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答道:“將軍隊安置在山頂之上,就容易被敵人隔絕孤立;將軍隊安置在山麓之上,就容易被敵人圍困。在山地環境中作戰,就必須將軍隊布成鳥雲之陣。所謂鳥雲之陣,就是對山南山北各個方麵都要有所戒備。軍隊駐守山的北麵或者南麵。軍隊若駐紮在山的南麵,就要戒備山的北麵;若駐紮在山的北麵,就要戒備山的南麵;若駐紮在山的左麵,就要戒備山的右麵;若駐紮在山的右麵,就要戒備山的左麵。凡是敵人能攀登的地方,都要派兵把守,交通要道和能通行的穀地,都要用戰車加以阻絕。高掛旌旗,以便相互聯絡;整頓三軍,嚴陣以待,不要讓敵人得知我軍情況,這樣就成了一座山城。部隊的行列已經排定,士卒已經列陣,法令已經頒行,奇正相輔的陣法已經確定,各部隊都編成衝陣,安置在山上比較突出的便於作戰的地方。然後把戰車和騎兵布成鳥雲之陣。這樣,當敵來攻時,我全軍頑強抵抗,敵軍雖多,必被打敗,其將領就可成為我軍俘虜。”


    本篇講述山地防禦的戰術。部隊駐紮在山上、山下的弊端:“處山之高,則為敵所棲;處山之下,則為敵所囚。”部隊在山上駐紮時,應布為鳥雲之陣。這樣既可支援各方作戰,又可控製住機動部隊。山的四麵八方必須警戒巡視,在敵軍可能入侵的地段,派重兵嚴守,而且用戰車阻絕通道和穀口,高豎旗幟,重視聯絡,全軍待命,隨時準備戰鬥。如此便形成牢不可破的“山堡”。當敵來攻時,即可將敵擊敗。


    但是,山地作戰地形複雜、交通不便,這些因素又給機動、聯絡和後勤補給帶來很大困難,所以無論是攻是守,都有利弊。對於守方而言,可根據山險以逸待勞,但如對方切斷我軍補給和水資源,則容易不戰自敗,為敵所棲。對於攻方而言,有利於隱蔽接敵、迂迴、包圍和滲透敵軍。但敵方占據有利地形,控製道路、穀地、險隘,則容易成為籠中的金絲鳥,為敵所囚。


    總之一句話,對於攻守雙方來講,都應該趨利避害,根據此刻的地利因素,靈活應變,以獲得勝利。曆史上,三國大將馬謖的街亭之敗就是為敵所棲,最終咎由自取,品嚐苦果。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為實現劉備的遺願,匡扶漢室統一天下,再次發動北上伐魏的戰爭。他的作戰計劃是聲東擊西,由斜穀出發進攻郿城(今陝西眉縣北),以趙雲、鄧芝為首扮為疑兵,而從箕穀(今陝西寶雞東南)親率主力部隊自祁山(今甘肅禮縣東北)占隴右。正月,他的計策成功,“揚聲由斜穀道取郿”,卻“身率大軍攻祁山”,使魏國群臣大駭不已。以天水、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安定(今甘肅涇川)為主的三郡立即降蜀。魏明帝曹睿心急如焚,急令魏國名將張郃領步騎五萬,西拒蜀軍。


    魏蜀雙方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以爭奪隴右為目標的大戰蓄勢待發。諸葛亮一麵攻打隴西(今甘肅隴西)、廣魏(今甘肅天水東北)二郡,以最快方式占領隴右;一麵時刻準備迎戰魏國援軍。魏將張郃率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渡渭水,急撲街亭(今甘肅天水縣東南街子口),打擊蜀軍側後方,企圖一舉擊垮蜀軍,搶迴隴右。諸葛亮為防主力遭受打擊,命馬謖率軍駐紮街亭。


