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童:
原作“子童”,最早見於元代的《全相平話五種》,在明代小說中,“子童”遂被“梓童”所替用於皇帝或國王對皇後的稱唿。
“子童”這個詞匯實際上有根源,它應該是由“小童”衍化而來。“小童”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正配夫人的自稱。
《論語·季氏》中說:“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
君夫人是諸侯正配夫人,比起後來的皇後,差了一個等級。秦始皇滅六國後,就不願稱王,而稱皇帝,以示尊貴,照此推理,皇後也不能再沿稱過去君夫人的各種稱謂,但是事實上後來的皇後仍然沿襲前稱。
“小童”何以在宋元時期會變成“子童”的呢?有人考證,其中原因應與當時的文化心理有關,南宋至元,程朱理學大盛,封建倫理綱常被奉為永恆不變的天理。政治上的低氣壓,必然使話本作者及使用者十分謹慎,“小童”雖然有據,但似乎用“小”稱皇後有不敬之嫌,於是以“子”取而代之,因“子”也有“小”義,“小童”便衍化為“子童”。
“梓童”的稱唿又是從“小童”衍化而來,“子”與“梓”中古聲韻相同。
為何用“梓”呢?
梓為木中之貴者,古人以梓為有子的象征,皇帝立皇後,不僅是為了母儀天下,更重要的是為了建子嗣,承大統,以延續和維持王朝的長久統治,這是曆代帝王都極為重視之大事。把建儲稱作立國本。因而皇後稱梓童,也正迎合了封建統治者的這種心理。
與“梓童”有相似含義的,還有椒房。
《漢書·車千秋傳》:“江充先治甘泉宮人,轉至未央椒房 。”
椒房殿為西漢未央宮皇後所居殿名,椒房殿亦稱椒室。因以椒和泥塗牆壁,取溫暖、芳香、多子之義,故名。後亦用為後妃的代稱。
…………
《全相平話五種》:包含《武王伐紂平話》、《七國春秋平話》、《秦並六國平話》、《前漢書平話》及《三國誌平話》。每種各有上、中、下三卷,為元朝元英宗孛兒隻斤·碩德八剌的至治年間,由建安虞氏書坊刊刻的一套講史平話中的一部分。是當時一種獨特的以真實史料與民間傳說結合之後,進行演繹的故事話本,藝術形式類似後世的評書。
原作“子童”,最早見於元代的《全相平話五種》,在明代小說中,“子童”遂被“梓童”所替用於皇帝或國王對皇後的稱唿。
“子童”這個詞匯實際上有根源,它應該是由“小童”衍化而來。“小童”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正配夫人的自稱。
《論語·季氏》中說:“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
君夫人是諸侯正配夫人,比起後來的皇後,差了一個等級。秦始皇滅六國後,就不願稱王,而稱皇帝,以示尊貴,照此推理,皇後也不能再沿稱過去君夫人的各種稱謂,但是事實上後來的皇後仍然沿襲前稱。
“小童”何以在宋元時期會變成“子童”的呢?有人考證,其中原因應與當時的文化心理有關,南宋至元,程朱理學大盛,封建倫理綱常被奉為永恆不變的天理。政治上的低氣壓,必然使話本作者及使用者十分謹慎,“小童”雖然有據,但似乎用“小”稱皇後有不敬之嫌,於是以“子”取而代之,因“子”也有“小”義,“小童”便衍化為“子童”。
“梓童”的稱唿又是從“小童”衍化而來,“子”與“梓”中古聲韻相同。
為何用“梓”呢?
梓為木中之貴者,古人以梓為有子的象征,皇帝立皇後,不僅是為了母儀天下,更重要的是為了建子嗣,承大統,以延續和維持王朝的長久統治,這是曆代帝王都極為重視之大事。把建儲稱作立國本。因而皇後稱梓童,也正迎合了封建統治者的這種心理。
與“梓童”有相似含義的,還有椒房。
《漢書·車千秋傳》:“江充先治甘泉宮人,轉至未央椒房 。”
椒房殿為西漢未央宮皇後所居殿名,椒房殿亦稱椒室。因以椒和泥塗牆壁,取溫暖、芳香、多子之義,故名。後亦用為後妃的代稱。
…………
《全相平話五種》:包含《武王伐紂平話》、《七國春秋平話》、《秦並六國平話》、《前漢書平話》及《三國誌平話》。每種各有上、中、下三卷,為元朝元英宗孛兒隻斤·碩德八剌的至治年間,由建安虞氏書坊刊刻的一套講史平話中的一部分。是當時一種獨特的以真實史料與民間傳說結合之後,進行演繹的故事話本,藝術形式類似後世的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