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2 愛讓生活更美好


    如果說孔子主張仁愛,是從君子的修為出發,那麽墨子的愛,就是從一個普通人過日子的角度出發,帶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兼相愛,交相利。”既愛自己也愛別人,與人交往要對彼此有利。正是這樣的主張,讓梁啟超在國運衰亡的時候感歎“欲救中國,厥惟墨學”。


    墨子用了很多的章句來闡述自己的兼愛思想,在《兼愛上》中,他說: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這段話的意思非常淺顯,就是說若使天下的人都彼此相愛,國與國不互相攻打,家與家不互相爭奪,沒有盜賊,君臣父子都忠孝慈愛,這樣天下就太平了。聖人既然以治理天下為己任,怎麽能不禁止人們互相仇恨而不勸導人們彼此相愛呢?所以,天下人能彼此相愛才會太平,互相仇恨就會混亂。


    墨子在《兼愛中》提出了一個兼愛的社會裏,“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強大的就不會壓迫弱小的,人多的就不會搶劫人少的,富有的就不會欺侮貧窮的,顯貴的就不會輕視低賤的,詭詐的就不會欺騙愚笨的。天下一切禍亂、篡位、積怨、仇恨等之所以都不發生,就是由於互相愛。


    唐朝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時代,無論是從領土上還是從文化輻射上,唐朝無疑都是最具影響力的朝代之一。據記載,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做買賣的人途經武陽(今河北大名、館陶一帶),不小心把一件心愛的衣服丟了。他走了幾十裏後才發覺,心中很著急,有人勸慰他說:“不要緊,我們武陽境內路不拾遺,你迴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聽了半信半疑,趕迴去一找,果然找到了他丟失的衣服。這是關於“路不拾遺”這個成語的典故,也反映了唐朝時期人人富足、心地純潔的盛世景象。


    而要創造出這樣的盛世,不僅需要孔子的大仁大愛,也需要墨子的市井之愛,大家相互幫助,彼此有利益牽扯,共贏共榮,就能夠相安無事地相處下去,也不會因為貧賤窘困的生活而感到難堪,甚至產生邪念了。オ


    宋仁宗時期,有一年遇到了大旱,全國各地顆粒無收,尤其是範仲淹管轄的吳中地區,旱情更為嚴重。當時朝廷實行了一套救荒措施,但是範仲淹卻自有主張。


    他知道吳地的百姓喜歡賽龍舟,就大力提倡;他知道當地的有錢人喜歡做佛事,就對他們說:“現在是荒年,百姓沒有飯吃,你們不妨趁此機會做點佛事,建寺廟修佛塔,隻要給一點糧食百姓就肯幹,不是很好嗎?”富人們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就開始大量雇傭農民,興建了很多工程。


    但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範仲淹的用意,就在皇上麵前告狀說他不顧救荒,大興土木,消耗民力財力。於是,範仲淹向皇上講明了自己的用意:我之所以這麽做,是害怕貧民因為饑荒鬧事。如今饑民無數,而國庫財力有限,因此不如去向富人“借”點錢財來安置窮人,讓他們之間相互需求,互利互惠,這樣也就不會有叛亂發生了。


    果然,這一年沒有發生動亂,災民靠做工度過了艱難的時期。オ


    範仲淹的這種思想,正是墨子所提倡的兼愛——相互需要,相互依賴。也隻有這樣,才能夠讓不同身份、階級的人和平相處。


    墨子在《兼愛中》還說,愛別人的人,別人也必然愛他;利於別人的人,別人也必然利於他;憎惡別人的人,別人也必然憎惡他;殘害別人的人,別人也必然殘害他。我們希望得到別人的尊敬,就首先要尊敬別人,我們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愛,也就首先要關愛別人。這句話正是我們青少年應該明白的,其實要做到墨子的兼愛,就是要看到我們與別人之間的聯係,要知道利人利己。


    墨子雖然是一介布衣平民,卻有深邃的智慧,他看出了治國安邦的核心就是“愛”,而且是包含著生活所需的種種利益的愛。但是現實生活中,常常會有人希望一種超越了民族、語言的大愛,這對於實實在在的生活來說,是難以實現的。讓自己迴到生活中,在牽扯人生、機會、利益、前途的愛中感受生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青少年不可不讀的18本國學經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豔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豔明並收藏青少年不可不讀的18本國學經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