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4)
六韜·鬼穀子謀略全本 作者:薑尚 鬼穀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武王問太公:“我軍跟敵人在國境上對峙,敵人可以進來攻打我軍,我軍也可以過去攻打敵人,兩軍都陣勢牢固,誰也不敢率先進攻。我打算先去襲擊敵人,但是擔心敵人會來襲擊我,該如何是好呢?”
太公說:“遇到這種情況,就把我軍分為前軍、中軍、後軍三個部分。命令前軍深挖溝塹,高築壁壘,但不出戰。布列旌旗,敲擊鼙鼓,作好充分的守衛準備;命令後軍多積糧食,別讓敵人偵知我軍的意圖。然後,派遣中軍精銳部隊偷襲敵軍要害部分,擊其不意,攻其不備。敵人不知道我軍的情況,就會停止行動,不敢前來進攻了。”
武王說:“如果敵軍已經偵察到我軍的情況,掌握了我軍所用過的計謀和我軍所采取的行動,知道了我軍的意圖,派他們的精銳部隊埋伏在深草中,在我軍必經的狹窄的道路上阻擊,攻擊我軍防守鬆懈的地方,這又該怎麽辦呢?”
太公說:“命令前軍,每天都前去挑戰,以使敵人的鬥誌疲憊懈怠;命令我軍的老弱士卒,拖動樹枝,揚起塵土,擊鼓呐喊,往來不停,或在敵人左邊出現,或在敵人右邊出現,距離敵人不超過百步。敵軍不斷受到騷擾迷惑,其將領必定疲於應付,其士卒必定震駭恐慌。這樣,敵人就不敢前來進攻我軍了。而我軍則照樣不停地襲擾敵軍,或襲擊其內部,或攻擊其外部,然後,全軍迅速地投入戰鬥,敵人一定會被打敗。”
戰鬥中,如果敵我力量相當,就會出現對陣的情況。不論交戰的哪一方都不敢率先出兵。這個時候,就需要把軍隊分成前、中、後三部分:前軍深挖溝塹,高築壁壘,布列旌旗,敲擊鼙鼓,作好守衛準備;後軍多積糧食,不要讓敵人偵知意圖;中軍精銳部隊偷襲敵軍中央,擊其不意,攻其不備。
如果在對陣的時候,軍隊已經被敵人摸清了情況,就需要使用虛實的謀略。先讓前軍每天向敵人挑戰,讓敵人的感覺疲勞;然後讓老弱的士兵拖動樹枝揚起地上的塵土,擊鼓呐喊,來迴奔跑,以壯聲勢;最後打仗的時候在敵人的左右來迴襲擊,讓敵人摸不清虛實,敵人就會大敗。
本篇的中心意思是打持久戰或者遊擊戰,在兩軍對壘中,要想打敗對方,就要創造條件,捕捉戰機,出其不意,敵進我退,敵疲我打,捕捉勝利的先機。毛澤東創造的“打圈子”就是一種很好的戰術。
井岡山,中國名山之一,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有人形容它“四麵重巒嶂,五溪曲水瀠。紅根已深植,今日正繁榮”。它地處湘贛兩省交界,高山密林,地勢險要。1927年10月下旬,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剩餘部隊來到了羅霄山脈中段的這個地方。中國革命最初的“星星之火”便是在這裏誕生的。
因為紅軍的隊伍剛開始隻有幾百人,沒法跟敵人硬拚,所以毛澤東提出了“打圈子”這一策略。所謂的“打圈子”就是以根據地作為中心,強敵一來就先領他轉圈,等他轉暈了,暴露出弱點,再抓住他的弱點狠打。消滅敵人是目的,轉圈隻是手段。用毛澤東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不戰則已,戰則必勝,每戰必有俘獲。以此逐步擴大紅軍”。
毛澤東說,紅軍不僅要會轉圈,更要會打仗。於是,他指揮部隊以寧岡為中心,四處遊擊,平均九天一戰,把敵人引得團團轉。就是靠著這樣的戰術,紅軍隊伍在井岡山站穩了腳跟。
1928年1月,國民黨軍第27師對井岡山發動了第一次“進剿”,毛澤東在遂川會場又將“打圈子”的戰術進一步深化,提出了“敵來我去,敵駐我擾,敵退我追”的遊擊戰原則。
