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沒有殺死一切,馬恩活了下來,還能思考,他感受那四溢的潮氣,抓住山河圖,就如抓住了希望。黑暗中也有光,光是淡淡的陰影,但在濃淡之中的變化,就如夜色與黎明的分割。
黑暗中還有瘋狂與危險。
那瘋狂來自於對自我的認知,那些反常識的莫名直覺,以及對這種種難以想象之影響的體驗,是痛苦,是折磨,越是去思考其中的秘密,越是挖掘其中的道理,越是推崇人理的知慧,就越是被現代認知的局限性所束縛,就如被長滿尖刺的荊棘捆住,紮得鮮血淋漓。
而那危險在於黑暗中的隱秘,馬恩確信,自己真的“看”到了這些隱秘的一部分。對的,不是全部,而僅僅是一部分。這些臃腫的,如同榕樹般高大,又如同一堆散發著惡臭的肉塊,向自己所在的位置徐徐湧來的畫麵,在他的腦海中形成了一種極為深刻的印象。他沒辦法不去在意,沒辦法將其當成幻覺,他覺得這就是危險,會讓自己的計劃,會讓所有人都陷入極端不利的境地。
他現在不僅僅要逃走,在脫離這片莫名的黑暗之前,他必須消滅這些怪物。他過去遇到過不少怪物,兩相對比,眼前這些怪物並不遜色分毫,即便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它們能夠脫離這片黑暗,也沒有任何提示去說明,它們究競在這裏做什麽。它們是一個群體,馬恩從它們的接踵摩啟的行動中,深深感受到了一種族群性的惡意。至少,他可以確定,它們的行動是有明確目標的。
它們針對的也許是自己,也許是針對另一種意義上的目標。但它們顯然很適應這片黑暗的環境,它們似乎天然就生於此,長於此,而馬恩自己隻是無端落入這片未知險地的遇難者。
可一旦自己被發現,馬恩不確定,它們會不會循著自己的痕跡,前往人們所在的世界——這種憂心是突然浮現在腦海中的,並在產生這個念頭的一刻,就有某種冥冥上的,極其頑固的想法,認定它們一定會這麽做。
之前那種莫名而強烈的認知感,讓馬恩覺得自己就是這片潮濕的黑暗,讓馬恩從一個荒謬的邏輯,臆斷這片黑暗中的潮濕跡象,是因為自己的血肉融於其中,並以一種愈發肯定的態度,去想象自我如濕氣一般擴散。在他的腦海中,“旋律”在迴響,就如同一片雨聲。
二十四節氣的“雨水”,以一種古怪的想象,在馬恩的腦海中遍及黑暗的周遭,並朝黑暗的深處,向著所有潮濕的地方灑落。雨聲匯成溪流,小雨變成大雨,黑暗似乎也被衝淡了,如一團團稀釋的墨色在紙麵上暈染。
雨過之處,那些高大而臃腫的,不知道是植物還是肉塊,不知道是何種生命的怪物們愈發潔晰。它們的高度,它們的重量,它們的質感,它們的形狀,哪怕因為複雜混亂的形體而難以準確描述,但馬恩隻覺得對它們的了解越來越多——那些信息並不是一種清晰的被梳理過的方式,灌輸在他的腦海中,而是他自己想到的,就如同人們看到了一張抽象畫,去感受和理解畫作中所表達的信息,去理解其中蘊含的感情,去分析其中包含的意義。
這並非是一種抽絲剝繭的工作,因為,這並不是在成體係地研究抽象畫這一繪畫種類,而是在鑒賞,在用一種感性的,體驗性的知覺,重新組合自己接受到的信息。
從科學的角度去理解,這是生物學的工作,但是,人類的生物學卻無法解釋馬恩如此的存在方式。所以,這也並非是人類生物學能夠解釋的體驗。甚至不能單純用理性和感性去區分。
在打開山河圖之前,馬恩就意識到了,自己並不能如同過去那樣,用手將這枚卷軸扯開,因為,現在的自己並沒有手腳。卷軸從內在之眼中浮現,但也僅僅是被納入這片潮濕的黑暗中。濕氣和黑暗能夠接觸到這些怪誕莫名之事物,能夠讓他以一種更加直觀的方式感受到它們的存在,但又如何去控製這些事物呢?
