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忤合第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六韜·鬼穀子謀略全本 作者:薑尚 鬼穀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世界上的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它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文中說,“趨合”跟“倍反”是普遍存在的,運用到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方法,而且兩者的狀態又是相互轉化的,就如同圓環一樣沒有裂痕。所以在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階段時,也應該用不同的方法,這就強調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八個字。
在為人處世方麵,要靈活多變;在作決定的時候,應該選擇最合理的一項。任何事情都有順有逆、有正有反,不論是順還是逆,是正還是反,都需要去麵對。隻要靈活應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可以變不利為有利。
怎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呢?要堅持矛盾觀點;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對不同事物的矛盾作具體分析,對同一事物的不同階段的矛盾作具體分析,對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麵作具體分析);在運動中把握規律。隻有掌握了這些,才能真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製。
凡趨合1倍反2,計有適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製。是以聖人居天地之間,立身、禦世、施教、揚聲、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時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與之轉化。
世無常貴,事無常師3;聖人常為無不為,所聽無不聽。成於事而合於計謀,與之為主。合於彼而離於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反於是,忤於彼;忤於此,反於彼。其術也,用之於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於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於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於身4,必量身材能氣勢而與之。大小進退,其用一也5。必先謀慮計定,而後行之以飛箝之術。
古之善背向者,乃協四海,包諸侯忤合之地而化轉之,然後求合。故伊尹五就湯、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後合於湯。呂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後合於文王。此知天命之箝6,故歸之不疑也。
非至聖達奧7,不能禦世;非勞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見情,不能成名;材質8不惠,不能用兵;忠實無實,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知,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
1趨合:趨向合一。
2倍反:背逆。
3師:模式。
4身:個人。
5其用一也:它的功用是一致的。
6天命之箝:天命的製約。
7至聖達奧:達到聖人高深的境界。
8材質:才能素質。
