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薩依般若波羅蜜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離一切顛倒夢想苦惱,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無上明咒,無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咒,即說咒曰:
竭帝竭帝,波羅竭帝,波羅僧竭帝,菩提僧莎嗬!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終比較下來,鳩摩羅什的《心經》版本多了這樣兩個內容:一是“舍利弗!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這一部分正好是解釋“五蘊皆空”的內容。二是“是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這一部分是從時間上強調說明了“諸法畢竟空”。而在這部分前麵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從空間上來強調說明“諸法畢竟空”的。其他的內容都是大同小異,隻是翻譯詞匯的習慣用法不同而已,像“觀世音菩薩”其實就是“觀自在菩薩”,“五陰”其實就是“五蘊”,舍利弗就是舍利子,等等。
如此看來,應該是鳩摩羅什的《心經》版本更符合原經文的內容。不過,由於玄奘翻譯的《心經》版本,對於熟悉佛法教義的人來說,更為精煉簡要,所以流傳更廣,已經為人們所習慣熟知。象“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甚至都快成了人們的口頭禪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就結合佛法的法理教義,加上鳩摩羅什的翻譯精華,重新整理成了一個新的《心經》版本,分全本和簡本兩種。其中,全本中的下劃線部分,即是簡本中省略的內容。分述如下:
一.摩訶般若波羅蜜心經(全本)
中國清越五戒恭述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舍利子!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無耳界,無鼻界,無舌界,無身界,無意界;無色界,無聲界,無香界,無味界,無觸界,無法界;無眼識界,無耳識界,無鼻識界,無舌識界,無身識界,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行,亦無行盡;無識,亦無識盡;無名色,亦無名色盡;無六入,亦無六入盡;無觸,亦無觸盡;無受,亦無受盡;無愛,亦無愛盡;無取,亦無取盡;無有,亦無有盡;無生,亦無生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綞,依般若波羅蜜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夢想苦惱,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咒,即說咒曰:
噶帝噶帝,波羅噶帝,波羅僧噶帝,菩提僧薩嗬!摩訶般若波羅蜜心經終二.摩訶般若波羅蜜心經(簡本)
中國清越五戒恭述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舍利子!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綞,依般若波羅蜜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夢想苦惱,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咒,即說咒曰:
噶帝噶帝,波羅噶帝,波羅僧噶帝,菩提僧薩嗬!摩訶般若波羅蜜心經終3.說得好不如做得好
《達摩四行觀》,全稱為《菩提達摩大師略辨大乘八道四行觀》,又稱《達摩觀心論》。
《達摩四行觀》是禪宗裏重要的一部經典,主要是講禪門修行的秘要,無非是兩種:一個是從理論上理解覺悟。一個是在行動上對照落實。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理論上就是根據佛教經典裏所說,一門深入地弄懂其中的意思。最終能夠明白世間所有一切,其實都是同一不二而無分無別的。隻是人們常常會被事物的表相所迷惑,所以就往往看不清楚實際的真相。如果能夠弄明白這一點,就能懂得宇宙間萬事萬物,並沒有人與我的分別,並沒有凡人與聖賢的分別,並沒有正確與錯誤的分別。如果能夠認清這一點,從而堅定自己的主見,不隨他人的意見而隨意改變,並且不拘泥於文字的話,那麽就基本上符合佛教理論了。
說到行動上呢,歸納起來無非是四種。其他的都可以概括在這四種當中。這四種行為分別是:一是報冤行,二是隨緣行,三是無所求行,四是稱法行。
什麽是報冤行呢?
報冤行就是當你遇到不如意的人和事,也就是遇到挫折和坎坷的時候,要想到這是自己前世的因果遺留下來的問題,有果必有因,有因而成果。要能夠想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讓自己不開心了。就像欠了人家的錢,雖然自己忘了,但別人沒有忘記,既然他來討,就還給他吧,還掉了就沒事兒了。
記得第一次讀《金剛經》,當時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個第十六分能淨業障分裏的這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說,如果你讀到《金剛經》,並且相信其中的道理,這是你生生世世親近佛法的結果。但是呢,如果這時候你還是被人輕賤,還是有不如意的事情發生,那就是你前世的罪業,本來應該墮落到地獄道、畜牲道和餓鬼道的。就因為今天你被人家輕賤,所以前世的罪業就被消滅掉了。如果你能借此機會弄明白這其中的究竟,就有機會大徹大悟了。
什麽是隨緣行呢?
