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主要分為《分合》《武鋒》《練士》《教戰》《均兵》《武車士》《武騎士》《戰車》《戰騎》《戰步》等十篇,主要論述了車兵、騎兵、步兵的不同特點、作用以及三者之間作戰能力的對比,強調在戰鬥中發揮各兵種協同作戰的優勢,充分反映了戰國時期軍事領域中新的變化。


    分合第一:軍隊的集結、將領的 簽到、賞罰的標準


    凡用兵之法,三軍之眾,必有分合之變。


    武王問太公曰:“王者帥師,三軍分為數處。將欲期會合戰1,約誓2賞罰。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兵之法,三軍之眾,必有分合之變。其大將先定戰地、戰日,然後移檄書3與諸將吏:期攻城圍邑,各會其所;明告戰日,漏刻有時4。大將設營而陣,立表轅門5,清道以待。諸將吏至者,校其先後。先期至者,賞;後期至者,斬。如此,則遠近奔集,三軍俱至,並力合戰。”


    1期會合戰:時間地點約定好,集中軍隊與敵交戰。


    2誓:作戰軍隊集合之前,要宣布作戰目的、作戰原因並申明軍紀,告訴將士。


    3檄書: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曉諭或聲討的文書。


    4漏刻有時:軍隊到達時間的規定。漏刻,古代的一種計時器。方法是用兩銅壺分置上下,上壺盛水,使水漏入下壺。下壺設有浮標,標杆上麵刻有分畫。上壺的水漏入下壺時,標杆會慢慢升起,以此來計算時間。


    5立表:古代表為立木,通過觀察太陽影子來計算時間。轅門,軍營的正門。在古時候軍隊駐紮時,四周以車輛為牆,在營門處用兩車仰置,兩條係馬之轅杆在車上,豎立於門之兩側以為門,故稱之。


    武王問太公:“君王率兵出征,三軍分別駐在數處,主將需要按期集結軍隊與敵人交戰,並且還要號令全軍官兵,規定賞罰製度,應該怎麽辦?”


    太公答道:“一般講到用兵的方法,因為三軍人數眾多,所以一定要掌握將兵力分散和集中的權變之法。首先,主將要確定作戰的地點和日期,然後向部下下達戰鬥文書,要把攻打和包圍的城邑、各軍集結的地點規定明確,作戰的日期及各部隊到達的時間也要規定明確。然後,主將要提前到達集結地點,並對營壘進行布置,布列陣勢,在營門豎立標杆以觀測日影,計算時間。行人禁止通行,等待將吏報到。各部將吏到達時要核對先後次序,獎勵先到者,過期的殺頭示眾。這樣不管遠近,都會按時到達目的地。等三軍全部到達後,就可以集中力量與敵交戰了。”


    以上詳細描述了軍隊大戰之前的精密部署,平日部隊分駐各地,戰鬥時則需要集合起來。這就是分合之道。大戰即將到來,統帥應冷靜從容,軍隊部署應有條不紊。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淪為烏合之眾的部隊都是慵懶成風的。


    通觀本篇,其中有三點尤為重要。兵貴神速是第一點,分合之道是第二點,治軍嚴謹是第三點。在戰爭中,時間就等於生命,常言道“兵貴神速”。一場戰爭,部隊本身的行動力與機動性通常影響著戰局的走向。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秋天,吐蕃軍大肆侵略,試圖報新城之仇。駐紮在新城的唐軍遭遇吐蕃重兵的進攻,我寡敵眾。


    王忠嗣作為唐朝軍隊的左威衛郎將,臨危不懼,泰然自若。他先以騎兵衝擊敵方的兩側,使敵方的部署被擾亂,潰不成軍。然後,王忠嗣集合三軍主力,乘亂追擊,最終,打敗了吐蕃軍。


    縱觀整個戰局,整場勝利最重要的一點源自部隊平日的嚴謹治軍,行動力與機動性都是吐蕃軍不可比擬的。


    所謂兵貴神速,尤其是在戰爭中,隻要快一刻就可以勘察地形,布置埋伏。而慢一刻不但會耽誤戰機,而且很有可能會因此中了敵方埋伏。


    第二點便是講究分合之道。所謂分合之道,分的時候,散如滿天星;合的時候,能夠齊心協力。“合兵以壯威,分兵以製勝”。分進合擊就是一種有名的戰法,具體而言,就是指從幾個方向同時前進,進而圍殲敵人。這種方略能夠在適當的時候集結起戰鬥力。我國抗日戰爭中的徐州會戰就絕妙地運用了這一戰法。