不論是要趨向合一還是背叛分離的,都要給予相應的計策去應對。變化和轉移就如同圓環一樣連接沒有縫隙,往複不止。應反複尋求內在的原因,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處理。所以,聖人生活在天地間,立身處世、治理天下、說教眾人、弘揚美好名聲,確定事物的名分,必定根據事物的變化和聯係考察天時,觀察適當的時機,國家哪些方麵有餘,哪些方麵還很不足,都能夠由此出發去衡量,並且設法促進事物向比較有利的方麵轉化。
世界上沒有永遠居於高貴地位的東西,萬事萬物也沒有永遠固定不變的。聖人經常無所不做,無所不聽。事情成功,跟實現它的計謀相契合,就把它作為自己的君主。計謀合乎一方的利益,必然要違背另一方的利益,不可能同時忠於兩個對立的君主,必然會違背一方的利益而滿足另一方的利益;合乎這一方的利益,就會忤逆另一方的利益;忤逆這一方的利益,就會符合另一方的利益。這就是所謂的忤合之術,如果把它運用到天下,一定要根據天下的實際情況來運用;用於治理國家,要根據國家的實際情況運用;用於治理家族,要根據家族的實際情況運用;用於管理自身,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才能和氣概來運用。總之,不論把忤合之術用在大的方麵還是小的方麵,進的方麵還是退的方麵、它的作用效果是一樣的。因此,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要進行謀劃、分析,計算準確了以後再實行飛箝之術。
古代那種擅長通過背離一方而趨向另一方而縱橫天下的人,常常掌握四海之內的各種力量,控製各個諸侯,將他們驅置到“忤合”的境地,促使其轉化,使其與自己聯合。過去的賢相伊尹五次臣服商湯,又五次臣服夏桀,其行動目的還未被世人所知,就下定決心臣服商湯;薑太公呂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紂王,他的行動目的也不被世人所理解,最終與文王相合。這是因為他懂得歸附周文王是天命的製約,所以他最終歸附周文王的時候毫不猶豫。
如果沒有高尚的品德、超常的智慧,不能了解深層的規律,就不可能駕馭天下;如果不肯用心去苦苦思索,就不能搞明白事物本來的麵目;如果不能全神貫注地觀察事物的實際情況,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膽量都不足,就不能進行軍事運籌;如果隻是愚忠而無真知灼見,就不可能知人善用。所以說忤合之道,要首先估量一下自己的才能智慧,看看自己能力的大小,比較自己和周圍人的優劣短長。隻有這樣知己知彼以後,才能隨心所欲,既可以前進,也可以後退;既可以合縱,也可以連橫。
“忤合”是基於“反”“合”可以相互轉化的道理而出現的。事物都具有兩麵性,“趨合”跟“背反”是同時存在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且“趨合”跟“背反”這兩種狀態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相互轉化,如同鐵環一樣沒有終點沒有起點,循環往複。所以在處理事情的時候要注意不同的階段要有不同的處理方法,為人處世時靈活多變才是上策。《鬼穀子》中的“世無常貴,事無常師”,說明了事物是一定會變化的,往往是有正有反,有順有逆,有利有弊,有曲有直。所以處理事情的時候要有長遠的眼光,曲中見直,根據實際情況製定相應的策略。
忤合之術提倡處事靈活多變,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最終決定,就如同文中提到的伊尹和薑太公,幾次選擇輔佐的君主,最終還是根據實際情況作出了正確的選擇。一定要看到事物不斷的發展變化和其兩麵性,才可以作出最有利、最正確的決定。
作為醫者,神醫華佗的決定更需要具有前瞻性,並且要根據實際情況對症下藥。下麵的幾個小故事就表現了華佗身為醫者,是如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
郡吏中有兩個官吏兒尋、李延都有頭痛發熱的症狀,他們一起去找華佗看病。華佗給他們開了不同的藥。有人對此提出疑問:為什麽相同的病卻使用不同的藥?華佗說:“兒尋的身體外實內虛,所以應當下泄;李延的身體內實外虛,所以應當發汗。”兩人吃了藥之後,第二天就好了。
李將軍的妻子得了重病,請華佗來看病。華佗診完脈後對李將軍說:“夫人的情況怕是傷了胎,而胎兒還在母體中。”將軍覺得華佗說的一定不對,因為前陣子他的妻子剛生完孩子。將軍覺得華佗信口胡言,八成是個庸醫,就打發他走了。華佗也沒多說什麽,轉身離去。
