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朝堂對線
不良人:登基稱帝,興複大唐! 作者:雲夢逸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嗣源看過之後將其交給了孔賢文和顏素臣,這兩位老臣看到國書上的內容紛紛麵露異色,這上麵提到的條件真是寬鬆,雙方站在一個平等的層次,互不攻伐,撤離邊境軍隊,承諾不南下,相應的,大唐隻需要開放互市,與他們交易所需之物。
不需要歲幣,不需要稱臣納貢,甚至大唐還占了大便宜,如果真的實行,與契丹結盟,對大唐好處無窮,最起碼不用再承受來自草原的壓力。
兩位老臣互相對視一眼,很是動心,但他們看到李嗣源麵無表情的臉龐,頓時沉默了。
隨後,國書在群臣之間傳遞,所有人都被上麵的條文驚住了,就算是不懂其中門道的武將們也驚訝不已,腦海中隻剩下一個念頭:契丹人能有這麽好心?
此時,大臣們議論紛紛,清一色都是質疑,沒有人相信,契丹會這麽好心。
片刻之後,蘇銘掃視堂下群臣,朗聲道,“這份國書所提內容,諸位可有異議?”
李嗣源一語不發,孔賢文再度出來衝鋒,作為李嗣源在朝堂中的頭號打手,他必須得出聲。
“陛下,微臣想問一下張大人,這份國書確定是契丹國主所簽訂?他有沒有提其他的條件?”
“對,這份國書條件如此優越,根本不像是契丹人的作風,他們肯定有陰謀!”
“是啊,我不信契丹人能有這麽好心,”
······
這麽多年以來,契丹人多次南下威逼,朝臣們早已習慣了他們的兇狠作風,現在來這麽一手,很難不讓人懷疑。
站在群臣中的李存禮看到這一幕,麵上不禁露出了一個玩味的笑容,張子凡迴到洛陽並不意味著事情結束,反而才剛剛開始,撐不住這一波,再好的開頭又有什麽用。
就在群臣激憤的時候,殿上的太監發出一聲輕喝,“肅靜!”
很快,大臣們便安靜下來,等待張子凡的迴答。
張子凡微微一笑,沉聲道,“諸位應當不知道,當初微臣遊曆江湖的時候,曾於漠北雪山之地救過契丹國主,耶律阿保機,那時候他還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劉億。”
他環視四周,聲音拔高三度,“諸位,難道契丹國主的性命,還不如這一紙國書嗎?”
此話一出,眾人啞口無言,命隻有一條,更何況契丹國主的命更是金貴,要是按他這麽說,簽這份國書倒也沒什麽問題。
隻是也有一部分人不相信他的說辭,但他們並沒有站出來,而是等“聰明人”開口。
這時候,孔賢文站出來反駁,“張子凡,這隻是你的一麵之詞,誰知道你說的是不是真的?說不定你已經和契丹國主勾結,暗中出賣朝廷利益,救命之恩,我們難道要找契丹國主查證嗎?”
有昨天李嗣源發話給他背書,他今天就是擔當一個衝鋒手的角色。
“諸位,咱們可不要被他騙了。”
他一說,群臣才反應過來,紛紛指責張子凡空口白話,拿不出證據。
但是,他們不知道這件事的隱情,大殿之上,蘇銘饒有興趣的看著這一幕,他發現李嗣源的臉色也越來越凝重,顯然也知道其中的一些內情。
被群臣圍攻的張子凡沒有驚慌,臉上依舊掛著風輕雲淡的笑容,“其實,這件事陛下與晉王都知情,當初龍泉劍被毀,微臣與陛下不遠千裏奔赴漠北天山重鑄龍泉寶劍,此事在江湖上傳得沸沸揚揚。”
說到這,他看向李嗣源,問道,“不知這件事,晉王殿下可知?”
涉及到龍泉劍與龍泉寶藏,李嗣源當然有所關注,事實上,當初李星雲啟程去漠北修補龍泉劍的時候,他就得到消息,不僅是他,幻音坊、玄冥教同樣在關注此事。
畢竟,龍泉劍涉及到龍泉寶藏,得寶藏者得天下,李嗣源怎能不眼熱。
但他沒想到,當初李星雲他們偶然救下的人居然會是契丹國主耶律阿保機,早知道如此,他當初就該讓人出手,將其格殺。
一旦耶律阿保機死了,契丹立即四分五裂,晉國北方的威脅就不存在了。
可惜了啊!
