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 以其情見必然故。順清而問。待其伸答。後乃奪之 二據常情以類答
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例如來拳。事義相類 果然情見不出於斯。故答相類 二約盲緣境以奪破六。一奪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 意明盲雖無眼心中有見。後自釋之 二驗
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盲雖不見明。還能見暗。即此見暗亦名為見。故雲見何虧損 三難
阿難言。諸盲眼前唯睹黑暗。雲何成見 常情見暗。不名為見。故以此難 四征
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 征訖五通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音。二黑校量。曾無有異 無眼見黑與有眼見黑。二見無別。故知。見即是心。不唯在眼 六釋三。一牒向執情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 無眼見黑。有眼見塵。汝必許此是眼所見 二引燈例破
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 此正例。無燈見黑。有燈見塵亦應許此是燈所見
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 此縱破。設或汝許名為燈見。燈若有見應名為人。不合名燈。又若燈見。彼暗中人得燈光時。不合名見。燈自見故。應知。因燈見色。燈不名見。因眼見色。眼不是見。燈之與眼但是見緣。體非是見也 三結歸心見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 舉前有眼。在暗室時。因燈顯照前塵境界眼方得見。此名眼見
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此舉盲者得眼光時。因眼顯照前塵境界心方得見。以前例此。應知見性是心非眼也。窮其根本見性元心。遽遽相推。心為其主。餘是助因。以常情隻知眼見。不識是心。今此且令知其根本。未辨真妄 二廣約諸相辨釋三。一對境動搖粗論真見二。一阿難佇佛慈音
阿難雖複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雖知見性唯心。未識真妄。若言是妄。如來又許獲妙明心。得清淨眼。若謂是真。前文廣破非。真乃雲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進之又不可。退之又難明。羝羊觸蕃斯之謂矣。心既未了。口即默然。密冀如來慈音開示 二如來廣為開示三。一問悟客塵引其開解二。一如來問悟因由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 即波羅奈國鹿野苑中五仙所居修行處也。佛成道後先入此園。度五人耳
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五比丘者。謂阿若憍陳如。摩訶男。頞鞞比丘。婆提。婆敷。此五。佛初出家雪山修道。父王憶戀。遂召彼往親近承事。彼疑非真。相次舍去。同在鹿園習外道法。佛成道後。思欲先度彼勞苦者。天眼觀見在仙人苑。故往開示。三轉法輪。說生滅四諦苦集滅道。今言客塵者。即別指集諦。分別煩惱粗動如客。俱生微細難辨如塵。此俱喻煩惱障也。若下圓通陳如述證。即通大乘。客如煩惱。塵如所知。二義無在 二陳如述已領解二。一標所悟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德長臘高最初度故。名為長老。佛轉法輪。五人之中陳如先悟。佛問解否。答言已解。因得解名。悟此見修如客如塵。證得無為生空涅槃。湛然不動如主及空。因即獲果 二述所解二。一述客義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旅亭止客舍也。俶始前進。遑暇也。此明客義匆匆不暇停住。喻分別煩惱數數造業流轉五道未曾暫息。三界旅泊受果始畢又造新業。故雲食宿事畢俶裝前途 二述塵義
又如新霽清陽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佛言如是 此舉新晴太陽高照。光入牖隙。現空中塵。搖動不息。此喻俱生煩惱微細難見。自非觀智照現。終不覺知。與身俱生。與心同事。故此煩惱體全是生滅虛妄不息。主人及空。俱喻真性不動之義。始佛問悟客塵。此欲陳如明其行相。意引。阿難聞而開解。了真見常寂身境動搖。陳如剖析。甚合佛心。故此印可言如是也 二放光屈指辨其靜搖二。一約境開合以辨見三。一引手問答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複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問答可知 二就見推窮
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複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自開自合 此明境有開合。見無開合 三再審動靜