一百多天後,李將軍的妻子舊病複發,李將軍想起華佗的話,於是請華佗來複診。華佗號脈完畢後,說:“看脈象,夫人肚子裏有未產下的胎兒。夫人的肚子裏應該是懷有兩個孩子,一個胎兒出生了,而後麵一個孩子還在肚子裏。可是夫人自己沒有感覺,別人對此事也不了解,所以沒有接生。現在夫人肚子中的胎兒已死,母親的氣血不再輸給孩子營養,胎兒必定幹枯而附在母親的脊上,因此夫人的脊背經常疼痛。想讓這個死胎出來,就需要先喝湯藥,然後配合針灸。”說完吩咐別人去煎藥,然後給李將軍的夫人紮針。一會兒,李將軍的夫人的肚子劇痛難忍,華佗一看情況,立刻讓人請穩婆進來。他說:“這個死胎死去太久,自己產出困難,需要有人幫助夫人掏出來。”果然,一會兒,穩婆就掏出了一個死去的男嬰,手足俱全,全身發黑。大家欷歔了半天,李將軍終於相信了華佗果然是神醫。
一天早晨,有兩個人用車推著一個人來華佗這裏看病。病人捂著腹部,麵色蒼白,兩腿彎曲,精神委靡。華佗給他號過脈後,解開病人的衣服,用手按按病人的肚子。聽到病人大叫一聲後,他對周圍的人說:“他得的是急性腸癰(闌尾炎),需要立刻開刀。”於是大家合力把病人抬到手術台上。華佗先給病人服下了“麻沸散”。過了一會兒,病人失去了知覺。華佗又讓徒弟給病人的腹部塗藥消毒。他用消了毒的刀子剖開病人的肚子,然後割去闌尾,再用藥製的桑皮紙線縫好刀口,敷上特製的消炎藥膏。做完手術,他叮囑病人的家屬,說病人一個月以後就可以下地勞動了。事實證明果然。之後,人們對華佗更加敬佩了。
上麵的三個小故事表現了華佗的醫術精湛,也表現了華佗對病人的情況了如指掌,根據實際情況作出了最正確的決定,解除了病人的痛苦。第二個故事突出了事物的發展變化性,而華佗把握住了這一點,及時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處事也要靈活,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決策才是上策。
鬼穀子說:“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製。”官渡之戰後,曹操為挽迴敗局,采納了謀士程昱所獻的“十麵埋伏”之計。表麵上看是在效法楚漢相爭的事例,實際上是根據袁紹報仇心切必然麻痹大意這一事實而設立的計謀,是典型的“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著名戰例。
曹操在官渡大敗袁紹後,整頓軍馬,北渡黃河,直追袁紹。袁紹不甘心失敗,為報仇雪恥,又糾集河北四州之兵,至倉亭紮寨,準備與曹操決一死戰。袁、曹兩軍對峙,各布陣勢。第一次交鋒,曹軍徐晃部將史渙就死於袁紹第三子袁尚的利箭之下。
曹操失去一將,心中煩悶,說:“似這樣對陣相互廝殺,何時是個了局?”
謀士程昱獻計道:“秦末楚漢相爭,高祖皇帝運用‘十麵埋伏’之計,使項羽自刎身亡。我們何不效法?”
曹操說:“請你詳細講一講。”
程昱說:“我軍退至黃河邊上,背水為陣,伏兵十隊,引誘袁紹逼趕我軍。”
左右大驚道:“如此,我軍豈不太危險了?”
程昱笑道:“兵法說:‘置之死地而後生。’我軍無退路,必須死戰,如此即可穩勝袁紹。”
曹操采納了程昱的計謀,將全軍分列左右各五隊。左列,一隊夏侯惇,二隊張遼,三隊李典,四隊樂進,五隊夏侯淵;右列:一隊曹洪,二隊張郃,三隊徐晃,四隊於禁,五隊高覽,許褚為中軍先鋒。第二天,十隊人馬先行,埋伏在兩側。到了半夜,曹操同許褚率軍前進,裝出偷襲袁寨的樣子。
袁紹見狀,笑道:“曹操這下子要喂魚了。”盡發五寨人馬,迎戰許褚。許褚撥馬撤退,袁紹驅軍趕來,喊殺之聲不絕。等到天亮,袁紹將許褚逼到河邊。曹軍已無退路,曹操大喊:“前有追兵,後是絕境,大家何不決一死戰?”曹軍聽了,一齊奮力向前衝殺。許褚一馬當先,揮刀斬殺了袁軍十來名將領。
袁軍大亂,隻好撤退。退了一段路,幾聲“咚咚”戰鼓響,左邊夏侯淵、右邊高覽兩支兵馬衝出。袁紹帶領三個兒子一個外甥,死命地殺出一條血路。
袁紹跑了十來裏,左邊樂進、右邊於禁殺出,殺得袁軍屍橫遍野。又跑了數裏,左邊李典、右邊徐晃兩支人馬截殺過來,袁紹父子膽戰心驚。好不容易奔入寨門,袁紹急忙令軍隊埋鍋造飯。正要吃時,左邊張遼、右邊張郃,徑直前來衝寨。袁紹慌忙上馬,率部奔向倉亭。人困馬乏,正要休息時,不料曹操率大軍又從後麵趕來,袁紹拚命逃離。正走間,右邊曹洪、左邊夏侯惇擋住去路。袁紹大叫:“如果不拚死一戰,我們都要被活捉了!”奮力衝殺一陣,僥幸逃出重圍。
