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盡快了解實情,就要在對方高興的時候讓他狂熱,讓他無法掩飾內心的想法,從而揣度出他的實情;或者在對方恐懼的時候,加重他的恐懼,讓他不能自持,於是暴露自己的實情。揣摩術就是通過別人表現出來的情況得知他們想要掩飾的實情。運用揣摩術一定要把握好時機,因勢利導。


    治理國家的時候,首先要度量天下的各個方麵,如國家財富的多少,百姓生活的貧富,諸侯國之間的親疏,百姓的人心向背,等等。根據這些實際情況製定出相應的政策。揣摩出大眾所想,才能治國安邦。


    實行揣摩術的時候,如果對方雖有所觸動但還是固執不變的話,就要避開這個話題,談論他感興趣的東西,從而知道他內心所想。或者通過跟他身邊的人談話,得知他的真實意圖。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而揣諸侯之情。量權不審,不知強弱輕重之稱;揣情不審,不知隱匿變化之動靜。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而揣諸侯之情。量權不審1,不知強弱輕重之稱;揣情不審,不知隱匿變化之動靜。


    何謂量權?曰:度於大小,謀於眾寡;稱貨財有無之數,料人民多少、饒乏,有餘不足幾何?辨地形之險易,孰利孰害?謀慮孰長孰短?揆君臣之親疏,孰賢孰不肖?與賓客之智慧,孰多孰少?觀天時之禍福,孰吉孰兇?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側2孰辨?能知此者,是謂量權。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時,往而極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隱其情。必以其甚懼之時,往而極其惡也;其有惡也,不能隱其情。情欲必出其變。感動而不知其變者,乃且錯3其人勿與語,而更問所親,知其所安。夫情變於內者,形見於外。4故常必以其者而知其隱者,此所謂測深揣情。


    故計國事者,則當審量權;說人主,則當審揣情。謀慮情欲,必出於此,乃可貴,乃可賤,乃可重,乃可輕,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敗;其數一也。故雖有先王之道、聖智5之謀,非揣情隱匿,無所索之。此謀之大本也,而說之法也。常有事於人,人莫能先,先事而生,此最難為。故曰:揣情最難守司,言必時其6謀慮。故觀蜎飛蠕動,無不有利害,可以生事變。生事者,幾之勢也7。此揣情飾言8,成文章而後論之也。


    1審:詳細,周密。


    2反側:反複和傾斜,這裏指百姓的反叛。


    3錯:通“挫”,安放。


    4情變於內者,形見於外:情感在內心發生變化,就會有外在的表現。


    5聖智:極其高明的智慧。


    6時其:選擇良機。


    7生事者,幾之勢也:事物變化往往表現出一種微弱的趨勢。


    8飾言:修飾言辭。


    古代善於治理天下的人,一定會度量天下的形勢,揣摩諸侯的實情。如果度量天下形勢不夠周密、詳細,就不知道諸侯勢力的強弱虛實。如果揣摩實情不夠細致,就不知道天下的時局變化。


    什麽叫做衡量權勢?答案是:測量尺寸大小,謀劃數量多少,稱量有多少錢財貨物,估測有多少百姓,是富足還是困乏,富足和困乏到了什麽程度?分辨地形險峻平坦,以及哪裏安全,哪裏危險?判斷各方的謀慮誰優,誰劣?分析君臣親疏關係,哪個賢明,哪個不足與謀?考核謀士的智慧,看誰更加聰慧一些?觀察天時禍福,什麽時候吉,什麽時候兇?比較與諸侯之間的聯係,誰能任用,誰不能任用?民心所向如何,哪裏安定,哪裏危險?愛好什麽,憎惡什麽?預測反叛事,在哪裏更容易發生,哪些人能知道內情?能夠了解這些,就是所謂的量權。


    所謂的揣摩實情,必須是在對方高興的時候,去加大他們的欲望;他們既然有欲望,就難以隱瞞實情。或者是在對方恐懼的時候,去加大他們的恐懼;他們既然有害怕的心理,就難以隱瞞實情。情感欲望必然隨著事態的發展流露出來。對於那些情感受到了觸動卻仍然看不出有什麽異常的人,就要改變遊說對象,把他暫且擱置,不與他深談,而應該秘密地詢問跟他關係親密的人,了解他情感的依托。對於那些情緒在內心變化的人,必然要通過形態顯現於外表。所以我們經常需要通過顯露出來的表麵現象,去深入了解那些隱藏在內部的真情。這就是測深揣情。


