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皇帝的自稱——朕。
“朕”是現在最常見到的皇帝的自稱,影視劇啊、書籍啊都可以看到坐上皇位的人,說個話都朕來朕去的,但實際上“朕”這個自稱原來隻是一個普通的第一人稱代詞,不分貴賤,人人都能用的,不過自秦始皇統一六國稱皇帝之後,秦始皇自認為功高過三皇五帝,便規定隻有他一個人可以稱“朕”,自此曆代統一皇朝帝皇都自稱“朕”,成了皇帝的專屬自稱,除了皇帝,誰也無權使用了。誰再敢自稱“朕”那就是僭越了,是要被殺頭的。
但是,現實中,真的像影視劇那樣,說句話就有“朕”,好像不說朕就沒法說話了嗎?並不是如此。
在秦漢時期,書麵須稱“朕”,口語就比較隨意了。
比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為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藥的方士盧生等人逃亡後,秦始皇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
在這裏,秦始皇自稱“吾”、“我”,並沒有自稱朕。
到了漢朝時,皇帝的自稱依然比較隨意,吾啊我啊,隨便用。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用吾的情況增多,不但口語用吾,就是在詔書、敕令中也自稱“吾”而不自稱“朕”,或許這是與當時的亂局有關,誰也沒能實現大一統,或許覺得自己還不夠自稱“朕”的資格。
唐宋時期,皇帝自稱“吾”、“我”的情況開始顯著減少,不但在正式書麵文件中自稱“朕”,而且口語裏麵自稱“朕”的情況也十分普遍,即使如此,皇帝在口語裏自稱“吾”、“我”的情況也還是大量存在。
元明時期用“朕”的情況增多,偶爾有用“吾”、“我”的時候。
到了清朝,由於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封建製度達到頂峰,皇權空前加強,皇帝開始在無論是生活還是詔書中都自稱“朕”,皇帝自稱“朕”,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命令式用語,是君主至高權威的象征。這反映了清朝皇權達到巔峰,再也沒人能夠挑戰皇權了!哼哼!
一個皇帝的自稱,也可以看出封建製的發展。
秦始皇雖然吞並六國,結束了戰國的亂局,自認為功高過三皇五帝,是始皇帝,可是,當時還是存在著一些諸侯,皇帝並非說一不二的,嬴政心裏還是有些發虛,多自稱為吾、我,別把哪個有反骨的主給激怒了。
到了漢朝時,同樣如此,皇帝怎麽了,別以為皇帝就了不起,你敢削弱我的勢力,敢奪取屬於我的權利,我就敢給你來個“七國之亂”,咱比比誰比誰橫。
三國時期的曹操為了抑製各諸侯的勢力,采取了虛封製,空授爵位或封邑,在一定程度上抑製了諸侯動不動就想給皇上撓癢癢的想法,但,三國時期,魏不論對外還是對內都不是一家獨大,就算采取了虛封製,還不得不團著點各諸侯,別跑去其他地方了,還是不能放心的使用“朕”,哎,是比秦漢時,更不能安心使用“朕”啊。
兩晉南北朝就不說,春秋戰國都沒這麽亂,再個,十六國以及之後的北朝各國,都是胡人建立的,正文中已經多次提及,胡人是部落聯盟形式,更不可能自稱“朕”了。
到唐朝以後,中央集權加強,也再沒有出現過五胡十六國、南北朝這樣長達近三百年,分裂且混亂的局麵了,發展到了清朝,如前文所言,皇權空前加強,皇帝終於可以放飛自我的跳騰跳騰了。
本文是寫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之事,因此,皇帝自稱用“我”,在一個發飆、發威的場合時,才用“朕”。甯晟與泫最初見麵時,為了立威,甯晟多用“朕”自稱,漸漸熟悉後,便用“我”自稱了。
“朕”是現在最常見到的皇帝的自稱,影視劇啊、書籍啊都可以看到坐上皇位的人,說個話都朕來朕去的,但實際上“朕”這個自稱原來隻是一個普通的第一人稱代詞,不分貴賤,人人都能用的,不過自秦始皇統一六國稱皇帝之後,秦始皇自認為功高過三皇五帝,便規定隻有他一個人可以稱“朕”,自此曆代統一皇朝帝皇都自稱“朕”,成了皇帝的專屬自稱,除了皇帝,誰也無權使用了。誰再敢自稱“朕”那就是僭越了,是要被殺頭的。
但是,現實中,真的像影視劇那樣,說句話就有“朕”,好像不說朕就沒法說話了嗎?並不是如此。
在秦漢時期,書麵須稱“朕”,口語就比較隨意了。
比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為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藥的方士盧生等人逃亡後,秦始皇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
在這裏,秦始皇自稱“吾”、“我”,並沒有自稱朕。
到了漢朝時,皇帝的自稱依然比較隨意,吾啊我啊,隨便用。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用吾的情況增多,不但口語用吾,就是在詔書、敕令中也自稱“吾”而不自稱“朕”,或許這是與當時的亂局有關,誰也沒能實現大一統,或許覺得自己還不夠自稱“朕”的資格。
唐宋時期,皇帝自稱“吾”、“我”的情況開始顯著減少,不但在正式書麵文件中自稱“朕”,而且口語裏麵自稱“朕”的情況也十分普遍,即使如此,皇帝在口語裏自稱“吾”、“我”的情況也還是大量存在。
元明時期用“朕”的情況增多,偶爾有用“吾”、“我”的時候。
到了清朝,由於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封建製度達到頂峰,皇權空前加強,皇帝開始在無論是生活還是詔書中都自稱“朕”,皇帝自稱“朕”,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命令式用語,是君主至高權威的象征。這反映了清朝皇權達到巔峰,再也沒人能夠挑戰皇權了!哼哼!
一個皇帝的自稱,也可以看出封建製的發展。
秦始皇雖然吞並六國,結束了戰國的亂局,自認為功高過三皇五帝,是始皇帝,可是,當時還是存在著一些諸侯,皇帝並非說一不二的,嬴政心裏還是有些發虛,多自稱為吾、我,別把哪個有反骨的主給激怒了。
到了漢朝時,同樣如此,皇帝怎麽了,別以為皇帝就了不起,你敢削弱我的勢力,敢奪取屬於我的權利,我就敢給你來個“七國之亂”,咱比比誰比誰橫。
三國時期的曹操為了抑製各諸侯的勢力,采取了虛封製,空授爵位或封邑,在一定程度上抑製了諸侯動不動就想給皇上撓癢癢的想法,但,三國時期,魏不論對外還是對內都不是一家獨大,就算采取了虛封製,還不得不團著點各諸侯,別跑去其他地方了,還是不能放心的使用“朕”,哎,是比秦漢時,更不能安心使用“朕”啊。
兩晉南北朝就不說,春秋戰國都沒這麽亂,再個,十六國以及之後的北朝各國,都是胡人建立的,正文中已經多次提及,胡人是部落聯盟形式,更不可能自稱“朕”了。
到唐朝以後,中央集權加強,也再沒有出現過五胡十六國、南北朝這樣長達近三百年,分裂且混亂的局麵了,發展到了清朝,如前文所言,皇權空前加強,皇帝終於可以放飛自我的跳騰跳騰了。
本文是寫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之事,因此,皇帝自稱用“我”,在一個發飆、發威的場合時,才用“朕”。甯晟與泫最初見麵時,為了立威,甯晟多用“朕”自稱,漸漸熟悉後,便用“我”自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