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道者啊!你們如果想契合正確的佛法,必須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才行。你們切勿受別人的誑惑,要隨處作主,立處皆真,要在生命中的每一時刻,都主宰自己的命運,投注進你們全部的真誠與熱忱,熔鑄進你們的至情至性!


    1.宇宙人生的真相大白


    臨濟義玄


    《佛說天地人物經》是源自《涅槃經》中的一節。經文雖然簡短,寥寥數語,卻涵義深刻廣大。全文如下:


    天地人物,無生不終。欲使有為不變易者,無有是處。我亦先說,恩愛無常,合會有離,身非己有,命不久存。


    “天地人物,無生不終”,就是說,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包括人類和動物在內,沒有任何人和任何事物是可以永遠存在的。沒有造物主,也沒有萬能的上帝,更沒有永恆不滅的靈魂存在。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散盡後,一切便迴歸於寂滅,而不複存在。也就是說,“緣起法”是宇宙萬有的無上法則,是諸佛的法身,也是佛法的根本所在。


    “欲使有為不變易者,無有是處”,就是說,有成就必有壞,有因就必有果。任何想要違背因果律的意識、行為和思想,都是非常錯誤和愚蠢的。


    “我亦先說,恩愛無常,合會有離”,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一樣的毫不例外,有相會就必有分離,有來就必有去,有聚就必有散。


    “身非己有,命不久存”,就是說,我們的身體也是虛幻不實的和合假有,並不存在一個永生不死的自我,有生就必有滅,有始就必有終。


    2.無所有,畢竟空,但有名,不可得


    宇宙間萬事萬物的真相,在佛法中,具體地體現為“無所有,畢竟空,但有名,不可得”的“法空、諸法空相”,一切的一切,“無智亦無得”,因為“諸法皆空”。不但“法空”,人“空”,我也“空”,最後,空也“空”。這其實就是般若的真實義,也就是《大般若經》、《金剛經》和《心經》裏全部內容的概要。


    按照人們通常的說法,匯集了佛陀所說全部“般若”的六百卷《大般若經》,如果濃縮成五千字左右的精華,就是《金剛經》裏的內容。


    《金剛經》是除《心經》外流傳最廣的一部佛經,它其實就是《大般若經》的第五百七十七卷全卷,屬《大般若經》第九會的最後一分:能斷金剛分。所以,除了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更準確無誤的全稱,其實應該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如果再將《金剛經》濃縮成數百字左右的精華,就是我們現在介紹的這部《摩訶般若波羅蜜心經》,簡稱《心經》。有人說,《心經》是佛學的全部精髓,是整個佛學的縮影、中樞、心要和核心,是群經之首、萬法之典。確確實實,這話真是一點都不誇張的。


    《心經》雖然隻有數百字,卻涵括了佛法裏的根本教義、基本法理和核心內容: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空、度、苦、六根、六塵、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八聖道、無智、無得、無所得、六度波羅蜜、菩薩道、顛倒、涅槃、三世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分析起來,總共有七個部分和三十個佛教術語的具體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部分,是佛法的基本教義:觀自在,菩薩,般若波羅蜜,照見,五蘊皆空,度,苦。


    1.觀自在,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佛法精要的話,就是“觀自在”的“觀”字。觀什麽?觀心!觀心做什麽?看它自在不自在。不自在就是“苦”。覺察到這個“苦”,就是菩薩。


    2.菩薩,就是“覺有情”,有情就是有喜怒哀樂的生命總稱。喜怒哀樂的根源就是“苦”。那麽,如何脫離這個“苦”?如何才能得自在呢?就去“行”,去努力修行。而且是“深”行,就是大慈大悲而勇猛精進的菩薩行。


    3.般若波羅蜜,簡單的解釋就是“將大智慧到彼岸”的意思。是求取覺悟解脫的無上法門。


    4.照見,簡單的解釋就是“體察覺知和感悟”的意思。由“觀”而“照”,因“照”而見。


    5.五蘊皆空,簡單的解釋就是“諸法皆空”的意思。是宇宙和生命的根本實質。


    6.度,簡單的解釋就是“度脫”或“解脫”的意思。


    7.苦,是四聖諦之首。意思是說,生命的實質就是充滿了許多困難、病痛和煩惱的。


    總之,在覺悟後的菩薩眼裏,人生的全部目的和意義,就在於能不能“觀自在”,就在於能不能徹底地覺悟,從而揭開宇宙萬有的真相大白,最終照見“五蘊皆空”的終極真理,因此而得到無上的般若智慧,通過“自覺、覺他和覺行圓滿”的深入修行,直至成佛脫離一切苦難,最終享有自在無礙的無上喜悅。


    一句話,佛陀一生所教導的,無非就是如何去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如何去脫離人生的苦難,如何去過上安祥和樂的清淨生活。所以說,佛教的總法門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據說,唐朝的白古易聽到後,很不以為然,說這連三歲小孩兒都知道的啊。告訴他這句話的老和尚就說,三歲小孩兒都知道的道理,八十歲的老漢卻未必能做到啊。


    第二部分,是佛法對宇宙萬有的基本概念:四大,五蘊,六根,六塵,六識,十二處,十八界,三科。


    8.四大,佛教裏的“四大”不是指人們通常以為的“酒、色、財、氣”,而是指有著“堅、濕、暖、動”這四種性能的“地、水、火、風”。佛教認為,“地、水、火、風”這四大就是世界的基本構成。世界上的所有,包括生命,無一不是這四大暫時的假合變化而成的。簡單地說來,就是和合而生,分散而滅,成壞無常,虛幻不實。所以說世界的本質其實是“四大本空”的。