終於脫險之後,袁紹抱住兒子們大哭一場,長歎道:“我經曆戰事數十次,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狼狽!”說完,他命令部將迴各地整頓軍務,自己帶著袁尚到冀州養病去了。
從實際出發這一原理,在現代社會中也有較好的運用。人們往往注重分析實際情況,進而作出各種決策,從而保證決策的正確性。
文中說,“趨合”跟“倍反”是普遍存在的,運用到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方法,而且兩者的狀態又是相互轉化的,就如同圓環一樣沒有裂痕。所以在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階段時,也應該用不同的方法,這就強調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八個字。
在為人處世方麵,要靈活多變;在作決定的時候,應該選擇最合理的一項。任何事情都有順有逆、有正有反,不論是順還是逆,是正還是反,都需要去麵對。隻要靈活應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可以變不利為有利。
怎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呢?要堅持矛盾觀點;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對不同事物的矛盾作具體分析,對同一事物的不同階段的矛盾作具體分析,對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麵作具體分析);在運動中把握規律。隻有掌握了這些,才能真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製。
凡趨合1倍反2,計有適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製。是以聖人居天地之間,立身、禦世、施教、揚聲、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時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與之轉化。
世無常貴,事無常師3;聖人常為無不為,所聽無不聽。成於事而合於計謀,與之為主。合於彼而離於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反於是,忤於彼;忤於此,反於彼。其術也,用之於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於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於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於身4,必量身材能氣勢而與之。大小進退,其用一也5。必先謀慮計定,而後行之以飛箝之術。
古之善背向者,乃協四海,包諸侯忤合之地而化轉之,然後求合。故伊尹五就湯、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後合於湯。呂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後合於文王。此知天命之箝6,故歸之不疑也。
非至聖達奧7,不能禦世;非勞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見情,不能成名;材質8不惠,不能用兵;忠實無實,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知,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
1趨合:趨向合一。
2倍反:背逆。
3師:模式。
4身:個人。
5其用一也:它的功用是一致的。
6天命之箝:天命的製約。
7至聖達奧:達到聖人高深的境界。
8材質:才能素質。
不論是要趨向合一還是背叛分離的,都要給予相應的計策去應對。變化和轉移就如同圓環一樣連接沒有縫隙,往複不止。應反複尋求內在的原因,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處理。所以,聖人生活在天地間,立身處世、治理天下、說教眾人、弘揚美好名聲,確定事物的名分,必定根據事物的變化和聯係考察天時,觀察適當的時機,國家哪些方麵有餘,哪些方麵還很不足,都能夠由此出發去衡量,並且設法促進事物向比較有利的方麵轉化。