馬恩隻是從自己所知曉的種種情報中,拚湊出了自己所需要的步驟︰他聆聽“旋律”,感受二十四節氣帶來的雨水,去感受冷和熱的循環,就如同去思考二十四節氣的意義,想象季節輪轉,春夏生發,在一個萬物滋長的節奏中,內在之眼的種子不斷抽芽。
於是,他真的在這逐漸分明的黑暗中,感受到了對立統一的條件:潮濕與幹燥,冰冷與炎熱,生命與死亡,醜陋與美好,消亡和滋長……而這些條件相互轉換,竟然讓那些臃腫巨大的怪物們躁動不安。馬恩第一次如此明確的,有這麽一種認知:這些看起來奇形怪狀的怪物們,重新迴到了這些對立統一的變化中,它們就像是突然被賦予一個對立矛盾的概念,如果它們本來沒有成長的意義,沒有死亡的意義,亦或者不是生命,體征上也沒有更多的可能性,那麽,現在它們已經有了。
然後,馬恩就“看”到了黑暗中更多的躁動,這些怪物不止眼前這些,它們到底有多少個?幾十個,上百個,數千個,仿佛到處都是,身影聳動,它們一個接著一個從黑暗中爬了起來,以一種狂躁的姿態,發出威嚇的聲響,以那巨大的體型組成一片森林——那是充斥著肉塊和腫瘤的,光禿禿的樹幹,是瘋狂鞭打的觸手組成
的枝極,肉冠就是樹冠,那些從黑陪的下方拔起的粗壯肢體就是樹根。
馬恩發現,自己已經徹底被這個怪物之森給圍困住了。
他是恐懼的,哪怕身體融解,沒了生物學常識中的大腦構造,他也是能思考的,有感情的,並且,體驗這些非常識的狀態和環境,比體驗日常事物時所能產生的感觸還要更加深刻。正如他過去陷入《七轉洞玄秘
錄》的副作用中,那些本應美好靚麗的日常所見,竟然比這片用淡墨妝點的景狀更加的蒼白。
如今,越是鮮活而濃鬱的感觀,所呈現出來的感性中,恐懼占據絕大多數。馬恩就在這鮮活而恐怖的景象中,將自己所聽到的一切聲音,包括那些怪物的吼叫,全都匯入了自己內心的“旋律”中。
這並非是主動的,更像是一種律動上的巧合,這些聲音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每一次可怕的聲音逼近,都似乎敲打在“旋律”的節奏上。馬恩自認沒什麽音樂天賦,可是,他內心中的“旋律”本就是一個巨大的混響。哪怕他此時專注於“雨聲”,嚐試在想象中展現二十四節氣之雨水的意義,但是,“雨水”本就是那巨大混響的—部分,它發出的聲音,甚至都不能算是—場獨奏。
僅僅是馬恩從那巨大的混響中,將它的存在感挖掘出來。而現在,這雨聲,這怪誕的肉塊森林,這些怪物的吼叫,全都再一次收束到了那巨大的混響中。
懸浮在黑暗中的卷軸,悄然拉開了。它就像是要吸納掉所有的聲音一般,當它徐徐展開的時候,馬恩再也聽不到別的聲音。山河圖之所以被他冠名為“山河圖”,正因為它就是以人世山河為含義展現的“旋律”,就是馬恩心中那巨大的混響,在午夜迴響中更為直觀的體現。“旋律”的力量,縮織了它的主體,而二十四節氣的冷與熱,勾勒了它的細節。
它並不實際存在於常識的世界裏,甚至於,即便在午夜迴響中,馬恩如果不去聆聽自己心中的“旋律”,也無法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它始終存在著,正如內在之眼存在於他的想象裏,這副山河圖也存在於他的內心中。
雨聲迴到了背景中,怪物們的吼叫也成為了那不計其數的生命所發出的聲音的一部分,這些醜陋的如肉塊拚湊而成的森林,也不過是更為廣闊的大自然的一角。馬恩眼前的森林是如此的廣闊,怪物的數量是如此的龐大,可是,相比起山河圖所描繪的意義,這點麵積和數量,又是何等的渺小。
山河圖寄托的,並不是一個具體的數量,也不是一個局限在某個地域的生命活動,不是現代某種具體的活動。而是一個概念性的過去,其意義在於一種文化性的,哲學性的描述,所表述的是一個不受拘束的未來。如果它是用“旋律”來表現的,那麽,這個“旋律”展現的,必然是馬恩心中的勇氣。
——哪怕失去生物學上的形體,哪怕這是天文尺度的黑暗,哪怕要麵對如宇宙般深邃的未知,他也依舊有著人類的認知和氣魄。
他直視這黑暗中湧動的瘋狂與恐怖,在恐懼中質問著自己:在人類遙望宇宙的日子裏,真的有某種災難是無法想象的嗎?在遙遠的過去,人們就在直麵許許多多自己難以理解的事物和現象,難道它們不是怪誕的嗎?當人類背著沉重的包袱,在九曲十八彎躑躅前進,難道這種前進會因為見到了某種怪誕,某個怪物,而停下來嗎?
