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次聽得文帝這番話,後背一緊。
雖然,他也動過這個念頭,可若以此去逼林珞插手比案,於公於私,都有些不厚道,更是會斷絕了他和林珞之間的一些舊情,恐怕兩頭都不示好。
文帝看出了他的猶豫,輕咳一聲,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語重心長的說:“這樁案子,隻有交給他,朕才放心!”
溫次將頭再低了幾分,他深知,皇上不是在與自己商量,更不是在等他點頭答應,而是以皇權之態在命令自己,要借他之力去說服林珞接下此案。此刻,他若敢道一句不肯,恐怕難逃挾製,保不好還會落得一個抗旨的罪名。
在短暫的權衡過後,他唯有領命:“臣,明白。”
“你明白就好,太子的死,朕心裏傷感,也知其中蹊蹺,更不信那些鬼神之說,你務必要協助林珞盡快將此案徹查清楚。”
“是!”
“下去吧。”
“臣告退。”
溫次抱拳拱手,退到了殿外。
他眉心緊攏,心裏似有一團抓不住的氣在四處亂竄,擾得他渾身難安。
文帝真是給他出了一個大難題啊!
以林珞那樣的脾性子,說一不二,就是當年佛爺親
自出麵也未能改變他辭官的決心,所以,即便是他現在牢底坐穿,恐怕也不會答應親自處理此案。
再則,溫次一向拿他沒有辦法,更不知如何開口?
一麵是舊主。
一麵是皇上。
溫次夾在中間,騎虎難下!
……
養心殿內。
文帝坐迴禦案後,翻了幾本折子,可一想著太子的死還未查實,便心緒不寧,將折子又扔到了一邊。
太監李易伏身道:“皇上,您方才跟溫大人這般說,恐怕也是為難他。”
“那你認為朕還有別的辦法嗎?”文帝歎息,“那林珞是個聰明人,隻有他,才能查清楚這案子的真相,奈何,先皇崩逝之前有令,不準朕強行讓他重新監管大理寺,不然,朕又何必為難溫次?”
“就怕以林大人的性子,如何也不肯答應啊!”
“那就看溫次如何辦了。”
文帝將難處扔給溫次,自是擺明了要他去想法子。
李易自也不好再說什麽。
文帝忽問:“太子喪儀辦得如何了?”
“皇上放心,各宮都在處理著。”
“那就好!”文帝心裏難過,哀歎了幾聲後,吩咐,“你去將朕所寫的《承至詞》取來,然
後送去東宮焚燒,讓太子走的也安心些。”
“是!”
《承誌詞》乃是佛文,是文帝早年所寫,得高僧開過光。
李易躬著身子走到大殿右側的的幾麵書架前,那上麵放置著許多古書竹簡,還有一些詩詞書畫,皆用黃錦袋包著,以免碰壞,而這些也是文帝登基之後從王府裏帶來的,都是他生平極為珍視的文書古跡。
那本《承誌詞》因貴重而放在最上麵,李易踩著移梯上去,將其拿了下來,卻不慎扯到了旁邊的一副畫。
那副畫落到了地上,畫軸碰地時發出了聲響。
李易立刻從移梯上下來,請罪:“是奴才手笨。”
文帝向來珍愛那些字畫,聞聲望去,就看到那副畫上的黃繩散開,畫作展開了一半,隱隱看到上麵描繪的幾隻靈雀,顏色不豔,但可見生動。
“把畫拿來。”
“是!”
李易立刻將畫作仔細收拾起來,好好的端到了文帝麵前,將其展開在禦案上。
那是一副山水百鳥圖!
山和水互相交映,一筆一劃都畫的硬軟有度,筆觸精湛,那一隻隻靈鳥猶如立在畫上,栩栩如生。
李易說:“皇上,這是安王的畫
。”
文帝點了下頭:“是啊,這是皇叔所畫的《九雀圖》,畫中共有九隻靈鳥,各有姿態,入在這山水之間甚有愜意。”
“安王的畫功在大俞無人能及,就連高宗皇帝在世時都稱其堪比染華霜雪,點綴有度。”
安王,名為李安,乃是高宗皇帝第七子,亦是先帝的胞弟,文帝的皇叔。
據聞此人貌若潘安,玉樹臨風,眸若秋水眉如劍,一手畫作堪稱絕世,無人能及,多少盛世名家耗盡萬貫家財,隻為求得安王親筆字畫,可安王性子冷冽,不畏權勢,不圖名利,隻以樂作畫,隻贈識畫之人。
不僅如此,那豐神俊朗的安王更是智謀過人,高宗皇帝在世時,他年僅十四便已帶兵出征,為大俞建國誓守多年,伐蠻收城,被譽為戰神!
