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5)
六韜·鬼穀子謀略全本 作者:薑尚 鬼穀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太公答道:“敵人剛到,行列陣勢還沒有穩定,前後不能銜接,我用騎兵立即擊破敵人先頭騎兵部隊,再夾擊其兩翼,敵人必定潰逃;敵人行列陣勢整齊堅固,士兵都有高昂鬥誌,我騎兵應該纏住敵人兩翼不放,有時奔馳過去,有時奔馳迴來,如風般敏捷,如雷般猛烈,從白天戰到黃昏,不斷更換旗幟,更換服裝,使敵人恐懼疑惑,敵人定會大敗;敵人行陣不堅固,士兵沒有高昂的鬥誌,我就用騎兵逼近敵人的正麵和後麵,襲擊其兩翼,敵人必定震恐;敵人日暮迴營,軍心惶恐,我就用騎兵夾擊其兩翼,夾擊其左右,迅速襲擊其後尾,逼近敵營壘的出口和入口,阻止敵人進入營壘,敵人肯定會失敗;敵人沒有險阻地形可以固守,我騎兵應該長驅深入,切斷敵人糧道,敵人肯定陷入饑餓狀態;敵人處於平坦地形,四麵容易遭受攻擊,我用騎兵協同戰車攻擊它,敵人肯定潰亂;敵人敗逃,士兵散亂,我騎兵可以從其兩翼夾擊,或從前後襲擊,就可以擒拿敵軍將帥;敵人日暮返迴營壘,部隊眾多,隊形一定混亂,我就令騎兵一隊為十人,一屯為百人,戰車五輛為一聚,十輛為一群,旗幟盡量多插,配備強弩,或襲擊其兩翼,或斷絕其前後,就可以俘虜敵軍將帥。上述這些,就是騎兵作戰取勝的十種戰機。”
武王問:“哪些是九敗?”
太公答道:“凡是用騎兵攻擊敵人而不能攻破敵人陣勢,敵人假裝逃跑而用戰車和騎兵攻擊我們後方,這便是騎兵作戰的敗地;追擊敗逃的敵人,越過險阻,長驅直入而不停止,敵人埋伏在我兩側,又斷絕我的後路,這便是騎兵作戰的圍地;前進後不能退迴,進去後不能出來,這就是陷入天井之內,困於地穴之中,這便是騎兵作戰的死地;前進的道路很窄,後退的道路迂遠,敵人可以以弱擊強,以少擊多,這便是騎兵作戰的沒地;大澗深穀,林木茂盛,活動困難,這便是騎兵作戰的竭地;左右兩麵有水,前麵有丘陵,後麵有高山,我軍在兩水之間同敵人作戰,敵人內守山險,外居水要,這便是騎兵作戰的艱地;敵人斷我後方糧道,我軍隻能前進而不能後退,這便是騎兵作戰的困地;泥濘低窪,遍布沼澤,進退兩難,這便是騎兵作戰的患地;左有深溝,右有坑坎,凹凸不平,看似平地,進退都會招致敵人襲擊,這便是騎兵作戰的陷地。上述這九種情況都是騎兵作戰的死地,精明的將帥懂得竭力避開,愚蠢的將帥不知躲避就會陷於失敗。”
騎兵所具有的主要特點便是移動力快速、機動性強,尤其是具有強大的突擊能力與衝鋒到敵方陣營的可怕的衝擊力。在地形有利的盆地、山地製高點、丘陵區作戰時,騎兵的作用不可小覷。它在進行迂迴、奇襲、斷敵人後路、騷擾佯攻以及追擊的時候,有著別的兵種望塵莫及的速度。但是有利必有弊,騎兵也有它的弱點,比如說騎兵作戰不適合於險道、水澤,不適合於攻城拔寨。至於何時何地派騎兵出戰,這就是將領的工作了。曆史上著名的柏鄉之戰便是運用騎兵取得勝利的典範。
五代初期的時候,後梁太祖朱全忠與河東晉王李存勖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矛盾,他們為了擴張勢力,相互爭奪著成德(今河北正定)、義武(今河北定縣)、盧龍(今北京)這三個藩鎮。
