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楗就是在內心謀劃讓對方心服口服的策略。遊說他人的時候,要先知道對方的性情,尋求與他見解一致的地方加以勸說,從而實現自己的目的,與其共謀大事。


    要想讓自己的說辭和謀略得到讚同,就需要先拉近自己與遊說對象的關係,隻有雙方熟悉以後才好辦事。拉近關係可以用道德、黨友、財貨等手段,這些都可以將自己跟遊說對象聯係在一起,讓遊說對象跟自己意氣相投。一旦雙方意氣相投,自己的說辭和謀略就會得到讚同。


    但是做事要懂得分寸,進退有度,也就是所謂的固守謀略。做事情要讓自己處在靈活的境地,可以進,可以退,可以堅持,也可以放棄,這樣才能明哲保身。身居要職的時候,及時隱退才是上策。“功高蓋主”對於某些統治者往往是一種威脅,如果“退”得不及時,就會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誌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禦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待決事也。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1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禦,遙聞聲而相思。事皆有內2楗3,素結本始。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或結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若蚨母之從子也;出無間,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內者,進說辭也。楗者,楗所謀也。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誌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4;日進前而不禦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待決事也。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製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開。


    故聖人立事5,以此先知而楗萬物。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


    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名入產業,曰楗而內合。上暗不治,下亂不寤,楗而反之。內自得6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禦之。若欲去之,因危7與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8。


    1就:接近、靠近。


    2內:內心,內情。


    3楗(jiàn):堅持,束縛。


    4事中來也:謀略後來得到印證。


    5立事:立身處事。


    6內自得:君主自以為自己賢明。


    7危:直言。


    8大儀:大法則、秘訣。


    君和臣上下之間的關係,有的距離很遠卻很親密,有的距離近關係卻很疏遠;有的在身邊卻得不到重用,有的離任了反而還要被到處尋找;有的人每天都去覲見君主卻不受歡迎,有的雖距離君主遙遠,卻讓君主聞其名而思慕他的到來。凡事都有建議和采納兩方麵,平常的東西都與本源相連接。有的靠道德的方式連接,有的靠朋黨的方式來連接,有的要用財貨的方式來連接,有的要用藝術和娛樂的方式來連接。如果想要推行自己的主張,就要做到想進來就能進來,想出去就能出去;想親近就能親近,想疏遠就能疏遠;想投奔就能投奔,想離去就能離去;想求取就能求取,想要被思念就能被思念。就如同母蜘蛛率領著小蜘蛛,出來的時候不留洞痕,進去的時候不留標記,獨自前往,獨自返迴,誰也沒有辦法阻止它的行動。


    所謂“內”,就是要進獻說辭。所謂“楗”,就是要固守謀略。所以說,和君主距離遠反而被親近的人,是因為雙方有著相契合而未顯露出來的東西;與君主距離近卻被疏遠的人,是因為和君主誌向不合;雖然就職上任卻得不到重用,是因為他提出的計謀沒取得相應的效果;在去職後被再次尋求的人,是因為他的謀略被後來的事實證明了可行;每天在君主麵前出入,卻沒有得到君主信任的人,是因為他們的措施不恰當。距離遙遠隻要聽到其名就會被君主思慕的人,是因為他的謀略正好和決策者的要求相符合,正在等他參加以決定大事。所以說,還沒有摸清對方情況就去遊說的人,做的事情一定會背道而馳,南轅北轍;不掌握實情就進行遊說的人,會被認為是胡作非為。隻有了解情況,再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方法,用這樣的方法去推行自己的主張,才能夠做到既可以出去,又可以進來;既可以向君主進諫,堅持己見,又可以改變自己的主張,隨機應變。


    所以說,聖人立身處事,就是依據這種方法來了解事物真相,進而把握萬事萬物的。由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開始,先引用《詩經》《尚書》驗證自己的學說,然後綜合研究有害還是有益,最後才能討論用於世還是不用於世。要想跟人合作,就把力量用在內部,內情相合;要想分離,就把力量用在外麵,外情相離。處理內外大事的時候,必須明確理論和方法。要預測未來的事情,就必須在各種疑難麵前臨機決斷。


    在運用策略時不失算,建立功勳,累積德政,治理百姓安居樂業,這就是君臣上下之情相互契合。君主昏庸不理朝政,臣下紛亂不明事理,就是上下之情不相契合。君主對內自鳴得意,對外不注意新思想,那就用恭維的話使他有所改變。如果朝廷任命自己,就應該迎上去接受任命。如果想要離開就趁亂離開,來保證自己不受傷害。就如同循環往複一樣,使別人看不出你在做什麽,在這種情況下,急流勇退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