隻可惜,此等人物,卻在公元699年暴病離世。
一朝人前一朝散!
如今,已四十四年過去了。
文帝抬著微有抖顫的手觸碰著眼前這幅《九雀圖》,那一筆一劃自他指尖一一劃過,他說:“朕記得兒時還在王府的時候,最喜歡的就
是看皇叔作畫,這幅畫,也是皇叔見朕喜歡才親自贈予的,
多年來,朕一直珍藏在側,時常拿出來看看,亦能想起往日種種。”
猶記得,當年安王畫這幅《九雀圖》時,文帝才四歲。
安王總是喜歡將他接去王府裏小住兩日,平時無事,便帶著他一塊畫畫,他便安安靜靜的趴在案台上,看著安王持筆作畫,見著那一筆一劃勾勒在紙上,漸漸成型。
偶時,陽光從窗外照射而入,灑在安王衣服上用金線繡著的杜鵑花上,那一朵朵花似是活了一般,散發著金色迷人的微光,一點一點的拂在安王那張白淨俊雅的臉上。
兒時的文帝不懂何為美醜,隻是指著安王說:“安王叔,你身上有佛光,就像皇爺爺身上的龍袍。”
當時,安王小訓了他幾聲,直到數年後他才明白。
那是大不敬!
那日,安王畫好了那副《九雀圖》,贈給了他。
也是自那日後,安王奉命帶兵出征西北,一去便是半年,雖戰勝而歸,卻不幸染疾在臥。
直到離世,文帝也沒能再見安王一麵。
如今想來,實在遺憾。
至今想起來,文帝都會心頭難受,他將眼前的畫緩緩卷起,歎息道:“如今離皇叔去世已有四十幾年了。”
(本章完)
雖然,他也動過這個念頭,可若以此去逼林珞插手比案,於公於私,都有些不厚道,更是會斷絕了他和林珞之間的一些舊情,恐怕兩頭都不示好。
文帝看出了他的猶豫,輕咳一聲,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語重心長的說:“這樁案子,隻有交給他,朕才放心!”
溫次將頭再低了幾分,他深知,皇上不是在與自己商量,更不是在等他點頭答應,而是以皇權之態在命令自己,要借他之力去說服林珞接下此案。此刻,他若敢道一句不肯,恐怕難逃挾製,保不好還會落得一個抗旨的罪名。
在短暫的權衡過後,他唯有領命:“臣,明白。”
“你明白就好,太子的死,朕心裏傷感,也知其中蹊蹺,更不信那些鬼神之說,你務必要協助林珞盡快將此案徹查清楚。”
“是!”
“下去吧。”
“臣告退。”
溫次抱拳拱手,退到了殿外。
他眉心緊攏,心裏似有一團抓不住的氣在四處亂竄,擾得他渾身難安。
文帝真是給他出了一個大難題啊!
以林珞那樣的脾性子,說一不二,就是當年佛爺親
自出麵也未能改變他辭官的決心,所以,即便是他現在牢底坐穿,恐怕也不會答應親自處理此案。
再則,溫次一向拿他沒有辦法,更不知如何開口?
一麵是舊主。
一麵是皇上。
溫次夾在中間,騎虎難下!
……
養心殿內。
文帝坐迴禦案後,翻了幾本折子,可一想著太子的死還未查實,便心緒不寧,將折子又扔到了一邊。
太監李易伏身道:“皇上,您方才跟溫大人這般說,恐怕也是為難他。”
“那你認為朕還有別的辦法嗎?”文帝歎息,“那林珞是個聰明人,隻有他,才能查清楚這案子的真相,奈何,先皇崩逝之前有令,不準朕強行讓他重新監管大理寺,不然,朕又何必為難溫次?”
“就怕以林大人的性子,如何也不肯答應啊!”