然而,就當他剛準備否認此事的時候,卻看到龍椅之上的蘇銘嘴角掛著若有若無的冷笑,似乎一點都不擔心他否認這件事。
李嗣源現在還沒搞清楚耶律阿保機遞交這份國書是什麽意思,當他看到蘇銘的笑容,心裏又是咯噔一跳,到嘴的話又咽下去了。
“這件事,本王確實知道。”
此話一出,孔賢文就像是被扼住脖子的雞一樣,眼睛瞪得老大,嘴唇哆嗦著,什麽話都說不出來了。
他不明白,為什麽李嗣源要在這個時候背刺他,明明他們才是一夥的。
有晉王背書,朝臣們自然不會再在此事上做文章。
這時候,李嗣源又看到龍椅上蘇銘嘴角的笑容淡去,似是有些失望,但隔著冕旒,即便他運足目力也看不清,隻能憑借一些細微的表情去猜測他的心思。
在他眼裏,龍椅上的那個人絕非表麵看上去那麽簡單,能輕鬆拿捏李存禮,對付通文館的人又豈是易於之輩,一個女人的死居然讓他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原本那個傻乎乎的李星雲多好,破綻那麽多,隨便都可以拿捏,怎現在就變成了渾身是刺的刺蝟,根本下不了口。
察覺蘇銘的神色,李嗣源暗自慶幸,幸虧沒有中招。
李嗣源的話讓張子凡也有些驚訝,不知道他為何沒有否認,但這並不妨礙他壓下群臣的氣焰,“諸位,契丹國主簽這份國書,完全是看在陛下的麵子上才簽的,與你們沒有任何幹係,晉王殿下也承認這件事屬實,你們還有什麽話想說嗎?”
此刻,坐在龍椅上的蘇銘也很驚訝,他都做好了為張子凡站台的準備了,沒想到李嗣源居然承認此事,屬實令他意外。
不過,耶律阿保機跟他們的關係可以暴露,但他們結為兄弟的事卻不能道出,因為此事不合乎禮儀,會被朝臣詬病,甚至引起軒然大波。
就像是在漠北王庭的時候,耶律阿保機對這件事避而不談一樣。
不需要歲幣,不需要稱臣納貢,甚至大唐還占了大便宜,如果真的實行,與契丹結盟,對大唐好處無窮,最起碼不用再承受來自草原的壓力。
兩位老臣互相對視一眼,很是動心,但他們看到李嗣源麵無表情的臉龐,頓時沉默了。
隨後,國書在群臣之間傳遞,所有人都被上麵的條文驚住了,就算是不懂其中門道的武將們也驚訝不已,腦海中隻剩下一個念頭:契丹人能有這麽好心?
此時,大臣們議論紛紛,清一色都是質疑,沒有人相信,契丹會這麽好心。
片刻之後,蘇銘掃視堂下群臣,朗聲道,“這份國書所提內容,諸位可有異議?”
李嗣源一語不發,孔賢文再度出來衝鋒,作為李嗣源在朝堂中的頭號打手,他必須得出聲。
“陛下,微臣想問一下張大人,這份國書確定是契丹國主所簽訂?他有沒有提其他的條件?”
“對,這份國書條件如此優越,根本不像是契丹人的作風,他們肯定有陰謀!”
“是啊,我不信契丹人能有這麽好心,”
······
這麽多年以來,契丹人多次南下威逼,朝臣們早已習慣了他們的兇狠作風,現在來這麽一手,很難不讓人懷疑。
站在群臣中的李存禮看到這一幕,麵上不禁露出了一個玩味的笑容,張子凡迴到洛陽並不意味著事情結束,反而才剛剛開始,撐不住這一波,再好的開頭又有什麽用。
就在群臣激憤的時候,殿上的太監發出一聲輕喝,“肅靜!”
很快,大臣們便安靜下來,等待張子凡的迴答。
張子凡微微一笑,沉聲道,“諸位應當不知道,當初微臣遊曆江湖的時候,曾於漠北雪山之地救過契丹國主,耶律阿保機,那時候他還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劉億。”
他環視四周,聲音拔高三度,“諸位,難道契丹國主的性命,還不如這一紙國書嗎?”