報冤行說的是遇到不如意的時候,應該如何來應對。隨緣行是說遇到好運連連時,仍然要提醒自己注意。注意什麽呢?就是說,和前世罪業所造成的惡緣一樣,諸多的喜事也是從前的善緣結成的果。等到緣盡了,自然就一切如風了,又有什麽可高興的呢?
報冤行和隨緣行,這兩者合起來,正應了一句中國古話,叫作“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倚”,就是那個“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好事和壞事都是相生相成的,不要因為遇到好事就沾沾自喜,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就鬱鬱寡歡,還是放下這一切,以平常心來對待。喜也好,憂也好,都不能永久地持續下去。平靜地對待這一切,不受它們的影響,始終保持一份從容自在的心情。這樣,無論遇到什麽事情,你都能看清事實真相到底是什麽,你都能明白事情的結局將會如何。然後,順其自然。既不逃避,也不抱怨,既然發生了,就是應該發生的。既然發生了,就總歸是要發生的。既然發生了,也終究會成為過去的。等到有一天,當一切消逝無痕,迴過頭來看這一切,不過是幻夢一場罷了。與其死去活來地痛苦不堪,還不如泰然處之地隨風就雨。無論如何,別忘了,時間會改變一切。
什麽是無所求行呢?
無所求就是不能貪心。世間種種的苦惱煩憂,從來都是因為貪心的緣故。有了還要有,好了還要更好,永無止境。所以,想要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首先就要杜絕不必要的貪求。
事實上,就像我曾經說過的,個人的財富需求終究是有限的。一張床,一間房,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床被子,一個枕頭,等等,終究是有極限的。即便是世界首富,他睡的仍是一張床,而不會在一夜之間從紐約的總統套房睡到丹麥鄉間的農舍小屋裏。一個人一天最多把胃口吃得撐撐飽飽的,那也要不了多少食糧。更何況吃多了反而會對身體有害呢。
更有一句古話叫作“人到無求品自高”。說到底,世間的種種痛苦煩惱,無非就是因為有所貪求,所以就有所欲望,所以就會被貪求和欲望所擺布。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除了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必需品外,其他的都不作過分的奢求。幸福生活的一個真諦,其實就是簡單樸實。過分的奢華往往是產生災禍的根源。
什麽是稱法行呢?
故知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無上明咒,無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咒,即說咒曰:
竭帝竭帝,波羅竭帝,波羅僧竭帝,菩提僧莎嗬!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終比較下來,鳩摩羅什的《心經》版本多了這樣兩個內容:一是“舍利弗!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這一部分正好是解釋“五蘊皆空”的內容。二是“是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這一部分是從時間上強調說明了“諸法畢竟空”。而在這部分前麵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從空間上來強調說明“諸法畢竟空”的。其他的內容都是大同小異,隻是翻譯詞匯的習慣用法不同而已,像“觀世音菩薩”其實就是“觀自在菩薩”,“五陰”其實就是“五蘊”,舍利弗就是舍利子,等等。
如此看來,應該是鳩摩羅什的《心經》版本更符合原經文的內容。不過,由於玄奘翻譯的《心經》版本,對於熟悉佛法教義的人來說,更為精煉簡要,所以流傳更廣,已經為人們所習慣熟知。象“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甚至都快成了人們的口頭禪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就結合佛法的法理教義,加上鳩摩羅什的翻譯精華,重新整理成了一個新的《心經》版本,分全本和簡本兩種。其中,全本中的下劃線部分,即是簡本中省略的內容。分述如下:
一.摩訶般若波羅蜜心經(全本)
中國清越五戒恭述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舍利子!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無耳界,無鼻界,無舌界,無身界,無意界;無色界,無聲界,無香界,無味界,無觸界,無法界;無眼識界,無耳識界,無鼻識界,無舌識界,無身識界,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行,亦無行盡;無識,亦無識盡;無名色,亦無名色盡;無六入,亦無六入盡;無觸,亦無觸盡;無受,亦無受盡;無愛,亦無愛盡;無取,亦無取盡;無有,亦無有盡;無生,亦無生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綞,依般若波羅蜜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夢想苦惱,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咒,即說咒曰:
噶帝噶帝,波羅噶帝,波羅僧噶帝,菩提僧薩嗬!摩訶般若波羅蜜心經終二.摩訶般若波羅蜜心經(簡本)
中國清越五戒恭述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舍利子!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綞,依般若波羅蜜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夢想苦惱,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咒,即說咒曰:
噶帝噶帝,波羅噶帝,波羅僧噶帝,菩提僧薩嗬!摩訶般若波羅蜜心經終3.說得好不如做得好
《達摩四行觀》,全稱為《菩提達摩大師略辨大乘八道四行觀》,又稱《達摩觀心論》。
《達摩四行觀》是禪宗裏重要的一部經典,主要是講禪門修行的秘要,無非是兩種:一個是從理論上理解覺悟。一個是在行動上對照落實。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理論上就是根據佛教經典裏所說,一門深入地弄懂其中的意思。最終能夠明白世間所有一切,其實都是同一不二而無分無別的。隻是人們常常會被事物的表相所迷惑,所以就往往看不清楚實際的真相。如果能夠弄明白這一點,就能懂得宇宙間萬事萬物,並沒有人與我的分別,並沒有凡人與聖賢的分別,並沒有正確與錯誤的分別。如果能夠認清這一點,從而堅定自己的主見,不隨他人的意見而隨意改變,並且不拘泥於文字的話,那麽就基本上符合佛教理論了。
說到行動上呢,歸納起來無非是四種。其他的都可以概括在這四種當中。這四種行為分別是:一是報冤行,二是隨緣行,三是無所求行,四是稱法行。
什麽是報冤行呢?