    1938年以後,抗日戰爭的主戰場已經擴大到了華北和華中地區。當時,國民黨第5戰區司令李宗仁已經在徐州附近集結了約50個師的兵力,他們成功地阻擊了日軍快速推進的步伐。


    日軍看到這種情況,決心消滅李宗仁率領的這支軍隊,進而瓦解中國軍隊的抗戰意誌。於是,日軍大本營命令華北派遣軍(5師、10師、114師)和華中派遣軍(3師、9師、13師)從兩個方向分進合擊,希望能夠在徐州周圍殲滅中國守軍。


    日軍的這兩支部隊行動神速,接連勝利,並且在5月19日的時候最終占領了徐州。在最終破城之前,蔣介石看到日軍分進合擊的進攻作戰已經取得了成功,中國守軍抵擋不住了,就在5月15日決定讓部隊向西撤退。在撤退的過程中,中國軍隊分成了若幹小股部隊,分散突圍。日軍兵力有限,無力進行全方位追捕,中國軍隊的主力得以成功後撤,並且還在後撤的過程中切斷了日軍華中派遣軍兵力薄弱的後方交通線,給日軍造成了一定的打擊。


    由此看來,分合之道能夠在戰爭中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治軍嚴明同樣很重要,秦朝末年彭越起義之前先立法,就是這方麵的一個例證。


    彭越是秦末巨野澤中(今山東巨野縣)的漁民,有一百多名青年一起請求他帶頭起義。當時,陳勝、項梁等已揭竿起義一年有餘。彭越覺得時機已成熟,但是他知道這些漁民雖是熱血青年,但是閑雲野鶴的日子過慣了,很難加以控製。所以,他假意拒絕:“起義之事豈是兒戲,如果不能成功,反會招來株連九族的大禍。”


    眾人見他不肯答應,立刻跪地起誓:“我等真心相隨,願與大哥對天發誓,定會榮辱與共、風雨同舟,望大哥不要推辭。”彭越見大家決心已下,便說:“請諸位明日日出之時在此會合,對天盟誓。遲到或過期不到者,斬立決。”


    夜晚,彭越命人在草地上築了一個平台作為祭壇,以便日出之時與眾人祭天盟誓。第二天,多數人都守時在日出前趕到,隻有十餘人直到中午才到。彭越義正詞嚴地說:“昨日已約日出即到,違者斬。如今仍有十餘人未到,本應按照軍法全部處斬。但向來法不責眾,現將最後之人處斬,以正軍紀。”眾人議論紛紛,彭越果斷地下令將此人推出斬首。


    這一殺雞儆猴之計嚴明了部隊軍紀。隨後,彭越帶領的這支部隊不斷壯大,在霸王項羽西進關中之時,軍中已有一萬餘人。而後他率部臣服於劉邦,在楚漢之爭中屢立戰功。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封他為梁王。


    武鋒第二:作戰中十四種有利的戰機


    敵人新集,可擊。人馬未食,可擊。天時不順,可擊。地形未得,可擊。奔走,可擊。不戒,可擊。疲勞,可擊。將離士卒,可擊。涉長路,可擊。濟水,可擊。不暇,可擊。阻難狹路,可擊。亂行,可擊。心怖,可擊。


    武王問太公曰:“凡用兵之要,必有武車驍騎,馳陣選鋒1,見可則擊之。如何而可擊?”


    太公曰:“夫欲擊者,當審察敵人十四變2。變見則擊之,敵人必敗。”


    武王曰:“十四變可得聞乎?”


    太公曰:“敵人新集,可擊。人馬未食,可擊。天時不順,可擊。地形未得,可擊。奔走,可擊。不戒,可擊。疲勞,可擊。將離士卒,可擊。涉長路,可擊。濟水,可擊。不暇,可擊。阻難狹路,可擊。亂行,可擊。心怖,可擊。”


    1馳陣:衝鋒陷陣的勇士。選鋒:精選出來的勇士。


    2變:變故。此處指對敵不利的情況。


    武王問太公說:“用兵的主要原則,有強大的戰車和驍勇的騎兵是必需的,能夠有衝鋒陷陣的突擊部隊,察覺敵人有可乘之機就發起攻擊。那麽,究竟怎樣的時機才可以發起攻擊呢?”


