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反應第二:反複刺探,隨機應變 (2)
六韜·鬼穀子謀略全本 作者:薑尚 鬼穀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要探察對方的實情,必須通過反複的觀察、推敲,以小見大,對對方加以測探和推測。對自己不清楚的地方,要反複探求,直到弄明白為止。這樣就如同給對方撒下一張大網,等待對方主動落入網中,或者直接用網將對方罩住。
另外,在和別人說話的時候,要隨機應變,巧妙地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讓對方無孔可入,把自己的言辭變得無懈可擊。這樣在談話中就能夠化被動為主動,讓對方心服口服。很多人都知道晏子使楚的故事。楚王淩厲的語言攻勢和侮辱都被晏子一一反駁以致無話可說,不得不折服。更重要的是,晏子通過這次出使刺探到了楚國的情況,這是楚國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
齊國的重臣晏子一直都以雄辯的口才、敏捷的思維而聞名。有一次,齊王派晏子出使楚國。楚王得到了這個消息後,就召集了楚國所有的大臣,商量著怎樣給晏子一個下馬威,順便揚揚楚國的國威。
楚王知道晏子個子矮小,就特地在城門旁開了一扇小門,準備迎接晏子。晏子來到楚國的城門下,然而楚國的城門緊緊地關著。守門的侍衛打開了那扇小門,讓晏子從小門進城。
晏子知道楚王有心侮辱自己,便對守門的侍衛說:“請你去稟報楚王,問他這裏是什麽地方。如果我出使的是狗國,那我自然應該從這個小門洞裏進去;如果我出使的不是狗國,那我還得從大門走進去。”
侍衛們被他的這一番話說得無地自容,而站在城牆上的楚國大臣也都麵麵相覷。侍衛急忙傳話到內宮,楚王一聽,十分無奈,隻好讓晏子從大門進城。
晏子來參見楚王,楚王還在為剛才的事情耿耿於懷,便想借機羞辱晏子一番。於是,他淡淡一笑,看著晏子矮小的身材說道:“你們齊國一定是沒人了。”
晏子反問道:“大王何出此言?我們齊國的都城有成千上萬戶人家,要是大家都把衣袖撐起來,就可以遮天蔽日;如果大家都揮灑一下汗水,就像下了一場大雨。人多的時候都是肩膀挨著肩膀,需要側著身子才能過去。”
楚王聽完哈哈大笑:“既然如此,齊國怎麽會派你這樣的人來當使者呢?”
晏子不動聲色地迴答道:“大王有所不知,我們齊國有自己的規矩:派遣使者要根據出使國家的情況來定。如果出使的是賢明的國家,就派德才兼備的人做使者;如果出使的是無能的國家,就派碌碌無為的人做使者。所以,我就被派到您這裏來了。”
楚王吃了啞巴虧,覺得非常尷尬,心想:這個小矮子果然不好對付,以後說話一定要小心。
作為使者,晏子得到了應有的款待。但是楚王不死心,還想乘機捉弄晏子一下。酒興正酣的時候,大堂上突然走來了兩個武士,他們正押著一個犯人。
楚王問犯人犯的是什麽罪。一個武士迴答說,犯的是偷盜罪。
楚王問犯人是哪個國家的。另一個武士說是齊國人,在楚國偷東西,被他們抓個正著。
楚王不懷好意地笑了,對晏子說:“難道齊國人很善於偷盜嗎?”話音剛落,在場的楚國大臣就哄堂大笑。
晏子沒有笑,很鎮定地離開自己的座位,來到楚王麵前,作揖說道:“大王難道不知道嗎?橘樹生長在淮南,結出的橘子就又大又甜;可是同樣的橘樹,如果生長在淮北,結出來的就是又澀又小的枳。這是因為兩地水土不同的緣故。同樣,我們齊國人在齊國生活得好好的,個個講禮儀,識大體,一到了楚國就成了小偷,這也是水土不同的結果吧!”