報冤行就是當你遇到不如意的人和事,也就是遇到挫折和坎坷的時候,要想到這是自己前世的因果遺留下來的問題,有果必有因,有因而成果。要能夠想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讓自己不開心了。就像欠了人家的錢,雖然自己忘了,但別人沒有忘記,既然他來討,就還給他吧,還掉了就沒事兒了。
記得第一次讀《金剛經》,當時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個第十六分能淨業障分裏的這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說,如果你讀到《金剛經》,並且相信其中的道理,這是你生生世世親近佛法的結果。但是呢,如果這時候你還是被人輕賤,還是有不如意的事情發生,那就是你前世的罪業,本來應該墮落到地獄道、畜牲道和餓鬼道的。就因為今天你被人家輕賤,所以前世的罪業就被消滅掉了。如果你能借此機會弄明白這其中的究竟,就有機會大徹大悟了。
什麽是隨緣行呢?
報冤行說的是遇到不如意的時候,應該如何來應對。隨緣行是說遇到好運連連時,仍然要提醒自己注意。注意什麽呢?就是說,和前世罪業所造成的惡緣一樣,諸多的喜事也是從前的善緣結成的果。等到緣盡了,自然就一切如風了,又有什麽可高興的呢?
報冤行和隨緣行,這兩者合起來,正應了一句中國古話,叫作“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倚”,就是那個“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好事和壞事都是相生相成的,不要因為遇到好事就沾沾自喜,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就鬱鬱寡歡,還是放下這一切,以平常心來對待。喜也好,憂也好,都不能永久地持續下去。平靜地對待這一切,不受它們的影響,始終保持一份從容自在的心情。這樣,無論遇到什麽事情,你都能看清事實真相到底是什麽,你都能明白事情的結局將會如何。然後,順其自然。既不逃避,也不抱怨,既然發生了,就是應該發生的。既然發生了,就總歸是要發生的。既然發生了,也終究會成為過去的。等到有一天,當一切消逝無痕,迴過頭來看這一切,不過是幻夢一場罷了。與其死去活來地痛苦不堪,還不如泰然處之地隨風就雨。無論如何,別忘了,時間會改變一切。
什麽是無所求行呢?
無所求就是不能貪心。世間種種的苦惱煩憂,從來都是因為貪心的緣故。有了還要有,好了還要更好,永無止境。所以,想要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首先就要杜絕不必要的貪求。
事實上,就像我曾經說過的,個人的財富需求終究是有限的。一張床,一間房,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床被子,一個枕頭,等等,終究是有極限的。即便是世界首富,他睡的仍是一張床,而不會在一夜之間從紐約的總統套房睡到丹麥鄉間的農舍小屋裏。一個人一天最多把胃口吃得撐撐飽飽的,那也要不了多少食糧。更何況吃多了反而會對身體有害呢。
更有一句古話叫作“人到無求品自高”。說到底,世間的種種痛苦煩惱,無非就是因為有所貪求,所以就有所欲望,所以就會被貪求和欲望所擺布。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除了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必需品外,其他的都不作過分的奢求。幸福生活的一個真諦,其實就是簡單樸實。過分的奢華往往是產生災禍的根源。
什麽是稱法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