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4)
六韜·鬼穀子謀略全本 作者:薑尚 鬼穀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太公曰:“選騎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長七尺五寸以上,壯健捷疾,超絕倫等2;能馳騎彀射,前後左右,周旋進退;越溝塹,登丘陵,冒險阻,絕大澤3;馳4強敵,亂大眾者,名曰武騎之士,不可不厚也。”
1騎士:騎馬作戰的武士。
2超絕倫等:身懷特異才能,本領遠遠超過一般人。
3澤:聚水的窪地、河流。
4馳:追逐,追趕。
武王問太公說:“騎士的選拔標準是怎樣的?”
太公答道:“騎士選拔的標準是:年齡在四十歲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身強力壯,行動迅速敏捷超過常人;能騎馬疾馳並在馬上挽弓射箭,能在前、後、左、右四個方向自如應戰,嫻熟進退;策馬能越過溝塹,攀登丘陵,衝過險阻,橫渡大水,追逐強敵,打亂眾多敵人的人。這種人稱為武騎士,不可不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
騎兵最早從春秋戰國時開始出現,中原最早組建騎兵則是趙武靈王進行的“胡服騎射”。
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分晉。趙國原占據了晉國的北部疆土,在東北麵、北麵與林胡、婁煩、東胡等遊牧民族相鄰。
諸侯各國當時正逐鹿中原,進行激烈的戰爭。在強國環視的惡劣環境下,趙國屢遭欺淩,尤其是北方、東北方的少數民族,身穿短衣、長褲、腰束皮帶,腳蹬皮靴,擅長騎射,不管是攻還是退都能日行千裏。他們時常縱馬南下,騷擾趙境。
在難題麵前,趙武靈王發現要使趙國強大,就必須進行軍事改革,提高國防戰鬥力。
經過各方麵的考量,趙武靈王提出改革的方案:“將教百姓胡服騎射”。趙國官兵當初的衣服為傳統的中原風格,領口寬、腰肥、下擺大,袖子又長又寬,戰場裝備盔甲笨重,結紮煩瑣。
而胡人當時穿的是窄袖短衣,打仗時騎馬射箭,十分便捷。趙武靈王決心效仿,實行“胡服騎射”,改穿胡人服裝,采用騎兵作戰的方式。他最終克服了來自四麵八方的阻力,下令全國改穿胡服,並以身作則第一個穿起胡服,使老百姓逐漸接受。
從胡服開始,趙武靈王廣泛招募善於騎射之人,並訓練士兵掌握騎術。為此,他專門設立“騎邑”,作為訓練騎兵的基地。經過改革後,趙國在短短幾年就組建起一支人數眾多、兵力強盛的騎兵部隊。過去的車兵被這支騎兵取代了,成為趙國的主力。趙武靈王培養的這支鐵騎,不僅橫掃曾經時常騷擾趙國的中山國,而且大破林胡和婁煩等少數民族,向北方開疆拓土上千裏。趙武靈王逝世時,趙國已是戰國七雄之一,在戰國後期一度成為與秦抗衡的軍事強國。
由於輕裝騎兵的機動性、靈活性、特別適合在內地平原和北方草原地區作戰等優點,其他國家紛紛仿效,大規模地組建騎兵。
戰車第八:戰車的“十死”“八活”
遠行而暮舍,三軍恐懼,即陷之。此八者,車之勝地也。將明於十害八勝,敵雖圍周,千乘萬騎,前驅旁馳,萬戰必勝。
武王問太公曰:“戰車,奈何?”
太公曰:“步貴知變動,車貴知地形,騎貴知別徑奇道1,三軍同名而異用也。凡車之死地2有十,勝地3有八。”
武王曰:“十死之地,奈何?”
太公曰:“往而無以還者,車之死地也。越絕險阻,乘敵遠行者,車之竭地也。前易後險者,車之困地也。陷之險阻而難出者,車之絕地也。圮下漸澤4,黑土黏埴5者,車之勞地也。左險右易,上陵仰阪6者,車之逆地也。殷草橫畝,犯曆深澤者,車之拂地也。車少地易,與步不敵者,車之敗地也。後有溝瀆,左有深水,右有峻阪者,車之壞地也。日夜霖雨,旬日不止,道路潰陷,前不能進,後不能解者,車之陷地也。此十者,車之死地也。故拙將之所以見擒,明將之所以能避也。”
武王曰:“八勝之地,奈何?”
