個案件,隻能向吳巡按討得令箭,方好行事。於是,叫過書吏,在他耳邊低語幾句。然後,傳令:
“快捕聽令:速往文嶺縣擒拿兇匪歸案,不得有誤。楊匪暫時收監,到案之日,一同發落。”
張財天一夥匪徒,做夢也沒有想到,楊虎子因玉蝴蝶事發,敗露了他們的行跡。也不曾想到,竟然有人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快捕一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個個手到擒來,沒有走漏一人。而崔成亮不知從何處得到消息,遁跡他方,成了落網之魚。
沈知縣何曾料到,他的妙計卻收到一箭雙雕的效果,擒獲了一夥作惡多端的匪徒。他暗自得意,自誇夫人用計高明。心想,我沈潤豐可是威名大振了,升官發財的機會自然不在話下。
匪徒歸案,沈知縣立即升堂,傳令:“帶兇匪受審。”話音乍落,六個兇匪在快捕的擁挾下入了公堂。他們被快捕按倒在地,惟有張財天臉露傲色,立而不跪,甚是囂張。
沈知縣一拍公案,厲聲吼道:“大膽狂徒,見了本縣為何立而不跪?”
張財天哼的一聲,臉露不可一世的神色,說:“張某上跪天地,下跪父母和劉熙表叔。想叫我跪你,除非日出西山,海枯石爛。”說話時,尤其把“劉熙”二字說的特別大聲,恐怕沒人聽到似的。
沈知縣也哼的一聲,說:“別拿你表叔來壓我,這裏可是山高皇帝遠。再說,本縣是向著正義一方的。”頓了頓,又說:“你小子可是狗仗人勢。有了靠山,就目無王法,胡作非為?告訴你,別人怕了你,老子可不吃那一套。管他皇親國戚,隻要犯到我手上,老子照樣辦他。”
一聞此言,張財天心下一驚,人說沈潤豐鐵麵無私,果然不借。今日犯到他手上,可要當心了。不過,他還是拿話恫嚇說:“如果你放了我們,還有個商量的餘地。如若不然,當心你的狗頭。”
“你這話恫嚇別人還行,在我這裏行不通。自從我坐上知縣這把交椅,我就準備把命留在這裏了。有道是,遠水解不了近火。”
張財天先前那囂張的氣焰沒了,心想,這老家夥可不是好惹的,隻要連自己的命都不要了,還有什麽事做不出來?他暗暗叫苦:完了,今日可能要把命丟在這裏了!
這時,隻聽沈知縣氣憤地說:“大膽狂徒,出言威脅,一派狂言。本縣既為民官,何懼於你?通通給我收監,等候再審。退堂!”
說人不怕死,那都是假的。
是夜,沈知縣的心情非常矛盾,盡管在公堂上說的慷慨激昂,冠冕堂皇。但是,哪個人不怕死?這夥匪徒如不正法,難平民憤。如果秉公辦事,難免會得罪劉熙。看張財天今日那副囂張的模樣,恐與劉熙交往甚密。據說,劉熙的侄子劉旭乃錦衣衛的頭目。得罪了劉熙,頭上這頂烏紗帽同樣也是保不住,弄不好連腦袋也會搬家。
他無限感慨地低聲歎道:“做官難,欲做好官更難呀!”他開始羨慕起百姓來,無拘無束,逍遙自在。
他從無限遐思中迴到了現實來。眼下,為今之計,暫將此事擱下,先把詳情書呈吳巡按,由他出麵審斷。
再說,吳巡按為沈知縣巧斷玉蝴蝶失竊案而大為讚賞。接到書呈,細看案情,又感到事態嚴重。心想,這夥窮兇極惡的強盜,作案之多,搶劫財物之廣,可謂身死難贖。然而,匪首張財天卻與當今皇帝的寵臣劉熙有瓜葛,這才難辦。如不狠刹,難泄民怨。此時的吳巡按,自然也是羊觸藩籬——進退兩難。
可他是個不畏強暴,鐵麵無私的父母官,難道為了保住頭上的烏紗帽,便不敢得罪權貴,不敢為民伸張正義麽?看官!你且聽聽數十萬直隸黎民百姓,對他是怎樣的評說的:
官清如泉水,鞠躬又盡瘁;
若非包龍圖,儼然是海瑞。
吳巡按憤然道:“我吳某何懼你劉熙,就是在皇上麵前,我也敢跟你評論公道。”心下尋思:當今之計,隻有來個先斬後奏,盡快把匪首正法,如等到你劉熙插手此事,事情恐怕就難辦了——盡管我不畏懼他。
於是,他提起朱筆來,在案卷上作下批示:匪首立地正法,餘者發配充軍,沒收其家產。作速行事,不得有誤。批畢,發付信使,作速帶迴。
兒子被擒,張果成情知“東窗事發”。他恃仗劉熙的權勢,料定這些地方官不敢把兒子怎麽樣。如今當官的,個個都是軟蛋,沒有人不畏權勢的。包龍圖第二,恐怕還沒有出世。
可是,一晃數日,不見兒子放迴。這下,他坐不住了。急忙差人到衙門探聽,方知已將此案上報吳巡按。他可是徹底坐不住了。你道為何?其一,兒子的行徑,他怎會不清楚呢?說難聽些,其罪雖死難贖。其二,這個吳巡按可是一個鐵麵無私的大清官,說他是當朝包龍圖也不為過。兒子洗劫他好友的家,他會坐視不管麽?