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佛言如是 阿難已聞客塵搖動虛空與主常自寂焉。今遇此問。例知見性無動無靜。若以動靜相形。則佛手是動。見性是靜。若隻就見體所明。本不曾動。今亦無靜。此答稍符於真。故佛印言如是 二約身搖動以辨見。上來明境有開合見無動靜。此則約對外境以辨。義則易顯。向下。隻於內身自分動靜。動中有不動。意明境之與身俱是生滅。而凡夫人執身執境。不了空無常。故於此造業流轉無窮。本真自性迷而不識。故圓覺經雲。妄認四大為自身相。下經亦雲。諸可還者自然非汝。又雲雲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此等皆明身境無常見性常住也。不見性常二乘所執。不知無常。凡夫迷倒。下自雙破。至文當知。然此所明。對境對身以辨見性。一往粗淺。若原佛意。非離此見別有性常。性常真體隻就此顯。以見與見緣無體可得本同空華元是妙明無生滅故。下經觀河之見亦複如是。良以。諸疑未斷。執情深重。是故。且就淺近。寄明深旨。至下文殊為問。方顯其意。學者知之。文二。一放光左右以辨頭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迴首右盻。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迴首左盻。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 稍知見體無動。審問不移。故言頭自搖動 二約頭搖動以明見
阿難。汝盻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複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佛言如是 阿離認見不移。若無相形亦無動止。故佛印可 三雙結會通責其迷失二。一雙結會通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複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 此結陳如悟客塵。客塵動搖。俱喻煩惱
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 此結阿難答身境。手有開合。頭自動搖。身境客塵同一生滅。更無二別。應知。客必有主。塵處有空。對佛手之見。形頭動之性。未嚐動靜。豈成去來。前後會通。其揆一也 二總責迷失
雲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 總責也。總責凡夫二乘無常計常常計無常。凡夫不了身境無常。妄執實有。計我我所。起惑造業流轉三界。受於一切身心大苦。尚不知生滅。豈知本如來藏。故雲以動為身念念生滅等。此即責無常計常也。二乘雖知一切無常。而不悟知本常妙性湛然不動。故雲遺失真性。既不識真。亦不辨妄。故雲顛倒行事。其猶棄海認浮漚者耳
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結失也。不了性一切心。即是失真此斥二乘不知常也。認物為己。此指凡夫以動為身等也。下文身之與心皆是真心中所現物。執為自己。顛倒斯甚。自體不識。妄取他緣。如懷至寶於外求丐。誰之過歟。故雲自取流轉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一(之二)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二(之一)
長水沙門子璿集
二就破顛倒漸明真見二。一且對匿王破其斷見二。一述阿難所壞願辨真妄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 悟知緣塵之心是影事。又識對境之見是不動。翻思往日。認妄失真。流浪既深。[日*昏]惑難曉。幸逢嘉會。遭此良時。法乳既滋。如子遇母。不亦快哉
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前文叱責此非汝心。蓋令識妄。仍指諸法唯心所現。此又令了所現之妄本無自性元是一真。一真未嚐動搖。諸法何曾生滅。佛意欲其即妄見真。遂印對境之見元來無動。廣責認物為己性心失真。阿難罔測佛之深旨。將謂真妄二體全殊生滅之外有不生滅。若如是者。唯心之言虛設。妄法之語徒施。逐語迷旨。終成顛倒。雖懷疑念未敢形言。故雲合掌禮佛願聞等也 二明匿王引外請證不生四。一引外敘疑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鹹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 迦旃延姓也。名迦羅鳩馱。此外道執一切法亦有亦無。刪闍夜是名。毗羅胝母號。此外道起自然見。外計雖多不離斷常二見。此二皆斷見類故雲。鹹言斷滅。此人異計。不知業種相生。妄謂死後即是涅槃
我雖值佛。今猶狐疑。雲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鹹皆願聞 狐性多疑。凡遇冰處。聽水無聲然後方行。昔聞死後斷滅。今聞不滅不生。孰是孰非。猶豫不決。故雲狐疑。匿王深體阿難所懷。知於生滅之外求不生滅。心雖密請。口不形言。故引外宗冀佛開示。近破外道斷見令知死後續生。深引阿難悟真不離生滅妄識。故雲證知此心不生滅地 二述身遷改四。一問答身常不常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複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複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 佛舉此問。欲顯生滅中有不生滅。如前頭自搖動見無所動 二問答未滅知滅
佛言。大王。汝未曾滅。雲何知滅。世尊。我此無常變壤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殞殞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 前念滅後念生。刹那變異。如火燒薪必歸磨滅。俱舍雲以諸有為法有刹那盡故 三問答老幼何貌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齡已從衰老。顏貌何如童子之時 王述無常念念遷謝。其理必然。故印如是。欲其更敘遷謝之相。以老少相比為問。十五曰童。未巾冠也。齡年也