太公曰:“敵之前後,行陳未定,即陷之。旌旗擾亂,人馬數動,即陷之。士卒或前或後,或左或右,即陷之。陳不堅固,士卒前後相顧,即陷之。前往而疑,後恐而怯,即陷之。三軍卒驚,皆薄而起,即陷之。戰於易地,暮不能解,即陷之。遠行而暮舍,三軍恐懼,即陷之。此八者,車之勝地也。將明於十害八勝,敵雖圍周,千乘萬騎,前驅旁馳,萬戰必勝。”
武王曰:“善哉。”
1別徑奇道:岔路捷徑。
2死地:不利的地形。
3勝地:有利的情況、處境。
4圮下漸澤:毀塌積水的地帶。圮(pi),毀壞。下,低下。漸,浸水。澤,窪地,池沼。
5黏埴:泥濘的黏土。
6仰阪:迎著山坡。阪,山坡。
武王問太公說:“戰車的作戰方法是怎麽樣的?”
太公答道:“作戰的步兵貴在熟悉情況的變化,作戰的車兵貴在熟悉地形的狀況,作戰的騎兵貴在熟悉別的道路捷徑。車兵、步兵、騎兵都是作戰部隊,三者之間不同的隻是用法。作戰的戰車有十種死地,也有八種有利的情況。”
武王問:“十種死地是哪些?”
太公答道:“前進可以而退迴不能的,就是戰車的死地;越過險阻,長途追逐敵人就是戰車的竭地;前麵平坦容易行,後麵險阻難通的,就是戰車的困地;陷在險阻裏而難以出來的,就是戰車的絕地;毀塌在積水的黏泥地帶,就是戰車的勞地;左邊險阻右邊平坦,還需要向上爬坡的,就是戰車的逆地;遍地盛草,還要渡過深水的,就是戰車的拂地;戰車數量不多,地形卻平坦,而步兵與戰車又配合不當的,就是戰車的敗地;溝壑在後麵,深水在左麵,高坡在右麵,就是戰車的壞地;日夜大雨,連續十天都不停,道路毀壞,前不能進,後不能退的,就是戰車的陷地。戰車的死地就是這十種地形。所以愚將由於不了解這十種死地的危害而失敗被擒,智將由於能避開這十種死地而取得勝利。”
武王問:“八種有利的情況又是哪些?”
太公答道:“敵人的前後行陣還沒有布置,就乘機用戰車攻破它;敵人旌旗雜亂,不斷調動人馬,就乘機用戰車攻破它;敵人士卒有的往前,有的往後,有的往左,有的往右,就乘機用戰車攻破它;敵人陣勢不穩,士兵前後互相觀望,就乘機用戰車攻破它;敵人前進時猶豫不決,後退時害怕恐懼,就乘機用戰車攻破它;敵人全軍突然驚亂,擠成一團,就乘機用戰車攻破它;在平坦地形上敵人與我交戰,至日暮時還沒有結束戰鬥,就乘機用戰車攻破它;敵人長途跋涉,至天黑才宿營,三軍恐懼不安,就乘機用戰車攻破它。這八種情況都有利於戰車作戰。將帥知道了上述戰車作戰的八種有利情況和十種死地,即便被敵人四麵包圍,用千乘萬騎正麵進攻,兩側突擊,也能百戰百勝。”
武王說:“好啊!”