開平四年(910)十一月,盧龍節度使劉守光發兵滌水,想要攻占成德。朱全忠便趁機假借幫助成德節度使王鎔抵抗劉守光,向成德、義武兩地派兵,希望乘機消滅這兩股勢力。成德節度使王鎔和義武節度使王處直便向晉陽(今太原)的李存勖求救,推舉他為盟主, 共同抗梁。
李存勖欣然同意了這一邀請,於是派周德威率軍屯兵趙州(今河北趙縣)。而此時,朱全忠已經命令部將王景仁率兵八萬向柏鄉(今河北柏鄉)進軍。這已經屬於成德地界了,於是王鎔便再次向李存勖告急。李存勖便親自領兵到達趙州,與周德威會合,然後一同進駐野河(今滏陽河支流)北岸,與梁軍隔河相對。
此時,在戰役究竟怎麽進行的問題上,李存勖和他的部將周德威有著不一樣的看法。李存勖認為,應該速戰速決,趁著敵人還不知道自己的底細時打敗他,否則的話,一旦對方了解了自己的虛實,要想再戰就困難了。但是周德威不同意,他認為,梁軍的士氣現在非常旺,不應該在這個時候速戰,而且敵人擅長的是守城而不是野戰,應該誘敵出城。他為了讓李存勖采納自己的建議,還詳細分析了雙方的戰力:“吾之取勝,利在騎兵,平原曠野,騎兵之所長也。今吾軍於河上,迫近營門,非吾用長之地也。”
經過這樣的解說,李存勖同意了誘敵的策略,最終決定退守高邑,引誘梁軍離營,然後再以逸待勞,乘機出擊。
定好計策之後,李存勖便派人前去挑戰。柏鄉守將王景仁是個急性子,見到對方不攻城,反而是行此挑釁之舉,異常憤怒,便率領大部隊傾巢而出。而晉軍在李存勖的帶領下,也按照預先定好的計策,一邊打一邊退,終於將梁軍誘到了高邑南邊。
李存勖登上高處向四周望去,見到處處有平原淺草,是可進可退之地,就想命令軍隊進行反擊。
但是周德威又一次否定了他的看法,他料定,王景仁追擊之時,必定沒有帶糧草輜重,現在打不如等到他們人困馬渴、想要退兵的時候再打,那個時候肯定能夠取勝。
於是,李存勖便耐著性子等下去。到了下午的時候,梁軍果然開始慢慢後退了,這個時候,李存勖便下令自己的騎兵部隊從東西兩側迅速出擊。由於騎兵速度極快,梁軍根本來不及抵抗,瞬間便被衝散,沒了隊形。接下來的戰事就非常順利了,最終王景仁的精銳部隊被全殲,他隻帶了數十騎逃出重圍。
在這一戰中,我們可以看到,梁軍的兵力其實是多於晉軍的,但是晉軍能夠根據地形和敵軍的具體情況,巧妙運用主動後撤誘敵的方法,使得梁軍離開了對自己有利的地形,並且充分利用騎兵快速的機動作戰能力,在瞬間給予梁軍最有力的打擊,使得他們很快潰敗,從而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可以說,這是我國古代騎兵利用有利的地形,最終以少勝多的一次著名的戰例。
戰步第十:因“人”製宜地使用戰術,逢敵必勝
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長兵強弩居前,短兵弱弩居後,更發更止。敵之車騎,雖眾而至,堅陣疾戰,材士強弩,以備我後。
人操行馬進步,闌車以為壘,推而前後,立而為屯,材士強弩,備我左右。然後令我三軍,皆疾戰而不解。
武王問太公曰:“步兵與車騎戰,奈何?”