此話一出,眾人啞口無言,命隻有一條,更何況契丹國主的命更是金貴,要是按他這麽說,簽這份國書倒也沒什麽問題。
隻是也有一部分人不相信他的說辭,但他們並沒有站出來,而是等“聰明人”開口。
這時候,孔賢文站出來反駁,“張子凡,這隻是你的一麵之詞,誰知道你說的是不是真的?說不定你已經和契丹國主勾結,暗中出賣朝廷利益,救命之恩,我們難道要找契丹國主查證嗎?”
有昨天李嗣源發話給他背書,他今天就是擔當一個衝鋒手的角色。
“諸位,咱們可不要被他騙了。”
他一說,群臣才反應過來,紛紛指責張子凡空口白話,拿不出證據。
但是,他們不知道這件事的隱情,大殿之上,蘇銘饒有興趣的看著這一幕,他發現李嗣源的臉色也越來越凝重,顯然也知道其中的一些內情。
被群臣圍攻的張子凡沒有驚慌,臉上依舊掛著風輕雲淡的笑容,“其實,這件事陛下與晉王都知情,當初龍泉劍被毀,微臣與陛下不遠千裏奔赴漠北天山重鑄龍泉寶劍,此事在江湖上傳得沸沸揚揚。”
說到這,他看向李嗣源,問道,“不知這件事,晉王殿下可知?”
涉及到龍泉劍與龍泉寶藏,李嗣源當然有所關注,事實上,當初李星雲啟程去漠北修補龍泉劍的時候,他就得到消息,不僅是他,幻音坊、玄冥教同樣在關注此事。
畢竟,龍泉劍涉及到龍泉寶藏,得寶藏者得天下,李嗣源怎能不眼熱。
但他沒想到,當初李星雲他們偶然救下的人居然會是契丹國主耶律阿保機,早知道如此,他當初就該讓人出手,將其格殺。
一旦耶律阿保機死了,契丹立即四分五裂,晉國北方的威脅就不存在了。
可惜了啊!
然而,就當他剛準備否認此事的時候,卻看到龍椅之上的蘇銘嘴角掛著若有若無的冷笑,似乎一點都不擔心他否認這件事。
李嗣源現在還沒搞清楚耶律阿保機遞交這份國書是什麽意思,當他看到蘇銘的笑容,心裏又是咯噔一跳,到嘴的話又咽下去了。
“這件事,本王確實知道。”
此話一出,孔賢文就像是被扼住脖子的雞一樣,眼睛瞪得老大,嘴唇哆嗦著,什麽話都說不出來了。
他不明白,為什麽李嗣源要在這個時候背刺他,明明他們才是一夥的。
有晉王背書,朝臣們自然不會再在此事上做文章。
這時候,李嗣源又看到龍椅上蘇銘嘴角的笑容淡去,似是有些失望,但隔著冕旒,即便他運足目力也看不清,隻能憑借一些細微的表情去猜測他的心思。
在他眼裏,龍椅上的那個人絕非表麵看上去那麽簡單,能輕鬆拿捏李存禮,對付通文館的人又豈是易於之輩,一個女人的死居然讓他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原本那個傻乎乎的李星雲多好,破綻那麽多,隨便都可以拿捏,怎現在就變成了渾身是刺的刺蝟,根本下不了口。
察覺蘇銘的神色,李嗣源暗自慶幸,幸虧沒有中招。
李嗣源的話讓張子凡也有些驚訝,不知道他為何沒有否認,但這並不妨礙他壓下群臣的氣焰,“諸位,契丹國主簽這份國書,完全是看在陛下的麵子上才簽的,與你們沒有任何幹係,晉王殿下也承認這件事屬實,你們還有什麽話想說嗎?”
此刻,坐在龍椅上的蘇銘也很驚訝,他都做好了為張子凡站台的準備了,沒想到李嗣源居然承認此事,屬實令他意外。
不過,耶律阿保機跟他們的關係可以暴露,但他們結為兄弟的事卻不能道出,因為此事不合乎禮儀,會被朝臣詬病,甚至引起軒然大波。
就像是在漠北王庭的時候,耶律阿保機對這件事避而不談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