    “內楗”之術裏,鬼穀子認為要想使自己的說辭和謀略成功,就必須首先拉近自己與遊說對象的關係,讓他事事先想著自己。要拉近跟遊說者的關係,就需要依靠拉幫結派、道德和錢財等手段,拉攏對方,讓自己的言辭和遊說者的想法暗合,讓對方覺得意氣相投。這樣就能做到“遙聞聲而相思”。


    當然,“內楗”之術也講究從內心下工夫。人與人的性情不一樣,內心想法也不同。遊說他人之前,要了解這個人的性情以及內心想法,盡量尋求和其一致的見解,然後再去遊說,這樣事情才容易成功。拉近和對方關係的時候要注意分寸,不要因為對方接納了你,就過度放縱自己的言行,進退有度更容易獲得事情的主動權,最後才能可進可退,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對遊說者來說,要根據遊說對象的特點進行遊說,要采取符合他內心意向的遊說策略,和他產生共鳴,這就是文中所說的“遠而親者,有陰德也”的映照。與精明的人交談,要做到思路開闊,從多方麵進行論證,避免糾纏住一點不放;與知識廣博的人交談,要善於抓住談話的重點,辨析事理;與地位高的人交談,不要表現出一種自卑的情緒;與自覺富裕的人交談,要從人生意義、社會價值等方麵發揮;與自覺貧窮的人交談,要能夠從如何獲取利益的角度來探討;與地位比較低下的人交談,要對他表現出充分的尊重;與有魄力的人交談,要表現出果敢的一麵來;與愚蠢的人交談,要從最有說服力的幾個方麵反複闡述。總之,針對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策略與之親近。


    古時候,很多能人謀士為了推行自己的主張,就去尋找各國君主,尋找他們打算推行的政策跟自己的思想相契合的部分,借此拉近和君主的關係,然後借助君主的力量推行自己的思想。商鞅變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戰國初期,秦國經濟發展落後,國內的井田製瓦解、土地私有製產生和賦稅改革等社會現象出現的時間,和各國相比,都要晚很多。當時,魯國“初稅畝”是在公元前594年推行的,而秦國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推行的,比前者要落後186年。齊國稱霸以後,燕、趙、韓、衛等國都對齊國有所懼怕,紛紛前去朝貢,隻有在西方的秦國沒有來。齊國也沒有在意。那樣一個落後的國家,來不來朝貢無所謂。其他國家也因為秦國經濟發展落後而看不起它,齊國還時不時派兵侵占秦國的土地。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對秦國受到強國的欺壓感觸頗深。他更擔心的是國內還有權貴橫行,這樣的狀況早晚會威脅到他的地位。於是秦孝公決定奮發圖強,改變秦國落後的麵貌。要想改革就需要一些可用之才,為了尋求賢才,秦孝公下了一道命令:“不論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誰能讓秦國富強起來,寡人就賞他綾羅綢緞,封他做大官。”命令發出去不久,一個叫衛鞅的人就來應征了。


    衛鞅本來是衛國一個沒落的貴族。由於覺得衛國太小,不足以施展自己的才華,衛鞅就跑到魏國當起了魏相公叔痤的門客。衛鞅做了很久的門客也沒有受到重用,非常失望。恰逢秦孝公向天下征召人才,不得誌的衛鞅就決定到秦國去施展自己的才華。


    到了秦國,衛鞅將其富國強兵的道理和辦法給秦孝公講了一遍。他說:“一個國家要想富強起來,就必須非常重視農業生產,這樣,老百姓才能有吃有穿,軍隊才能配備充足的糧草。此外,還要訓練好軍隊,保證兵強馬壯;做到賞罰分明,種地收成好的農民、英勇善戰的將士,都應該受到鼓勵和獎賞,而對那些不努力進行農業生產、打仗貪生怕死的人,則要加以懲罰。如果真能做到這些方麵,那麽國家就沒有不富強的道理。”秦孝公覺得衛鞅這一席話說得有理,就把自己想富國強兵、打擊內部權貴的想法跟他說了一遍。兩人談了好幾天,談得十分投機。最後,秦孝公聽從衛鞅的建議,下定決心變革舊的製度,推行衛鞅提出的新法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韜·鬼穀子謀略全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薑尚 鬼穀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薑尚 鬼穀子並收藏六韜·鬼穀子謀略全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