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騎一長,十騎一吏,百騎一率,二百騎一將。易戰之法:五騎為列,前後相去二十步,左右四步,隊間五十步。險戰之法:前後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隊間二十五步。三十騎為一屯,六十騎為一輩。十騎一吏,縱橫相去百步,周環各複故處。


    武王問太公曰:“以車與步卒戰,一車當幾步卒?幾步卒當一車?以騎與步卒戰,一騎當幾步卒?幾步卒當一騎?以車與騎戰,一車當幾騎?幾騎當一車?”


    太公曰:“車者,軍之羽翼1也,所以陷堅陣,要2強敵,遮走北也。騎者,軍之伺候3也,所以踵4敗軍,絕糧道,擊便寇5也。故車騎不敵戰6,則一騎不能當步卒一人。三軍之眾成陣而相當,則易戰7之法:一車當步卒八十人,八十人當一車:一騎當步卒八人,八人當一騎;一車當十騎,十騎當一車。險戰8之法:一車當步卒四十人,四十人當一車;一騎當步卒四人,四人當一騎;一車當六騎,六騎當一車9。夫車騎者,軍之武兵也。十乘敗千人,百乘敗萬人;十騎敗百人,百騎走千人,此其大數也。”


    武王曰:“車騎之吏數10與陣法,奈何?”


    大公曰:“置車之吏數:五車一長,十車一吏,五十車一率,百車一將。易戰之法:五車為列,相去四十步,左右十步,隊間六十步。險戰之法:車必循道,十車為聚,二十車為屯,前後相去二十步,左右六步,隊間三十六步。五車一長,縱橫相去二裏,各返故道。置騎之吏數:五騎一長,十騎一吏,百騎一率,二百騎一將。易戰之法:五騎為列,前後相去二十步,左右四步,隊間五十步。險戰之法:前後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隊間二十五步。三十騎為一屯,六十騎為一輩。十騎一吏,縱橫相去百步,周環各複故處。”


    武王曰:“善哉。”


    1軍之羽翼:意為戰車對於軍隊來說,好比鳥的羽翼,是用來增強戰鬥力的。


    2要:半路截斷。


    3軍之伺候:意為騎兵如同偵察人員一樣,是用來窺探敵人,乘敵之隙的。


    4踵:跟蹤追擊。


    5便寇:敵人的遊動部隊。


    6車騎不敵戰:意為地形不適宜使用車騎,或車騎的編製配合不恰當。


    7易戰:在平坦的地方作戰。


    8險戰:在險厄阻隘的地方作戰。


    9車:底本作“卒”,疑誤,據《武經七書匯解》校改。


    10吏數:配置軍官的數量。


    率:指車兵的一級單位。


    聚:與下文的“屯”都是車兵的一種戰鬥編組。


    輩:騎兵的一種戰鬥編組。


    武王問太公說:“用步兵同戰車作戰,幾名步兵能抵擋一輛戰車?抵擋一輛戰車要用幾名步兵?用騎兵同步兵作戰,一名騎兵能抵禦幾名步兵?幾名步兵能抵禦一名騎兵?用戰車同騎兵作戰,一輛戰車能抵禦幾名騎兵?幾名騎兵能抵禦一輛戰車?”


    太公迴答道:“戰車,就像是軍隊的羽翼,具有強大的戰鬥力,是用來攻堅陷陣、截擊強敵、斷敵退路的。軍隊的眼睛是騎兵,可以用來偵察警戒,跟蹤並追擊潰逃之敵,切斷敵人的糧道和襲擊趁亂流竄的敵人。所以,如果戰車和騎兵運用得不恰當,一名騎兵在戰鬥中的作戰能力就抵不上一名步兵。整個軍隊布列成陣,車、騎、步兵配合得當。在平坦地形上作戰的法則是:一輛戰車可以抵禦步兵八十人,八十名步兵可以抵禦一輛戰車;一名騎兵可以抵禦步兵八人,八名步兵可以抵禦一名騎兵;一輛戰車可以抵禦騎兵十人,十名騎兵可以抵禦一輛戰車。在險阻地形上作戰的法則是:一輛戰車可以抵禦步兵四十人,四十名步兵可以抵禦一輛戰車;一名騎兵可以抵禦步兵四人,四名步兵可以抵禦騎兵一人;一輛戰車可以抵禦騎兵六人,六名騎兵可以抵禦一輛戰車。軍隊中戰車和騎兵的戰鬥力量最為勇猛,敵人千名可以被十輛戰車擊敗,敵人萬名可以被百輛戰車擊敗。敵人百名可以被十名騎兵擊敗,敵人千名可以被百名騎兵擊敗,這些是大概的數量比。”


    武王問:“戰車和騎兵的配置以及作戰方法應該怎樣安排?”


