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誠樂了,“嘿,神仙都知道老朱窮。”


    呂珍無奈扶額,“老大,現在咱的東西也都姓朱。”


    張士誠臉上的笑容一僵,“閉上你的嘴。”


    讓他在享受享受在神仙口中威風八麵的感覺。


    【糧餉不夠怎麽辦?自然是增加賦稅。為了以後的好日子,隻能委屈百姓勒緊褲腰帶保證軍需。】


    【老朱是個實在人,他自己出身低,也知道百姓的難處,明朝剛建國的時候賦稅很低,打仗時多收過賦稅的地區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免,除了江浙一帶,所有地方的賦稅都稱得上是曆朝最低。】


    【為什麽要除了江浙一帶?不光因為江浙富庶,還因為那裏曾經是張士誠的地盤。老朱的確是個實在人,但是他也有仇必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老朱能記五十年。】


    張士誠打了個寒顫,搓搓胳膊上的雞皮疙瘩,縮縮脖子不敢說話。


    得,這個威風他不要了。


    老朱也真是的,不就是和他打了幾年仗嗎,折騰百姓幹什麽?


    【朱元璋的兵力被張士誠牽製住不少,同時和徐宋政權的摩擦也越來越大,隻這一年就在池州發生好幾次衝突。】


    【池州守將叫趙普勝,是徐壽輝的手下,巢湖水軍就是他和俞廷玉父子、廖永安兄弟一起發展起來的。】


    這個名字一出來,朱大帥身邊的人都豎起了耳朵。


    又是他,進城搶孩子的叛徒!


    沐青眼神飄忽,他隻能想起來他挨的那頓揍。


    【起義軍陷入低迷的時候,徐宋天完政權的都城都沒了,趙普勝等人退守巢湖結寨自保,被隔壁左君弼欺壓的活不下去,於是去抱老朱大腿帶上巢湖水軍投靠老朱去了。】


    【後來徐宋政權東山再起,趙普勝又發現巢湖水軍的將領深陷朱大帥的個人魅力不聽他的了,遂又投奔徐壽輝,然後一直占據池州沒怎麽動彈。】


    【趙普勝記恨巢湖水軍成了老朱家的水軍,朱元璋惱火趙普勝在池州連殺自己幾員大將,倆人本來在幾年前就結下了梁子,這下更是不死不休,不是今天我打下你一座城,就是你今天搶我兩座城,簡直就是一團漿糊。 】


    【也就老朱咬著牙死撐,換成旁人這麽腹背受敵,周邊還不知道藏著多少隱藏對手,十有八九都得玩完,偏偏他愣是撐了下來。】


    劉福通想了想神仙說的朱元璋的處境,點點頭很是讚同這個說法。


    這老朱也是夠倒黴的,要防備朝廷打官兵也就算了,周邊起義軍各個都和他有仇,這人緣怎麽能差成這樣?


    不像他,長江以北的起義軍他一家獨大,誰都別想給他找不痛快。


    老朱還是差點。


    【張士誠招降的本事太強,和他打仗不怕硬碰硬,就怕他派細作到自家陣營蠱惑人心,朱元璋因為將領臨陣倒戈吃了太多次虧,以前還能反思是不是自己哪兒做的不好,現在情況緊急不是找原因的時候,索性一改不殺降的原則,用鐵血手段來鎮壓部下。】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老朱這會兒也快打急眼了。】


    【湯和、吳良、耿炳文死守江東防線,胡大海鎮守婺州全權負責和東邊張士誠的作戰,朱元璋返迴應天把重心放在西邊的作戰上。】


    【趙普勝這人很難搞,正麵戰場上打不好打那就轉換策略。正好徐壽輝那邊陳友諒忌憚趙普勝功高,於是倆人心照不宣的聯手做了出戲把趙普勝給幹掉了。】


    【朱元璋沒了心頭大患,陳友諒除掉了徐壽輝的一大親信成功占據池州,雙方都很滿意,隻有被嘎掉的趙普勝想罵人。】


    【朱元璋的本意是挑起徐宋內鬥趁機攻破安慶,隻是陳友諒幹掉趙普勝後迅速吞並其部眾,池州換了守將不假,但是他還是打不下來。】


    【老朱這幾年夾在張士誠和陳友諒之間憋屈的不要不要的,於是開始拿元軍撒氣,東邊西邊都推不動,他推南邊總行了吧。朱大帥一通操作猛如虎,江浙行省的元軍盡數被他消滅,這口氣兒總算是出順了。】


