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汝年幾時見恆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恆河水 耆婆此雲命。西國風俗。皆事長命天神。子生三歲。即謁彼廟。謝求得也。此以年問見者。意明年變見不變也 二問答見河同異
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雲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 無異之語甚好思量。一往粗浮。再思有旨 三問答見有童耄
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麵皺。其麵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色身粗相童耄易知。見性不遷誠難覺了。對此辨異。令悟無生也 三克指常性斥彼置疑
佛言。大王。汝麵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雲何於中受汝生死 克指常性也。生滅但遷有為。無為不受生死。若知不變即見無生
而猶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斥彼置疑也。末伽梨是字。母名俱奢梨。此指與匿王所引異者。俱是外道趣爾指也。色身變異可說無常。見性不遷理非斷滅 四信悟續生
王聞是言。信知身後舍生趣生。與諸大眾。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敘其淺悟。但雲舍生趣生。鞠彼深意。必知滅元不滅。隨宜領解。主伴同致。未即顯言也 二正對阿難破其常見二。一阿難乘違發問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雲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據此見河之見與我見聞無殊。於王即雲不滅不生。於我即雲遺失真性。王之與我孰親孰疏。苟或殊途。如何分辨。然此問意由來久矣。始因手自開合見無開合。頭自動搖見無搖動。一一佛印皆言如是。此則如來令於妄見即辨真見。無離生滅有不生滅。阿難罔知佛旨。猶謂生滅與不生滅別。遂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匿王知其懷抱。又不發問伸誠。於是引外六師執身死後斷滅。所冀佛親開示。即妄見真。責引阿難。無執二別。阿難古佛。豈茲不了。蓋為今日惑重情深。須示瞢然確陳拒諍。故茲問也 二如來驗破執情三。一驗出倒情二。一垂手以問引出常情四。一問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為正為倒 下指。指下也。母陀羅此雲印。此意欲明見手不同有正有倒。以況其見亦有正倒 二答
阿難言。世間眾生以此為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 此推世人以此為倒。而我不知雲何 三征
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為倒。即世間人將何為正 若以垂手為倒。複將何者為正 四釋
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於空。則名為正 豎手為倒。卻以為正。以不順身故。此為倒阿難不辨真妄。執妄失真。故如來責顛倒行事。既了妄本無體。合知真自寂然。遂許對頭動之見觀河之性即是性真。無別真也。慶喜依前不了。將謂妄外有真。遂不甘我為顛倒之人。王是無生之性。阿難既陳諍問。如來就事以驗。逆順之境不辨。顛倒之情難脫。下文即破 二豎臂以示比出倒見
佛即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 既雲豎臂為正。佛便豎臂隨而責之。此即正是顛倒也。指本垂下。今卻逆上。故雲首尾相換。世人不依本分以正為正。而別生異見以倒為正。故雲一倍瞻視
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 若以此驗之。則知汝身與如來身比並類例顯發彰明。佛身是正。汝身應倒。亦可。若以佛之見手類顯佛身。明知佛身名正遍知。若以汝之見手比並汝身。明知汝身號性顛倒。汝胡非是顛倒行事。正遍知者。離倒名正。窮盡法界名遍知。凡夫二乘無此號者。皆顛倒故 二征其倒處二。一征倒所在
隨汝諦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 隨者猶任從也。任汝心中諦審觀察。佛若是倒。汝名佛身何處是倒。汝若是倒。汝名自身何處名倒。此則令其識顛倒處也。名(去聲)字猶詺目也。古人於此作泯相解。遂令下經正辨顛倒血脈不貫。便成孤起。既絕正倒。如來何故卻說顛倒。學者請詳。無見榮古 二敘其罔知
於時阿難與諸大眾。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 瞪直視貌。瞢昏悶不了也。聞征倒處瞢然不了。既不措其一辭。但知向佛直視 三廣示倒相二。一興悲告語敘其常說
佛興慈悲。哀湣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 天鼓無思。隨人發響。海潮無念。要不失時。此表無緣慈悲應機而說不待請也。色謂十一種色。心謂八識心王。諸緣即總指色心。或可別指不相應行。心所即五十一心所。諸所緣法謂六無為也。此上五位一百法攝諸法盡。皆是真心之所現起。如鏡現像不離於鏡無體可得。問前五無為名體俱假。可同前法無體如影。真如無為。名假體實。為諸法性。何言無體如影像耶。答此宗所說真如猶是對妄而立。既因對待還成妄法。如下經雲。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又雲。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圓覺雲。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等。由是五位諸法唯心所現。皆同影像也 二顯真示妄斥其倒情二。一就法辨釋迷情五。一標指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心現身心。如鏡現物。物不是鏡。物體虛故。鏡不是物。鏡體實故。虛實既辨。由是顛倒於茲可識 二責失