在隨後的對敵作戰中,毛澤東將這十二個字化作具體的戰鬥行動,指揮部隊避實擊虛,接連粉碎了湘贛兩省國民黨軍的“會剿”和“進剿”,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後來,毛澤東、朱德總結了紅軍遊擊戰的經驗,將遊擊戰的作戰原則進一步概括為著名的“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就這樣,井岡山遊擊戰不僅錘煉出了紅軍獨特的戰略戰術,也讓毛澤東更深刻了解了遊擊戰爭的奧秘:這就是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建立根據地,把遊擊戰爭和根據地建設結合起來。在紅色根據地和深厚的群眾基礎上,壯大軍隊,紅軍取得勝利就指日可待了。
動靜第七:伏擊跟迂迴,打擊敵人的好方法
如此者,發我兵,去寇十裏而伏其兩旁,車騎百裏而越其前後,多其旌旗,益其金鼓。戰合,鼓噪而俱起。敵將必恐,其軍驚駭。眾寡不相救,貴賤不相待,敵軍必敗。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之軍相當。兩陣相望,眾寡強弱相等,未敢先舉。吾欲令敵人將帥恐懼,士卒心傷,行陣不固,後陣欲走,前陣數顧1。鼓噪2而乘之,敵人遂走。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發我兵,去寇十裏而伏其兩旁,車騎百裏而越其前後。多其旌旗,益其金鼓。戰合,鼓噪而俱起。敵將必恐,其軍驚駭。眾寡不相救,貴賤不相待,敵人必敗。”
武王曰:“敵之地勢,不可以伏其兩旁,車騎又無以越其前後。敵知我慮,先施其備。吾士卒心傷,將帥恐懼,戰則不勝,為之奈何?”
太公曰:“微哉!王之問也。如此者,先戰五日,發我遠候,往視其動靜,審候其來,設伏而待之。必於死地,與敵相遇。遠我旌旗,疏我行陣。必奔其前,與敵相當。戰合而走,擊金無止。三裏而還,伏兵乃起。或陷其兩旁,或擊其先後,三軍疾戰,敵人必走。”
武王曰:“善哉。”
1數顧:屢次迴頭看,這裏指軍心動搖。
2鼓噪:擂鼓呐喊,指軍隊交鋒時虛張聲勢。
武王問太公:“率兵深入敵國境內,敵我雙方實力相當,雙方對峙,人數力量等都相等,誰也不敢先發兵。我想讓敵人的將帥感到恐懼,士兵士氣低落,軍陣不牢固,陣後的兵士想要逃跑,陣前的士兵軍心動搖。然後擂鼓呐喊,乘機進攻,讓敵軍敗逃,該怎麽辦呢?”
太公說:“要做到這樣,就必須先派遣一支部隊繞到道路兩旁,在距離敵軍十裏的地方埋伏起來,另派遣戰車和騎兵遠出百裏,迂迴到敵軍的後方,部隊多懸掛旌旗,增設金鼓。在雙方戰鬥發起後,我軍擂鼓呐喊,各軍聽到後同時向敵人發起進攻。這樣,敵軍將帥必定驚恐,士兵必定驚駭,以致各部隊無論人數多少互不救援,軍中官兵無論身份貴賤互不照顧,敵軍必然失敗。”
武王問:“假如敵軍所處的地勢使我軍不能在其兩旁設伏,戰車和騎兵也無法迂迴到敵人的後方,同時敵人又知道了我軍的企圖,提前作好了充分的防範準備。我軍士兵悲觀沮喪,將帥心懷恐懼,與敵交戰必定無法取勝。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麽辦?”
太公說:“大王您問的問題很微妙。遇到這種情況,應當在交戰前五天,就派出斥候去遠方偵察,窺探敵軍的動靜,觀察敵人前來進攻的征兆,提前布置好埋伏,等待敵軍的進犯。一定要在對敵最不利的地形同敵軍交戰。此時,我軍務必把旌旗疏散,並把行列的距離拉開。我軍必須快速奔至敵人陣前,並以與敵人相當的兵力向敵進擊。在與敵人短暫交鋒後即行撤退,並且不停地擊鑼發出退兵的命令,後退三裏後再迴頭反擊。這時伏兵四起進攻,或攻擊敵人的兩翼,或攻擊敵軍的前後,全軍奮力作戰,敵人必敗而逃走。”
武王說:“您說得好啊!”