    所有人:……


    能不能打得過起義軍不重要,打得過官兵就行。


    鐵鍋帝的臉色從開始到現在就沒好過,聽到這裏直接掀桌子,旁邊著急忙慌進宮的大臣一個個鵪鶉似的誰都不敢有動靜,生怕把皇帝的火氣吸引到自己身上。


    【陳友諒殺了倪文俊之後成為徐壽輝手下勢力最大的將領,徐壽輝對他不放心,他也不服氣徐壽輝,兩方較量徐壽輝落敗,於是徐壽輝就從手裏有點實權的皇帝變成了一點權力都沒有的傀儡。】


    【至正二十年,老陳攻下太平,殺太平守將花雲,以為應天唾手可得,於是直接殺掉徐壽輝在采石磯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他繼位當天史書上是這麽記載的,“會大風雨,群臣班沙岸稱賀,不能成禮。”登基當天就狂風大作,估計也是天意。】


    徐壽輝:???


    徐壽輝手下的將領:???


    陳九四他真敢幹啊!


    活該他遭天譴!


    【陳友諒接連兩次幹掉頂頭上司上位,稱帝之後手下還是以前的舊官,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服他,比如明玉珍,這老哥在徐壽輝時候直接自立,占據四川成為一個單獨的割據政權,單方麵斷了和前徐宋政權現陳漢政權的聯係,自稱隴蜀王,兩年後即皇帝位,國號大夏,年號天統,定都重慶。】


    【明玉珍拉攏不過來,陳友諒便去和張士誠商量東西夾擊應天,打完之後平分老朱的地盤。張士誠明麵上表示支持,實際卻是坐山觀虎鬥,不過沒關係,他不搗亂就行。】


    【陳友諒不擔心吞並不了朱元璋,原因很簡單,他的地盤比朱元璋、張士誠、方國珍等人加起來都大,還占據重鎮武昌,他的兵比朱元璋多十倍,朱元璋又是腹背受敵,能打得過他才怪。】


    【此戰優勢在我,於是乎,老陳帶著他的戰艦大軍信心滿滿的出發了。】


    【陳友諒來勢洶洶,應天府上下人心惶惶,朱元璋連忙召集將領商量對策,《明史》是這麽記載的:獻計者或謀以城降,或以鍾山有王氣,欲奔據之,或言決死一戰,戰不勝,走未晚也。】


    【在江南一帶打仗,水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巢湖水軍這時候還沒變成威震世界的大明第一水師,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要打起來老朱幾乎沒有贏的可能,所以陳友諒說優勢在他是真的優勢在他,不是在開玩笑。】


    【老朱手底下的將領被陳友諒這陣勢給嚇住了,要麽說直接投降要麽說先打一仗再投降,總之也是沒想過贏的可能。】


    【大家七嘴八舌說著滑跪的姿勢,在場隻有一個人沉默不語,正是劉基劉伯溫。】


    【老朱一看這人不說話,知道他肯定有別的想法,於是拉著人去裏間單獨問話。說實話,他辛辛苦苦打了那麽多年,直接讓他投降他實在有點接受不了。】


    【劉伯溫這時候剛到老朱麾下不到半年,上來就遇見這種大事兒他也不好和其他將領對著幹,倆人私底下說就沒這個顧慮了,於是說陳友諒雖然強,但是他這人人品不行,兩次殺死頂頭上司,性情多疑部眾離心,現在還能加上個驕傲自大的毛病,此戰未必一定會失敗。】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也知道,老朱讓康茂才寫信誘敵深入,按理說以陳友諒的多疑應該不會相信,但是驕兵必敗,陳友諒猶如赤壁之戰的曹操附體,他信了。】


    【龍灣之戰陳友諒大敗,水師死傷慘重,老陳下了戰艦乘坐小船才逃出生天。馮勝率軍乘勝追擊,殺的陳友諒狼狽逃迴江州,先前打下來的太平等地盡數被朱元璋奪迴,甚至一路打到了安慶。】


    【雖說沒過多久安慶就被陳友諒的大將張定邊奪迴去了,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陳友諒在龍灣吃了多大的虧。】


    馮國用皺起眉頭,“不對,不是這麽打的。”


    雖然神仙說的跌宕起伏,但是從開講到現在哪哪兒都不對勁,而且是越來越不對勁。


    沐青托著臉提醒,“叔,爹已經見過那麽多次神仙顯靈,咱們這兒和神仙說的肯定不一樣啊。”


    馮國用若有所思的點點頭,“有道理。”


    朱元璋這邊緊張中帶著快活的氣息,陳友諒那裏就不快活了。


    這神仙故意和他過不去,先大喇喇的說他弑君自立,又說他被朱元璋打的落荒而逃,他有那麽沒本事嗎?