楚王聽了無言以對,幾個迴合的交鋒丟盡了麵子。晏子出色地完成了出使楚國的任務。
晏子迴到齊國後,對齊王說:“楚王膽大妄為,而且多數大臣都是烏合之眾,如果在這個時候攻打楚國,他們一定會潰不成軍。”他的看法得到了齊王的讚同,於是齊王發兵征討楚國。結果齊軍連連大勝,獲得了楚國的許多城池。
在和楚王的幾次交鋒中,晏子都能夠化被動為主動,並且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推測探知了楚國的實情,抓住了攻打楚國的大好時機。在談話中,晏子沒有讓楚王占上風,反而讓楚國的君臣覺得非常丟人,不敢再輕視他。所以說,在和別人談話時,要學會隨機應變,這樣自己才能把握事態的發展,不至於有出格的語言或舉動,並且會使對方啞口無言,誠心誠意地佩服你。而在談話中,也要注意試探對方,以便了解實情。晏子不光在言語上更勝一籌,而且通過自己在出使楚國遇到的種種刁難情況,推測出了楚國的實力。
反應術講究靈活運用語言,主張以靜製動,可以說是以不變應萬變。不論對方如何刁難與苛求,鎮定地對待才是上策。
談話和打仗一樣,也是有技術的,尤其是探求別人實情的談話,更要有技術含量。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在語言上結一張大網,網羅對方談話的任何方麵;同時,要善於觀察,從對方的話中知道其下一步要做什麽;最後,談話的時候盡量少暴露自己,要盡可能多而且迅速地獲得別人的信息。
反應術講究靈活運用語言,主張以靜製動,可以說是以不變應萬變,不論對方如何刁難與苛求,鎮定地對待才是上策。除此之外,本篇還說“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來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複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這裏闡述了觀此知彼、觀古知今這種推理、類比的哲學,這種哲學思想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春秋時代的鄭國國王鄭莊公,因為母親薑氏策劃弟弟造反,在平定了弟弟的造反後,詛咒發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再也不想見母親了。
可是,莊公迴到國都以後,久而不見母親,漸漸地開始後悔,不覺自言自語道:“我殺了弟弟,又趕走了母親,實在是罪過啊!”
有一個叫潁考叔的人,為人正直無私,以孝敬父母、誠信交友而小有名氣。他看到莊公的情況後,對人說:“母親不像母親,但是,兒子不能不像兒子,莊公今天的舉動有傷風化。”於是,潁考叔帶了數隻頭鴞鳥,以獻野味為名來見莊公。
莊公問:“這是什麽鳥?”
潁考叔說:“這種鳥叫‘鴞’,白天看不見泰山,晚上可以明察秋毫。小的時候靠母親撫養,長大以後就把母親吃了。這是一種不孝之鳥,所以要把它吃掉。”
莊公麵有愧色,沉默不語。
此時正好廚師獻上一隻蒸羊,莊公就給潁考叔一條羊腿。潁考叔揀好肉,用紙包裹起來,然後收到懷裏。莊公看到他的舉動,感到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麽這樣做。
潁考叔說:“臣家中有老母,但由於家貧,我隻能用普通飯菜來孝敬她,因而她老人家從未享用過如此美味。所以,我要把好肉收藏起來帶迴家中,孝敬老母親。”
莊公感歎:“你真是孝子啊!”說到此,莊公不覺長歎一聲。
潁考叔問:“主公為何長歎?”
莊公說:“你有母親可以奉養,得盡人子之心。寡人貴為諸侯,反不如你。”
潁考叔佯為不知,又問:“薑夫人不是好好的嗎?何為無母?”
莊公就將薑氏與太叔(莊公弟弟)共謀造反的事情細細地講述了一遍,最後說:“寡人已發下‘黃泉’之誓,如今追悔莫及。”
潁考叔說:“太叔已死,薑夫人隻有您一個兒子,如果您不奉養她,與鴞鳥有什麽區別呢?如果您覺得因為當初發下的誓言為難,我有一計,可以解決問題。”
莊公問:“是什麽計策呢?”
潁考叔說:“掘地直至能湧出泉水,建一地下室,先迎薑夫人在地下宮室居住,告訴她主公想念母親之情,她是會答應的。主公在地下宮室中見母親,沒有違背‘黃泉’之誓,這樣豈不是一舉兩得嗎?”