兩軍實力相當,對陣的時候,就需要用伏擊和迂迴的方法打擊敵人。在“兩陣相望,眾寡強弱相等,未敢先舉”的情況下,應該埋好伏兵,虛張聲勢;在自己軍隊地勢不利的情況下對峙,就需要提前作好安排,查探敵人的動靜,設好埋伏,在交鋒時,佯裝失敗,誘敵進入我方的伏擊圈,這樣就可以擊敗敵人。
伏擊是古代常用的戰術,其中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地形,其次是善於運用佯動、示形、誘敵等手段,才能達到伏擊運動之敵的目的。和尚原之戰是南宋初年宋抗金的一次著名戰役。這次戰役中,南宋軍隊就是充分利用了和尚原的地形,最終取得了勝利。
川、陝是南宋的戰略要地,金兵多次想占領這些地方,因此,宋金進行了多次交戰。富平之戰宋軍失利,撤退到興州(今陝西略陽)、和尚原(今陝西寶雞西南)、大散關(今陝西大散關)及階州(今甘肅武都)、成州(今甘肅成縣)等地,阻擋金兵入侵南宋。這幾個地方,數和尚原地勢險要,是川陝之地的首要門戶,“和尚原最為要衝,自原以南,則入川路散;失此原,是無蜀也”。宋將吳玠(jiè)奉命帶領幾千人守護和尚原。
公元1131年五月,金軍將領沒立率部出鳳翔(轄境相當於今陝西寶雞、岐山、鳳翔、麟遊、扶風等地),將領烏魯、折合從階州、成州出大散關,北上屯兵,前後進攻吳玠軍。兩路金兵打算在和尚原會師,然後一舉拿下南宋。
吳玠並不慌亂,他讓諸將利用有利地形,分幾批向先到達的烏魯等人率領的大軍出擊。因為和尚原一帶道路狹小,怪石林立,而且山穀多,金兵善騎射的本事根本發揮不了作用。前麵有吳玠的軍隊,又因為地勢問題不能輕易後退,金兵隻能下馬應戰。宋軍在和尚原與金兵展開了空前的搏鬥,大敗金兵。同時,吳玠部將楊政擊退了金軍從箭筈關方向發動的進攻。
金兵一戰和尚原失敗,並不甘心,很快又發動了第二次戰爭。
金兵統帥金兀術這次決定親自出馬,他召集了十萬兵力,架設浮橋,渡過渭水,在寶雞結連珠營,壘石為城,同吳玠所率宋軍對峙。吳玠對此不敢輕視,積極備戰,並且讓人時刻注意金兀術的一舉一動。
1135年十月,宋金大戰爆發。金兵在金兀術的帶領下,猛烈進攻宋軍。吳玠命令諸將向對麵的金兵大舉射箭,弓矢連發不絕。金軍在狹小的地方難以抵抗,隻好丟盔棄甲退卻。吳玠看到此景,立刻派遣軍隊從兩旁截擊金兵,阻斷了金兵的糧食通道。金兀術覺得情況不妙,奪路而逃。吳玠乘勝追擊,半路設計伏擊,金兵大亂。這一戰,金兀術負傷,狼狽逃走。宋軍俘虜金兵頭目三百人、甲士八百人,繳獲兵器數萬件,可以說收獲頗豐。
宋軍兩次在和尚原戰鬥中取得勝利,都是利用了和尚原險要的地形。當然,第二次戰鬥的勝利也與吳玠的精密部署分不開。
金鼓第八:防敵、擊敵、追敵,防其伏擊的方法
凡三軍,以戒為固,以怠為敗。令我壘上,誰何不絕;人執旌旗,外內相望,以號相命,勿令乏音,而皆外向。三千人為一屯,誡而約之,各慎其處。敵人若來,視我軍之警戒,至而必還。力盡氣怠,發我銳士,隨而擊之。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相當;而天大寒甚暑,日夜霖雨1,旬日不止。溝壘悉壞,隘塞不守,斥堠懈怠,士卒不戒。敵人夜來,三軍無備,上下惑亂,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三軍,以戒為固,以怠為敗。令我壘上,誰何2不絕;人執旌旗,外內相望,以號相命3,勿令乏音,而皆外向。三千人為一屯4,誡而約之,各慎其處。敵人若來,視我軍之警戒,至而必還。力盡氣怠,發我銳士,隨而擊之。”
武王曰:“敵人知我隨之,而伏其銳士,佯北不止。過伏而還,或擊我前,或擊我後,或薄我壘。吾三軍大恐,擾亂失次,離其處所。為之奈何?”