也許有人會,但他不會,而在人類的世界裏,他也並非孤立的,隻是那萬千愚者中的一個。
馬恩聽到了,滔滔大江在奔流,這邊有雨聲落下,那邊就響起一聲驚雷。驚濤駭浪拍打岸邊,太陽落下,黑暗從地平線延伸,頃刻間,山河圖中就一片昏暗,而這昏暗依舊是有光的。那光是篝火,是燈燭,是生命的活躍,是人類的知意,從荒漠到戈壁,從海裏到陸地,從山川到河流,從城市到農村,無論是密集還是稀疏,都在蓬勃生輝。
這星星點點的光亮,或群聚成團,或在零星中閃爍,一如眺望銀河星空,有一片片的星群鑲嵌在黑暗的天幕裏。
而那怪誕離奇的,也不過是這黑暗中的一塊,是被那光依稀照亮的輪廓,是那繁星點綴的黑暗天幕的一部分。
內在之眼在黑暗的潮氣中浮動,變形,化作一條長長的絲線,掃過黑暗中每一塊潮濕的角落。馬恩就仿佛看到了,那些被掃過的怪物們,一個個浮現在山河圖裏,小得需要噔大了眼晴,如湊在針尖前般努力,才能分辨出它們的輪廓。
在黑暗中的怪誕之森是如此的廣闊,那瘋狂而怪異的感覺無以倫比,就好似天底下再沒有比它們更加瘋狂,更加出奇的事物。馬恩知道,自己對比起它們,就真的是渺小的,無知的。然而,在山河圖所寓示的寄托中,在山河圖所表達的意象中,如此怪誕龐大的它們,也同樣是渺小的,是普通的。它們隻是那未知的,能夠輕而易舉摧毀某個人的存在,而這樣的存在,在山河圖裏,在人們的認知中,是如此之多。在一個廣闊的意義上,它們的形態和聲音,也並不具備絕對的特殊性。
很不巧,山河圖就是這樣一個廣闊而深遠的意義,馬恩內心中的“旋律”
就是這樣一種囊括了過去與未來,在痛苦中迸發的勇氣。
馬恩還知道,“旋律”的傳播並非線性的,它以一種奇特的機製超越了光速。用“旋律”編織而成的山河圖,在午夜迴響中同樣具備這奇妙的性質,因為,它本身就是“旋律”。
超越了光速,距離和體積的意義就會變得扭曲。這片由怪物構成的肉塊森林,無論有多麽龐大,無論它們的數量有多少,距離自己是近是遠,都將變得毫無意義。
——在這個邏輯上,被“旋律”覆蓋的地方,就是山河圖能夠企及的地方。——粉碎它們!
在午夜迴響中,山河圖的攻擊在瞬問超越了光速。
無論在幻想作品還是在科幻作品中,都存在過一種超越視界的攻擊,將立體的事物和具體的現象納入了平麵的繪畫中。並不是畫家對照著實際存在的事物作畫,而是將實際存在的立體事物變成了平麵上的逼真畫麵。
而現在,這一幕正在潮濕的黑暗中發生。
漂浮在黑暗中的卷軸已經消失了,而在內在之眼掃過的地方,卷軸那如絲綢般柔順的質感正在呈現。黑暗中的湧動就此消失,散發著腐爛惡臭的森林,就如同烙印在這無比巨大的繪作中,成為那濃妝淡抹的山河輪廓的一部分,成為某處陰影細節的一部分。
麵對這超光速的打擊,即便是黑暗中的怪物群體也無有躲避的方法。相比起行走於午夜迴響的其它旋律聆聽者,不擅長音律的馬恩,無法將“旋律”的力量應用於方方麵麵。
他隻有這一招。
——這錦繡山河,勿論對麵的敵人是什麽!