莊公大喜,命令潁考叔招募壯士五百人,掘地深十餘丈,泉水湧出,修建了一座地下潁室。
地下潁室修好以後,潁考叔來見薑夫人,告訴他莊公思念母親的心情,請她前往地下潁室相見。鄭莊公與母親和好如初,留下了一個流芳千古的孝子美名。
潁考叔極其巧妙地運用類推之法,化解了鄭莊公心裏的難題,他的這一做法可以說是運用鬼穀子縱橫學說的極佳範例,令人不得不佩服。
另外,在和別人說話的時候,要隨機應變,巧妙地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讓對方無孔可入,把自己的言辭變得無懈可擊。這樣在談話中就能夠化被動為主動,讓對方心服口服。很多人都知道晏子使楚的故事。楚王淩厲的語言攻勢和侮辱都被晏子一一反駁以致無話可說,不得不折服。更重要的是,晏子通過這次出使刺探到了楚國的情況,這是楚國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
齊國的重臣晏子一直都以雄辯的口才、敏捷的思維而聞名。有一次,齊王派晏子出使楚國。楚王得到了這個消息後,就召集了楚國所有的大臣,商量著怎樣給晏子一個下馬威,順便揚揚楚國的國威。
楚王知道晏子個子矮小,就特地在城門旁開了一扇小門,準備迎接晏子。晏子來到楚國的城門下,然而楚國的城門緊緊地關著。守門的侍衛打開了那扇小門,讓晏子從小門進城。
晏子知道楚王有心侮辱自己,便對守門的侍衛說:“請你去稟報楚王,問他這裏是什麽地方。如果我出使的是狗國,那我自然應該從這個小門洞裏進去;如果我出使的不是狗國,那我還得從大門走進去。”
侍衛們被他的這一番話說得無地自容,而站在城牆上的楚國大臣也都麵麵相覷。侍衛急忙傳話到內宮,楚王一聽,十分無奈,隻好讓晏子從大門進城。
晏子來參見楚王,楚王還在為剛才的事情耿耿於懷,便想借機羞辱晏子一番。於是,他淡淡一笑,看著晏子矮小的身材說道:“你們齊國一定是沒人了。”
晏子反問道:“大王何出此言?我們齊國的都城有成千上萬戶人家,要是大家都把衣袖撐起來,就可以遮天蔽日;如果大家都揮灑一下汗水,就像下了一場大雨。人多的時候都是肩膀挨著肩膀,需要側著身子才能過去。”
楚王聽完哈哈大笑:“既然如此,齊國怎麽會派你這樣的人來當使者呢?”
晏子不動聲色地迴答道:“大王有所不知,我們齊國有自己的規矩:派遣使者要根據出使國家的情況來定。如果出使的是賢明的國家,就派德才兼備的人做使者;如果出使的是無能的國家,就派碌碌無為的人做使者。所以,我就被派到您這裏來了。”
楚王吃了啞巴虧,覺得非常尷尬,心想:這個小矮子果然不好對付,以後說話一定要小心。
作為使者,晏子得到了應有的款待。但是楚王不死心,還想乘機捉弄晏子一下。酒興正酣的時候,大堂上突然走來了兩個武士,他們正押著一個犯人。
楚王問犯人犯的是什麽罪。一個武士迴答說,犯的是偷盜罪。
楚王問犯人是哪個國家的。另一個武士說是齊國人,在楚國偷東西,被他們抓個正著。
楚王不懷好意地笑了,對晏子說:“難道齊國人很善於偷盜嗎?”話音剛落,在場的楚國大臣就哄堂大笑。
晏子沒有笑,很鎮定地離開自己的座位,來到楚王麵前,作揖說道:“大王難道不知道嗎?橘樹生長在淮南,結出的橘子就又大又甜;可是同樣的橘樹,如果生長在淮北,結出來的就是又澀又小的枳。這是因為兩地水土不同的緣故。同樣,我們齊國人在齊國生活得好好的,個個講禮儀,識大體,一到了楚國就成了小偷,這也是水土不同的結果吧!”
