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十四年(前293),魏、韓兩軍聯合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集結,欲收複秦國攻占的新城、宜陽等地,以解除秦軍對魏、韓南部和西部的威脅。秦軍也以伊闕為中心開始集結部隊,整裝待發。這時候,秦國的邊境形勢十分緊張。西麵的少數民族政權義渠在趙國的支持下,不斷侵入秦國隴東地區。趙國內亂結束,趙惠文王和相國李兌深信秦國將是趙國的勁敵,因而開始對秦采取壓製。秦昭王、宣太後和魏冉被形勢所逼,隻好將秦軍精銳的大半調到秦國北部與西部邊境來抵抗趙軍。魏、韓聯軍對秦國東部和秦通往中原的咽喉函穀關(在今河南靈寶東北。因關在穀中,故名函穀關)屢屢犯難,秦國短時間內無法調出精銳部隊應戰。


    同一時間,來自新城和宜陽的秦軍開始在伊闕集結,由秦國名將白起指揮。此時,東拚西湊的秦軍部隊在數量上以及武器裝備上都不及韓、魏聯軍,僅僅魏軍數量就已超出秦軍好幾萬,而韓軍裝備更是精良無比,秦軍明顯處於劣勢。在這種情況下,部隊中的許多將領都未戰先怯,主張以守為攻,緊布營盤采取守勢,希望以其固若金湯的防禦戰術拖延到援軍到來。


    這支秦軍並非秦國的主力部隊,而韓、魏聯軍卻是兩國的精稅,可謂虎狼之師。所以,秦國諸將主張以守為攻等待援軍的戰術是很現實的想法。可名將白起明白,倘若兩軍對峙過久,這支曾被韓、魏聯軍重創的秦軍士氣會更加低迷,氣勢上、形勢上會更加不利於秦軍,最後會不戰自敗。現在的這支秦軍急需一場勝利來找迴氣勢,挽迴尊嚴。而以秦國現在的國力,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解除來自趙國的威脅,也無法從西部和北部邊境調大軍來援助。所以,解決魏、韓聯軍隻能靠這支並不精良的秦軍,諸將的想法其實隻是美好的一相情願。


    為了扭轉這種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麵,避免因秦軍怯戰而引來其他國家的侵犯,魏冉決意先解燃眉之急,反擊魏、韓聯軍,令白起以迅雷之勢盡快解決魏、韓聯軍。在伊闕的對峙中,秦軍與魏、韓聯軍發生了幾次小規模戰鬥,大戰一觸即發。


    由於統帥白起身先士卒,這幾場小規模戰鬥竟然取得全勝。雖然殲敵並不多,但秦軍的士氣大漲。反觀魏、韓聯軍,初來乍到時的銳氣已消失殆盡。幾場戰鬥下來,秦軍不再像剛來時那樣畏首畏尾,提到敵軍聞之變色。而且,士兵、將領們對這位用兵如神的統領更加信任、更加有信心。


    名將白起通過細致的觀察發現了魏、韓聯軍的一個致命缺點,如果用計得就可置敵於死地。而這致命缺點便是魏、韓兩軍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揮,也就是說兩軍是各自為戰的。魏軍由魏國名將公孫喜統領,韓軍由韓國名將暴鳶統領,兩人同是當代名副其實的名將,在本國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怎會心甘情願地被人唿來喚去呢?而魏、韓兩國的國君在計劃聯合時,也未提這次作戰將由誰作為兩軍統帥,最高指揮權究竟歸誰。魏、韓兩軍心中都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希望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希望盟軍先向秦軍進攻,兩者鷸蚌相爭,自己坐收漁翁之利。


    通過幾次小規模的戰鬥,韓、魏聯軍同時發現這支秦軍看似不堪一擊,真打起來卻不容小視,心中都有了顧忌,誰也不願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白起察覺魏、韓聯軍不過是個幌子,實際乃魏、韓兩軍,兩軍互相觀望的態度給了白起逐一擊破的機會。白起差使者與進韓境作戰的魏軍言好,希望魏軍能保持中立態度,而公孫喜正有坐山觀虎鬥之意,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因為公孫喜心中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盤,他想等到秦與韓打到兩敗俱傷時,將兩者一網打盡。


    白起翌日便向韓軍下戰書,在書信中暗示魏軍已保持中立,秦願與韓擇日決一死戰。秦軍更是將營寨全部駐紮在韓軍這一側,擺出與韓誓不兩立之勢。而原本唇齒相依的魏、韓聯軍因白起的挑撥離間而一分為二,悄悄走向唇亡齒寒、獨木難支的境地。


    韓軍在接到戰書後整裝待發,全力備戰。暴雨之夜,魏軍部隊駐營裏,大家無所事事,難免放鬆戒備。秦將白起率領大軍主力行至魏營後側,向魏軍發起猛烈進攻。秦軍三路壓迫,從三方一齊打擊魏軍。魏軍隻得向韓營方向逃竄,節節敗退。魏軍被秦軍打得猝不及防,短時間內無法組織有效的反擊,隻得且戰且退,狼狽不堪地擁向韓營,渴望援助。