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發白麵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 始生曰孩。始行曰孺。孺濡也。言濡弱也。膚布也。布在表也。文理光美曰腠。此皆童子時相。長成謂成人之時。此從二十已上至強壯時。故雲血氣充滿。頹齡即今六十有二。年齡頹朽近於七十。故雲迫於衰耄。老少相異。雲何世尊見此相比 四問答頓漸流年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 前敘相變。今問年變。由年變故令其相變。不頓朽言。要敘漸老念念遷移
王言。世尊。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顏貌已老初十歲時。三十之年又衰二十。於今六十又過於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 十年為限。粗相而觀。殂往也。落猶不住也。少壯不住往而不遷也。故雲殂落。流變易改也
若複令我微細思惟。其變寧唯一紀二紀。實為年變 此以一年為限。年年變改何啻十年。十二年曰紀也
豈唯年變。亦兼月化 此以一月為限。月月不同。不唯約年也
何直月化。兼又日遷 何直猶不但也。此以一日為限。日日更訛。不但約月。已上從寬至狹。四限觀察。無常之相。猶是粗浮未為微細
沉思諦觀。刹那刹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此至細而觀也。若以沉靜其思審諦觀察。即刹那不停念念流變。此即微細四相遷流不息。凡夫心粗。殊不知覺。古德偈雲。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覺。若置眼睛上違害極不安。愚人如手掌。不覺行苦遷。智者如眼睛違。極生厭患。言刹那者時之極少也。俱舍論說。時之極少名曰刹那。時之極長名之為劫。乃至年之與月俱是時之分劑。又雲。百二十刹那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須臾。三十須臾為一晝夜。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十二年為一紀。前約十年為限。是約一紀舉全數爾 三示性不滅三。一佛問不滅王答不知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 生滅粗相如前可知。不生滅性亦在汝身。汝知之否。匿王舉外敘疑。俾欲世尊明示。今蒙佛問。故答不知 二許示無生廣辨無改。此下約王自小至長見河不變。以明見性。意顯隻於生滅了不生滅。相雖粗近。旨甚深微。一令匿王驗粗相而悟舍生趣生。一使慶喜發深解而知滅元不滅。即相顯性。在此密談。頭自搖動見無所動是此意也。維摩雲。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肇公以萬物即不遷。何但於見。下文佛答文殊。及會三科文首。分明顯會。始現其意。文二。一許示無生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 許於正生滅時示無生理也 二征詰廣辨三。一問答見河之初
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例如來拳。事義相類 果然情見不出於斯。故答相類 二約盲緣境以奪破六。一奪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 意明盲雖無眼心中有見。後自釋之 二驗
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盲雖不見明。還能見暗。即此見暗亦名為見。故雲見何虧損 三難
阿難言。諸盲眼前唯睹黑暗。雲何成見 常情見暗。不名為見。故以此難 四征
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 征訖五通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音。二黑校量。曾無有異 無眼見黑與有眼見黑。二見無別。故知。見即是心。不唯在眼 六釋三。一牒向執情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 無眼見黑。有眼見塵。汝必許此是眼所見 二引燈例破
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 此正例。無燈見黑。有燈見塵亦應許此是燈所見
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 此縱破。設或汝許名為燈見。燈若有見應名為人。不合名燈。又若燈見。彼暗中人得燈光時。不合名見。燈自見故。應知。因燈見色。燈不名見。因眼見色。眼不是見。燈之與眼但是見緣。體非是見也 三結歸心見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 舉前有眼。在暗室時。因燈顯照前塵境界眼方得見。此名眼見
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此舉盲者得眼光時。因眼顯照前塵境界心方得見。以前例此。應知見性是心非眼也。窮其根本見性元心。遽遽相推。心為其主。餘是助因。以常情隻知眼見。不識是心。今此且令知其根本。未辨真妄 二廣約諸相辨釋三。一對境動搖粗論真見二。一阿難佇佛慈音
阿難雖複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雖知見性唯心。未識真妄。若言是妄。如來又許獲妙明心。得清淨眼。若謂是真。前文廣破非。真乃雲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進之又不可。退之又難明。羝羊觸蕃斯之謂矣。心既未了。口即默然。密冀如來慈音開示 二如來廣為開示三。一問悟客塵引其開解二。一如來問悟因由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 即波羅奈國鹿野苑中五仙所居修行處也。佛成道後先入此園。度五人耳