太公曰:“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長兵1強弩居前,短兵2弱弩居後,更發更止3。敵之車騎,雖眾而至,堅陣疾戰,材士強弩,以備我後。”
武王曰:“吾無丘陵,又無險阻。敵人之至,既眾且武,車騎翼我兩旁,獵我前後。吾三軍恐怖,亂敗而走。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士卒為行馬、木蒺藜,置牛馬隊伍,為四武衝陣;望敵車騎將來,均置蒺藜;掘地匝4後,廣深五尺,名曰命籠。人操行馬進步,闌車以為壘,推而前後,立而為屯,材士強弩,備我左右。然後令我三軍,皆疾戰而不解5。”
武王曰:“善哉。”
1長兵:長柄兵器。
2短兵:短柄兵器。
3更發更止:輪番作戰,輪番休息。
4匝:環繞。
5解:同“懈”。
武王問太公說:“步兵與車兵以及騎兵的作戰方法是怎樣的?”
太公答道:“步兵與車兵以及騎兵作戰,肯定要依托丘陵險阻的地形列陣,將長兵器和強弩配置在列陣前麵,將短兵器和弱弩配置在列陣後麵,來迴輪流作戰,輪流休整。當敵人戰車和騎兵大部分到來時,我方就堅守陣地,頑強戰鬥,並且讓材士強弩警戒後方。”
武王問:“我方所在地既沒有丘陵,又沒有險阻可以依托,敵軍到來的兵力既眾多又強大,並用戰車和騎兵夾擊我軍兩翼,突擊我軍前後,以至我軍恐懼,潰敗逃跑,這該怎麽辦?”
太公答道:“命令我軍士兵製作一些行馬和木蒺藜等障礙物,把牛和馬集中編製在一起,步兵結合成四武衝陣。看見敵方戰車騎兵即將到來時,就廣泛布置蒺藜,並挖掘環形壕溝,寬五尺深五尺,這叫做命籠。步兵帶著行馬進退,然後用車輛連接成營壘,推著它前後移動,停止下來時就成為營寨。用材士強弩警戒左右,然後命令我軍猛烈戰鬥,不得鬆懈。”
武王說:“好啊!”
本篇講述步兵在對峙車兵、騎兵時該如何破解對方的攻勢。眾所周知,騎兵的衝擊力和車兵的攻擊不是步兵肉身所能抵擋的。所謂天時地利人和,那麽步兵在遭遇騎兵、車兵時,必須依附地利,依靠丘陵險道打擊敵方。
五代十國時,契丹揮軍直指幽州。當時晉國正與兩國交戰,大將李嗣源、李存審、閻寶率領七萬步騎混合部隊在易州會合,前往救援。李存審言:“敵眾我寡,契丹軍以騎兵為主,我軍以步兵為主,如果突然在平原上相遇,敵方用騎兵來衝擊我軍的話,那我軍就會一敗塗地。”
李嗣源說:“敵軍沒有輜重,而我軍出行必帶糧草,如果在平原上相遇,敵軍搶奪我軍的輜重,我軍就會不戰自敗,不如經山道潛行到幽州,與城中人馬會合。如果中途遇到契丹軍隊,就占據險要地勢抗衡。”