黑暗中還有瘋狂與危險。
那瘋狂來自於對自我的認知,那些反常識的莫名直覺,以及對這種種難以想象之影響的體驗,是痛苦,是折磨,越是去思考其中的秘密,越是挖掘其中的道理,越是推崇人理的知慧,就越是被現代認知的局限性所束縛,就如被長滿尖刺的荊棘捆住,紮得鮮血淋漓。
而那危險在於黑暗中的隱秘,馬恩確信,自己真的“看”到了這些隱秘的一部分。對的,不是全部,而僅僅是一部分。這些臃腫的,如同榕樹般高大,又如同一堆散發著惡臭的肉塊,向自己所在的位置徐徐湧來的畫麵,在他的腦海中形成了一種極為深刻的印象。他沒辦法不去在意,沒辦法將其當成幻覺,他覺得這就是危險,會讓自己的計劃,會讓所有人都陷入極端不利的境地。
他現在不僅僅要逃走,在脫離這片莫名的黑暗之前,他必須消滅這些怪物。他過去遇到過不少怪物,兩相對比,眼前這些怪物並不遜色分毫,即便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它們能夠脫離這片黑暗,也沒有任何提示去說明,它們究競在這裏做什麽。它們是一個群體,馬恩從它們的接踵摩啟的行動中,深深感受到了一種族群性的惡意。至少,他可以確定,它們的行動是有明確目標的。
它們針對的也許是自己,也許是針對另一種意義上的目標。但它們顯然很適應這片黑暗的環境,它們似乎天然就生於此,長於此,而馬恩自己隻是無端落入這片未知險地的遇難者。
可一旦自己被發現,馬恩不確定,它們會不會循著自己的痕跡,前往人們所在的世界——這種憂心是突然浮現在腦海中的,並在產生這個念頭的一刻,就有某種冥冥上的,極其頑固的想法,認定它們一定會這麽做。
之前那種莫名而強烈的認知感,讓馬恩覺得自己就是這片潮濕的黑暗,讓馬恩從一個荒謬的邏輯,臆斷這片黑暗中的潮濕跡象,是因為自己的血肉融於其中,並以一種愈發肯定的態度,去想象自我如濕氣一般擴散。在他的腦海中,“旋律”在迴響,就如同一片雨聲。
二十四節氣的“雨水”,以一種古怪的想象,在馬恩的腦海中遍及黑暗的周遭,並朝黑暗的深處,向著所有潮濕的地方灑落。雨聲匯成溪流,小雨變成大雨,黑暗似乎也被衝淡了,如一團團稀釋的墨色在紙麵上暈染。
雨過之處,那些高大而臃腫的,不知道是植物還是肉塊,不知道是何種生命的怪物們愈發潔晰。它們的高度,它們的重量,它們的質感,它們的形狀,哪怕因為複雜混亂的形體而難以準確描述,但馬恩隻覺得對它們的了解越來越多——那些信息並不是一種清晰的被梳理過的方式,灌輸在他的腦海中,而是他自己想到的,就如同人們看到了一張抽象畫,去感受和理解畫作中所表達的信息,去理解其中蘊含的感情,去分析其中包含的意義。
這並非是一種抽絲剝繭的工作,因為,這並不是在成體係地研究抽象畫這一繪畫種類,而是在鑒賞,在用一種感性的,體驗性的知覺,重新組合自己接受到的信息。
從科學的角度去理解,這是生物學的工作,但是,人類的生物學卻無法解釋馬恩如此的存在方式。所以,這也並非是人類生物學能夠解釋的體驗。甚至不能單純用理性和感性去區分。
在打開山河圖之前,馬恩就意識到了,自己並不能如同過去那樣,用手將這枚卷軸扯開,因為,現在的自己並沒有手腳。卷軸從內在之眼中浮現,但也僅僅是被納入這片潮濕的黑暗中。濕氣和黑暗能夠接觸到這些怪誕莫名之事物,能夠讓他以一種更加直觀的方式感受到它們的存在,但又如何去控製這些事物呢?
