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後撥列姀自稱“予”


    按現在影視劇以及一些文來說,撥列姀應該自稱“哀家”,但是,“哀家”這個詞是近代人杜撰之詞,最早見於清代李雨堂編著的狄青演義三部曲:《萬丨花丨樓》、《五虎平西》、《五虎平南》。在後麵兩部中,各有多處單單國八寶公主死了駙馬,自稱“哀家”的例證。


    西漢時期成書的《禮記.雜記上》說,“祭稱孝子孝孫,喪稱哀子哀孫。”古人在父母去世時自稱哀子,於是,寫小說的人就根據哀子一詞創造出來了哀家,曆史上不論皇家還是農家,死了丈夫的婦女沒有自稱為哀家,而多自謙為奴家或賤婦。


    就算是杜撰的詞,現在也給用爛了,“哀家”是指丈夫去世的皇後或皇太後,可現在有些劇或文,不管丈夫死沒死,都哀家哀家的叫著,這是瞅自己老公不順眼,自稱哀家咒自己老公快點掛掉?這麽明目張膽的,就不怕被皇上或太上皇給哢嚓了?


    那麽曆史中,太後如何自稱?


    關於太後的自稱,有兩種情況:


    曆史上有一些皇太後,不能安心在後宮享清福,要臨朝聽政,要把持朝政,這樣的皇太後、太皇太後,一般跟皇帝一樣,自稱為朕。如西漢孝元王皇後、東漢和熹鄧皇後,北魏馮太後、唐武則天都自稱朕。


    不過,這樣的皇太後、太皇太後畢竟是少數,更多的則是不臨朝聽證的,她們自稱為“予”。


    但是,有個特殊的——慈禧太後。


    大家都知道,慈禧可以說是清末的實際掌權人,那些皇帝,不過是傀儡,但是,因為慈禧形式上並沒有走到台前,前麵依然立著皇帝,所以,慈禧仍自稱為“予”。


    予這個字,本義是使別人得到,太後自稱為予,狗熊猜測可能也有奉獻自己的含義。


    除了“予”外,其他的太後的自稱:


    《宋書》卷四十一·列傳第一·後妃:太後大怒,告上曰“我尚在,而人皆陵我家。死後,乞食矣”。自稱“我”。


    《新五代史》卷十八·漢家人傳第六·高祖皇後李氏:太後誥曰:“侍中功烈崇高,德聲昭著,剪除禍亂,安定邦家,謳歌有歸,曆數攸屬,所以軍民推戴,億兆同歡。老身未終殘年,屬此多難,唯以衰朽,托於始終”。自稱“老身”。


    《新五代史》卷十七·晉家人傳第五·高祖皇後李氏:晉室皇太後新婦李氏妾言。自稱“妾”。


    …………


    關於現在常見的一些自稱,比如臣妾、父皇、母後等等。


    現在對古代的了解,受古代小說、戲曲影響太深,比如《西遊記》,雖然人們知道它有一部分是假的,可是師徒五人仍有著很高的人氣,《西遊記》還好分辨,但像《三國演義》、《水滸傳》這樣與曆史結合的,就不好分辨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稱謂也同樣如此。


    比如父皇、母後,這個稱謂是在明清時才興起的,在此之前,比如宋朝,皇子還是叫爹的,再之前,狗熊沒找到資料,本文中依然使用了“父皇、母後”等稱謂。


    還有“皇阿瑪”,正確的是“汗阿瑪”,“汗”,就是大汗,少數民族對君王的稱謂;阿瑪,是滿族語中的父親。到了清末,在民間文學中,才出現了“皇阿瑪”的說法,並流傳至今。不過,清代皇子也有叫皇帝為“父皇”的,或者倒過來,叫“皇父”。