今日,犯到他手上,定死無疑了。可是,我隻有這根獨苗,還盼望他延續張家香火哩!豈可坐視?隻要有一絲挽救的希望,我拚著老命,也要把兒子從虎口中奪迴來。
想到兒子命懸一線,張果成什麽也不想了,火速趕往京城。因為他心中比誰都清楚,隻有劉熙方可挽救自己兒子的生命。
到得北京,張果成顧不上旅途勞累,急忙往劉府去,把此事向劉熙說了,求他看在表兄弟的份上,想個搭救兒子的辦法。
劉熙聽說,一點也不為難,說:“表兄不必擔慮,俗語說,不看僧麵看佛麵。有我劉熙出麵,料定不會有事。”
“但願如此。你可知道,我隻有這根獨苗。”
“我怎會不曉得!”
劉熙立即走進書房,書信一封,付與張果成,說:“你立即趕迴直隸省城,把此信麵交吳巡按,他會知道怎麽做的。”
張果成豈敢久留,懷揣劉熙的親筆信,火速趕迴省城,把劉熙的書信麵交吳巡按。聽了吳巡按的一句話,他便癱倒在地。
想到高興處,他禁不住一路上蹦蹦跳跳,咿咿呀呀地哼著小曲兒。
次日,楊虎子懷揣玉蝴蝶,竟往豐澤而去。那個老鄉問:“老弟往豐澤來來去去,究竟做些什麽事來?”
楊虎子笑了笑說:“沒有什麽大事,幫人跑跑腿,聯係一樁小生意。老兄!迴頭請你喝酒。”說著,友好地拍拍他的肩膀。此一去,中了沈知縣之計,成了階下囚。正是:
賊心枉作一時計,死到臨頭尚不知。
聽罷楊虎子的供詞,沈知縣心想,這個“刺蝟頭”原來是大同府崔知府的公子崔成亮。他之所為,分明是與吳巡按作對。他們兩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司,我一個小小的知縣可是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
人們常說,官大一級壓死人。崔知府也是吳巡按的下屬。為了辦好這個案件,隻能向吳巡按討得令箭,方好行事。於是,叫過書吏,在他耳邊低語幾句。然後,傳令:
“快捕聽令:速往文嶺縣擒拿兇匪歸案,不得有誤。楊匪暫時收監,到案之日,一同發落。”
張財天一夥匪徒,做夢也沒有想到,楊虎子因玉蝴蝶事發,敗露了他們的行跡。也不曾想到,竟然有人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快捕一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個個手到擒來,沒有走漏一人。而崔成亮不知從何處得到消息,遁跡他方,成了落網之魚。
沈知縣何曾料到,他的妙計卻收到一箭雙雕的效果,擒獲了一夥作惡多端的匪徒。他暗自得意,自誇夫人用計高明。心想,我沈潤豐可是威名大振了,升官發財的機會自然不在話下。
匪徒歸案,沈知縣立即升堂,傳令:“帶兇匪受審。”話音乍落,六個兇匪在快捕的擁挾下入了公堂。他們被快捕按倒在地,惟有張財天臉露傲色,立而不跪,甚是囂張。
沈知縣一拍公案,厲聲吼道:“大膽狂徒,見了本縣為何立而不跪?”
張財天哼的一聲,臉露不可一世的神色,說:“張某上跪天地,下跪父母和劉熙表叔。想叫我跪你,除非日出西山,海枯石爛。”說話時,尤其把“劉熙”二字說的特別大聲,恐怕沒人聽到似的。
沈知縣也哼的一聲,說:“別拿你表叔來壓我,這裏可是山高皇帝遠。再說,本縣是向著正義一方的。”頓了頓,又說:“你小子可是狗仗人勢。有了靠山,就目無王法,胡作非為?告訴你,別人怕了你,老子可不吃那一套。管他皇親國戚,隻要犯到我手上,老子照樣辦他。”
一聞此言,張財天心下一驚,人說沈潤豐鐵麵無私,果然不借。今日犯到他手上,可要當心了。不過,他還是拿話恫嚇說:“如果你放了我們,還有個商量的餘地。如若不然,當心你的狗頭。”
“你這話恫嚇別人還行,在我這裏行不通。自從我坐上知縣這把交椅,我就準備把命留在這裏了。有道是,遠水解不了近火。”
張財天先前那囂張的氣焰沒了,心想,這老家夥可不是好惹的,隻要連自己的命都不要了,還有什麽事做不出來?他暗暗叫苦:完了,今日可能要把命丟在這裏了!