本篇詳細講述車兵作戰的十種不利地形和八種有利的應對方式。首先分別指出車兵、騎兵、步兵的戰術特點:“步貴知變動,車貴知地形,騎貴知別徑奇道。”接下來,具體講解戰車的“十死與八勝”。最後描述,將領如果知曉戰車的十死和八勝,根據地形部署作戰計劃,即使敵軍有千軍萬馬,也將百戰不殆。
在古代,戰車屬重型武器,相當於當代的坦克。戰車的主要特點是有較強的正麵攻防能力,衝擊力和殺傷力巨大。但戰車的作戰方式比較古板,須列隊成車陣,而後正麵衝擊。戰車最大的毛病在於移動緩慢,而且,戰車受地形限製較大,不宜在山林險道還有江河流域以及水澤地區,隻適合在平原曠野作戰。
因此,地形險易、地勢高低、道路好壞等地形地貌直接影響到戰車作用的發揮。而戰車從某種條件上講,是一場戰爭勝負的關鍵所在。
朱元璋就曾利用戰車的弱點,圍城打援奪取婺州。
公元1358年十二月,朱元璋派部下胡大海直取婺州(今浙江金華市)。胡大海攻城受挫,朱元璋震怒之下,禦駕親征統大軍支援。途中遇探馬迴報,前去支援的元將胡深正帶領一百多輛戰車部趕往婺州,已達鬆溪。朱元璋明察秋毫,洞察到戰機,立刻招眾將商討此事。“婺州現今仍誓死反抗,隻因有處州這一手足。倘若斷其手足,婺州必不戰而降。如今處州援軍已達鬆溪,鬆溪山勢險要,山路多為崎嶇小路,敵軍戰車,移動必十分緩慢。倘若我軍隨機應變,將其堵截在狹路,必可出奇製勝。”眾將大讚。胡深所領部眾與朱元璋的部隊相遇後,就在鬆溪紮營,觀望不前。朱元璋命精銳在山間埋伏,另派一路誘敵入伏。
次日,胡德濟率部帶隊佯攻胡深,一路且戰且退。胡深立功心切不知是計,率軍死命追擊。朱元璋佇立山頂,遙望元軍已落入埋伏,軍旗一揮。胡大海、常遇春兩部由兩側殺出,胡德濟見援軍已到,命部隊調頭反擊來了個迴馬槍。此時胡深已知中計,戰車在山間小道上行動困難,兵車卡在山路中被圍剿。半個時辰後,戰車已損燒殆盡,部隊士兵更是非死即傷。見大勢已去,胡深隻得乘亂逃跑。
婺州城聽聞援軍大敗後,城內將士更是士氣低迷。東門元軍見敵軍兵臨城下,未戰先怯,最終不戰而降。
戰騎第九:騎兵的“十利”“九不利”
敵人始至,行陣未定,前後不屬,陷其前騎,擊其左右,敵人必走。
凡以騎陷敵而不能破陣;敵人佯走,以車騎反擊我後,此騎之敗地也。
武王問太公曰:“戰騎,奈何?”
太公曰:“騎有十勝九敗1。”
武王曰:“十勝,奈何?”
太公曰:“敵人始至,行陣未定,前後不屬,陷其前騎,擊其左右,敵人必走。敵人行陣整齊堅固,士卒欲鬥,吾騎翼而勿去,或馳而往,或馳而來,其疾如風,其暴如雷,白晝而昏,數更旌旗,變易衣服,其軍可克。敵人行陣不固,士卒不鬥,薄其前後,獵2其左右,翼而擊之,敵人必懼。敵人暮欲歸舍,三軍恐駭,翼其兩旁,疾擊其後,薄其壘口3,無使得入,敵人必敗。敵人無險阻保固,深入長驅,絕其糧道,敵人必饑。地平而易,四麵見敵,車騎陷之,敵人必亂。敵人奔走,士卒散亂,或翼其兩旁,或掩其前後,其將可擒。敵人暮返,其兵甚眾,其行陣必亂;令我騎十而為隊4,百而為屯,車五而為聚,十而為群,多設旌旗,雜以強弩;或擊其兩旁,或絕其前後,敵將可虜。此騎之十勝也。”
武王曰:“九敗,奈何?”
太公曰:“凡以騎陷敵而不能破陣;敵人佯走,以車騎反擊我後,此騎之敗地也。追北逾險,長驅不止;敵人伏我兩旁,又絕我後,此騎之圍地也。往而無以返,人而無以出,是謂陷於天井、頓於地穴5,此騎之死地也。所從入者隘,所從出者遠;彼弱可以擊我強,彼寡可以擊我眾,此騎之沒地也。大澗深穀,翳薈林木,此騎之竭地也。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後有高山;三軍戰於兩水之間,敵居表裏6,此騎之艱地也。敵人絕我糧道,往而無以返,此騎之困地也。汙下沮澤7,進退漸洳,此騎之患地也。左有深溝,右有坑阜8,高下如平地,進退誘敵,此騎之陷地也。此九者,騎之死地也。明將之所以遠避,將之所以陷敗也。”
1十勝:製勝的十種戰機。原文隻有七勝,疑有遺漏。九敗:九種致敗的地形。
2獵:打獵,此處指襲擊。
3壘口:營壘的入口。
4隊:與下文的屯、聚、群,均為古代騎兵部隊的戰鬥編組。
5地穴:地之下陷者為地穴。
6表裏:內外有利的地形。
7沮澤:水草所聚的地方,即沼澤地。
8坑阜:指地形高低凹凸不平。坑,凹陷地。阜,土山。
武王問太公說:“騎兵的作戰方法應該是怎樣的?”