    “母後”也是明清皇子才叫的。宋朝雖然也有“母後”一詞,但一般都用於客觀描述,比如說“母後聽政”“母後臨朝”之類。在日常生活中,宋朝皇帝稱自己的母親為“娘娘”,如宋仁宗便叫劉太後為“大娘娘”,叫他的生母楊太妃為“小娘娘”。


    現在以為“娘娘”專指皇宮裏的嬪妃,其實在宋代,“娘娘”就是母親的意思,民間子女也有稱自己母親為“娘娘”的。


    “娘娘”這個詞本身也有很多含義:1、母親。2、在一些方言中,娘娘有表示阿姨的,有表示嬸嬸的,還有表示姑姑的,方言不同,含義也不同。3、對皇後或宮妃的敬稱。宋代宮廷內侍奉於皇帝身邊的侍者們對皇後的稱謂,含有尊敬和親切感。宋代以後,作為宮廷用語固定了下來。4、祖母。比如在宋朝蔡絛所著的《鐵圍山叢談》卷一:中“一日被金甲詣慈壽宮,見太皇太後曰:‘娘娘,臣著此好否?’”亦寫作“娘娘”。5、對女神的稱唿。在東南沿海一帶,民間信奉女神,這些女神就稱為娘娘,如陳氏娘娘,花粉娘娘等,歌頌女神的鼓詞稱為娘娘詞。6、對婦女的尊稱。比如清朝吳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第五三迴:他家那些娘娘們房裏,一個人一個鬥大的夜明珠掛在梁上,照的一屋都亮,所以不點蠟燭!


    再來說說“臣妾”這個自稱。


    臣妾,西周、春秋時對奴隸的稱謂。男奴叫臣,女奴叫妾,《左傳·僖公十七年》:“男為人臣,女為人妾。”臣妾者,就是失去家園與生活依靠的普通人,靠給別人打工糊口的那類人。所以,《周禮注》說:“臣妾,男女貧賤之稱。”


    又指“臣的妻妾”。乃是低階級對高階級談論到自己妻妾時所用的稱唿;也指指臣服者、被統治者;又可作動詞用,是指許多人而言,好比現在形容人多時,有時會用“男男女女”,“臣妾”也有這個含義。


    因為臣與君的關係如同奴仆與主子一樣,所以由奴仆引申指官吏。臣在古代又是官員麵對君的自稱。注意,麵對君王時,才會自稱臣。妾也一樣,妾身也是女子對自己的謙稱,可也是對自己地位高,或者對自己有好感、熟悉的人,才自稱妾身,比如:“妾身守空閨,良人行從軍”,“君在天一涯,妾身長別離”,妾身已婚和未婚女子都可以用,也做“妾人”。


    由此可見,臣是臣,妾是妾,合在一起就是一些泛指,而不應拿來作某一個人的自稱,根本不是一些劇或文裏要表達的意思,就算采用“臣妾”是被統治者的意思,這個勉強說的過去,但在位分比自己低的妃嬪或臣下麵前使用是鬧哪樣?身居高位反倒被地位不如自己的人統治了?


    想起一個人評論某文,雖然言辭有些犀利,但也是給眾多寫手一個警示:用詞要嚴謹,不要覺得某些詞好看、華麗,便不管不顧的抓過來用,寫文也與搞學術一樣,得有一個認真、嚴謹的態度,狗熊也要嚴謹,別讓人笑掉大牙了。


    …………


    最後,說一些曆史中確實存在的稱謂:


    “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公侯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夫人自稱於天子,曰“老婦”; 自稱於諸侯,曰“寡小君”;自稱於其君,曰“小童”。自世婦以下,自稱曰“ 婢子”。子於父母則自名也。”


    國君的妻子,國君稱她為夫人,夫人自稱為小童,國人稱她為君夫人;對他國人則稱她為寡小君,他國人也稱她為君夫人。


    喪夫的女子自稱“未亡人”,這個稱謂,現代也在使用,不過,不再是自稱,而是表示身份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砸進紛亂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熊星來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熊星來客並收藏砸進紛亂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