    太公答道:“戰車和騎兵的配置應該遵循這樣的原則:戰車五輛設一長,十輛設一吏,五十輛設一率,百輛設一將。在比較平坦的地形上的作戰方法是:戰車五輛為一列,每列前後相距四十步,左右間隔為十步左右,每隊間的前後距離和間隔各六十步左右。在險阻的地形上的作戰方法是:戰車必須沿著道路前進,十輛戰車為一聚,二十輛為一屯。前後距離二十步,間隔六步左右,每隊間的前後距離和間隔各三十六步左右。戰車五輛設一長,活動範圍前後各二裏左右,撤出戰鬥後的戰車仍能原路返迴。騎兵應配備的軍官數量是:騎兵五名設一長,十名設一吏,百名設一率,二百名設一將。在平坦地形上作戰的方法是:一列為五騎,每列前後相距二十步,每騎間隔四步左右,隊與隊之間的前後距離和間隔為五十步左右。在比較險阻的地形上的作戰方法是:每列前後相距十步,間隔兩步左右,隊間距離和間隔各二十五步左右。騎兵三十名為一屯,騎兵六十名為一輩。騎兵每十名設一吏,前後活動範圍左右各百步,撤出戰鬥後各自返迴原來的位置。”


    武王說:“好啊!”


    在古代戰爭中,騎兵高效的衝擊力與移動力,戰車巨大的殺傷力,是攻城拔寨的首選。步兵靈活的機動性,是戰爭最後終結的原動力。


    三者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應合理地分配平衡,協同作戰,相互配合。利用戰車去衝擊敵方的騎兵,利用騎兵高效的移動力去衝垮敵方的步兵,利用步兵去遊擊,纏鬥敵方的戰車,並最終取得勝利。


    周安王十三年(前389)發生的陰晉(今陝西華陰東)之戰,是魏國反擊秦國的一次重要戰役。在這場戰鬥中,吳起將車兵、騎兵和步兵三個兵種的配合發揮到極致,以少勝多,痛殲秦軍。


    當時,秦國調集五十萬大軍,進攻魏國重要城邑陰晉。秦軍在城外布下營壘,陽晉的形勢甚危。魏國急從河西調來一支精銳部隊,河西郡守正是吳起。


    吳起非常善於激勵士兵的士氣。他讓國君魏武侯舉辦慶功宴會,立上等功者坐前排,席間使用金銀銅等貴重餐具,豬牛羊三牲準備充足;立次等功者坐中排,貴重餐具逐漸減少;無功者站後排,不得用膳。


    每每宴會結束,都會賞賜有功者的家屬,並對死難將士的家人予以慰問。三年後,當秦軍進攻河西時,魏軍中立即有數萬士兵自動穿戴甲胄,主動請纓。


    麵對勢在必得的秦軍,吳起請魏武侯遣五萬未立功者為步兵,自己親自帶領去反擊秦軍。魏武侯同意了,並加派了戰車五百乘、騎兵三千。戰前,吳起向三軍發布命令:“諸將跟我一起同敵作戰,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


    到達陰晉後,吳起向秦軍發動反擊。魏軍人雖少,但個個奮勇殺敵,以一敵十,戰車與騎兵相互配合,牽製對方。魏軍反複衝擊,將秦國的五十萬大軍打得落花流水。由此可見,在戰爭中相互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在現代,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公司、一個集體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最終勝利。否則,即使這個公司或者這個團隊裏的每個人都很優秀,最終也會失敗。


    2004年6月,擁有美國籃球職業聯賽史上最豪華陣容的湖人隊竟然在決賽上失利了。他們的對手是十四年來第一次闖入總決賽的活塞隊,實力並不強。


    湖人是一個由巨星組成的“超級團隊”,奧尼爾、科比、馬龍、佩頓這些人都是強者中的強者,另外,傳奇教練菲爾·傑克遜還對其進行了完美組合。可以說,這個團隊是無懈可擊的。但就是這樣一個豪華團隊,居然在開場時就沒有多少抵抗力,最終更是以1∶4的戰績敗下陣來,讓人大跌眼鏡。


    其實,仔細分析便可以明白,湖人隊失敗的原因就是隊中的巨星太多了。每個球員都是巨星,誰都不服誰,都覺得自己是團隊中的老大,在比賽中完全沒有配合,都是單打獨鬥。缺乏凝聚力的團隊就跟一攤稀泥一樣,當然會輸掉。所以,不互相配合,再強的團隊最終也會是弱者,這樣的團隊無法發揮出應有的水平。


    武車士第六:選拔車兵的標準


    取年四十以下,長七尺五寸以上,走能逐奔馬,及馳而乘之,前後左右,上下周旋,能束縛旌旗;力能彀八石弩,射前後左右,皆便習者,名曰武車之士,不可不厚也。


    武王問太公曰:“選車士,奈何?”