太公答道:“騎兵作戰主要有十勝九敗。”
武王問:“哪些是十勝?”
1騎士:騎馬作戰的武士。
2超絕倫等:身懷特異才能,本領遠遠超過一般人。
3澤:聚水的窪地、河流。
4馳:追逐,追趕。
武王問太公說:“騎士的選拔標準是怎樣的?”
太公答道:“騎士選拔的標準是:年齡在四十歲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身強力壯,行動迅速敏捷超過常人;能騎馬疾馳並在馬上挽弓射箭,能在前、後、左、右四個方向自如應戰,嫻熟進退;策馬能越過溝塹,攀登丘陵,衝過險阻,橫渡大水,追逐強敵,打亂眾多敵人的人。這種人稱為武騎士,不可不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
騎兵最早從春秋戰國時開始出現,中原最早組建騎兵則是趙武靈王進行的“胡服騎射”。
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分晉。趙國原占據了晉國的北部疆土,在東北麵、北麵與林胡、婁煩、東胡等遊牧民族相鄰。
諸侯各國當時正逐鹿中原,進行激烈的戰爭。在強國環視的惡劣環境下,趙國屢遭欺淩,尤其是北方、東北方的少數民族,身穿短衣、長褲、腰束皮帶,腳蹬皮靴,擅長騎射,不管是攻還是退都能日行千裏。他們時常縱馬南下,騷擾趙境。
在難題麵前,趙武靈王發現要使趙國強大,就必須進行軍事改革,提高國防戰鬥力。
經過各方麵的考量,趙武靈王提出改革的方案:“將教百姓胡服騎射”。趙國官兵當初的衣服為傳統的中原風格,領口寬、腰肥、下擺大,袖子又長又寬,戰場裝備盔甲笨重,結紮煩瑣。
而胡人當時穿的是窄袖短衣,打仗時騎馬射箭,十分便捷。趙武靈王決心效仿,實行“胡服騎射”,改穿胡人服裝,采用騎兵作戰的方式。他最終克服了來自四麵八方的阻力,下令全國改穿胡服,並以身作則第一個穿起胡服,使老百姓逐漸接受。
從胡服開始,趙武靈王廣泛招募善於騎射之人,並訓練士兵掌握騎術。為此,他專門設立“騎邑”,作為訓練騎兵的基地。經過改革後,趙國在短短幾年就組建起一支人數眾多、兵力強盛的騎兵部隊。過去的車兵被這支騎兵取代了,成為趙國的主力。趙武靈王培養的這支鐵騎,不僅橫掃曾經時常騷擾趙國的中山國,而且大破林胡和婁煩等少數民族,向北方開疆拓土上千裏。趙武靈王逝世時,趙國已是戰國七雄之一,在戰國後期一度成為與秦抗衡的軍事強國。
由於輕裝騎兵的機動性、靈活性、特別適合在內地平原和北方草原地區作戰等優點,其他國家紛紛仿效,大規模地組建騎兵。
戰車第八:戰車的“十死”“八活”
遠行而暮舍,三軍恐懼,即陷之。此八者,車之勝地也。將明於十害八勝,敵雖圍周,千乘萬騎,前驅旁馳,萬戰必勝。
武王問太公曰:“戰車,奈何?”
太公曰:“步貴知變動,車貴知地形,騎貴知別徑奇道1,三軍同名而異用也。凡車之死地2有十,勝地3有八。”
武王曰:“十死之地,奈何?”
太公曰:“往而無以還者,車之死地也。越絕險阻,乘敵遠行者,車之竭地也。前易後險者,車之困地也。陷之險阻而難出者,車之絕地也。圮下漸澤4,黑土黏埴5者,車之勞地也。左險右易,上陵仰阪6者,車之逆地也。殷草橫畝,犯曆深澤者,車之拂地也。車少地易,與步不敵者,車之敗地也。後有溝瀆,左有深水,右有峻阪者,車之壞地也。日夜霖雨,旬日不止,道路潰陷,前不能進,後不能解者,車之陷地也。此十者,車之死地也。故拙將之所以見擒,明將之所以能避也。”
武王曰:“八勝之地,奈何?”