雲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 心即是性。體遍故圓。無昧故明。具法可重故名為寶。元來自爾非適今也。故雲本。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稱妙。再三歎美。故疊言之。悟即是覺。圓明性也。迷即不覺。妄身心也。不覺處覺。如像處鏡。虛實可辨。今棄如鏡之本性。執似像之身心。不辨虛實。斯為大失。故雲認悟中迷。前雲名字何處號為顛倒。今正指此顛倒處也 三敘妄
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 無明體暗。故雲晦昧。內有無明外現空相。故雲為空。此則最初劫濁也。下文雲。迷妄有虛空。又雲。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此三細中業轉二相。亦雲同異。亦雲動靜。由此動靜互相待故。於此二相暗中結成形色。即根身器界也。形色既現。想處其中。色想相雜。有知覺處成於根身。想澄凝處即是器界。此則第三現相也。以有境界緣故。牽起粗識。念念分別相續不斷。故雲聚緣內搖。此前二粗也。由念相續熏習不斷。遂成分離。取六塵相流趣不息。故雲趣外奔逸。此後二粗分離識也。從微至著。三細四粗為煩惱道。畢於此矣 四顯執
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 世人不知元是無明展轉粗動。將此昏迷擾擾之相。便為真實心性。一從迷執決定不改。謂言我心在色身內。遂起有情無情之異有性無性之殊。認妄心為佛心。一何鄙見 五結迷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 根身種子屬內。緣而執受。山河大地屬外。但緣非執受。此之三境皆是賴耶相分。又此空界從迷妄生。識所變故。能變之識全是無明。迷真而起。亦無自體。能變所變皆是鏡心所現影像。故前文雲。汝身汝心皆是真心中所現物。不知此理。卻執我心在色身內。故此結示 二約喻結指倒相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 如來藏有四義。故以海喻。永絕百非如海甚深。包含萬有如海廣大。無德不備如海珍寶。無法不現如海現影。其體湛寂不與妄染相應。故雲澄清。即前甚深義也。百千者即前廣大義也。不識是元清淨體。故雲棄之。隻取昏擾擾相以為心性。故雲唯認等。全潮大瀛渤澥。皆海之異名也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湣者 例前結指也。棄之大海是一迷也。認漚為海是倍迷也。垂手是正。執為倒。一迷也。豎手是倒認為正。倍迷也。前舉事以驗。後引喻以況。中間以法進退相例。正指倒相。皎然明白如何謂言是泯相耶。有智請詳 三廣約緣塵正顯真見。以前文中。約對手觀河。示見無生。相淺意深。猶成隱密。未為顯了。不名正顯。故科雲粗論漸明也。今此已下。廣對緣塵。破除名相。顯此見性不落戲論。然後逐段會通。令知諸法虛妄本無所有。唯一菩提妙淨明體。分明顯會。故雲正顯真見也。文四。一顯緣心非性二。一阿難述悟彰疑二。一述悟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 因佛廣示顛倒顯出真心。於能詮言音。悟所詮心地 二彰疑
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願佛哀湣。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佛以言音詮此真性。今我領解複是緣心。所悟真性。能悟緣心。還同如來前所責言。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有何別耶。由是未敢認為心地。心有能生可依止義。喻之地也。言圓音者。以佛一一語言。遍窮生界。而其音韻常不雜亂。如起信疏解 二如來約喻顯釋二。一指定其非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 因聲而有分別。此分別性即是生滅。維摩雲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說既不可。聽豈可耶。緣心者但緣語言文字。故雲非得法性。若能忘懷合道。離能所相。一念不生。前後際斷。斯可名為真得法性 二喻顯其失二。一執指亡月斥認能詮二。一喻二。一指月雙迷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複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 指喻能詮言教。月喻所詮真理。若欲見月。須亡指以觀之。若欲見性。須亡言而體之。不能亡言豈能見性。不能遺指豈識月輪。圓覺雲。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複如是。指月俱迷。詮旨兩失。在文可見 二明暗俱失
豈唯亡指。亦複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 言教屬有為。無記故暗。真理屬無為。性善故明。能喻可解 二合
汝亦如是 以法合喻如上所辨一客去主留責滯緣想二。一約法喻順推有體三。一法
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 若因佛說法生分別心。此分別心本無自性。故屬緣塵。隨塵有無。非是常住。但如其客 二喻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 此明緣心隨境往來。真心湛然常住。以客喻妄。以主喻真 三合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無所去 如下經雲。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二約緣塵反責無性三。一例成無性