    街亭是指渭河與麥積山之間的地方,是關隴間為數不多的通道之一,地勢十分重要,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馬謖到街亭後,因地勢之利傲慢怠敵,違反軍師依山傍水的戰術部署,不以守為攻,反而“以攻為守”,將部隊布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見此情況,副將軍王平指出:“街亭山一無糧道,二無水源,如曹軍圍困街亭,切斷一切供給,我軍不戰而敗。因此請主將三思,還是以軍師原計劃依山傍水紮營。”誰想馬謖充耳不聞、剛愎自用,認為在此可“我軍布於山上,居高臨下,倘若敵軍來攻,必可一鼓作氣潰敵無數。置之死地而後生,這是兵家常識。使之義無反顧,這正是製勝的秘訣”。王平再三勸阻,無奈馬謖固執己見,隻得徒然悲歎。


    張郃進兵,得知馬謖舍水上山,喜上眉梢,即令士兵挖溝斷河,切斷水源、封堵糧道,將馬謖部隊圍困於山頂,步步逼近後開始放火燒山。霎時間黑煙漫天,火光裏燥熱難耐,部隊士氣大損。魏軍看準時機,以虎狼之勢大舉推進,蜀軍節節敗退。所謂兵敗如山倒,最終街亭告失,統帥馬謖狼狽逃走。諸葛亮無奈,隻好撤軍。這是蜀國第一次攻魏失敗,也因此留下世人銘記、千古傳頌的經典——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鳥雲澤兵第六:與敵夾河對峙,詐敵、伏兵不可少


    凡用兵之大要,當敵臨戰,必宜衝陣,便兵所處。然後以車騎分為鳥雲之陣,此用兵之奇也。所謂鳥雲者,鳥散而雲合,變化無窮者也。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人臨水相拒。敵富而眾,我貧而寡。逾水擊之,則不能前;欲久其日,則糧食少。吾居斥鹵之地1,四旁無邑,又無草木。三軍無所掠取,牛馬無所芻牧2,為之奈何?”


    太公曰:“三軍無備,牛馬無食,士卒無糧。如此者,索便3詐敵而亟去之,設伏兵於後。”


    武王曰:“敵不可得而詐,吾士卒迷惑。敵人越我前後,吾三軍敗亂而走。為之奈何?”


    太公曰:“求途之道,金玉為主;必因敵使,精微4為寶。”


    武王曰:“敵人知我伏兵,大軍不肯濟,別將分隊,以逾於水;吾三軍大恐。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分為衝陣,便兵所處。須其畢出,發我伏兵,疾擊其後,強弩兩旁,射其左右;車騎分為鳥雲之陣,備其前後;三軍疾戰。敵人見我戰合,其大軍必濟水而來。發我伏兵,疾擊其後;車騎衝其左右。敵人雖眾,其將可走。


    “凡用兵之大要,當敵臨戰,必宜衝陣,便兵所處。然後以車騎分為鳥雲之陣,此用兵之奇也。所謂鳥雲者,鳥散而雲合,變化無窮者也。”


    武王曰:“善哉。”


    1斥鹵之地:荒蕪貧瘠的鹽堿地。


    2芻牧:飼養和放牧。


    3索便:尋找機會。


    4精微:精細隱蔽。


    武王問太公說:“領兵深入敵國境內,與敵軍隔河對峙,敵軍糧草充足,士卒眾多,我軍資材貧乏,士卒寡少。我想渡河進攻,卻無力前進;我想拖延時日,又缺乏糧草。而且我軍駐紮在荒蕪貧瘠的鹽堿地,附近既沒有城池又沒有草木,軍隊無處掠取物資,牛馬無處吃草,應該怎麽辦?”


    太公答道:“軍隊沒有戰備,牛馬沒有飼料,士卒沒有糧食,遇到這種情況,應當尋找機會,欺騙敵人,迅速向其他地方遷移,並在後麵安置伏兵,以阻擋敵人的追擊。”


    武王問:“如果我軍欺騙不了敵軍,我軍士卒迷惑恐慌,敵人包抄我軍前後,我全軍潰敗陷入混亂而逃,應該怎麽辦?”