    由於大雨傾盆、雲霧彌漫,韓營眾將聽見魏營隱約傳來廝殺聲,但暴鳶未敢貿然出兵。秦將白起向來詭計多端,用兵神鬼莫測,暴鳶認為這也許是他在使詐。很快廝殺聲越來越近,迷霧中也逐漸出現了人影。韓軍整裝待發,準備誓死抵抗。等到兩軍兵刃相遇之後,才發現是聯盟魏軍。韓軍此時已無法阻止潰敗的友軍衝向本營,追打魏軍的秦軍開始將目標轉移到與之交戰的韓軍身上,而原本留在韓軍對麵的秦軍此刻也傾巢而出,劍指韓營。


    韓軍先遭潰敗的魏軍衝擊,而後再遇秦軍的兩麵夾擊。韓將暴鳶還未理清思路時,魏、韓兩軍已經兵敗如山倒,難挽敗局。秦軍麵對落荒而逃的魏、韓兩軍窮追猛打,不給對方任何喘息之機。但公孫喜和暴鳶無愧當世名將,在理清思路之後雖然逃跑,但還是布置了幾次有力的抵抗。而在遭遇魏、韓的反抗時,秦將白起身先士卒,鼓舞了三軍,最終將魏、韓兩軍趕向偃師。


    伊闕在洛河、伊河之間,天降暴雨過後,伊河與洛河河麵波濤洶湧,河水更是一瀉千裏,韓、魏兩軍隻能望河興歎。洛河與伊河在偃師一帶兩河同流,秦軍將魏、韓兩軍最後趕至兩河匯集處。前有汪洋,後有虎狼之師,魏、韓無路可逃,被秦軍大量殲滅,跳河逃命的士兵被河水衝跑淹死十之八九。暴鳶在幾名水性好的士兵的掩護下,得以渡河逃險。


    伊闕一戰,秦軍最終斬殺魏、韓兩軍共二十四萬餘人,俘虜無數,活捉魏國名將公孫喜,並因此戰的大勝乘機攻下五座城池。


    這一戰,秦國徹底地削弱了韓、魏兩國國力,以至於韓、魏兩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複,秦國東部的危機得到有效的緩解。秦將白起因此大功被封為國尉,這便是戰神白起為曆史留下的經典少眾之戰。


    除了在戰爭中,生活中很多地方也存在著以少勝多的現象,比如已經走進我們生活的互聯網。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信息領域,存在著三巨頭,分別是:趕集網、58同城、百姓網。相比於前兩者,百姓網顯得有點微不足道。另外兩家網站的工作人員有幾百甚至上千,而百姓網隻有區區30人。但是,這個小團隊裏麵的每個人給公司創造的貢獻都超過100萬元。跟兩個龐大的競爭對手相比,百姓網可以說是用最少的員工創造了最大的價值。


    有人對此提出疑問,一個30人的小團隊為何能創造出如此巨大的價值呢?這是因為百姓網專注於分類信息這個領域,他們的核心業務就是分類信息。不論時代如何變遷,人的思想如何改變,信息分類是永遠存在的。百姓網在主頁沒做好以前不考慮其他業務,因此不會出現“本末倒置”的情況,同時運營成本也會大幅降低,這是百姓網一直以來保持不到30人團隊的秘訣所在。


    還有一點就是持之以恆。商戰是持久戰,速戰速決是不可能的,想要“以少勝多”,就必須堅持下來。2006年以來,分類信息網站進入洗牌時期,很多網站都倒閉了,或者艱難維持者。但百姓網堅持了下來,並跟58同城、趕集網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麵。


    百姓網的案例說明,實現以少勝多的重要法則是對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持之以恆。


    分險第八:依山傍水,與敵作戰


    三千人為屯,必置衝陣,便兵所處。左軍以左,右軍以右,中軍以中,並攻而前。已戰者,還歸屯所,更戰更息,必勝乃已。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人相遇於險厄1之中。吾左山而右水,敵右山而左水,與我分險相拒。吾欲以守則固,以戰則勝。為之奈何?”


    太公曰:“處山之左,急備山之右;處山之右,急備山之左。險有大水,無舟楫者,以天潢濟吾三軍。已濟者,亟廣吾道,以便戰所。以武衝為前後,列其強弩,令行陣皆固。衢道穀口,以武衝絕之,高置旌旗,是謂車城2。


    “凡險戰3之法:以武衝為前,大櫓為衛,材士強弩翼吾左右。三千人為屯,必置衝陣,便兵所處。左軍以左,右軍以右,中軍以中,並攻而前。已戰者,還歸屯所,更戰更息,必勝乃已。”


    武王曰:“善哉。”


    1厄:險隘。


    2車城:用戰車連接起來構成的營壘。


    3險戰:險隘地帶的戰鬥。


    武王問太公說:“引兵深入敵國境內,在險阻狹隘的地方與敵人相遇。我軍左依山右傍水,敵軍右依山左傍水,雙方各據險要而對峙。在此情況下,我想進行穩固的防守、必勝的進攻,應該怎麽辦?”