    太公答道:“如果要攻打敵人,應當詳細察明不利於敵人的十四種情況。一旦出現這些情況,就可以發起攻擊,必定會打敗敵人。”


    武王問:“這十四種對敵不利的情況,你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太公答道:“當敵人剛集結起來立足未穩時可以發起攻擊,當敵人的人馬沒有進食而饑餓時可以發起攻擊,當氣候季節不利於敵人時可以發起攻擊,當地形不利於敵人時可以發起攻擊,當敵人急忙奔走趕路時可以發起攻擊,當敵人沒有警戒時可以發起攻擊,當敵人疲憊不堪時可以發起攻擊,當敵軍將領離開士兵而沒有指揮時可以發起攻擊,當敵人長途跋涉時可以發起攻擊,當敵軍過河時可以發起攻擊,當敵軍忙亂不堪時可以發起攻擊,當敵軍通過險阻隘路時可以發起攻擊,當敵人行列混亂不整時可以發起攻擊,當敵人軍心惶恐不安時可以發起攻擊。”


    前文我們講到了兵貴神速,也就是時間的重要性。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有利的戰機更是稍縱即逝,往往一時的優柔寡斷便會讓全軍覆沒。善於尋找、把握和創造戰機,是取得一場戰爭勝利的關鍵要素。曆史上著名的李愬夜襲蔡州的故事,就是善於創造和把握戰機的結果。


    在安史之亂發生之後,唐王朝的中央政權對地方沒有了節製的能力,各地藩鎮紛紛擁兵自立,其中,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就占據了申(今河南信陽)、光(今河南潢川)、蔡(今河南汝南)三州,成為了當時一個重要的藩鎮割據勢力。唐王朝多次派兵去討伐,但最後都無功而還。


    元和十一年(816)十二月,時任太子詹事的李愬毛遂自薦,擔任唐(今河南泌陽)、隨(今屬河北)、 鄧(今河南鄧縣)三州節度使,指揮西路唐軍參加了討伐吳元濟的軍事行動。


    第二年正月,李愬到達了唐州。當時,唐州和鄧州的軍士經過數次失敗之後,已經是士氣低迷,不敢出戰了。李愬到任之後,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穩定軍心。他對將士們說:“朝廷派我來不是為了打仗,而是來撫慰你們的。”這些話當然也傳到了吳元濟耳中,他本來對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李愬就非常輕視,聽到他這麽說,更是信以為真,也就不再對他嚴加戒備。


    反觀李愬,他在穩定軍心之後,便在暗地裏積極籌備,厲兵秣馬,修繕軍械,增調軍隊,加緊備戰。同時,他還對吳元濟的部下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收買,招撫了一些人。從這些人口中,他詳細地了解到了淮西的地形地勢、兵力虛實等重要軍事情況。


    這一年三月,北路唐軍在郾城附近打敗了淮西軍主力,成功拿下郾城。吳元濟看到郾城失守,便急忙抽掉了蔡州方麵的部隊,將主要兵力都放在北線上。這樣一來,他的老巢蔡州城便顯得十分空虛了。李愬看到了這個有利的戰機,便立刻決定奇襲蔡州。


    十月十五日那天,北風怒吼,大雪漫天。吳元濟認為,唐軍不會選擇這樣的惡劣天氣進攻,於是,更加鬆懈下來。而李愬恰恰是要利用這一點,他命令李忠義率三千精兵作為前鋒,自己率領三千人作為中軍,田進誠率領三千人殿後,而後便秘密地向蔡州進軍了。


    經過六十裏的急行軍,唐軍終於在黃昏的時候來到了軍事要地張柴村,這裏的守軍在毫無防備之下被全殲。唐軍稍事休息之後,就留下五百人鎮守此地,切斷敵人從朗山方向而來的救兵;又調遣五百人截斷通往洄曲的橋梁,防止洄曲的守軍來救援。做完這些部署之後,李愬便繼續率軍東進。


    當時天色已經晚了,風雪依然沒有停,唐軍克服了惡劣的天氣狀況帶來的重重困難,急速前進,終於在淩晨的時候趕到了蔡州城下。當時,蔡州已經有很多年沒有經曆過戰亂了,而且天氣狀況十分不好,所以,這裏的守備異常鬆懈。唐軍都已經到達城下了,城內的守軍居然還沒有察覺。看到這種情況,李愬便命人攀城而入,殺死了守門的兵卒,打開了城門,唐軍的大部隊就這樣進了城。


    等到吳元濟最終被屬下從被窩中叫醒時,他的宅院已經被團團圍住了,隻能束手就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韜·鬼穀子謀略全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薑尚 鬼穀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薑尚 鬼穀子並收藏六韜·鬼穀子謀略全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