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五比丘者。謂阿若憍陳如。摩訶男。頞鞞比丘。婆提。婆敷。此五。佛初出家雪山修道。父王憶戀。遂召彼往親近承事。彼疑非真。相次舍去。同在鹿園習外道法。佛成道後。思欲先度彼勞苦者。天眼觀見在仙人苑。故往開示。三轉法輪。說生滅四諦苦集滅道。今言客塵者。即別指集諦。分別煩惱粗動如客。俱生微細難辨如塵。此俱喻煩惱障也。若下圓通陳如述證。即通大乘。客如煩惱。塵如所知。二義無在 二陳如述已領解二。一標所悟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德長臘高最初度故。名為長老。佛轉法輪。五人之中陳如先悟。佛問解否。答言已解。因得解名。悟此見修如客如塵。證得無為生空涅槃。湛然不動如主及空。因即獲果 二述所解二。一述客義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旅亭止客舍也。俶始前進。遑暇也。此明客義匆匆不暇停住。喻分別煩惱數數造業流轉五道未曾暫息。三界旅泊受果始畢又造新業。故雲食宿事畢俶裝前途 二述塵義
又如新霽清陽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佛言如是 此舉新晴太陽高照。光入牖隙。現空中塵。搖動不息。此喻俱生煩惱微細難見。自非觀智照現。終不覺知。與身俱生。與心同事。故此煩惱體全是生滅虛妄不息。主人及空。俱喻真性不動之義。始佛問悟客塵。此欲陳如明其行相。意引。阿難聞而開解。了真見常寂身境動搖。陳如剖析。甚合佛心。故此印可言如是也 二放光屈指辨其靜搖二。一約境開合以辨見三。一引手問答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複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問答可知 二就見推窮
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複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自開自合 此明境有開合。見無開合 三再審動靜
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佛言如是 阿難已聞客塵搖動虛空與主常自寂焉。今遇此問。例知見性無動無靜。若以動靜相形。則佛手是動。見性是靜。若隻就見體所明。本不曾動。今亦無靜。此答稍符於真。故佛印言如是 二約身搖動以辨見。上來明境有開合見無動靜。此則約對外境以辨。義則易顯。向下。隻於內身自分動靜。動中有不動。意明境之與身俱是生滅。而凡夫人執身執境。不了空無常。故於此造業流轉無窮。本真自性迷而不識。故圓覺經雲。妄認四大為自身相。下經亦雲。諸可還者自然非汝。又雲雲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此等皆明身境無常見性常住也。不見性常二乘所執。不知無常。凡夫迷倒。下自雙破。至文當知。然此所明。對境對身以辨見性。一往粗淺。若原佛意。非離此見別有性常。性常真體隻就此顯。以見與見緣無體可得本同空華元是妙明無生滅故。下經觀河之見亦複如是。良以。諸疑未斷。執情深重。是故。且就淺近。寄明深旨。至下文殊為問。方顯其意。學者知之。文二。一放光左右以辨頭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迴首右盻。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迴首左盻。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 稍知見體無動。審問不移。故言頭自搖動 二約頭搖動以明見
阿難。汝盻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複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佛言如是 阿離認見不移。若無相形亦無動止。故佛印可 三雙結會通責其迷失二。一雙結會通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複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 此結陳如悟客塵。客塵動搖。俱喻煩惱
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 此結阿難答身境。手有開合。頭自動搖。身境客塵同一生滅。更無二別。應知。客必有主。塵處有空。對佛手之見。形頭動之性。未嚐動靜。豈成去來。前後會通。其揆一也 二總責迷失
雲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 總責也。總責凡夫二乘無常計常常計無常。凡夫不了身境無常。妄執實有。計我我所。起惑造業流轉三界。受於一切身心大苦。尚不知生滅。豈知本如來藏。故雲以動為身念念生滅等。此即責無常計常也。二乘雖知一切無常。而不悟知本常妙性湛然不動。故雲遺失真性。既不識真。亦不辨妄。故雲顛倒行事。其猶棄海認浮漚者耳
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結失也。不了性一切心。即是失真此斥二乘不知常也。認物為己。此指凡夫以動為身等也。下文身之與心皆是真心中所現物。執為自己。顛倒斯甚。自體不識。妄取他緣。如懷至寶於外求丐。誰之過歟。故雲自取流轉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一(之二)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二(之一)
長水沙門子璿集
二就破顛倒漸明真見二。一且對匿王破其斷見二。一述阿難所壞願辨真妄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 悟知緣塵之心是影事。又識對境之見是不動。翻思往日。認妄失真。流浪既深。[日*昏]惑難曉。幸逢嘉會。遭此良時。法乳既滋。如子遇母。不亦快哉
