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裏之堤,潰於蟻穴”說的就是小的東西可以引發大的危機。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有裂隙,而這種裂隙會由小變大,造成嚴重的後果。所以做事情要仔細,發現了不好的事情要從源頭上遏製其發展;如果開始沒有發現,後來發現了,就要及時補救,俗話說“亡羊補牢,未為晚矣”,就是這個道理。另外,對於細小的事情要有長遠的眼光,要預知其對以後的影響,未雨綢繆,防止發生大的禍患。鬼穀子認為萬事萬物都是起於秋毫之末,一旦發展起來就會像泰山一樣根基宏大,錯過時機就無法補救了。如果事情真的發展到了無法遏製的地步才發現,那麽幹脆就不要遏製,加一把力,讓其徹底毀壞,然後重塑。


    當然,事情能補救還是得補救,畢竟重塑一個新的東西,一切都需要重新建立。


    巇者,罅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巇之理也。


    物有自然,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有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巇者,罅1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巇之理也。


    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獨保其身。因化2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經起秋毫之末3,揮之於太山之本。其施外4,兆萌芽孽之謀,皆由抵巇。抵巇之隙,為道術用。


    天下分錯5,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竄匿;貪利詐偽者作6,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7。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芽巇罅”。聖人見萌芽巇罅,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諸侯相抵,不可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為右8。


    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闔,能用此道,聖人也,聖人者,天地之使也。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可以上合,可以檢下。能因能循,為天地守神。


    1罅(xià ):裂縫。


    2因化:順應變化。


    3秋毫之末:指秋天動物所生出的細毛,形容細小。


    4施外:施教於人。


    5分錯:分裂,離析。


    6作:興起。


    7伐射:相互射殺。


    8右:上位。


    世間萬物都有自身發展的規律,萬事萬物也有聚合分離的法則。雖然距離近卻不曾發現,距離遠卻會相互了解。距離近的卻看不見,是因為沒有認真觀察對方的言辭;距離遠反而可以通曉,是因為經常走動,相互體察的結果。所謂的“巇”,就是指“罅”。“罅”是小的裂縫,慢慢發展就會變大,變成“澗”。“澗”慢慢發展就會變成大裂縫。在裂痕剛剛出現的時候,都是有征兆可尋的,可以通過“抵”的方法使其彌合,通過“抵”的方法使其停止,通過“抵”的方法使其減小,通過“抵”的方法使其消失。如果裂痕太大無法消除,就徹底消除,棄舊取新。這就是“抵巇”的原理。


    當事物出現危險的征兆時,隻有聖人才會有所察覺,而且能妥善處理,保全其功用。聖人按著事物的自然變化分析事物,說明事理,通過各種計謀,來觀察細微現象而采取措施。事物剛剛開始發展的時候,就像秋天動物所生出的細毛一樣微小,一旦發展起來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樣雄厚。當聖人的德政推行到天下以後,奸佞小人的一切陰謀詭計,都可以用“抵巇”的方法排斥。“抵巇”塞閉縫隙,是一種有用的方法。


    天下分崩離析,上麵沒有賢明的君主,官吏們的道德淪喪,那麽進讒言幹壞事的小人就會出現,而真正賢良的人卻躲藏起來,貪圖利益弄虛作假的人趁機興風作浪,君主和臣子之間相互猜忌,朝廷上下的關係土崩瓦解,諸侯之間相互征戰射殺。父子之間關係離散,甚至反目成仇,這就是國家動亂前的征兆(國家動亂前的細微變化)。當聖人看到這些輕微的征兆時,就會采取“抵巇”之術治理。當世道能夠治理時,就應當采取彌補的“抵”法,使其“巇”能夠得到彌合,從而保持其完整性,並且使它能繼續存在下去;如果世道已經壞到不可治理的地步,就要用“抵”法,徹底把它打破,並且重新塑造它。或者這樣的“抵”,或者那樣的“抵”;或者通過“抵”讓它恢複原狀,或者通過“抵”將它重新塑造。傳說中上古五帝時,就是以“抵巇”之術治理天下;上古三王時,就是以“抵巇”之術得到天下。諸侯之間相互運用“抵巇”之術的例子不勝枚舉。那個時候,善於運用“抵巇”之術,才是上策。


    自從天與地有了“離合”“始終”,萬事萬物就存在著裂隙,不能不對此有所察覺。要想對此察覺並且有所研究,就需要用“捭闔”的方法。能用捭闔的方法駕馭這些裂隙的,隻有聖人,聖人是天地的使者。當世間不需要使用“抵”的時候,他們就深深地隱居起來,等待時機複出;當世道需要用“抵”的方法時,他們就不再隱匿,出來為“抵”裂隙出謀劃策。這樣,可以跟上麵合作,可以對下麵督查,既能有所依據,又能有所遵循,掌握著天地間的神妙變化。


    戰國時代,楚國有一位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他對楚襄王說:“在宮裏的時候,您的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您出宮的時候,鄢陵君和壽陵君又總是跟隨著您。您和這四個人走得太近,卻不管國家大事,國家再這樣下去就危險了!”


    楚襄王聽了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吧!說出這些話惑亂人心嗎?”莊辛答道:“我感覺到事情已經到了危險的地步才會說的,絕對不敢故意亂說楚國會有什麽不幸。如果您還是繼續寵信這些人,楚國到最後一定會滅亡的。您既然不相信我說的話,那麽就請準許我到趙國去躲一躲,看事情最後究竟會怎麽樣。”


    果然,莊辛走了還不到五個月,楚國就遭到了秦國的侵犯。楚襄王這才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立刻派人把莊辛找了迴來,問他有什麽辦法可以補救。莊辛說:“我聽說過這樣的事,看見兔子就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等到羊跑掉了去補羊圈,也還不算晚……”


    看完這個故事,很多人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一個詞語——亡羊補牢。這個詞就是根據莊辛最後說的那兩句話得來的,表達的意思是處理事情發生錯誤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最可怕的事情是發現了錯誤卻不去補救,造成不可收拾的大錯。“千裏之堤,潰於蟻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鬼穀子》第四章講的是彌補裂隙的方法,其實就是告誡人們要善於發現,見微知著,及時補救已經發生的錯誤。


    “抵巇”之術的運用講究從細微處下手,平時要注意觀察,懂得未雨綢繆,把不好的事情扼殺在搖籃裏,要有長遠的眼光,預見到事情以後的發展。如果犯下了錯誤,要及時補救,不要一錯再錯,否則事情發展到最壞的地步時,就無力迴天了。


    項羽和劉邦兩個人最終的不同結局可以說是前文最好的闡述。他們一起攻打秦朝,都是農民起義的領袖,最終是劉邦當上了皇帝,建立了漢朝,成為漢高祖。本來皇帝很可能是由項羽來做的,但是為什麽最後劉邦會後來者居上當上皇帝呢?這要從“鴻門宴”的故事說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韜·鬼穀子謀略全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薑尚 鬼穀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薑尚 鬼穀子並收藏六韜·鬼穀子謀略全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