    太公答道:“這時尋求退路的辦法,主要是用財物引誘敵人前來掠奪,同時對敵方使者行賄。此事必須謹慎細致,一定不能使敵人察覺。”


    武王問:“敵人已得知我方設有伏兵,大軍不肯渡河,另派一支小部隊渡河向我進攻,我全軍恐慌,應該怎麽辦?”


    太公答道:“在這種情況下,我軍應部署為四武衝陣,配置在便於作戰的地方,等敵軍全部渡河後,出動我方伏兵,迅猛攻擊敵人側後,弓箭手從兩旁射擊敵人左右。同時把我軍戰車和騎兵布列為鳥雲之陣,前後戒備,使全軍頑強戰鬥。敵人發現我軍與它的小部隊交戰,其主力部隊必會前來渡河。這時就出動我軍的伏兵,迅猛攻擊敵軍側後,並用戰車和騎兵攻擊敵軍兩翼。這樣,敵軍即使人數眾多,也會被我軍打敗,其將帥也必然逃走。


    “大凡用兵,基本原則是:當與敵對陣麵臨作戰時,必須把軍隊布列為衝陣,安排在便於作戰的地方,然後再把戰車和騎兵布成鳥雲之陣,這就是出奇製勝的方法。所謂鳥雲,就是像鳥散雲合那樣,靈活機動,變化無窮。”


    武王說:“說得太好了!”


    前文我們一直未講解何謂鳥雲之陣。所謂鳥雲就是,像鳥一樣靈動,像雲一樣變化無窮。鳥雲之陣一般多用於騎兵與戰車,騎兵的快速移動像飛鳥一般快速出擊,兇狠而高效;戰車的緩慢移動就像天上的浮雲,遲緩卻變化多端,當敵方衝擊戰車時就像用拳頭打進雲朵裏,讓其深陷其中。


    本篇描述我軍進攻敵軍遭遇河川戰時的戰術和方法。首先是同敵人“臨水相拒。敵富而眾,我貧而寡。逾水擊之,則不能前;欲久其日,則糧食少”,在器械不備、補給困難的情況下,應設法欺詐敵人,趕快脫離險區,並沿路設置伏兵,防止敵軍追擊。等敵人先遣部隊渡河後,向其發起猛烈攻擊。此時敵人大部隊見先遣部隊形勢危急,必會渡河前來支援。這時我軍從四周圍攻,敵人必敗。文章最後指出,用兵作戰必須機動靈活,鳥疾雲散,變化無窮。


    河川戰是古代常見的作戰方式之一。河川戰的關鍵在於渡水與反渡水。方法有強渡、分渡和暗渡。渡水在河川戰裏極其重要,有時候甚至關係到戰爭的勝負。反渡水的方法是立足於自保阻水而守,立足於殲敵半渡而擊。


    周敬王二十六年,越國被吳國擊敗。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積蓄力量伺機滅吳。周敬王四十二年,吳國大旱,勾踐認為滅吳的時機成熟,而自己也準備充分,於是決定出兵伐吳。


    同年三月,越王與大將範蠡領五萬大軍侵入吳國邊境。吳王夫差聞訊,立刻領兵六萬迎戰越軍,雙方在笠澤(今江蘇蘇州南,與吳淞江走向相同的古河道)隔江對峙。夜半,越王將部隊分為兩路,又從兩路部隊中各抽一隊,命一隊逆江而上,進至上遊五裏處,另一隊順江而下,進至下遊五裏處。午夜,兩支部隊此起彼伏,鳴鼓呐喊,佯裝進攻。吳王忽聞江麵上、下遊擂鼓喧天,誤以為越軍趁夜渡江兩麵夾攻,自作聰明地兵分兩路前去堵截,僅留中軍待命。勾踐得知吳軍已分兵前去圍追後,派中軍六千銳卒為先鋒,瞞天過海,銜枚渡江,步步圍向吳軍大營。在調虎離山、暗度陳倉之後,忽然向吳軍發起破釜沉舟的衝擊,這出其不意的突襲使吳軍驚慌失措、士氣低迷。出擊的兩路吳軍聽聞軍營遭襲返程迴救,未想又遭越軍兩隊追討,軍心渙散,潰敗。越軍越戰越勇、氣勢如虹,再戰於沒(今蘇州南),三戰於郊(今蘇州郊區),連敗吳軍。一時間吳軍猶如驚弓之鳥,退守姑蘇後惶惶不可終日、草木皆兵,此後吳國一蹶不振。公元前473年,越王滅吳,吳王夫差自縊。


