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珞從虔堂出來後,便一直待在禪房裏,別說主持,就是前來叨擾的小僧都沒有進來過,所謂窗柩上的兩道影子從何而來?
溫次聽他道出這句話,深思皺眉:“那就奇怪了,那個小僧自小就在淺山寺裏修行,平時話少,從不亂語,還頗有佛根,寺中上下都道他好善。我盤問他時,他看上去也不像在撒謊!而且他每晚醜時末都要去大佛堂裏續香,經過禪房,所以時間上,也不可能有錯漏。最重要的是……主持的屍體是在你靜坐的禪房裏找到的,如果說,是你清晨離開之後有人塞進去的,這也不可能啊!因為天一亮,我就下令命人在寺中四處巡查,兇手不可能在我眼皮子底下把屍體抬進去!”
如此看來,林珞的嫌疑又加重了些!
他沉默半晌,卻仍然沒有急於辯解,隻是輕聲琢磨道:“究竟是誰要栽贓陷害?又為何要置我於死地?這樁案子與敦煌塔樓的命案,還有太子的死……又有何牽連?”
說話間,他行了兩步,立下牢房中那扇狹小的鐵窗下,仰頭朝外看去。
外頭,仍在下雨,天空黑蒙蒙一片。
他並沒有因為此時深陷囹圄而有半點焦急緊張,那微微緊
蹙的眉頭竟還舒展了幾分。
見此,溫次急了,伸手牢牢的抓住眼前的木樁,問:“林大人,你都不想再說些什麽嗎?”
“說?說什麽?”
“現在一切都指向你殺了人!”
“那你信嗎?”林珞偏了下頭。
“我當然不信!你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哪來這個能耐殺人?”
林珞卻因這句話笑了一聲:“溫大人,你可知道,一個人若是有心殺人,即便是個病秧子,亦或是臥榻之人,也會有千百種方法置人於死地。”
“你……”溫次一時語塞,又被他氣得額角青筋直跳,“我在為你百般開脫,你倒好,非但不急,還硬要往自己身上安罪名。”
他轉過身來,俊秀的麵龐依舊冷若清霜,眸似秋水,靜而沉穩,淡淡開口道:“如今,我也百口莫辯,該說的我也說了,從虔堂迴到禪房後,我並沒有見過主持,這是我唯一的證詞,其餘的,就交給你們大理寺去徹查了,相信溫大人一定會還我一個公道。”
“與其指望我,倒不如你自己去查!”
“一介庶民,深陷牢中,若要邁出這大牢親自去查,恐怕多人口舌,反倒讓我洗不清了。”林珞這般說。
溫次正欲開口
,一個小獄卒跑了進來,說:“大人,工部的梁大人來了,說是要見林大人。”
“已經進來了?”
“他穿了官服,咱們不敢攔,現在正在大堂!”
溫次臉色驟然一沉,他知道梁啟之的脾性如何,恐怕待會有些棘手了。
林珞開口道:“不必讓他進來,此事越少人插手越好,何況敦煌命案還未查清,他也遭殃,這個時候不可再生出別的事情來,你去告訴他,讓他置身事外,切莫插手此事。”
溫次看著站在牢中依舊風度翩翩的林珞,重重歎了聲氣:“好,我去打發他走。至於這案子究竟要如何查?恐怕還要等我進宮稟報皇上之後再做定奪。”
稍刻,牢房倒也清淨了。
林珞再次將視線投向鐵窗之外。
口中輕念幾聲:“子時?人影?”
……
溫次折迴大理寺大堂,就看到梁啟之穿著一身官服在裏麵急得團團轉,滿臉憂色。
他將林珞的話一一轉達,梁啟之卻暴跳如雷,最後在大理寺糾纏了很久才肯走。
翌日。
因為太子駕薨,整個皇宮掛白,日日都有宮人在東宮裏哭喪,哀聲吟絕。
而文帝傷心過度,臥床兩日,整個人消瘦不少,眼眶深凹,神色疲
憊。文帝才登基十個月就喪了子,這般打擊猶如壓頂的巨石,將他壓垮了,直到今日一早才漸好,出了內殿,在禦案後坐下。
案上,皆是通政司送來的折子,才兩天不看,便堆滿了。
老太監李易伏在案邊稟報:“皇上,大理寺少卿溫大人從昨晚一直等在殿外。”
文帝輕喘一聲:“可是太子的死有進展了?”