太公曰:“敵之前後,行陳未定,即陷之。旌旗擾亂,人馬數動,即陷之。士卒或前或後,或左或右,即陷之。陳不堅固,士卒前後相顧,即陷之。前往而疑,後恐而怯,即陷之。三軍卒驚,皆薄而起,即陷之。戰於易地,暮不能解,即陷之。遠行而暮舍,三軍恐懼,即陷之。此八者,車之勝地也。將明於十害八勝,敵雖圍周,千乘萬騎,前驅旁馳,萬戰必勝。”
武王曰:“善哉。”
1別徑奇道:岔路捷徑。
2死地:不利的地形。
3勝地:有利的情況、處境。
4圮下漸澤:毀塌積水的地帶。圮(pi),毀壞。下,低下。漸,浸水。澤,窪地,池沼。
5黏埴:泥濘的黏土。
6仰阪:迎著山坡。阪,山坡。
武王問太公說:“戰車的作戰方法是怎麽樣的?”
太公答道:“作戰的步兵貴在熟悉情況的變化,作戰的車兵貴在熟悉地形的狀況,作戰的騎兵貴在熟悉別的道路捷徑。車兵、步兵、騎兵都是作戰部隊,三者之間不同的隻是用法。作戰的戰車有十種死地,也有八種有利的情況。”
武王問:“十種死地是哪些?”
太公答道:“前進可以而退迴不能的,就是戰車的死地;越過險阻,長途追逐敵人就是戰車的竭地;前麵平坦容易行,後麵險阻難通的,就是戰車的困地;陷在險阻裏而難以出來的,就是戰車的絕地;毀塌在積水的黏泥地帶,就是戰車的勞地;左邊險阻右邊平坦,還需要向上爬坡的,就是戰車的逆地;遍地盛草,還要渡過深水的,就是戰車的拂地;戰車數量不多,地形卻平坦,而步兵與戰車又配合不當的,就是戰車的敗地;溝壑在後麵,深水在左麵,高坡在右麵,就是戰車的壞地;日夜大雨,連續十天都不停,道路毀壞,前不能進,後不能退的,就是戰車的陷地。戰車的死地就是這十種地形。所以愚將由於不了解這十種死地的危害而失敗被擒,智將由於能避開這十種死地而取得勝利。”
武王問:“八種有利的情況又是哪些?”
太公答道:“敵人的前後行陣還沒有布置,就乘機用戰車攻破它;敵人旌旗雜亂,不斷調動人馬,就乘機用戰車攻破它;敵人士卒有的往前,有的往後,有的往左,有的往右,就乘機用戰車攻破它;敵人陣勢不穩,士兵前後互相觀望,就乘機用戰車攻破它;敵人前進時猶豫不決,後退時害怕恐懼,就乘機用戰車攻破它;敵人全軍突然驚亂,擠成一團,就乘機用戰車攻破它;在平坦地形上敵人與我交戰,至日暮時還沒有結束戰鬥,就乘機用戰車攻破它;敵人長途跋涉,至天黑才宿營,三軍恐懼不安,就乘機用戰車攻破它。這八種情況都有利於戰車作戰。將帥知道了上述戰車作戰的八種有利情況和十種死地,即便被敵人四麵包圍,用千乘萬騎正麵進攻,兩側突擊,也能百戰百勝。”
武王說:“好啊!”