太公曰:“分為三隊,隨而追之,勿越其伏。三隊俱至,或擊其前後,或陷其兩旁。明號審令,疾擊而前,敵人必敗。”
1霖雨:連綿的大雨。
2誰何:指以口令相問答。在警戒區內,每人都用暗號口令以相識別。
3以號相命:通過號令互相聯絡,傳達命令。
4屯:聚。此處指一個駐軍單位。
武王問太公說:“率領軍隊深入諸侯國境內,敵我雙方兵力相當;但是正逢天氣嚴寒或酷暑,日夜不停地下大雨,一連十天都不停止。溝塹營壘全部被毀壞,山險要隘也不能守衛,派出的斥堠麻痹懈怠,士兵疏於戒備。此時,敵人乘夜前來襲擊,全軍全無準備,官兵上下疑惑混亂,對此應該怎麽辦?”
太公答道:“所有軍隊都是因有高度的戒備才能鞏固,都是因懈怠導致失敗。命令我軍營壘之上,口令相問答之聲不絕;哨兵人人手持旌旗,與營壘內外聯絡,以號令相互傳達命令,不要使金鼓之聲斷絕,士卒均麵向敵方保持警戒,隨時準備投入戰鬥。我軍每三千人編為一屯,嚴加告誡和約束他們,使各處審慎守備。如果敵軍前來進犯,看到我軍森嚴的戒備,即使逼近我軍陣前,也必會撤迴。這時,敵軍必定力盡氣怠,我軍應派遣精銳部隊緊隨其後攻擊敵人。”
太公說:“遇到這種情況,就把我軍分為前軍、中軍、後軍三個部分。命令前軍深挖溝塹,高築壁壘,但不出戰。布列旌旗,敲擊鼙鼓,作好充分的守衛準備;命令後軍多積糧食,別讓敵人偵知我軍的意圖。然後,派遣中軍精銳部隊偷襲敵軍要害部分,擊其不意,攻其不備。敵人不知道我軍的情況,就會停止行動,不敢前來進攻了。”
武王說:“如果敵軍已經偵察到我軍的情況,掌握了我軍所用過的計謀和我軍所采取的行動,知道了我軍的意圖,派他們的精銳部隊埋伏在深草中,在我軍必經的狹窄的道路上阻擊,攻擊我軍防守鬆懈的地方,這又該怎麽辦呢?”