大軍翻過大房嶺,李嗣源帶著三千騎兵為先鋒,在離幽州六十裏的地方遇到了小股契丹軍隊,這支契丹軍隊卻不戰而逃。當李嗣源帶領先鋒騎兵到了山口時,發現契丹軍隊有上萬騎兵圍在山穀口,晉軍將士頓時失色。李嗣源帶領騎兵奮勇衝鋒,契丹軍才稍稍退卻,晉軍步兵得以衝出山穀。李存審下令砍樹做成鹿角,每個步兵拿一個,軍隊一停止前進就自動形成鹿角營寨。契丹騎兵隻能環繞著這運動的鹿角營寨進攻,最終“寨中發萬弩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馬死傷塞路”。
靠近幽州時,契丹部早已整裝待發。李存審下令步兵排在騎兵後麵,讓一些瘦弱的士兵拖著點燃的柴草前進,煙塵遮天蔽日。對方弄不清晉軍有多少人馬,主力在哪個方向,於是一頓大唿亂戰。李嗣源率領軍隊從敵後方突然猛攻,“契軍大敗,席卷其眾自北山去,委棄車帳鎧仗羊馬滿野,晉兵追之,斬俘萬計”。
這場鬥爭說明,步兵打敗騎兵並不是不可能的,戰爭的成敗主要在於主帥用兵是否得當,是否能夠靈活指揮,出其不意。軍隊的主帥要懂得運用自己兵種的優勢取得勝利。這兩種兵種之間的對戰不僅在我國古代出現過,在國外戰爭史上也有鮮明的例證。
1314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二世率軍侵入蘇格蘭,希望解除羅伯特一世領導的蘇格蘭軍隊對一座要塞的圍困。當時,為了防備對付英格蘭軍隊,羅伯特將軍隊部署在了離城堡不遠處的一片沼澤地後麵的小山上。英格蘭軍隊要想解圍,就必須攻占這座小山,這就成為了戰爭的關鍵。
當時,蘇格蘭留在此處的軍隊缺少弓箭手,隻能是依靠長矛兵,而英格蘭軍隊則是有備而來,兵力雄厚。
戰鬥打響後,英格蘭軍隊首先要做的就是突破沼澤地。一直到黎明時分,他們才終於全部通過。但是由於地形所限,他們的重騎兵還沒有完全展開戰鬥隊形,而後續的步兵更是都圍成了一團。看到這種情況,羅伯特當機立斷,決定趁英格蘭軍隊立足未穩、戰鬥隊形未完成展開的時候,進行一次大膽的進攻:他命令自己的步兵向前衝,由此展開了一場罕見的以步兵攻擊騎兵的戰爭。
於是,在羅伯特的命令之下,蘇格蘭的密集的長矛兵陣慢慢地向英格蘭的騎兵走去。很快地,雙方便遭遇了。或許你會認為這場戰爭的結果必定是騎兵取勝,但事實卻完全相反,就如同一位曆史學家所描述的那樣:“這兩支部隊碰到了一起,英格蘭兵騎著高頭大馬撞到了蘇格蘭士兵的長矛上,就好像撞到了一棵大樹,發生了巨大而可怕的碰撞,他們的隊形割裂了,馬也被撞死了,散落在了一起。”於是,騎兵隻能是停留在長矛陣之外,不敢向前衝。
這個時候,英格蘭人急了,調來了弓箭手。如果他們能夠連續射箭的話,想必會給蘇格蘭軍隊帶來相當大的影響,但是很遺憾,這些弓箭手剛剛出現,就被蘇格蘭人早已準備好的重騎兵預備隊給衝散了,完全沒有派上用場。
就這樣,英格蘭的騎兵隻能往後退,而步兵則被擠到了自己剛剛渡過的沼澤地裏,幾乎還沒怎麽正式交戰便已經宣告了失敗。
看來,並不能武斷地判定騎兵和步兵的優劣,在不同的地形地勢和組織安排下,步兵有時也能夠以小博大,贏得勝利。
武王問:“哪些是九敗?”