雲何離聲無分別性。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 緣心若是真性。應如其主。何得隨聲來去。以離聲時無分別故。豈同真心周遍法界湛然常住。隨聲之心既然。隨色之心亦爾。故雲豈唯等 二指同外宗
如是乃至分別都無 前舉色聲顯心無體。亦合遍曆香味觸法。今此超過。故雲乃至分別都無
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 不可見故非色。緣會有故非空。言冥諦者。或雲冥性或雲自性。梵雲僧伽奢薩咀羅。此雲數論。立二十五諦。最初一諦名為冥性。計以為常。第二十五名為神我。亦計為常。我思勝境。冥性即變二十三諦為我受用。我既受用。為境纏縛不得解脫。我若不思冥諦不變。既無纏縛我即解脫。名為涅槃。如別處說。拘舍梨者。非即數論。是彼類耳。趣爾舉也 三結責非主
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雲何為主 真心如主。妄想如客。客有來去。主無移動。若離法緣無分別性。顯汝心性隨塵各還。是則為客。雲何名主 二示見性無還二。一阿難承前敘難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雲何無還。唯垂哀湣為我宣說 心性之言通於真妄。阿難執者是妄。如來示者為真。今以所執之生滅。疑於所示之妙明。故雲則如來說雲何無還。還猶滅也 二如來約相對辨三。一約權標指以許說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 且者權宜之辭。權指阿難能見之心。為明元也
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 此之明元非本真性。其猶捏目所見之月。本無所有。非月影者非水中之影也。水中月影從真月降。可喻妙應感而遂通。捏目所觀全體虛妄。從病眼生。堪喻妄見本不可得。隻就此見權示無還也 二約境可還以明辨二。一明境有還二。一列八境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曜。中夜黑月雲霧晦瞑則複昏暗。戶牖之隙則複見通。牆宇之間則複觀壅。分別之處則複見緣。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鬱[土*孛]之像則紆昏塵。澄霽斂氛又觀清淨 舉此明暗通塞空有染淨八種之相。皆仗因托緣以立其象也 二明各還
阿難。汝鹹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雲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鬱[土*孛]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 此之八境既從緣有。還從緣無。有去有來。非同真見 二示見無還三。一標
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雲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 無異之語甚好思量。一往粗浮。再思有旨 三問答見有童耄
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麵皺。其麵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色身粗相童耄易知。見性不遷誠難覺了。對此辨異。令悟無生也 三克指常性斥彼置疑
佛言。大王。汝麵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雲何於中受汝生死 克指常性也。生滅但遷有為。無為不受生死。若知不變即見無生
而猶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斥彼置疑也。末伽梨是字。母名俱奢梨。此指與匿王所引異者。俱是外道趣爾指也。色身變異可說無常。見性不遷理非斷滅 四信悟續生
王聞是言。信知身後舍生趣生。與諸大眾。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敘其淺悟。但雲舍生趣生。鞠彼深意。必知滅元不滅。隨宜領解。主伴同致。未即顯言也 二正對阿難破其常見二。一阿難乘違發問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雲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據此見河之見與我見聞無殊。於王即雲不滅不生。於我即雲遺失真性。王之與我孰親孰疏。苟或殊途。如何分辨。然此問意由來久矣。始因手自開合見無開合。頭自動搖見無搖動。一一佛印皆言如是。此則如來令於妄見即辨真見。無離生滅有不生滅。阿難罔知佛旨。猶謂生滅與不生滅別。遂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匿王知其懷抱。又不發問伸誠。於是引外六師執身死後斷滅。所冀佛親開示。即妄見真。責引阿難。無執二別。阿難古佛。豈茲不了。蓋為今日惑重情深。須示瞢然確陳拒諍。故茲問也 二如來驗破執情三。一驗出倒情二。一垂手以問引出常情四。一問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為正為倒 下指。指下也。母陀羅此雲印。此意欲明見手不同有正有倒。以況其見亦有正倒 二答
阿難言。世間眾生以此為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 此推世人以此為倒。而我不知雲何 三征
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為倒。即世間人將何為正 若以垂手為倒。複將何者為正 四釋