楚王聽了無言以對,幾個迴合的交鋒丟盡了麵子。晏子出色地完成了出使楚國的任務。
晏子迴到齊國後,對齊王說:“楚王膽大妄為,而且多數大臣都是烏合之眾,如果在這個時候攻打楚國,他們一定會潰不成軍。”他的看法得到了齊王的讚同,於是齊王發兵征討楚國。結果齊軍連連大勝,獲得了楚國的許多城池。
在和楚王的幾次交鋒中,晏子都能夠化被動為主動,並且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推測探知了楚國的實情,抓住了攻打楚國的大好時機。在談話中,晏子沒有讓楚王占上風,反而讓楚國的君臣覺得非常丟人,不敢再輕視他。所以說,在和別人談話時,要學會隨機應變,這樣自己才能把握事態的發展,不至於有出格的語言或舉動,並且會使對方啞口無言,誠心誠意地佩服你。而在談話中,也要注意試探對方,以便了解實情。晏子不光在言語上更勝一籌,而且通過自己在出使楚國遇到的種種刁難情況,推測出了楚國的實力。
反應術講究靈活運用語言,主張以靜製動,可以說是以不變應萬變。不論對方如何刁難與苛求,鎮定地對待才是上策。
談話和打仗一樣,也是有技術的,尤其是探求別人實情的談話,更要有技術含量。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在語言上結一張大網,網羅對方談話的任何方麵;同時,要善於觀察,從對方的話中知道其下一步要做什麽;最後,談話的時候盡量少暴露自己,要盡可能多而且迅速地獲得別人的信息。
反應術講究靈活運用語言,主張以靜製動,可以說是以不變應萬變,不論對方如何刁難與苛求,鎮定地對待才是上策。除此之外,本篇還說“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來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複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這裏闡述了觀此知彼、觀古知今這種推理、類比的哲學,這種哲學思想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春秋時代的鄭國國王鄭莊公,因為母親薑氏策劃弟弟造反,在平定了弟弟的造反後,詛咒發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再也不想見母親了。
可是,莊公迴到國都以後,久而不見母親,漸漸地開始後悔,不覺自言自語道:“我殺了弟弟,又趕走了母親,實在是罪過啊!”
有一個叫潁考叔的人,為人正直無私,以孝敬父母、誠信交友而小有名氣。他看到莊公的情況後,對人說:“母親不像母親,但是,兒子不能不像兒子,莊公今天的舉動有傷風化。”於是,潁考叔帶了數隻頭鴞鳥,以獻野味為名來見莊公。
莊公問:“這是什麽鳥?”
潁考叔說:“這種鳥叫‘鴞’,白天看不見泰山,晚上可以明察秋毫。小的時候靠母親撫養,長大以後就把母親吃了。這是一種不孝之鳥,所以要把它吃掉。”
莊公麵有愧色,沉默不語。
此時正好廚師獻上一隻蒸羊,莊公就給潁考叔一條羊腿。潁考叔揀好肉,用紙包裹起來,然後收到懷裏。莊公看到他的舉動,感到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麽這樣做。
潁考叔說:“臣家中有老母,但由於家貧,我隻能用普通飯菜來孝敬她,因而她老人家從未享用過如此美味。所以,我要把好肉收藏起來帶迴家中,孝敬老母親。”
莊公感歎:“你真是孝子啊!”說到此,莊公不覺長歎一聲。
潁考叔問:“主公為何長歎?”
莊公說:“你有母親可以奉養,得盡人子之心。寡人貴為諸侯,反不如你。”
潁考叔佯為不知,又問:“薑夫人不是好好的嗎?何為無母?”
莊公就將薑氏與太叔(莊公弟弟)共謀造反的事情細細地講述了一遍,最後說:“寡人已發下‘黃泉’之誓,如今追悔莫及。”
潁考叔說:“太叔已死,薑夫人隻有您一個兒子,如果您不奉養她,與鴞鳥有什麽區別呢?如果您覺得因為當初發下的誓言為難,我有一計,可以解決問題。”
莊公問:“是什麽計策呢?”
潁考叔說:“掘地直至能湧出泉水,建一地下室,先迎薑夫人在地下宮室居住,告訴她主公想念母親之情,她是會答應的。主公在地下宮室中見母親,沒有違背‘黃泉’之誓,這樣豈不是一舉兩得嗎?”
莊公大喜,命令潁考叔招募壯士五百人,掘地深十餘丈,泉水湧出,修建了一座地下潁室。
地下潁室修好以後,潁考叔來見薑夫人,告訴他莊公思念母親的心情,請她前往地下潁室相見。鄭莊公與母親和好如初,留下了一個流芳千古的孝子美名。
潁考叔極其巧妙地運用類推之法,化解了鄭莊公心裏的難題,他的這一做法可以說是運用鬼穀子縱橫學說的極佳範例,令人不得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