馬恩隻是從自己所知曉的種種情報中,拚湊出了自己所需要的步驟︰他聆聽“旋律”,感受二十四節氣帶來的雨水,去感受冷和熱的循環,就如同去思考二十四節氣的意義,想象季節輪轉,春夏生發,在一個萬物滋長的節奏中,內在之眼的種子不斷抽芽。
於是,他真的在這逐漸分明的黑暗中,感受到了對立統一的條件:潮濕與幹燥,冰冷與炎熱,生命與死亡,醜陋與美好,消亡和滋長……而這些條件相互轉換,竟然讓那些臃腫巨大的怪物們躁動不安。馬恩第一次如此明確的,有這麽一種認知:這些看起來奇形怪狀的怪物們,重新迴到了這些對立統一的變化中,它們就像是突然被賦予一個對立矛盾的概念,如果它們本來沒有成長的意義,沒有死亡的意義,亦或者不是生命,體征上也沒有更多的可能性,那麽,現在它們已經有了。
然後,馬恩就“看”到了黑暗中更多的躁動,這些怪物不止眼前這些,它們到底有多少個?幾十個,上百個,數千個,仿佛到處都是,身影聳動,它們一個接著一個從黑暗中爬了起來,以一種狂躁的姿態,發出威嚇的聲響,以那巨大的體型組成一片森林——那是充斥著肉塊和腫瘤的,光禿禿的樹幹,是瘋狂鞭打的觸手組成
的枝極,肉冠就是樹冠,那些從黑陪的下方拔起的粗壯肢體就是樹根。
馬恩發現,自己已經徹底被這個怪物之森給圍困住了。
他是恐懼的,哪怕身體融解,沒了生物學常識中的大腦構造,他也是能思考的,有感情的,並且,體驗這些非常識的狀態和環境,比體驗日常事物時所能產生的感觸還要更加深刻。正如他過去陷入《七轉洞玄秘
錄》的副作用中,那些本應美好靚麗的日常所見,竟然比這片用淡墨妝點的景狀更加的蒼白。
如今,越是鮮活而濃鬱的感觀,所呈現出來的感性中,恐懼占據絕大多數。馬恩就在這鮮活而恐怖的景象中,將自己所聽到的一切聲音,包括那些怪物的吼叫,全都匯入了自己內心的“旋律”中。
這並非是主動的,更像是一種律動上的巧合,這些聲音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每一次可怕的聲音逼近,都似乎敲打在“旋律”的節奏上。馬恩自認沒什麽音樂天賦,可是,他內心中的“旋律”本就是一個巨大的混響。哪怕他此時專注於“雨聲”,嚐試在想象中展現二十四節氣之雨水的意義,但是,“雨水”本就是那巨大混響的—部分,它發出的聲音,甚至都不能算是—場獨奏。
僅僅是馬恩從那巨大的混響中,將它的存在感挖掘出來。而現在,這雨聲,這怪誕的肉塊森林,這些怪物的吼叫,全都再一次收束到了那巨大的混響中。
懸浮在黑暗中的卷軸,悄然拉開了。它就像是要吸納掉所有的聲音一般,當它徐徐展開的時候,馬恩再也聽不到別的聲音。山河圖之所以被他冠名為“山河圖”,正因為它就是以人世山河為含義展現的“旋律”,就是馬恩心中那巨大的混響,在午夜迴響中更為直觀的體現。“旋律”的力量,縮織了它的主體,而二十四節氣的冷與熱,勾勒了它的細節。
它並不實際存在於常識的世界裏,甚至於,即便在午夜迴響中,馬恩如果不去聆聽自己心中的“旋律”,也無法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它始終存在著,正如內在之眼存在於他的想象裏,這副山河圖也存在於他的內心中。
雨聲迴到了背景中,怪物們的吼叫也成為了那不計其數的生命所發出的聲音的一部分,這些醜陋的如肉塊拚湊而成的森林,也不過是更為廣闊的大自然的一角。馬恩眼前的森林是如此的廣闊,怪物的數量是如此的龐大,可是,相比起山河圖所描繪的意義,這點麵積和數量,又是何等的渺小。
山河圖寄托的,並不是一個具體的數量,也不是一個局限在某個地域的生命活動,不是現代某種具體的活動。而是一個概念性的過去,其意義在於一種文化性的,哲學性的描述,所表述的是一個不受拘束的未來。如果它是用“旋律”來表現的,那麽,這個“旋律”展現的,必然是馬恩心中的勇氣。
——哪怕失去生物學上的形體,哪怕這是天文尺度的黑暗,哪怕要麵對如宇宙般深邃的未知,他也依舊有著人類的認知和氣魄。
他直視這黑暗中湧動的瘋狂與恐怖,在恐懼中質問著自己:在人類遙望宇宙的日子裏,真的有某種災難是無法想象的嗎?在遙遠的過去,人們就在直麵許許多多自己難以理解的事物和現象,難道它們不是怪誕的嗎?當人類背著沉重的包袱,在九曲十八彎躑躅前進,難道這種前進會因為見到了某種怪誕,某個怪物,而停下來嗎?