太公說:“命令前軍,每天都前去挑戰,以使敵人的鬥誌疲憊懈怠;命令我軍的老弱士卒,拖動樹枝,揚起塵土,擊鼓呐喊,往來不停,或在敵人左邊出現,或在敵人右邊出現,距離敵人不超過百步。敵軍不斷受到騷擾迷惑,其將領必定疲於應付,其士卒必定震駭恐慌。這樣,敵人就不敢前來進攻我軍了。而我軍則照樣不停地襲擾敵軍,或襲擊其內部,或攻擊其外部,然後,全軍迅速地投入戰鬥,敵人一定會被打敗。”
戰鬥中,如果敵我力量相當,就會出現對陣的情況。不論交戰的哪一方都不敢率先出兵。這個時候,就需要把軍隊分成前、中、後三部分:前軍深挖溝塹,高築壁壘,布列旌旗,敲擊鼙鼓,作好守衛準備;後軍多積糧食,不要讓敵人偵知意圖;中軍精銳部隊偷襲敵軍中央,擊其不意,攻其不備。
如果在對陣的時候,軍隊已經被敵人摸清了情況,就需要使用虛實的謀略。先讓前軍每天向敵人挑戰,讓敵人的感覺疲勞;然後讓老弱的士兵拖動樹枝揚起地上的塵土,擊鼓呐喊,來迴奔跑,以壯聲勢;最後打仗的時候在敵人的左右來迴襲擊,讓敵人摸不清虛實,敵人就會大敗。
本篇的中心意思是打持久戰或者遊擊戰,在兩軍對壘中,要想打敗對方,就要創造條件,捕捉戰機,出其不意,敵進我退,敵疲我打,捕捉勝利的先機。毛澤東創造的“打圈子”就是一種很好的戰術。
井岡山,中國名山之一,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有人形容它“四麵重巒嶂,五溪曲水瀠。紅根已深植,今日正繁榮”。它地處湘贛兩省交界,高山密林,地勢險要。1927年10月下旬,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剩餘部隊來到了羅霄山脈中段的這個地方。中國革命最初的“星星之火”便是在這裏誕生的。
因為紅軍的隊伍剛開始隻有幾百人,沒法跟敵人硬拚,所以毛澤東提出了“打圈子”這一策略。所謂的“打圈子”就是以根據地作為中心,強敵一來就先領他轉圈,等他轉暈了,暴露出弱點,再抓住他的弱點狠打。消滅敵人是目的,轉圈隻是手段。用毛澤東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不戰則已,戰則必勝,每戰必有俘獲。以此逐步擴大紅軍”。
毛澤東說,紅軍不僅要會轉圈,更要會打仗。於是,他指揮部隊以寧岡為中心,四處遊擊,平均九天一戰,把敵人引得團團轉。就是靠著這樣的戰術,紅軍隊伍在井岡山站穩了腳跟。
1928年1月,國民黨軍第27師對井岡山發動了第一次“進剿”,毛澤東在遂川會場又將“打圈子”的戰術進一步深化,提出了“敵來我去,敵駐我擾,敵退我追”的遊擊戰原則。
在隨後的對敵作戰中,毛澤東將這十二個字化作具體的戰鬥行動,指揮部隊避實擊虛,接連粉碎了湘贛兩省國民黨軍的“會剿”和“進剿”,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後來,毛澤東、朱德總結了紅軍遊擊戰的經驗,將遊擊戰的作戰原則進一步概括為著名的“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就這樣,井岡山遊擊戰不僅錘煉出了紅軍獨特的戰略戰術,也讓毛澤東更深刻了解了遊擊戰爭的奧秘:這就是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建立根據地,把遊擊戰爭和根據地建設結合起來。在紅色根據地和深厚的群眾基礎上,壯大軍隊,紅軍取得勝利就指日可待了。
動靜第七:伏擊跟迂迴,打擊敵人的好方法
如此者,發我兵,去寇十裏而伏其兩旁,車騎百裏而越其前後,多其旌旗,益其金鼓。戰合,鼓噪而俱起。敵將必恐,其軍驚駭。眾寡不相救,貴賤不相待,敵軍必敗。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之軍相當。兩陣相望,眾寡強弱相等,未敢先舉。吾欲令敵人將帥恐懼,士卒心傷,行陣不固,後陣欲走,前陣數顧1。鼓噪2而乘之,敵人遂走。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發我兵,去寇十裏而伏其兩旁,車騎百裏而越其前後。多其旌旗,益其金鼓。戰合,鼓噪而俱起。敵將必恐,其軍驚駭。眾寡不相救,貴賤不相待,敵人必敗。”
武王曰:“敵之地勢,不可以伏其兩旁,車騎又無以越其前後。敵知我慮,先施其備。吾士卒心傷,將帥恐懼,戰則不勝,為之奈何?”