“是……”
“說!”
“迴皇上,是淺山寺出事了!”
“淺山寺?”文帝眉頭深壑,驟然緊蹙。
小會,溫次進殿,他卸下了一身鱗甲,以平時覲見的官服入宮。
“臣參見皇上!”
文帝甚有幾分憂色:“究竟怎麽迴事?”
溫次稟報:“臣奉命調查太子一案,將敦煌壁畫運送淺山寺,並命人嚴加看守。當晚,前大理寺卿林珞正好進寺中禪坐,是臣失職,念在舊情,便準他進去,卻不料寺中主持死在他的那間禪房裏,死相……與太子一模一樣,而且有小僧親眼所見,說是見到主持進了他所在的禪房,所以,臣昨日立刻帶兵抓人,現將林珞關押在大理寺監牢,因
怕打擾到皇上,所以等到天亮時,才讓人通報。”
聞言,文帝臉色大變,身子往前一
傾:“那林珞怎麽說?”
“他隻說未看到主持,其餘的……就沒多說了。”溫次垂頭,繼續道,“皇上,林大人二十歲便進了大理寺任職,為朝廷效忠了六年,為人正直,絕對不會做出這等事情來。何況,他與淺山寺主持無冤無仇,何須殺人?再者,主持的死相與死因都跟太子一樣,而太子駕薨當晚,林珞並不在宮中,他府上眾人皆可作證!想來,是有人栽贓陷害。”
“你倒是對自己的舊主忠誠。”
“臣也是秉公而言。”
文帝氣喘,眼神仍然帶著帝王家的氣勢和威懾,他若有所思,似是在盤算著什麽,隨即由太監李易攙扶著自己走到溫次麵前。
溫次站在殿中,身板挺直,隻是目光在文帝靠近之時下意識的再低了幾分。
文帝沉聲,與他說:“此案複雜,暗生詭譎,朕自然也不信林珞會做出此等事情來。雖然,他已經辭了官,兩年來不再涉及官場之事,而先皇駕崩之時也有遺命,不準朕以皇權之令,命他重新監管大理寺,可如今他身陷牢中,就要想方設法為自己脫罪。眼下,唯一能查清楚敦煌壁畫一案的人,隻有他!溫次,你何不利用此事,逼他出手!”
(本章完)
溫次聽他道出這句話,深思皺眉:“那就奇怪了,那個小僧自小就在淺山寺裏修行,平時話少,從不亂語,還頗有佛根,寺中上下都道他好善。我盤問他時,他看上去也不像在撒謊!而且他每晚醜時末都要去大佛堂裏續香,經過禪房,所以時間上,也不可能有錯漏。最重要的是……主持的屍體是在你靜坐的禪房裏找到的,如果說,是你清晨離開之後有人塞進去的,這也不可能啊!因為天一亮,我就下令命人在寺中四處巡查,兇手不可能在我眼皮子底下把屍體抬進去!”
如此看來,林珞的嫌疑又加重了些!
他沉默半晌,卻仍然沒有急於辯解,隻是輕聲琢磨道:“究竟是誰要栽贓陷害?又為何要置我於死地?這樁案子與敦煌塔樓的命案,還有太子的死……又有何牽連?”
說話間,他行了兩步,立下牢房中那扇狹小的鐵窗下,仰頭朝外看去。
外頭,仍在下雨,天空黑蒙蒙一片。
他並沒有因為此時深陷囹圄而有半點焦急緊張,那微微緊
蹙的眉頭竟還舒展了幾分。
見此,溫次急了,伸手牢牢的抓住眼前的木樁,問:“林大人,你都不想再說些什麽嗎?”
“說?說什麽?”
“現在一切都指向你殺了人!”
“那你信嗎?”林珞偏了下頭。
“我當然不信!你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哪來這個能耐殺人?”
林珞卻因這句話笑了一聲:“溫大人,你可知道,一個人若是有心殺人,即便是個病秧子,亦或是臥榻之人,也會有千百種方法置人於死地。”
“你……”溫次一時語塞,又被他氣得額角青筋直跳,“我在為你百般開脫,你倒好,非但不急,還硬要往自己身上安罪名。”
他轉過身來,俊秀的麵龐依舊冷若清霜,眸似秋水,靜而沉穩,淡淡開口道:“如今,我也百口莫辯,該說的我也說了,從虔堂迴到禪房後,我並沒有見過主持,這是我唯一的證詞,其餘的,就交給你們大理寺去徹查了,相信溫大人一定會還我一個公道。”
“與其指望我,倒不如你自己去查!”