也許有人會,但他不會,而在人類的世界裏,他也並非孤立的,隻是那萬千愚者中的一個。
馬恩聽到了,滔滔大江在奔流,這邊有雨聲落下,那邊就響起一聲驚雷。驚濤駭浪拍打岸邊,太陽落下,黑暗從地平線延伸,頃刻間,山河圖中就一片昏暗,而這昏暗依舊是有光的。那光是篝火,是燈燭,是生命的活躍,是人類的知意,從荒漠到戈壁,從海裏到陸地,從山川到河流,從城市到農村,無論是密集還是稀疏,都在蓬勃生輝。
這星星點點的光亮,或群聚成團,或在零星中閃爍,一如眺望銀河星空,有一片片的星群鑲嵌在黑暗的天幕裏。
而那怪誕離奇的,也不過是這黑暗中的一塊,是被那光依稀照亮的輪廓,是那繁星點綴的黑暗天幕的一部分。
內在之眼在黑暗的潮氣中浮動,變形,化作一條長長的絲線,掃過黑暗中每一塊潮濕的角落。馬恩就仿佛看到了,那些被掃過的怪物們,一個個浮現在山河圖裏,小得需要噔大了眼晴,如湊在針尖前般努力,才能分辨出它們的輪廓。
在黑暗中的怪誕之森是如此的廣闊,那瘋狂而怪異的感覺無以倫比,就好似天底下再沒有比它們更加瘋狂,更加出奇的事物。馬恩知道,自己對比起它們,就真的是渺小的,無知的。然而,在山河圖所寓示的寄托中,在山河圖所表達的意象中,如此怪誕龐大的它們,也同樣是渺小的,是普通的。它們隻是那未知的,能夠輕而易舉摧毀某個人的存在,而這樣的存在,在山河圖裏,在人們的認知中,是如此之多。在一個廣闊的意義上,它們的形態和聲音,也並不具備絕對的特殊性。
很不巧,山河圖就是這樣一個廣闊而深遠的意義,馬恩內心中的“旋律”
就是這樣一種囊括了過去與未來,在痛苦中迸發的勇氣。
馬恩還知道,“旋律”的傳播並非線性的,它以一種奇特的機製超越了光速。用“旋律”編織而成的山河圖,在午夜迴響中同樣具備這奇妙的性質,因為,它本身就是“旋律”。
超越了光速,距離和體積的意義就會變得扭曲。這片由怪物構成的肉塊森林,無論有多麽龐大,無論它們的數量有多少,距離自己是近是遠,都將變得毫無意義。
——在這個邏輯上,被“旋律”覆蓋的地方,就是山河圖能夠企及的地方。——粉碎它們!
在午夜迴響中,山河圖的攻擊在瞬問超越了光速。
無論在幻想作品還是在科幻作品中,都存在過一種超越視界的攻擊,將立體的事物和具體的現象納入了平麵的繪畫中。並不是畫家對照著實際存在的事物作畫,而是將實際存在的立體事物變成了平麵上的逼真畫麵。
而現在,這一幕正在潮濕的黑暗中發生。
漂浮在黑暗中的卷軸已經消失了,而在內在之眼掃過的地方,卷軸那如絲綢般柔順的質感正在呈現。黑暗中的湧動就此消失,散發著腐爛惡臭的森林,就如同烙印在這無比巨大的繪作中,成為那濃妝淡抹的山河輪廓的一部分,成為某處陰影細節的一部分。
麵對這超光速的打擊,即便是黑暗中的怪物群體也無有躲避的方法。相比起行走於午夜迴響的其它旋律聆聽者,不擅長音律的馬恩,無法將“旋律”的力量應用於方方麵麵。
他隻有這一招。
——這錦繡山河,勿論對麵的敵人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