本篇詳細講述車兵作戰的十種不利地形和八種有利的應對方式。首先分別指出車兵、騎兵、步兵的戰術特點:“步貴知變動,車貴知地形,騎貴知別徑奇道。”接下來,具體講解戰車的“十死與八勝”。最後描述,將領如果知曉戰車的十死和八勝,根據地形部署作戰計劃,即使敵軍有千軍萬馬,也將百戰不殆。
在古代,戰車屬重型武器,相當於當代的坦克。戰車的主要特點是有較強的正麵攻防能力,衝擊力和殺傷力巨大。但戰車的作戰方式比較古板,須列隊成車陣,而後正麵衝擊。戰車最大的毛病在於移動緩慢,而且,戰車受地形限製較大,不宜在山林險道還有江河流域以及水澤地區,隻適合在平原曠野作戰。
因此,地形險易、地勢高低、道路好壞等地形地貌直接影響到戰車作用的發揮。而戰車從某種條件上講,是一場戰爭勝負的關鍵所在。
朱元璋就曾利用戰車的弱點,圍城打援奪取婺州。
公元1358年十二月,朱元璋派部下胡大海直取婺州(今浙江金華市)。胡大海攻城受挫,朱元璋震怒之下,禦駕親征統大軍支援。途中遇探馬迴報,前去支援的元將胡深正帶領一百多輛戰車部趕往婺州,已達鬆溪。朱元璋明察秋毫,洞察到戰機,立刻招眾將商討此事。“婺州現今仍誓死反抗,隻因有處州這一手足。倘若斷其手足,婺州必不戰而降。如今處州援軍已達鬆溪,鬆溪山勢險要,山路多為崎嶇小路,敵軍戰車,移動必十分緩慢。倘若我軍隨機應變,將其堵截在狹路,必可出奇製勝。”眾將大讚。胡深所領部眾與朱元璋的部隊相遇後,就在鬆溪紮營,觀望不前。朱元璋命精銳在山間埋伏,另派一路誘敵入伏。
次日,胡德濟率部帶隊佯攻胡深,一路且戰且退。胡深立功心切不知是計,率軍死命追擊。朱元璋佇立山頂,遙望元軍已落入埋伏,軍旗一揮。胡大海、常遇春兩部由兩側殺出,胡德濟見援軍已到,命部隊調頭反擊來了個迴馬槍。此時胡深已知中計,戰車在山間小道上行動困難,兵車卡在山路中被圍剿。半個時辰後,戰車已損燒殆盡,部隊士兵更是非死即傷。見大勢已去,胡深隻得乘亂逃跑。
婺州城聽聞援軍大敗後,城內將士更是士氣低迷。東門元軍見敵軍兵臨城下,未戰先怯,最終不戰而降。
戰騎第九:騎兵的“十利”“九不利”
敵人始至,行陣未定,前後不屬,陷其前騎,擊其左右,敵人必走。
凡以騎陷敵而不能破陣;敵人佯走,以車騎反擊我後,此騎之敗地也。
武王問太公曰:“戰騎,奈何?”
太公曰:“騎有十勝九敗1。”
武王曰:“十勝,奈何?”
太公曰:“敵人始至,行陣未定,前後不屬,陷其前騎,擊其左右,敵人必走。敵人行陣整齊堅固,士卒欲鬥,吾騎翼而勿去,或馳而往,或馳而來,其疾如風,其暴如雷,白晝而昏,數更旌旗,變易衣服,其軍可克。敵人行陣不固,士卒不鬥,薄其前後,獵2其左右,翼而擊之,敵人必懼。敵人暮欲歸舍,三軍恐駭,翼其兩旁,疾擊其後,薄其壘口3,無使得入,敵人必敗。敵人無險阻保固,深入長驅,絕其糧道,敵人必饑。地平而易,四麵見敵,車騎陷之,敵人必亂。敵人奔走,士卒散亂,或翼其兩旁,或掩其前後,其將可擒。敵人暮返,其兵甚眾,其行陣必亂;令我騎十而為隊4,百而為屯,車五而為聚,十而為群,多設旌旗,雜以強弩;或擊其兩旁,或絕其前後,敵將可虜。此騎之十勝也。”
武王曰:“九敗,奈何?”
太公曰:“凡以騎陷敵而不能破陣;敵人佯走,以車騎反擊我後,此騎之敗地也。追北逾險,長驅不止;敵人伏我兩旁,又絕我後,此騎之圍地也。往而無以返,人而無以出,是謂陷於天井、頓於地穴5,此騎之死地也。所從入者隘,所從出者遠;彼弱可以擊我強,彼寡可以擊我眾,此騎之沒地也。大澗深穀,翳薈林木,此騎之竭地也。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後有高山;三軍戰於兩水之間,敵居表裏6,此騎之艱地也。敵人絕我糧道,往而無以返,此騎之困地也。汙下沮澤7,進退漸洳,此騎之患地也。左有深溝,右有坑阜8,高下如平地,進退誘敵,此騎之陷地也。此九者,騎之死地也。明將之所以遠避,將之所以陷敗也。”
1十勝:製勝的十種戰機。原文隻有七勝,疑有遺漏。九敗:九種致敗的地形。
2獵:打獵,此處指襲擊。
3壘口:營壘的入口。
4隊:與下文的屯、聚、群,均為古代騎兵部隊的戰鬥編組。
5地穴:地之下陷者為地穴。
6表裏:內外有利的地形。
7沮澤:水草所聚的地方,即沼澤地。
8坑阜:指地形高低凹凸不平。坑,凹陷地。阜,土山。
武王問太公說:“騎兵的作戰方法應該是怎樣的?”
太公答道:“騎兵作戰主要有十勝九敗。”
武王問:“哪些是十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