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於空。則名為正 豎手為倒。卻以為正。以不順身故。此為倒阿難不辨真妄。執妄失真。故如來責顛倒行事。既了妄本無體。合知真自寂然。遂許對頭動之見觀河之性即是性真。無別真也。慶喜依前不了。將謂妄外有真。遂不甘我為顛倒之人。王是無生之性。阿難既陳諍問。如來就事以驗。逆順之境不辨。顛倒之情難脫。下文即破 二豎臂以示比出倒見
佛即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 既雲豎臂為正。佛便豎臂隨而責之。此即正是顛倒也。指本垂下。今卻逆上。故雲首尾相換。世人不依本分以正為正。而別生異見以倒為正。故雲一倍瞻視
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 若以此驗之。則知汝身與如來身比並類例顯發彰明。佛身是正。汝身應倒。亦可。若以佛之見手類顯佛身。明知佛身名正遍知。若以汝之見手比並汝身。明知汝身號性顛倒。汝胡非是顛倒行事。正遍知者。離倒名正。窮盡法界名遍知。凡夫二乘無此號者。皆顛倒故 二征其倒處二。一征倒所在
隨汝諦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 隨者猶任從也。任汝心中諦審觀察。佛若是倒。汝名佛身何處是倒。汝若是倒。汝名自身何處名倒。此則令其識顛倒處也。名(去聲)字猶詺目也。古人於此作泯相解。遂令下經正辨顛倒血脈不貫。便成孤起。既絕正倒。如來何故卻說顛倒。學者請詳。無見榮古 二敘其罔知
於時阿難與諸大眾。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 瞪直視貌。瞢昏悶不了也。聞征倒處瞢然不了。既不措其一辭。但知向佛直視 三廣示倒相二。一興悲告語敘其常說
佛興慈悲。哀湣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 天鼓無思。隨人發響。海潮無念。要不失時。此表無緣慈悲應機而說不待請也。色謂十一種色。心謂八識心王。諸緣即總指色心。或可別指不相應行。心所即五十一心所。諸所緣法謂六無為也。此上五位一百法攝諸法盡。皆是真心之所現起。如鏡現像不離於鏡無體可得。問前五無為名體俱假。可同前法無體如影。真如無為。名假體實。為諸法性。何言無體如影像耶。答此宗所說真如猶是對妄而立。既因對待還成妄法。如下經雲。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又雲。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圓覺雲。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等。由是五位諸法唯心所現。皆同影像也 二顯真示妄斥其倒情二。一就法辨釋迷情五。一標指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心現身心。如鏡現物。物不是鏡。物體虛故。鏡不是物。鏡體實故。虛實既辨。由是顛倒於茲可識 二責失
雲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 心即是性。體遍故圓。無昧故明。具法可重故名為寶。元來自爾非適今也。故雲本。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稱妙。再三歎美。故疊言之。悟即是覺。圓明性也。迷即不覺。妄身心也。不覺處覺。如像處鏡。虛實可辨。今棄如鏡之本性。執似像之身心。不辨虛實。斯為大失。故雲認悟中迷。前雲名字何處號為顛倒。今正指此顛倒處也 三敘妄
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 無明體暗。故雲晦昧。內有無明外現空相。故雲為空。此則最初劫濁也。下文雲。迷妄有虛空。又雲。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此三細中業轉二相。亦雲同異。亦雲動靜。由此動靜互相待故。於此二相暗中結成形色。即根身器界也。形色既現。想處其中。色想相雜。有知覺處成於根身。想澄凝處即是器界。此則第三現相也。以有境界緣故。牽起粗識。念念分別相續不斷。故雲聚緣內搖。此前二粗也。由念相續熏習不斷。遂成分離。取六塵相流趣不息。故雲趣外奔逸。此後二粗分離識也。從微至著。三細四粗為煩惱道。畢於此矣 四顯執
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 世人不知元是無明展轉粗動。將此昏迷擾擾之相。便為真實心性。一從迷執決定不改。謂言我心在色身內。遂起有情無情之異有性無性之殊。認妄心為佛心。一何鄙見 五結迷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 根身種子屬內。緣而執受。山河大地屬外。但緣非執受。此之三境皆是賴耶相分。又此空界從迷妄生。識所變故。能變之識全是無明。迷真而起。亦無自體。能變所變皆是鏡心所現影像。故前文雲。汝身汝心皆是真心中所現物。不知此理。卻執我心在色身內。故此結示 二約喻結指倒相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 如來藏有四義。故以海喻。永絕百非如海甚深。包含萬有如海廣大。無德不備如海珍寶。無法不現如海現影。其體湛寂不與妄染相應。故雲澄清。即前甚深義也。百千者即前廣大義也。不識是元清淨體。故雲棄之。隻取昏擾擾相以為心性。故雲唯認等。全潮大瀛渤澥。皆海之異名也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湣者 例前結指也。棄之大海是一迷也。認漚為海是倍迷也。垂手是正。執為倒。一迷也。豎手是倒認為正。倍迷也。前舉事以驗。後引喻以況。中間以法進退相例。正指倒相。皎然明白如何謂言是泯相耶。有智請詳 三廣約緣塵正顯真見。以前文中。約對手觀河。示見無生。相淺意深。猶成隱密。未為顯了。不名正顯。故科雲粗論漸明也。今此已下。廣對緣塵。破除名相。顯此見性不落戲論。然後逐段會通。令知諸法虛妄本無所有。唯一菩提妙淨明體。分明顯會。故雲正顯真見也。文四。一顯緣心非性二。一阿難述悟彰疑二。一述悟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 因佛廣示顛倒顯出真心。於能詮言音。悟所詮心地 二彰疑