太公答道:“凡是用騎兵攻擊敵人而不能攻破敵人陣勢,敵人假裝逃跑而用戰車和騎兵攻擊我們後方,這便是騎兵作戰的敗地;追擊敗逃的敵人,越過險阻,長驅直入而不停止,敵人埋伏在我兩側,又斷絕我的後路,這便是騎兵作戰的圍地;前進後不能退迴,進去後不能出來,這就是陷入天井之內,困於地穴之中,這便是騎兵作戰的死地;前進的道路很窄,後退的道路迂遠,敵人可以以弱擊強,以少擊多,這便是騎兵作戰的沒地;大澗深穀,林木茂盛,活動困難,這便是騎兵作戰的竭地;左右兩麵有水,前麵有丘陵,後麵有高山,我軍在兩水之間同敵人作戰,敵人內守山險,外居水要,這便是騎兵作戰的艱地;敵人斷我後方糧道,我軍隻能前進而不能後退,這便是騎兵作戰的困地;泥濘低窪,遍布沼澤,進退兩難,這便是騎兵作戰的患地;左有深溝,右有坑坎,凹凸不平,看似平地,進退都會招致敵人襲擊,這便是騎兵作戰的陷地。上述這九種情況都是騎兵作戰的死地,精明的將帥懂得竭力避開,愚蠢的將帥不知躲避就會陷於失敗。”
騎兵所具有的主要特點便是移動力快速、機動性強,尤其是具有強大的突擊能力與衝鋒到敵方陣營的可怕的衝擊力。在地形有利的盆地、山地製高點、丘陵區作戰時,騎兵的作用不可小覷。它在進行迂迴、奇襲、斷敵人後路、騷擾佯攻以及追擊的時候,有著別的兵種望塵莫及的速度。但是有利必有弊,騎兵也有它的弱點,比如說騎兵作戰不適合於險道、水澤,不適合於攻城拔寨。至於何時何地派騎兵出戰,這就是將領的工作了。曆史上著名的柏鄉之戰便是運用騎兵取得勝利的典範。
五代初期的時候,後梁太祖朱全忠與河東晉王李存勖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矛盾,他們為了擴張勢力,相互爭奪著成德(今河北正定)、義武(今河北定縣)、盧龍(今北京)這三個藩鎮。
開平四年(910)十一月,盧龍節度使劉守光發兵滌水,想要攻占成德。朱全忠便趁機假借幫助成德節度使王鎔抵抗劉守光,向成德、義武兩地派兵,希望乘機消滅這兩股勢力。成德節度使王鎔和義武節度使王處直便向晉陽(今太原)的李存勖求救,推舉他為盟主, 共同抗梁。
李存勖欣然同意了這一邀請,於是派周德威率軍屯兵趙州(今河北趙縣)。而此時,朱全忠已經命令部將王景仁率兵八萬向柏鄉(今河北柏鄉)進軍。這已經屬於成德地界了,於是王鎔便再次向李存勖告急。李存勖便親自領兵到達趙州,與周德威會合,然後一同進駐野河(今滏陽河支流)北岸,與梁軍隔河相對。
此時,在戰役究竟怎麽進行的問題上,李存勖和他的部將周德威有著不一樣的看法。李存勖認為,應該速戰速決,趁著敵人還不知道自己的底細時打敗他,否則的話,一旦對方了解了自己的虛實,要想再戰就困難了。但是周德威不同意,他認為,梁軍的士氣現在非常旺,不應該在這個時候速戰,而且敵人擅長的是守城而不是野戰,應該誘敵出城。他為了讓李存勖采納自己的建議,還詳細分析了雙方的戰力:“吾之取勝,利在騎兵,平原曠野,騎兵之所長也。今吾軍於河上,迫近營門,非吾用長之地也。”
經過這樣的解說,李存勖同意了誘敵的策略,最終決定退守高邑,引誘梁軍離營,然後再以逸待勞,乘機出擊。
定好計策之後,李存勖便派人前去挑戰。柏鄉守將王景仁是個急性子,見到對方不攻城,反而是行此挑釁之舉,異常憤怒,便率領大部隊傾巢而出。而晉軍在李存勖的帶領下,也按照預先定好的計策,一邊打一邊退,終於將梁軍誘到了高邑南邊。
李存勖登上高處向四周望去,見到處處有平原淺草,是可進可退之地,就想命令軍隊進行反擊。
但是周德威又一次否定了他的看法,他料定,王景仁追擊之時,必定沒有帶糧草輜重,現在打不如等到他們人困馬渴、想要退兵的時候再打,那個時候肯定能夠取勝。
於是,李存勖便耐著性子等下去。到了下午的時候,梁軍果然開始慢慢後退了,這個時候,李存勖便下令自己的騎兵部隊從東西兩側迅速出擊。由於騎兵速度極快,梁軍根本來不及抵抗,瞬間便被衝散,沒了隊形。接下來的戰事就非常順利了,最終王景仁的精銳部隊被全殲,他隻帶了數十騎逃出重圍。
在這一戰中,我們可以看到,梁軍的兵力其實是多於晉軍的,但是晉軍能夠根據地形和敵軍的具體情況,巧妙運用主動後撤誘敵的方法,使得梁軍離開了對自己有利的地形,並且充分利用騎兵快速的機動作戰能力,在瞬間給予梁軍最有力的打擊,使得他們很快潰敗,從而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可以說,這是我國古代騎兵利用有利的地形,最終以少勝多的一次著名的戰例。
戰步第十:因“人”製宜地使用戰術,逢敵必勝
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長兵強弩居前,短兵弱弩居後,更發更止。敵之車騎,雖眾而至,堅陣疾戰,材士強弩,以備我後。
人操行馬進步,闌車以為壘,推而前後,立而為屯,材士強弩,備我左右。然後令我三軍,皆疾戰而不解。
武王問太公曰:“步兵與車騎戰,奈何?”