    9.五蘊,分別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簡單地說,蘊是聚集的意思,五蘊就是構成我人色身與心識的五種類別。也就是說,色蘊是指各種可見的物質現象。受蘊是指各種感官感受。想蘊是指各種思維想象。行蘊是指各種意誌行為。識蘊是指各種知覺意識。


    10.六根,分別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11.六塵,分別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12.六識,分別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13.十二處,分別是:“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


    14.十八界,分別是:“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


    15.三科,是五蘊、十二處和十八界的總稱。


    第三部分,是佛法對生命的基本概念:三世因果,十二因緣。


    16.三世因果,“三世”指過去、現在、未來;“因果”又稱“業因果報”。“業”是指身心所造作的行為意識,有“意業”、“口業”和“身業”之分。所有由“意”、“口”和“身”所引起一切行為,都是有因有果,因果相應的。也就是說,任何行為意識,都是過去的業因所產生的果報,同時又是產生未來果報的業因。所以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17.十二因緣,又稱“十二緣起”。是指產生凡夫眾生的生死流轉輪迴的十二種因果關係。分別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第四部分,是佛法的聲聞乘(小乘)的修行法門:四聖諦,八正道。


    18.四聖諦,是指“苦、集、滅、道”這四個真理。是佛教的基本教義。“諦”就是真理的意思。簡單地說來,人生要麵對諸多的煩惱和問題,這就是“苦”的存在。去發現產生“苦”的原因和根源,這就是“集”。找到了原因和根源,就能找到解決的辦法,這就是“滅”。正確而相應的解決辦法,就是“道”。四聖諦的真實含義,說穿了,就是如何正確麵對現實世界的四個真諦。


    19.八正道,就是四聖諦中“道諦”的細說。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分別意思為:正確適當的見解認識,正確適當的思維方法,正確適當的誠實言語,正確適當的意識行為,正確適當的謀生職業,正確適當的努力實踐,正確適當的念頭思想,正確適當的堅定不移。


    第五部分,是佛法的菩薩乘(大乘)的修行法門:四弘誓願,四無量心,四攝六度。


    20.四弘誓願,就是菩薩立誌成佛時所發的四個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21.四無量心,是指菩薩普度眾生所應具備的四種精神: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


    22.四攝六度,是菩薩修行法門“四攝法”和“六波羅蜜”的合稱。“四攝法”是菩薩度人濟世的方便法門: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六波羅蜜”則菩薩修行法門的總綱,有“六度萬行”之稱,分別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第六部分,是成佛之道:五乘教法,菩薩道,摩訶般若波羅蜜,三解脫門,究竟涅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3.五乘教法,是佛陀根據人們的不同根性和特點,分別設立的五種修行法門:“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24.菩薩道,就是菩薩乘,又稱“菩薩行”。主要內容包括:四弘誓願、四無量心和四攝六度。


    25.摩訶般若波羅蜜,就是所有波羅蜜的總稱。“摩訶”也是梵文音譯,通常的解釋就是“大”的意思。也就是說,般若波羅蜜同時具備了六度波羅蜜的全部內容,所以更多時候就單獨列出來,別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也就是“大般若波羅蜜”,簡稱“大般若”。


    26.三解脫門,是指達到解脫的三種根本方法。分別是“空,無相,無願”。因為領悟了“諸法皆空”,所以就會“心無掛礙”。因為明白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體會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因而就無所恐怖無所畏懼。因為知道整個世界是“四大皆空,五蘊非有”的虛幻不實,所以就會“遠離一切顛倒夢想”,也就遠離了一切的煩惱和痛苦,從而獲得最終的解脫:涅槃寂靜。


    27.究竟涅槃,又稱“無餘涅槃”或“大涅槃”,意思就是:成就了圓滿智慧和清淨法身的大解脫。


    28.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的意思是“無上”。“三藐”的意思是“正等”。“三菩提”的意思是“正遍覺”。合起來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遍覺”,是隻有佛陀才能具備的,真空妙有而福德圓滿的無上大智慧。


    第七部分,是佛法秘密乘的持咒修行法門:等同“大明咒,大神咒,無上咒,無等等咒”的般若波羅蜜咒。


    29.咒,又稱“真言”,梵文為“陀羅尼”。“大明咒,大神咒,無上咒,無等等咒”的意思,是形容般若波羅蜜咒的神奇殊勝無可比擬。30.般若波羅蜜咒,是修學般若波羅蜜時所持誦的咒語。具有神奇無比的秘密甚深義,奧妙無窮而無法解說的。原文大意為:努力努力,快快努力,大家齊努力,速到彼岸去。


    換句話說,一部《心經》就是整個佛法的精華所在,涵蘊了“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等修學步驟,總結概括了佛法的全部內容。《心經》的漢文版本有很多。其中,最為常見於世的,是唐朝玄奘法師翻譯的版本,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全文不連標點在內共260字的《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如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朝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綞,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般羅揭諦,般羅僧揭諦,菩提僧莎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終然而,有次我在無意中,對照了《心經》的梵文歌曲,發現玄奘法師的這個版本並非原汗原味的翻譯,好象其中漏掉了一些什麽。後來找到另一位佛經漢譯大師鳩摩羅什的《心經》版本,一下子就明白漏掉的是什麽了。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心經》,全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全文如下: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姚秦天竺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陰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弗!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房弘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房弘毅並收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