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願佛哀湣。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佛以言音詮此真性。今我領解複是緣心。所悟真性。能悟緣心。還同如來前所責言。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有何別耶。由是未敢認為心地。心有能生可依止義。喻之地也。言圓音者。以佛一一語言。遍窮生界。而其音韻常不雜亂。如起信疏解 二如來約喻顯釋二。一指定其非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 因聲而有分別。此分別性即是生滅。維摩雲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說既不可。聽豈可耶。緣心者但緣語言文字。故雲非得法性。若能忘懷合道。離能所相。一念不生。前後際斷。斯可名為真得法性 二喻顯其失二。一執指亡月斥認能詮二。一喻二。一指月雙迷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複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 指喻能詮言教。月喻所詮真理。若欲見月。須亡指以觀之。若欲見性。須亡言而體之。不能亡言豈能見性。不能遺指豈識月輪。圓覺雲。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複如是。指月俱迷。詮旨兩失。在文可見 二明暗俱失
豈唯亡指。亦複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 言教屬有為。無記故暗。真理屬無為。性善故明。能喻可解 二合
汝亦如是 以法合喻如上所辨一客去主留責滯緣想二。一約法喻順推有體三。一法
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 若因佛說法生分別心。此分別心本無自性。故屬緣塵。隨塵有無。非是常住。但如其客 二喻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 此明緣心隨境往來。真心湛然常住。以客喻妄。以主喻真 三合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無所去 如下經雲。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二約緣塵反責無性三。一例成無性
雲何離聲無分別性。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 緣心若是真性。應如其主。何得隨聲來去。以離聲時無分別故。豈同真心周遍法界湛然常住。隨聲之心既然。隨色之心亦爾。故雲豈唯等 二指同外宗
如是乃至分別都無 前舉色聲顯心無體。亦合遍曆香味觸法。今此超過。故雲乃至分別都無
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 不可見故非色。緣會有故非空。言冥諦者。或雲冥性或雲自性。梵雲僧伽奢薩咀羅。此雲數論。立二十五諦。最初一諦名為冥性。計以為常。第二十五名為神我。亦計為常。我思勝境。冥性即變二十三諦為我受用。我既受用。為境纏縛不得解脫。我若不思冥諦不變。既無纏縛我即解脫。名為涅槃。如別處說。拘舍梨者。非即數論。是彼類耳。趣爾舉也 三結責非主
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雲何為主 真心如主。妄想如客。客有來去。主無移動。若離法緣無分別性。顯汝心性隨塵各還。是則為客。雲何名主 二示見性無還二。一阿難承前敘難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雲何無還。唯垂哀湣為我宣說 心性之言通於真妄。阿難執者是妄。如來示者為真。今以所執之生滅。疑於所示之妙明。故雲則如來說雲何無還。還猶滅也 二如來約相對辨三。一約權標指以許說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 且者權宜之辭。權指阿難能見之心。為明元也
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 此之明元非本真性。其猶捏目所見之月。本無所有。非月影者非水中之影也。水中月影從真月降。可喻妙應感而遂通。捏目所觀全體虛妄。從病眼生。堪喻妄見本不可得。隻就此見權示無還也 二約境可還以明辨二。一明境有還二。一列八境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曜。中夜黑月雲霧晦瞑則複昏暗。戶牖之隙則複見通。牆宇之間則複觀壅。分別之處則複見緣。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鬱[土*孛]之像則紆昏塵。澄霽斂氛又觀清淨 舉此明暗通塞空有染淨八種之相。皆仗因托緣以立其象也 二明各還
阿難。汝鹹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雲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鬱[土*孛]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 此之八境既從緣有。還從緣無。有去有來。非同真見 二示見無還三。一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