太公曰:“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長兵1強弩居前,短兵2弱弩居後,更發更止3。敵之車騎,雖眾而至,堅陣疾戰,材士強弩,以備我後。”
武王曰:“吾無丘陵,又無險阻。敵人之至,既眾且武,車騎翼我兩旁,獵我前後。吾三軍恐怖,亂敗而走。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士卒為行馬、木蒺藜,置牛馬隊伍,為四武衝陣;望敵車騎將來,均置蒺藜;掘地匝4後,廣深五尺,名曰命籠。人操行馬進步,闌車以為壘,推而前後,立而為屯,材士強弩,備我左右。然後令我三軍,皆疾戰而不解5。”
武王曰:“善哉。”
1長兵:長柄兵器。
2短兵:短柄兵器。
3更發更止:輪番作戰,輪番休息。
4匝:環繞。
5解:同“懈”。
武王問太公說:“步兵與車兵以及騎兵的作戰方法是怎樣的?”
太公答道:“步兵與車兵以及騎兵作戰,肯定要依托丘陵險阻的地形列陣,將長兵器和強弩配置在列陣前麵,將短兵器和弱弩配置在列陣後麵,來迴輪流作戰,輪流休整。當敵人戰車和騎兵大部分到來時,我方就堅守陣地,頑強戰鬥,並且讓材士強弩警戒後方。”
武王問:“我方所在地既沒有丘陵,又沒有險阻可以依托,敵軍到來的兵力既眾多又強大,並用戰車和騎兵夾擊我軍兩翼,突擊我軍前後,以至我軍恐懼,潰敗逃跑,這該怎麽辦?”
太公答道:“命令我軍士兵製作一些行馬和木蒺藜等障礙物,把牛和馬集中編製在一起,步兵結合成四武衝陣。看見敵方戰車騎兵即將到來時,就廣泛布置蒺藜,並挖掘環形壕溝,寬五尺深五尺,這叫做命籠。步兵帶著行馬進退,然後用車輛連接成營壘,推著它前後移動,停止下來時就成為營寨。用材士強弩警戒左右,然後命令我軍猛烈戰鬥,不得鬆懈。”
武王說:“好啊!”