世界上沒有永遠居於高貴地位的東西,萬事萬物也沒有永遠固定不變的。聖人經常無所不做,無所不聽。事情成功,跟實現它的計謀相契合,就把它作為自己的君主。計謀合乎一方的利益,必然要違背另一方的利益,不可能同時忠於兩個對立的君主,必然會違背一方的利益而滿足另一方的利益;合乎這一方的利益,就會忤逆另一方的利益;忤逆這一方的利益,就會符合另一方的利益。這就是所謂的忤合之術,如果把它運用到天下,一定要根據天下的實際情況來運用;用於治理國家,要根據國家的實際情況運用;用於治理家族,要根據家族的實際情況運用;用於管理自身,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才能和氣概來運用。總之,不論把忤合之術用在大的方麵還是小的方麵,進的方麵還是退的方麵、它的作用效果是一樣的。因此,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要進行謀劃、分析,計算準確了以後再實行飛箝之術。
古代那種擅長通過背離一方而趨向另一方而縱橫天下的人,常常掌握四海之內的各種力量,控製各個諸侯,將他們驅置到“忤合”的境地,促使其轉化,使其與自己聯合。過去的賢相伊尹五次臣服商湯,又五次臣服夏桀,其行動目的還未被世人所知,就下定決心臣服商湯;薑太公呂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紂王,他的行動目的也不被世人所理解,最終與文王相合。這是因為他懂得歸附周文王是天命的製約,所以他最終歸附周文王的時候毫不猶豫。
如果沒有高尚的品德、超常的智慧,不能了解深層的規律,就不可能駕馭天下;如果不肯用心去苦苦思索,就不能搞明白事物本來的麵目;如果不能全神貫注地觀察事物的實際情況,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膽量都不足,就不能進行軍事運籌;如果隻是愚忠而無真知灼見,就不可能知人善用。所以說忤合之道,要首先估量一下自己的才能智慧,看看自己能力的大小,比較自己和周圍人的優劣短長。隻有這樣知己知彼以後,才能隨心所欲,既可以前進,也可以後退;既可以合縱,也可以連橫。
“忤合”是基於“反”“合”可以相互轉化的道理而出現的。事物都具有兩麵性,“趨合”跟“背反”是同時存在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且“趨合”跟“背反”這兩種狀態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相互轉化,如同鐵環一樣沒有終點沒有起點,循環往複。所以在處理事情的時候要注意不同的階段要有不同的處理方法,為人處世時靈活多變才是上策。《鬼穀子》中的“世無常貴,事無常師”,說明了事物是一定會變化的,往往是有正有反,有順有逆,有利有弊,有曲有直。所以處理事情的時候要有長遠的眼光,曲中見直,根據實際情況製定相應的策略。
忤合之術提倡處事靈活多變,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最終決定,就如同文中提到的伊尹和薑太公,幾次選擇輔佐的君主,最終還是根據實際情況作出了正確的選擇。一定要看到事物不斷的發展變化和其兩麵性,才可以作出最有利、最正確的決定。
作為醫者,神醫華佗的決定更需要具有前瞻性,並且要根據實際情況對症下藥。下麵的幾個小故事就表現了華佗身為醫者,是如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
郡吏中有兩個官吏兒尋、李延都有頭痛發熱的症狀,他們一起去找華佗看病。華佗給他們開了不同的藥。有人對此提出疑問:為什麽相同的病卻使用不同的藥?華佗說:“兒尋的身體外實內虛,所以應當下泄;李延的身體內實外虛,所以應當發汗。”兩人吃了藥之後,第二天就好了。
李將軍的妻子得了重病,請華佗來看病。華佗診完脈後對李將軍說:“夫人的情況怕是傷了胎,而胎兒還在母體中。”將軍覺得華佗說的一定不對,因為前陣子他的妻子剛生完孩子。將軍覺得華佗信口胡言,八成是個庸醫,就打發他走了。華佗也沒多說什麽,轉身離去。