    太公答道:“當我軍攻取了山的左側時,應迅速戒備山的右側;攻占了山的右側時,應迅速戒備山的左側。險要地區的大江大河,如沒有可以利用的船隻,我軍就應用天潢等浮渡器材渡過。已經渡河的軍隊,要迅速在前方開辟道路,搶占有利地形,以便主力部隊跟進。要用武衝大扶胥掩護我軍的前後,布列強弩,使得我軍行列和陣形穩固。交通要道和山穀的穀口,要用武衝大扶胥加以阻絕,並高掛旗幟,這樣就鑄成了一座用戰車連接起來的車城。


    “大凡險要地帶,作戰的方法是:把武衝大扶胥配置在前,以大盾牌為防護,用強兵勁弩保護我左右兩翼。每三千人為一屯,一定要編成進攻性的陣勢,配置在便於作戰的地形上。戰鬥時,左軍用於左翼,右軍用於右翼,中軍用於中央,三軍並肩作戰,奮力向前推進。已戰的部隊,迴到原屯駐之處休整,未戰的依次投入戰鬥,輪番作戰,輪番休息,直到取得勝利為止。”


    武王說:“說得太好了!”


    本篇主要論述了在山水險隘地帶的作戰方法。敵我雙方在山、水交錯的險要地形處交戰,從而形成膠著的狀態。在戰略指導上,首先應該加強戒備,“處山之左,急備山之右”,以防被敵人圍剿,使敵人有機可乘。而後逐一講述由山路、水路向敵軍進攻的有效方法。如從水上向其進攻,先鋒部隊渡河以後,應該“廣吾道,以便戰所”,也就說讓戰車行駛在前後兩方,以材士強弩看守前方,從而阻絕其他道路,以最快速度建立起穩固的陣形,以此掩護部隊的主力渡河過江。若從山路發動攻擊,戰術部署應以武衝大扶胥為先鋒,大盾戰車為後防,材士強弩駐紮左右兩側,讓步兵為主力迎麵攻擊。攻擊時三軍齊頭並進,“並攻而前”,即可取勝。


    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因而地形往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之一。有的依靠地形易守難攻,退敵無數;有的在被動情況下逃跑,依據地勢逆轉反攻,扭轉乾坤。可占據了有利地勢並不等於就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之所以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就是如此。它是戰鬥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所以善用地勢者能借勢取勝,不善用地勢者則很可能失敗。剡家灣之戰就是這樣一個例證。


    紹興九年(1139)秋,宋金議和,宋朝向金俯首稱臣,遣貢銀二十五萬兩,納絹二十五萬匹,金國將黃河以南以及陝西地區歸還宋朝。僅過了一年,金兀術便撕毀和約,分路南侵。同年八月,金西路軍統帥完顏果在攻陷陝西部分地區後,派部將蒲察胡盞、完顏習不住領兵五萬,駐紮在秦州(今甘肅天水市)東北劉家圈,尋機南下入川。


    宋將吳璘領兵兩萬餘人,從河池(今甘肅徽縣)北上,抵抗金軍再次來襲,意圖收複秦州等地。吳璘救下秦州後,火速移師劉家圈南邊。劉家圈地勢險要,前臨峻嶺,背靠臘家城(今甘肅秦安東),固若金湯,堅若磐石。金軍自恃兵多將廣,且占地勢之優,“據險自固,前臨峻嶺,後控臘家城”,攻守平衡,認為宋軍不敢前來進攻。


    遭遇如此勁敵,吳璘立刻招來眾將,商討對策。姚仲提議“戰於山上則勝,山下則敗”,這一意見當場被采納。吳璘觀察地勢後,為避金騎從上至下之鋒芒,決意上原列陣。經過周密的準備,吳璘於二十一日正式向金軍發出挑戰。金兵自信憑此地勢,此戰必敗宋軍,便因過於自大而未作任何防備。吳璘乘敵警戒不嚴之機,當夜遣王彥、姚仲二將率精兵翻嶺上原,相約火起為令,發動進攻。


    另一方麵,吳璘命宋將張士廉繞至原後,控扼臘家城,斷敵後路。二將帶兵上嶺後,立刻布列陣勢,在剡家灣設下“疊陣”,以持多種武器為基礎的步兵為主,以騎兵居於兩翼。陣成之後,萬炬齊發,等金軍前來迎戰。金將胡盞有恃無恐,率兵前來。宋將吳璘指揮“疊陣”中的弓弩手輪番射擊,抵擋住金軍的數十次衝擊。金軍看形勢不對,開始後退,吳璘乘隙遣騎兵追擊,金軍慘敗,千人被殺,萬人投降。而因宋將張士廉誤期,胡盞、完顏習不住等得以率殘軍敗將如喪家之犬般逃迴臘家城。


    此役金軍擁有人數優勢、地勢優勢,但因指揮不當、目空一切、草率輕敵,最終導致戰爭的失利。反觀宋軍在人數劣勢、地勢劣勢的情況下,卻因指揮得當、眾誌成城,最終贏得了勝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韜·鬼穀子謀略全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薑尚 鬼穀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薑尚 鬼穀子並收藏六韜·鬼穀子謀略全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