本篇講述步兵在對峙車兵、騎兵時該如何破解對方的攻勢。眾所周知,騎兵的衝擊力和車兵的攻擊不是步兵肉身所能抵擋的。所謂天時地利人和,那麽步兵在遭遇騎兵、車兵時,必須依附地利,依靠丘陵險道打擊敵方。
五代十國時,契丹揮軍直指幽州。當時晉國正與兩國交戰,大將李嗣源、李存審、閻寶率領七萬步騎混合部隊在易州會合,前往救援。李存審言:“敵眾我寡,契丹軍以騎兵為主,我軍以步兵為主,如果突然在平原上相遇,敵方用騎兵來衝擊我軍的話,那我軍就會一敗塗地。”
李嗣源說:“敵軍沒有輜重,而我軍出行必帶糧草,如果在平原上相遇,敵軍搶奪我軍的輜重,我軍就會不戰自敗,不如經山道潛行到幽州,與城中人馬會合。如果中途遇到契丹軍隊,就占據險要地勢抗衡。”
大軍翻過大房嶺,李嗣源帶著三千騎兵為先鋒,在離幽州六十裏的地方遇到了小股契丹軍隊,這支契丹軍隊卻不戰而逃。當李嗣源帶領先鋒騎兵到了山口時,發現契丹軍隊有上萬騎兵圍在山穀口,晉軍將士頓時失色。李嗣源帶領騎兵奮勇衝鋒,契丹軍才稍稍退卻,晉軍步兵得以衝出山穀。李存審下令砍樹做成鹿角,每個步兵拿一個,軍隊一停止前進就自動形成鹿角營寨。契丹騎兵隻能環繞著這運動的鹿角營寨進攻,最終“寨中發萬弩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馬死傷塞路”。
靠近幽州時,契丹部早已整裝待發。李存審下令步兵排在騎兵後麵,讓一些瘦弱的士兵拖著點燃的柴草前進,煙塵遮天蔽日。對方弄不清晉軍有多少人馬,主力在哪個方向,於是一頓大唿亂戰。李嗣源率領軍隊從敵後方突然猛攻,“契軍大敗,席卷其眾自北山去,委棄車帳鎧仗羊馬滿野,晉兵追之,斬俘萬計”。
這場鬥爭說明,步兵打敗騎兵並不是不可能的,戰爭的成敗主要在於主帥用兵是否得當,是否能夠靈活指揮,出其不意。軍隊的主帥要懂得運用自己兵種的優勢取得勝利。這兩種兵種之間的對戰不僅在我國古代出現過,在國外戰爭史上也有鮮明的例證。
1314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二世率軍侵入蘇格蘭,希望解除羅伯特一世領導的蘇格蘭軍隊對一座要塞的圍困。當時,為了防備對付英格蘭軍隊,羅伯特將軍隊部署在了離城堡不遠處的一片沼澤地後麵的小山上。英格蘭軍隊要想解圍,就必須攻占這座小山,這就成為了戰爭的關鍵。
當時,蘇格蘭留在此處的軍隊缺少弓箭手,隻能是依靠長矛兵,而英格蘭軍隊則是有備而來,兵力雄厚。
戰鬥打響後,英格蘭軍隊首先要做的就是突破沼澤地。一直到黎明時分,他們才終於全部通過。但是由於地形所限,他們的重騎兵還沒有完全展開戰鬥隊形,而後續的步兵更是都圍成了一團。看到這種情況,羅伯特當機立斷,決定趁英格蘭軍隊立足未穩、戰鬥隊形未完成展開的時候,進行一次大膽的進攻:他命令自己的步兵向前衝,由此展開了一場罕見的以步兵攻擊騎兵的戰爭。
於是,在羅伯特的命令之下,蘇格蘭的密集的長矛兵陣慢慢地向英格蘭的騎兵走去。很快地,雙方便遭遇了。或許你會認為這場戰爭的結果必定是騎兵取勝,但事實卻完全相反,就如同一位曆史學家所描述的那樣:“這兩支部隊碰到了一起,英格蘭兵騎著高頭大馬撞到了蘇格蘭士兵的長矛上,就好像撞到了一棵大樹,發生了巨大而可怕的碰撞,他們的隊形割裂了,馬也被撞死了,散落在了一起。”於是,騎兵隻能是停留在長矛陣之外,不敢向前衝。
這個時候,英格蘭人急了,調來了弓箭手。如果他們能夠連續射箭的話,想必會給蘇格蘭軍隊帶來相當大的影響,但是很遺憾,這些弓箭手剛剛出現,就被蘇格蘭人早已準備好的重騎兵預備隊給衝散了,完全沒有派上用場。
就這樣,英格蘭的騎兵隻能往後退,而步兵則被擠到了自己剛剛渡過的沼澤地裏,幾乎還沒怎麽正式交戰便已經宣告了失敗。
看來,並不能武斷地判定騎兵和步兵的優劣,在不同的地形地勢和組織安排下,步兵有時也能夠以小博大,贏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