太公曰:“微哉!王之問也。如此者,先戰五日,發我遠候,往視其動靜,審候其來,設伏而待之。必於死地,與敵相遇。遠我旌旗,疏我行陣。必奔其前,與敵相當。戰合而走,擊金無止。三裏而還,伏兵乃起。或陷其兩旁,或擊其先後,三軍疾戰,敵人必走。”
武王曰:“善哉。”
1數顧:屢次迴頭看,這裏指軍心動搖。
2鼓噪:擂鼓呐喊,指軍隊交鋒時虛張聲勢。
武王問太公:“率兵深入敵國境內,敵我雙方實力相當,雙方對峙,人數力量等都相等,誰也不敢先發兵。我想讓敵人的將帥感到恐懼,士兵士氣低落,軍陣不牢固,陣後的兵士想要逃跑,陣前的士兵軍心動搖。然後擂鼓呐喊,乘機進攻,讓敵軍敗逃,該怎麽辦呢?”
太公說:“要做到這樣,就必須先派遣一支部隊繞到道路兩旁,在距離敵軍十裏的地方埋伏起來,另派遣戰車和騎兵遠出百裏,迂迴到敵軍的後方,部隊多懸掛旌旗,增設金鼓。在雙方戰鬥發起後,我軍擂鼓呐喊,各軍聽到後同時向敵人發起進攻。這樣,敵軍將帥必定驚恐,士兵必定驚駭,以致各部隊無論人數多少互不救援,軍中官兵無論身份貴賤互不照顧,敵軍必然失敗。”
武王問:“假如敵軍所處的地勢使我軍不能在其兩旁設伏,戰車和騎兵也無法迂迴到敵人的後方,同時敵人又知道了我軍的企圖,提前作好了充分的防範準備。我軍士兵悲觀沮喪,將帥心懷恐懼,與敵交戰必定無法取勝。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麽辦?”
太公說:“大王您問的問題很微妙。遇到這種情況,應當在交戰前五天,就派出斥候去遠方偵察,窺探敵軍的動靜,觀察敵人前來進攻的征兆,提前布置好埋伏,等待敵軍的進犯。一定要在對敵最不利的地形同敵軍交戰。此時,我軍務必把旌旗疏散,並把行列的距離拉開。我軍必須快速奔至敵人陣前,並以與敵人相當的兵力向敵進擊。在與敵人短暫交鋒後即行撤退,並且不停地擊鑼發出退兵的命令,後退三裏後再迴頭反擊。這時伏兵四起進攻,或攻擊敵人的兩翼,或攻擊敵軍的前後,全軍奮力作戰,敵人必敗而逃走。”
武王說:“您說得好啊!”
兩軍實力相當,對陣的時候,就需要用伏擊和迂迴的方法打擊敵人。在“兩陣相望,眾寡強弱相等,未敢先舉”的情況下,應該埋好伏兵,虛張聲勢;在自己軍隊地勢不利的情況下對峙,就需要提前作好安排,查探敵人的動靜,設好埋伏,在交鋒時,佯裝失敗,誘敵進入我方的伏擊圈,這樣就可以擊敗敵人。
伏擊是古代常用的戰術,其中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地形,其次是善於運用佯動、示形、誘敵等手段,才能達到伏擊運動之敵的目的。和尚原之戰是南宋初年宋抗金的一次著名戰役。這次戰役中,南宋軍隊就是充分利用了和尚原的地形,最終取得了勝利。
川、陝是南宋的戰略要地,金兵多次想占領這些地方,因此,宋金進行了多次交戰。富平之戰宋軍失利,撤退到興州(今陝西略陽)、和尚原(今陝西寶雞西南)、大散關(今陝西大散關)及階州(今甘肅武都)、成州(今甘肅成縣)等地,阻擋金兵入侵南宋。這幾個地方,數和尚原地勢險要,是川陝之地的首要門戶,“和尚原最為要衝,自原以南,則入川路散;失此原,是無蜀也”。宋將吳玠(jiè)奉命帶領幾千人守護和尚原。
公元1131年五月,金軍將領沒立率部出鳳翔(轄境相當於今陝西寶雞、岐山、鳳翔、麟遊、扶風等地),將領烏魯、折合從階州、成州出大散關,北上屯兵,前後進攻吳玠軍。兩路金兵打算在和尚原會師,然後一舉拿下南宋。