“那就看溫次如何辦了。”
文帝將難處扔給溫次,自是擺明了要他去想法子。
李易自也不好再說什麽。
文帝忽問:“太子喪儀辦得如何了?”
“皇上放心,各宮都在處理著。”
“那就好!”文帝心裏難過,哀歎了幾聲後,吩咐,“你去將朕所寫的《承至詞》取來,然
後送去東宮焚燒,讓太子走的也安心些。”
“是!”
《承誌詞》乃是佛文,是文帝早年所寫,得高僧開過光。
李易躬著身子走到大殿右側的的幾麵書架前,那上麵放置著許多古書竹簡,還有一些詩詞書畫,皆用黃錦袋包著,以免碰壞,而這些也是文帝登基之後從王府裏帶來的,都是他生平極為珍視的文書古跡。
那本《承誌詞》因貴重而放在最上麵,李易踩著移梯上去,將其拿了下來,卻不慎扯到了旁邊的一副畫。
那副畫落到了地上,畫軸碰地時發出了聲響。
李易立刻從移梯上下來,請罪:“是奴才手笨。”
文帝向來珍愛那些字畫,聞聲望去,就看到那副畫上的黃繩散開,畫作展開了一半,隱隱看到上麵描繪的幾隻靈雀,顏色不豔,但可見生動。
“把畫拿來。”
“是!”
李易立刻將畫作仔細收拾起來,好好的端到了文帝麵前,將其展開在禦案上。
那是一副山水百鳥圖!
山和水互相交映,一筆一劃都畫的硬軟有度,筆觸精湛,那一隻隻靈鳥猶如立在畫上,栩栩如生。
李易說:“皇上,這是安王的畫
。”
文帝點了下頭:“是啊,這是皇叔所畫的《九雀圖》,畫中共有九隻靈鳥,各有姿態,入在這山水之間甚有愜意。”
“安王的畫功在大俞無人能及,就連高宗皇帝在世時都稱其堪比染華霜雪,點綴有度。”
安王,名為李安,乃是高宗皇帝第七子,亦是先帝的胞弟,文帝的皇叔。
據聞此人貌若潘安,玉樹臨風,眸若秋水眉如劍,一手畫作堪稱絕世,無人能及,多少盛世名家耗盡萬貫家財,隻為求得安王親筆字畫,可安王性子冷冽,不畏權勢,不圖名利,隻以樂作畫,隻贈識畫之人。
不僅如此,那豐神俊朗的安王更是智謀過人,高宗皇帝在世時,他年僅十四便已帶兵出征,為大俞建國誓守多年,伐蠻收城,被譽為戰神!
隻可惜,此等人物,卻在公元699年暴病離世。
一朝人前一朝散!
如今,已四十四年過去了。
文帝抬著微有抖顫的手觸碰著眼前這幅《九雀圖》,那一筆一劃自他指尖一一劃過,他說:“朕記得兒時還在王府的時候,最喜歡的就
是看皇叔作畫,這幅畫,也是皇叔見朕喜歡才親自贈予的,
多年來,朕一直珍藏在側,時常拿出來看看,亦能想起往日種種。”
猶記得,當年安王畫這幅《九雀圖》時,文帝才四歲。
安王總是喜歡將他接去王府裏小住兩日,平時無事,便帶著他一塊畫畫,他便安安靜靜的趴在案台上,看著安王持筆作畫,見著那一筆一劃勾勒在紙上,漸漸成型。
偶時,陽光從窗外照射而入,灑在安王衣服上用金線繡著的杜鵑花上,那一朵朵花似是活了一般,散發著金色迷人的微光,一點一點的拂在安王那張白淨俊雅的臉上。
兒時的文帝不懂何為美醜,隻是指著安王說:“安王叔,你身上有佛光,就像皇爺爺身上的龍袍。”
當時,安王小訓了他幾聲,直到數年後他才明白。
那是大不敬!
那日,安王畫好了那副《九雀圖》,贈給了他。
也是自那日後,安王奉命帶兵出征西北,一去便是半年,雖戰勝而歸,卻不幸染疾在臥。
直到離世,文帝也沒能再見安王一麵。
如今想來,實在遺憾。
至今想起來,文帝都會心頭難受,他將眼前的畫緩緩卷起,歎息道:“如今離皇叔去世已有四十幾年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