一百多天後,李將軍的妻子舊病複發,李將軍想起華佗的話,於是請華佗來複診。華佗號脈完畢後,說:“看脈象,夫人肚子裏有未產下的胎兒。夫人的肚子裏應該是懷有兩個孩子,一個胎兒出生了,而後麵一個孩子還在肚子裏。可是夫人自己沒有感覺,別人對此事也不了解,所以沒有接生。現在夫人肚子中的胎兒已死,母親的氣血不再輸給孩子營養,胎兒必定幹枯而附在母親的脊上,因此夫人的脊背經常疼痛。想讓這個死胎出來,就需要先喝湯藥,然後配合針灸。”說完吩咐別人去煎藥,然後給李將軍的夫人紮針。一會兒,李將軍的夫人的肚子劇痛難忍,華佗一看情況,立刻讓人請穩婆進來。他說:“這個死胎死去太久,自己產出困難,需要有人幫助夫人掏出來。”果然,一會兒,穩婆就掏出了一個死去的男嬰,手足俱全,全身發黑。大家欷歔了半天,李將軍終於相信了華佗果然是神醫。
一天早晨,有兩個人用車推著一個人來華佗這裏看病。病人捂著腹部,麵色蒼白,兩腿彎曲,精神委靡。華佗給他號過脈後,解開病人的衣服,用手按按病人的肚子。聽到病人大叫一聲後,他對周圍的人說:“他得的是急性腸癰(闌尾炎),需要立刻開刀。”於是大家合力把病人抬到手術台上。華佗先給病人服下了“麻沸散”。過了一會兒,病人失去了知覺。華佗又讓徒弟給病人的腹部塗藥消毒。他用消了毒的刀子剖開病人的肚子,然後割去闌尾,再用藥製的桑皮紙線縫好刀口,敷上特製的消炎藥膏。做完手術,他叮囑病人的家屬,說病人一個月以後就可以下地勞動了。事實證明果然。之後,人們對華佗更加敬佩了。
上麵的三個小故事表現了華佗的醫術精湛,也表現了華佗對病人的情況了如指掌,根據實際情況作出了最正確的決定,解除了病人的痛苦。第二個故事突出了事物的發展變化性,而華佗把握住了這一點,及時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處事也要靈活,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決策才是上策。
鬼穀子說:“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製。”官渡之戰後,曹操為挽迴敗局,采納了謀士程昱所獻的“十麵埋伏”之計。表麵上看是在效法楚漢相爭的事例,實際上是根據袁紹報仇心切必然麻痹大意這一事實而設立的計謀,是典型的“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著名戰例。
曹操在官渡大敗袁紹後,整頓軍馬,北渡黃河,直追袁紹。袁紹不甘心失敗,為報仇雪恥,又糾集河北四州之兵,至倉亭紮寨,準備與曹操決一死戰。袁、曹兩軍對峙,各布陣勢。第一次交鋒,曹軍徐晃部將史渙就死於袁紹第三子袁尚的利箭之下。
曹操失去一將,心中煩悶,說:“似這樣對陣相互廝殺,何時是個了局?”
謀士程昱獻計道:“秦末楚漢相爭,高祖皇帝運用‘十麵埋伏’之計,使項羽自刎身亡。我們何不效法?”
曹操說:“請你詳細講一講。”
程昱說:“我軍退至黃河邊上,背水為陣,伏兵十隊,引誘袁紹逼趕我軍。”
左右大驚道:“如此,我軍豈不太危險了?”
程昱笑道:“兵法說:‘置之死地而後生。’我軍無退路,必須死戰,如此即可穩勝袁紹。”
曹操采納了程昱的計謀,將全軍分列左右各五隊。左列,一隊夏侯惇,二隊張遼,三隊李典,四隊樂進,五隊夏侯淵;右列:一隊曹洪,二隊張郃,三隊徐晃,四隊於禁,五隊高覽,許褚為中軍先鋒。第二天,十隊人馬先行,埋伏在兩側。到了半夜,曹操同許褚率軍前進,裝出偷襲袁寨的樣子。
袁紹見狀,笑道:“曹操這下子要喂魚了。”盡發五寨人馬,迎戰許褚。許褚撥馬撤退,袁紹驅軍趕來,喊殺之聲不絕。等到天亮,袁紹將許褚逼到河邊。曹軍已無退路,曹操大喊:“前有追兵,後是絕境,大家何不決一死戰?”曹軍聽了,一齊奮力向前衝殺。許褚一馬當先,揮刀斬殺了袁軍十來名將領。
袁軍大亂,隻好撤退。退了一段路,幾聲“咚咚”戰鼓響,左邊夏侯淵、右邊高覽兩支兵馬衝出。袁紹帶領三個兒子一個外甥,死命地殺出一條血路。
袁紹跑了十來裏,左邊樂進、右邊於禁殺出,殺得袁軍屍橫遍野。又跑了數裏,左邊李典、右邊徐晃兩支人馬截殺過來,袁紹父子膽戰心驚。好不容易奔入寨門,袁紹急忙令軍隊埋鍋造飯。正要吃時,左邊張遼、右邊張郃,徑直前來衝寨。袁紹慌忙上馬,率部奔向倉亭。人困馬乏,正要休息時,不料曹操率大軍又從後麵趕來,袁紹拚命逃離。正走間,右邊曹洪、左邊夏侯惇擋住去路。袁紹大叫:“如果不拚死一戰,我們都要被活捉了!”奮力衝殺一陣,僥幸逃出重圍。
終於脫險之後,袁紹抱住兒子們大哭一場,長歎道:“我經曆戰事數十次,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狼狽!”說完,他命令部將迴各地整頓軍務,自己帶著袁尚到冀州養病去了。
從實際出發這一原理,在現代社會中也有較好的運用。人們往往注重分析實際情況,進而作出各種決策,從而保證決策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