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3 博聞多識,博學廣智
青少年不可不讀的18本國學經典 作者:王豔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七章3 博聞多識,博學廣智
社會上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樣樣精通就等於樣樣稀鬆。”於是很多父母就一門心思撲在讓孩子專攻一樣特長上,以求學得精、學得深。這樣做也許可以造就專門的人才,但是對於一個人來說,全麵發展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們也可以從眾多的選擇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一條路。
墨子正是一個在學問上“麵麵俱到”的典範,他既能在殿堂之上討論國家大事,也能在作坊裏揮錘動斧。
在墨子那個時代,大家都看不起手藝人,所以這些手藝人的孩子也就沒有地方上學讀書。墨子看到這種情況,就主動收社會中下層貧苦人家的孩子做弟子;人們都對木工敬而遠之,於是墨子自己當工匠,他心靈手巧的故事至今還在人間流傳。
據說,墨子曾經做過一隻會飛的木鳥,在天空中整整飛了一天。為了做這隻木鳥,墨子花費了三年的時間。雖然這隻是傳說,但是可見墨子的木工技藝在當時已經到了神乎其神的地步。墨子的本領是從哪裏來的呢?自然是和那些老工匠們學來的。他們開創了我國自然科學的先河,如果沒有墨子,這些底層人的勞動成果也就不會被曆史記載下來了。
在《墨子》這部書裏,既有文史哲,也有數理化,是一部綜合大書。其中有幾篇文章,專門講怎麽準備物資、建築工事、防止敵人來攻城。墨子從城門、城牆的防守,一直寫到如何巡邏、警備、使用旗幟,甚至還有挖地道,數字具體,安排詳盡,像一張張部署表或作戰計劃,絕不是紙上談兵。可以想象,這些知識都是墨子從那些普通士兵哪裏學習到的。
同時墨子還研究了力學、光學等物理學知識,他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的實驗:
他在一間暗室的牆上麵向陽光開了一個小孔,然後讓一個人站在小孔前,陽光就會把這個人的影子投在暗室的內牆上,這個人影很清晰,而且是頭朝下,腳朝上的。小孔成像揭示了光線直線傳播的原理,後來的攝影、攝像等技術都用到了這個原理。
墨子不嫌工匠們的學問淺薄,也不怕貴族們高不可攀。他認為,看待別人,就像看待自己一樣,要廣泛地去愛世人並接納世間的一切知識。墨子平時的打扮,就是一身破衣服,一雙爛草鞋,根本不像一個大學問家。他在各國之間奔走,有時還被守城門的衛士看不起,受到淩辱。在古代,隻有貴族才有資格研究文學、曆史、哲學,於是下層的文人雅士也附庸風雅,看不起對實際生活有幫助的一些領域。可是人們也需要建築、冶煉、采礦和工程,這些由下層的工匠們從事的職業,上層人是不會去研究的。無論孔子、老子,還是孟子、莊子,都不喜歡研究自然科學知識,但是墨子卻認為做學問應該海納百川,所以他從不去想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是以一種“兼愛”的思想去觸及各個不同的領域。
這也許就是墨家的學說在當時風靡一時、全國各地許多平民老百姓都去投奔墨子的原因。而他本人,也成為平民愛戴的學者,據史書記載,墨子的門徒有一百八十人,他們都可以為了自己的信仰赴湯蹈火,縱死不辭。
墨子無疑為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海納百川”這句話就是對他的最好注解。而那些隻專注於一門學問的人,在求知的道路上不妨也學著開闊自己的眼界,不要再把本科專科看成身份等級的標誌,我們應該虛心地向他人學習。
社會上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樣樣精通就等於樣樣稀鬆。”於是很多父母就一門心思撲在讓孩子專攻一樣特長上,以求學得精、學得深。這樣做也許可以造就專門的人才,但是對於一個人來說,全麵發展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們也可以從眾多的選擇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一條路。
墨子正是一個在學問上“麵麵俱到”的典範,他既能在殿堂之上討論國家大事,也能在作坊裏揮錘動斧。
在墨子那個時代,大家都看不起手藝人,所以這些手藝人的孩子也就沒有地方上學讀書。墨子看到這種情況,就主動收社會中下層貧苦人家的孩子做弟子;人們都對木工敬而遠之,於是墨子自己當工匠,他心靈手巧的故事至今還在人間流傳。
據說,墨子曾經做過一隻會飛的木鳥,在天空中整整飛了一天。為了做這隻木鳥,墨子花費了三年的時間。雖然這隻是傳說,但是可見墨子的木工技藝在當時已經到了神乎其神的地步。墨子的本領是從哪裏來的呢?自然是和那些老工匠們學來的。他們開創了我國自然科學的先河,如果沒有墨子,這些底層人的勞動成果也就不會被曆史記載下來了。
在《墨子》這部書裏,既有文史哲,也有數理化,是一部綜合大書。其中有幾篇文章,專門講怎麽準備物資、建築工事、防止敵人來攻城。墨子從城門、城牆的防守,一直寫到如何巡邏、警備、使用旗幟,甚至還有挖地道,數字具體,安排詳盡,像一張張部署表或作戰計劃,絕不是紙上談兵。可以想象,這些知識都是墨子從那些普通士兵哪裏學習到的。
同時墨子還研究了力學、光學等物理學知識,他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的實驗:
他在一間暗室的牆上麵向陽光開了一個小孔,然後讓一個人站在小孔前,陽光就會把這個人的影子投在暗室的內牆上,這個人影很清晰,而且是頭朝下,腳朝上的。小孔成像揭示了光線直線傳播的原理,後來的攝影、攝像等技術都用到了這個原理。
墨子不嫌工匠們的學問淺薄,也不怕貴族們高不可攀。他認為,看待別人,就像看待自己一樣,要廣泛地去愛世人並接納世間的一切知識。墨子平時的打扮,就是一身破衣服,一雙爛草鞋,根本不像一個大學問家。他在各國之間奔走,有時還被守城門的衛士看不起,受到淩辱。在古代,隻有貴族才有資格研究文學、曆史、哲學,於是下層的文人雅士也附庸風雅,看不起對實際生活有幫助的一些領域。可是人們也需要建築、冶煉、采礦和工程,這些由下層的工匠們從事的職業,上層人是不會去研究的。無論孔子、老子,還是孟子、莊子,都不喜歡研究自然科學知識,但是墨子卻認為做學問應該海納百川,所以他從不去想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是以一種“兼愛”的思想去觸及各個不同的領域。
這也許就是墨家的學說在當時風靡一時、全國各地許多平民老百姓都去投奔墨子的原因。而他本人,也成為平民愛戴的學者,據史書記載,墨子的門徒有一百八十人,他們都可以為了自己的信仰赴湯蹈火,縱死不辭。
墨子無疑為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海納百川”這句話就是對他的最好注解。而那些隻專注於一門學問的人,在求知的道路上不妨也學著開闊自己的眼界,不要再把本科專科看成身份等級的標誌,我們應該虛心地向他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