    太公曰:“選車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長七尺五寸以上,走能逐奔馬,及馳1而乘之,前後左右,上下周旋,能束縛旌旗;力能彀八石2弩,射前後左右,皆便習3者,名曰武車之士,不可不厚也。”


    1及馳:能追趕上奔馳的戰車。


    2彀(gou):將弓弩拉滿。石:重量單位,古代以一百二十斤為一石。


    3便習:熟練掌握。


    武王問太公說:“選拔車上武士的方法是怎樣的?”


    太公答道:“車上武士選拔的標準是:年齡在四十歲以下,身高七尺五寸以上;跑起來能追得上奔跑的馬,能跳上奔馳的戰車;能在戰車前後、左右、上下各方應戰;能執掌旌旗;能拉滿八石弩,熟練地向左右、前後射箭。這種人稱為車武士,不可不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


    本篇著重講解選拔戰車武士的條件以及重要性。首先是年齡的限製,其次是身體條件,最後是超群的能力。


    自夏、商到春秋,戰車以及車兵一直活躍在曆史舞台上,是最具攻擊力的兵種。後來因戰車對地形和道路的依賴性很大,而且行軍時緩慢,逐漸被淘汰,戰場逐漸成為騎兵與步兵的天下。到了16世紀中期,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又讓戰車與車兵在曆史上創造了新的輝煌。


    俞大猷在舟山失利後,被貶到山西大同。他發現,明朝二百多年來,北方一直沒有得到安寧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抵抗蒙古騎兵的方法。他覺得打擊騎兵最有效的武器是戰車,於是開始建立車兵營。


    車陣是由百輛戰車組成的,每輛戰車配備多門火炮,輪流射擊。當時明朝的火炮是填充速度最快的,方便快捷。炮兵陣營在多兵種的協同下,如果訓練有素,指揮合理得當,從正麵很難被攻克,易迂迴。若單是配合車陣,將其布為圓形方陣就堅不可摧了。


    炮車上配備大型佛郎機一門,小型佛郎機兩門。他曾經指揮炮車百輛、步騎三千五百人,在安銀堡大敗數萬韃靼騎兵,從此京營有了兵車的配置。


    這種戰法的成功主要歸功於明朝對老佛郎機的創新和改造。佛郎機在射擊時,彈藥安在炮車後座,發射一枚後換一次後膛。新型佛郎機是按劑量裝藥,很少炸膛。


    當時明朝對佛郎機大炮甚是看重,雖然多為仿製,但仿造的火炮的各種規格與功能比之原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從重達千餘斤的多用重型火炮(包括要塞、野戰、戰艦)“無敵大將軍”到百餘斤的大“佛郎機”,然後再到幾十斤的“小佛郎機”,點放時可馱在馬上,完全是古代的一種自行火炮,就連士卒手中都有幾斤重的“萬勝佛郎機銃”(配九個子銃)。如果騎兵裝備子銃更是火力十足,其精銳的騎兵每人配備六個以上的子銃,在衝鋒的時候火器輪番齊射,在戰場上簡直就是輕裝的甲師。


    戚繼光調到薊鎮後,他認真研究俞大猷建立和使用車營的經驗,認為車營有五大優勢。“凡攻戰用之環衛,一則可以束部伍,一則可以代甲胄,虜馬擁眾,無計可逼,此車之堪用一也。行則為陣,止則為營,以車為正,以馬為奇,進可以戰,退可以守,此車之堪用二也”。


    而後,戚繼光建了七個車營,每營裝備有重車、輕車。每輛重車配火炮兩門、二十名士兵,其中正兵十名、兩名管馬、六名管炮、一名車長、一名舵手。外加十名騎兵,其中鳥銑手兼長刀手四名,兩名為藤牌手,兩名為把手,隊長、火兵各一名。


    這種車陣,可以有效打擊蒙古騎兵的衝擊。


    武騎士第七:選拔騎兵的標準


    取年四十以下,長七尺五寸以上,壯健捷疾,超絕倫等;能馳騎彀射,前後左右,周旋進退;越溝塹,登丘陵,冒險阻,絕大澤;馳強敵,亂大眾者,名曰武騎之士,不可不厚也。


    武王問太公曰:“選騎士1,奈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韜·鬼穀子謀略全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薑尚 鬼穀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薑尚 鬼穀子並收藏六韜·鬼穀子謀略全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