這時,隻聽沈知縣氣憤地說:“大膽狂徒,出言威脅,一派狂言。本縣既為民官,何懼於你?通通給我收監,等候再審。退堂!”
說人不怕死,那都是假的。
是夜,沈知縣的心情非常矛盾,盡管在公堂上說的慷慨激昂,冠冕堂皇。但是,哪個人不怕死?這夥匪徒如不正法,難平民憤。如果秉公辦事,難免會得罪劉熙。看張財天今日那副囂張的模樣,恐與劉熙交往甚密。據說,劉熙的侄子劉旭乃錦衣衛的頭目。得罪了劉熙,頭上這頂烏紗帽同樣也是保不住,弄不好連腦袋也會搬家。
他無限感慨地低聲歎道:“做官難,欲做好官更難呀!”他開始羨慕起百姓來,無拘無束,逍遙自在。
他從無限遐思中迴到了現實來。眼下,為今之計,暫將此事擱下,先把詳情書呈吳巡按,由他出麵審斷。
再說,吳巡按為沈知縣巧斷玉蝴蝶失竊案而大為讚賞。接到書呈,細看案情,又感到事態嚴重。心想,這夥窮兇極惡的強盜,作案之多,搶劫財物之廣,可謂身死難贖。然而,匪首張財天卻與當今皇帝的寵臣劉熙有瓜葛,這才難辦。如不狠刹,難泄民怨。此時的吳巡按,自然也是羊觸藩籬——進退兩難。
可他是個不畏強暴,鐵麵無私的父母官,難道為了保住頭上的烏紗帽,便不敢得罪權貴,不敢為民伸張正義麽?看官!你且聽聽數十萬直隸黎民百姓,對他是怎樣的評說的:
官清如泉水,鞠躬又盡瘁;
若非包龍圖,儼然是海瑞。
吳巡按憤然道:“我吳某何懼你劉熙,就是在皇上麵前,我也敢跟你評論公道。”心下尋思:當今之計,隻有來個先斬後奏,盡快把匪首正法,如等到你劉熙插手此事,事情恐怕就難辦了——盡管我不畏懼他。
於是,他提起朱筆來,在案卷上作下批示:匪首立地正法,餘者發配充軍,沒收其家產。作速行事,不得有誤。批畢,發付信使,作速帶迴。
兒子被擒,張果成情知“東窗事發”。他恃仗劉熙的權勢,料定這些地方官不敢把兒子怎麽樣。如今當官的,個個都是軟蛋,沒有人不畏權勢的。包龍圖第二,恐怕還沒有出世。
可是,一晃數日,不見兒子放迴。這下,他坐不住了。急忙差人到衙門探聽,方知已將此案上報吳巡按。他可是徹底坐不住了。你道為何?其一,兒子的行徑,他怎會不清楚呢?說難聽些,其罪雖死難贖。其二,這個吳巡按可是一個鐵麵無私的大清官,說他是當朝包龍圖也不為過。兒子洗劫他好友的家,他會坐視不管麽?
今日,犯到他手上,定死無疑了。可是,我隻有這根獨苗,還盼望他延續張家香火哩!豈可坐視?隻要有一絲挽救的希望,我拚著老命,也要把兒子從虎口中奪迴來。
想到兒子命懸一線,張果成什麽也不想了,火速趕往京城。因為他心中比誰都清楚,隻有劉熙方可挽救自己兒子的生命。
到得北京,張果成顧不上旅途勞累,急忙往劉府去,把此事向劉熙說了,求他看在表兄弟的份上,想個搭救兒子的辦法。
劉熙聽說,一點也不為難,說:“表兄不必擔慮,俗語說,不看僧麵看佛麵。有我劉熙出麵,料定不會有事。”
“但願如此。你可知道,我隻有這根獨苗。”
“我怎會不曉得!”
劉熙立即走進書房,書信一封,付與張果成,說:“你立即趕迴直隸省城,把此信麵交吳巡按,他會知道怎麽做的。”
張果成豈敢久留,懷揣劉熙的親筆信,火速趕迴省城,把劉熙的書信麵交吳巡按。聽了吳巡按的一句話,他便癱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