吳玠並不慌亂,他讓諸將利用有利地形,分幾批向先到達的烏魯等人率領的大軍出擊。因為和尚原一帶道路狹小,怪石林立,而且山穀多,金兵善騎射的本事根本發揮不了作用。前麵有吳玠的軍隊,又因為地勢問題不能輕易後退,金兵隻能下馬應戰。宋軍在和尚原與金兵展開了空前的搏鬥,大敗金兵。同時,吳玠部將楊政擊退了金軍從箭筈關方向發動的進攻。
金兵一戰和尚原失敗,並不甘心,很快又發動了第二次戰爭。
金兵統帥金兀術這次決定親自出馬,他召集了十萬兵力,架設浮橋,渡過渭水,在寶雞結連珠營,壘石為城,同吳玠所率宋軍對峙。吳玠對此不敢輕視,積極備戰,並且讓人時刻注意金兀術的一舉一動。
1135年十月,宋金大戰爆發。金兵在金兀術的帶領下,猛烈進攻宋軍。吳玠命令諸將向對麵的金兵大舉射箭,弓矢連發不絕。金軍在狹小的地方難以抵抗,隻好丟盔棄甲退卻。吳玠看到此景,立刻派遣軍隊從兩旁截擊金兵,阻斷了金兵的糧食通道。金兀術覺得情況不妙,奪路而逃。吳玠乘勝追擊,半路設計伏擊,金兵大亂。這一戰,金兀術負傷,狼狽逃走。宋軍俘虜金兵頭目三百人、甲士八百人,繳獲兵器數萬件,可以說收獲頗豐。
宋軍兩次在和尚原戰鬥中取得勝利,都是利用了和尚原險要的地形。當然,第二次戰鬥的勝利也與吳玠的精密部署分不開。
金鼓第八:防敵、擊敵、追敵,防其伏擊的方法
凡三軍,以戒為固,以怠為敗。令我壘上,誰何不絕;人執旌旗,外內相望,以號相命,勿令乏音,而皆外向。三千人為一屯,誡而約之,各慎其處。敵人若來,視我軍之警戒,至而必還。力盡氣怠,發我銳士,隨而擊之。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相當;而天大寒甚暑,日夜霖雨1,旬日不止。溝壘悉壞,隘塞不守,斥堠懈怠,士卒不戒。敵人夜來,三軍無備,上下惑亂,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三軍,以戒為固,以怠為敗。令我壘上,誰何2不絕;人執旌旗,外內相望,以號相命3,勿令乏音,而皆外向。三千人為一屯4,誡而約之,各慎其處。敵人若來,視我軍之警戒,至而必還。力盡氣怠,發我銳士,隨而擊之。”
武王曰:“敵人知我隨之,而伏其銳士,佯北不止。過伏而還,或擊我前,或擊我後,或薄我壘。吾三軍大恐,擾亂失次,離其處所。為之奈何?”
太公曰:“分為三隊,隨而追之,勿越其伏。三隊俱至,或擊其前後,或陷其兩旁。明號審令,疾擊而前,敵人必敗。”
1霖雨:連綿的大雨。
2誰何:指以口令相問答。在警戒區內,每人都用暗號口令以相識別。
3以號相命:通過號令互相聯絡,傳達命令。
4屯:聚。此處指一個駐軍單位。
武王問太公說:“率領軍隊深入諸侯國境內,敵我雙方兵力相當;但是正逢天氣嚴寒或酷暑,日夜不停地下大雨,一連十天都不停止。溝塹營壘全部被毀壞,山險要隘也不能守衛,派出的斥堠麻痹懈怠,士兵疏於戒備。此時,敵人乘夜前來襲擊,全軍全無準備,官兵上下疑惑混亂,對此應該怎麽辦?”
太公答道:“所有軍隊都是因有高度的戒備才能鞏固,都是因懈怠導致失敗。命令我軍營壘之上,口令相問答之聲不絕;哨兵人人手持旌旗,與營壘內外聯絡,以號令相互傳達命令,不要使金鼓之聲斷絕,士卒均麵向敵方保持警戒,隨時準備投入戰鬥。我軍每三千人編為一屯,嚴加告誡和約束他們,使各處審慎守備。如果敵軍前來進犯,看到我軍森嚴的戒備,即使逼近我軍陣前,也必會撤迴。這時,敵軍必定力盡氣怠,我軍應派遣精銳部隊緊隨其後攻擊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