    謀劃國家大事的人,必須詳細考察本國各方麵的力量;遊說君主的人,就應該全麵揣測君主的想法。探知人們的謀劃、想法、情緒和欲望都用這種策略,他們可能富貴,也可能貧賤;可能受尊敬,也可能被輕視;可能獲利,也可能遭到損害;可能成全別人,也可能去破壞,這其中使用的辦法都是一樣的。所以雖然有古代賢王的治國之道,有聖人智者高深的智慧謀略,不采用揣情的方法,那些隱藏的東西也無法獲得。這是謀略的基礎,也是遊說的基本法則。人們常常覺得某些事情比較突然,那是因為不能事先預見它,要能在事情發生之前就預見,這是最難的。因此才說:揣情,很難把握,遊說進言必須深謀遠慮。所以看到昆蟲飛動的時候,知道都有它自己的利害關係存在,因此才發生變化。而任何事情發生的時候,都會有細微的變化預示著未來的發展。這就是揣情的時候需要先修飾言辭,使之富有文采,而後才能進行遊說的道理。


    這一章中,鬼穀子認為,揣摩他人要抓住有利時機,事情才更容易辦成。要趁對方高興的時候,對他褒獎,讓他更高興,讓他狂熱,讓他最終無法掩飾內心的想法,從而揣度出他的實情。或者趁對方恐懼的時候,再對其進行壓迫威逼,加大他的恐懼,讓他難以自持,最終流露實情。也就是所謂的因勢利導,根據對方的變化製定相應的策略,揣測出對方的真實意圖。作為君主或者聖賢,在治理天下的時候,就需要作全麵的揣測,要度量好天下各個諸侯的勢力、國家的財富、地勢的險要、人們的生活水平、人心向背等,才能調整或者出台相應的政策,更好地治理國家。不論是遊說他人還是治理國家,都是需要揣摩的。


    此外,如果麵對比較固執的人或者雖然麵對遊說有所觸動卻不加改變的人,就要暫且擱置話題,詢問他身邊親密的人或者跟他談論其他的事情,用這種“曲線救國”的方式也能知道他心中所想。


    揣摩時,需要根據對方的情況適當調整策略,摸清對方所想,才能一下子抓住對方的心意,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古代很多軍事家就是利用“揣摩”的方法贏得戰爭的勝利,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公元前666年,楚國的公子元率兵浩浩蕩蕩地發動了對鄭國的戰爭。楚國大軍一路所向披靡,攻下了鄭國的好幾座城池,直逼鄭國國都。鄭國是個小國,兵力自然不及楚國,都城內兵力空虛,有亡國的危險。


    鄭國群臣十分慌亂,有的人主張拚死一戰,有的人主張賠款請和,有的人主張固守城池等待救援。但是,這幾種主張都難以解決鄭國危急的局麵。這時走出來一個人,就是上卿叔詹,他對眾人說:“請和與決戰都不是上策,在國中等待救援才是上上策。”眾人不解,他又接著說:“鄭國和齊國訂立了盟約,如今鄭國有難,齊國不會坐視不管,一定會出兵相助。可是我們固守在這裏,恐怕也是不怎麽容易的。我有一個方法,可以使楚國退兵。”


    眾人立刻問他該怎麽辦,於是叔詹說出了他的計策。對此計,有的人讚同,有的人反對。但是因為楚軍逐漸逼近,沒有其他方法,隻好采用了他的辦法。


    按照叔詹的計策,鄭國在城內作了如下安排: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來,不讓楚國軍隊看到一兵一卒;讓店鋪照常開業,百姓正常生活,不要流露出一點慌亂的表情;城門大開,放下吊橋,擺出一副完全不設防的樣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韜·鬼穀子謀略全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薑尚 鬼穀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薑尚 鬼穀子並收藏六韜·鬼穀子謀略全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