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前文叱責此非汝心。蓋令識妄。仍指諸法唯心所現。此又令了所現之妄本無自性元是一真。一真未嚐動搖。諸法何曾生滅。佛意欲其即妄見真。遂印對境之見元來無動。廣責認物為己性心失真。阿難罔測佛之深旨。將謂真妄二體全殊生滅之外有不生滅。若如是者。唯心之言虛設。妄法之語徒施。逐語迷旨。終成顛倒。雖懷疑念未敢形言。故雲合掌禮佛願聞等也 二明匿王引外請證不生四。一引外敘疑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鹹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 迦旃延姓也。名迦羅鳩馱。此外道執一切法亦有亦無。刪闍夜是名。毗羅胝母號。此外道起自然見。外計雖多不離斷常二見。此二皆斷見類故雲。鹹言斷滅。此人異計。不知業種相生。妄謂死後即是涅槃
我雖值佛。今猶狐疑。雲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鹹皆願聞 狐性多疑。凡遇冰處。聽水無聲然後方行。昔聞死後斷滅。今聞不滅不生。孰是孰非。猶豫不決。故雲狐疑。匿王深體阿難所懷。知於生滅之外求不生滅。心雖密請。口不形言。故引外宗冀佛開示。近破外道斷見令知死後續生。深引阿難悟真不離生滅妄識。故雲證知此心不生滅地 二述身遷改四。一問答身常不常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複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複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 佛舉此問。欲顯生滅中有不生滅。如前頭自搖動見無所動 二問答未滅知滅
佛言。大王。汝未曾滅。雲何知滅。世尊。我此無常變壤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殞殞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 前念滅後念生。刹那變異。如火燒薪必歸磨滅。俱舍雲以諸有為法有刹那盡故 三問答老幼何貌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齡已從衰老。顏貌何如童子之時 王述無常念念遷謝。其理必然。故印如是。欲其更敘遷謝之相。以老少相比為問。十五曰童。未巾冠也。齡年也
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發白麵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 始生曰孩。始行曰孺。孺濡也。言濡弱也。膚布也。布在表也。文理光美曰腠。此皆童子時相。長成謂成人之時。此從二十已上至強壯時。故雲血氣充滿。頹齡即今六十有二。年齡頹朽近於七十。故雲迫於衰耄。老少相異。雲何世尊見此相比 四問答頓漸流年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 前敘相變。今問年變。由年變故令其相變。不頓朽言。要敘漸老念念遷移
王言。世尊。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顏貌已老初十歲時。三十之年又衰二十。於今六十又過於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 十年為限。粗相而觀。殂往也。落猶不住也。少壯不住往而不遷也。故雲殂落。流變易改也
若複令我微細思惟。其變寧唯一紀二紀。實為年變 此以一年為限。年年變改何啻十年。十二年曰紀也
豈唯年變。亦兼月化 此以一月為限。月月不同。不唯約年也
何直月化。兼又日遷 何直猶不但也。此以一日為限。日日更訛。不但約月。已上從寬至狹。四限觀察。無常之相。猶是粗浮未為微細
沉思諦觀。刹那刹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此至細而觀也。若以沉靜其思審諦觀察。即刹那不停念念流變。此即微細四相遷流不息。凡夫心粗。殊不知覺。古德偈雲。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覺。若置眼睛上違害極不安。愚人如手掌。不覺行苦遷。智者如眼睛違。極生厭患。言刹那者時之極少也。俱舍論說。時之極少名曰刹那。時之極長名之為劫。乃至年之與月俱是時之分劑。又雲。百二十刹那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須臾。三十須臾為一晝夜。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十二年為一紀。前約十年為限。是約一紀舉全數爾 三示性不滅三。一佛問不滅王答不知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 生滅粗相如前可知。不生滅性亦在汝身。汝知之否。匿王舉外敘疑。俾欲世尊明示。今蒙佛問。故答不知 二許示無生廣辨無改。此下約王自小至長見河不變。以明見性。意顯隻於生滅了不生滅。相雖粗近。旨甚深微。一令匿王驗粗相而悟舍生趣生。一使慶喜發深解而知滅元不滅。即相顯性。在此密談。頭自搖動見無所動是此意也。維摩雲。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肇公以萬物即不遷。何但於見。下文佛答文殊。及會三科文首。分明顯會。始現其意。文二。一許示無生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 許於正生滅時示無生理也 二征詰廣辨三。一問答見河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