“一介庶民,深陷牢中,若要邁出這大牢親自去查,恐怕多人口舌,反倒讓我洗不清了。”林珞這般說。
溫次正欲開口
,一個小獄卒跑了進來,說:“大人,工部的梁大人來了,說是要見林大人。”
“已經進來了?”
“他穿了官服,咱們不敢攔,現在正在大堂!”
溫次臉色驟然一沉,他知道梁啟之的脾性如何,恐怕待會有些棘手了。
林珞開口道:“不必讓他進來,此事越少人插手越好,何況敦煌命案還未查清,他也遭殃,這個時候不可再生出別的事情來,你去告訴他,讓他置身事外,切莫插手此事。”
溫次看著站在牢中依舊風度翩翩的林珞,重重歎了聲氣:“好,我去打發他走。至於這案子究竟要如何查?恐怕還要等我進宮稟報皇上之後再做定奪。”
稍刻,牢房倒也清淨了。
林珞再次將視線投向鐵窗之外。
口中輕念幾聲:“子時?人影?”
……
溫次折迴大理寺大堂,就看到梁啟之穿著一身官服在裏麵急得團團轉,滿臉憂色。
他將林珞的話一一轉達,梁啟之卻暴跳如雷,最後在大理寺糾纏了很久才肯走。
翌日。
因為太子駕薨,整個皇宮掛白,日日都有宮人在東宮裏哭喪,哀聲吟絕。
而文帝傷心過度,臥床兩日,整個人消瘦不少,眼眶深凹,神色疲
憊。文帝才登基十個月就喪了子,這般打擊猶如壓頂的巨石,將他壓垮了,直到今日一早才漸好,出了內殿,在禦案後坐下。
案上,皆是通政司送來的折子,才兩天不看,便堆滿了。
老太監李易伏在案邊稟報:“皇上,大理寺少卿溫大人從昨晚一直等在殿外。”
文帝輕喘一聲:“可是太子的死有進展了?”
“是……”
“說!”
“迴皇上,是淺山寺出事了!”
“淺山寺?”文帝眉頭深壑,驟然緊蹙。
小會,溫次進殿,他卸下了一身鱗甲,以平時覲見的官服入宮。
“臣參見皇上!”
文帝甚有幾分憂色:“究竟怎麽迴事?”
溫次稟報:“臣奉命調查太子一案,將敦煌壁畫運送淺山寺,並命人嚴加看守。當晚,前大理寺卿林珞正好進寺中禪坐,是臣失職,念在舊情,便準他進去,卻不料寺中主持死在他的那間禪房裏,死相……與太子一模一樣,而且有小僧親眼所見,說是見到主持進了他所在的禪房,所以,臣昨日立刻帶兵抓人,現將林珞關押在大理寺監牢,因
怕打擾到皇上,所以等到天亮時,才讓人通報。”
聞言,文帝臉色大變,身子往前一
傾:“那林珞怎麽說?”
“他隻說未看到主持,其餘的……就沒多說了。”溫次垂頭,繼續道,“皇上,林大人二十歲便進了大理寺任職,為朝廷效忠了六年,為人正直,絕對不會做出這等事情來。何況,他與淺山寺主持無冤無仇,何須殺人?再者,主持的死相與死因都跟太子一樣,而太子駕薨當晚,林珞並不在宮中,他府上眾人皆可作證!想來,是有人栽贓陷害。”
“你倒是對自己的舊主忠誠。”
“臣也是秉公而言。”
文帝氣喘,眼神仍然帶著帝王家的氣勢和威懾,他若有所思,似是在盤算著什麽,隨即由太監李易攙扶著自己走到溫次麵前。
溫次站在殿中,身板挺直,隻是目光在文帝靠近之時下意識的再低了幾分。
文帝沉聲,與他說:“此案複雜,暗生詭譎,朕自然也不信林珞會做出此等事情來。雖然,他已經辭了官,兩年來不再涉及官場之事,而先皇駕崩之時也有遺命,不準朕以皇權之令,命他重新監管大理寺,可如今他身陷牢中,就要想方設法為自己脫罪。眼下,唯一能查清楚敦煌壁畫一案的人,隻有他!溫次,你何不利用此事,逼他出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