    越軍利用夜黑風高,兩翼佯動,誘敵分兵,乘虛偷渡,中央突破,取得了古代戰爭史上一場著名的渡江奇襲戰的勝利。


    少眾第七:以少勝多,並非無法


    前行未渡水,後行未及舍,發我伏兵,疾擊其左右,車騎擾亂其前後。敵人雖眾,其將可走。事大國之君,下鄰國之士;厚其幣,卑其辭。如此,則得大國之與,鄰國之助矣。


    武王問太公曰:“吾欲以少擊眾,以弱擊強。為之奈何?”


    太公曰:“以少擊眾者,必以日之暮1,伏以深草,要之隘路。以弱擊強者,必得大國之與2,鄰國之助。”


    武王曰:“我無深草,又無隘路,敵人已至,不適日暮;我無大國之與,又無鄰國之助。為之奈何?”


    太公曰:“妄張詐誘,以熒惑其將。迂其道,令過深草;遠其路,令會日暮。前行未渡水,後行未及舍,發我伏兵,疾擊其左右,車騎擾亂其前後。敵人雖眾,其將可走。事大國之君,下鄰國之士;厚其幣,卑其辭。如此,則得大國之與,鄰國之助矣。”


    武王曰:“善哉。”


    1暮:底本作“路”,疑誤,今據《武經七書匯解》校改。


    2與:援助。


    武王問太公說:“我要以寡敵眾,以弱擊強,應該怎麽辦呢?”


    太公答道:“要以寡敵眾,必須趁著暮色,在草木茂密的地帶埋伏軍隊,在險窄的道路上阻擊敵人。要以弱擊強,必須得到大國的援助、鄰國的支持。”


    武王問:“如果我方沒有深草地帶可供埋伏,也沒有艱險道路可以利用,敵軍也不是在傍晚時候到達;我方既沒有大國的援助,也沒有鄰國的支持,又該怎麽辦呢?”


    太公答道:“應該虛張聲勢,用引誘欺騙的手段迷惑敵軍。誘使敵人迂迴前進,使其經過深草地帶;引誘敵人繞走遠道,耽誤行軍時間,使其正好在傍晚的時候與我軍交戰。趁敵人先頭部隊還沒全部渡水,後續部隊來不及宿營時,出動我軍伏兵,迅速猛烈地攻擊敵軍的兩翼,並令我戰車和騎兵擾亂敵軍的前後。這樣,敵人即使眾多,也會被我軍打敗。恭敬地侍奉大國的君主,以禮結交鄰國的賢士,多送財物,言辭謙遜,這樣就能夠得到大國的支持、鄰國的援助了。”


    武王說:“說得太好了!”


    所謂少眾,即以少勝眾,也就是通常說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曆史上,有無數以弱勝強的經典範例。大部分都是在夜晚、草叢、窄路的條件下,采取伏擊、截擊等戰法殲滅敵人。以弱擊強,首先應虛張聲勢,示形動敵,誘使敵軍經過深草、水澤等地,然後伏擊敵人。同時利用各種外交手段,這樣就能夠得到“大國之與,鄰國之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韜·鬼穀子謀略全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薑尚 鬼穀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薑尚 鬼穀子並收藏六韜·鬼穀子謀略全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