    【龍灣之戰可以說是朱元璋和陳友諒之間的戰略轉折點,在此之前,陳友諒兵多將廣占盡上風,在此之後,他的地盤則一步步被朱元璋蠶食。】


    【陳友諒先殺倪文俊再殺徐壽輝,殺倪文俊的時候倪文俊先欲對徐壽輝取而代之,所以他占據道德高峰,殺徐壽輝卻沒有理由給他辯解。】


    【他能用強硬的手段暫時鎮壓,卻管不了人家心裏想什麽,龍灣之戰大敗而歸,他手下那些徐宋政權的將領接連反叛,甚至還有隔著大老遠投降朱元璋的。】


    【至正二十一年八月,安慶被張定邊奪迴去不久,朱元璋親自率軍大破陳友諒水軍長驅直入抵達江州。陳友諒連夜攜妻帶子逃往武昌,其部將吳宏以饒州降,王溥以建昌降,胡廷瑞以龍興降。】


    陳友諒咬牙切齒,記住這幾個名字準備秋後算賬。


    等會兒,這幾個狗東西好像早就降了。


    神仙怎麽不早點說?!


    【眼看著朱元璋從實力不如自己變成超過自己,自己的地盤被搶走的也越來越多,陳友諒都快氣炸了,但是他忙著鎮壓手底下的叛亂,一時半會兒騰不出手教訓老朱,於是一邊平叛一邊重新造船,隻待時機到來好打個翻身仗。】


    【陳友諒要的機會很快到來,北邊劉福通組織的北伐以失敗告終,老劉帶著小明王韓林兒倉促逃到安豐,張士誠看了好幾年的大戲終於再次出手,硬碰硬的不好打,趁他病要他命總能打過。】


    【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派部將呂珍率領大軍進攻安豐,此時劉福通虎落平陽還沒有從北伐失敗中恢複過來,手裏兵馬所剩無幾,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幾乎已是必死的境地。】


    劉福通驚怒不已,“什麽?北伐失敗了?”


    他北伐的幾路大軍已經火燒上都,眼看著高麗都要打下來了,為什麽會失敗?


    誰在背後拖他後腿?


    【朱元璋名義上是韓宋朝廷封的吳國公,他奉龍鳳正朔,小明王被圍城他該去救,但是他打仗理政從來沒有接受過韓宋朝廷的幫助,兩邊的關係其實並不算深,況且他自己都四麵受敵,隻要他一走,陳友諒立刻就會趁虛而入,最大的可能是沒能解安豐之圍還把自己搭進去。身邊所有人都勸他不要去,因為即便他不去救於道義上也沒人能說什麽,但是他還是去了。】


    劉福通深吸兩口氣平複心情,放下刀喃喃自語,“看不出來朱元璋還那麽有情有義,行吧,以後打他打輕點。”


    把打朱元璋的力氣分出去打張士誠,沒毛病。


    平時總聽人說張士誠是個厚道人,嗬,厚道到趁他病要他命的厚道人,他可真是太“厚道”了。


    張士誠步了方國珍的後塵,慌的茶杯都打碎了好幾個,“神仙爺爺誒,您口下留情。”


    【呂珍是張士誠麾下第一猛將,想從他手上救人不容易,朱元璋率領徐達、常遇春等人調集兵馬去支援劉福通,果不其然,他前腳剛走,陳友諒後腳就陳友諒率大軍六十萬進攻洪都。】


    【老陳這迴誓要血洗前恥,可謂是精銳盡發,船上帶著百官的家屬,破釜沉舟不破應天終不還。】


    【洪都,也就是南昌,襟三江而帶五湖的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抵擋陳友諒進攻的重要屏障,此時鎮守洪都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和麾下大將鄧愈。】


    【洪都之戰,或者說洪都守衛戰,就是後世某電視劇安到藍玉身上的那場大戰。】


    朱文正眼睛一亮,“這我知道,神仙以前叫我‘洪都戰神’。”


    他以為是打洪都打出來的戰神之名,沒想到是守洪都守出來的。


    沒關係,隻要是戰神就行,怎麽來的不重要。


    還有就是,他打的仗和藍玉有什麽關係?怎麽還搶他功勞呢?


    【陳友諒號稱六十萬人,他的數百艘樓船在那個時代就是航空母艦一樣的存在,誰見了都怵得慌。】


    【洪都守軍一共不到兩萬人,偏偏城門又多,士兵要分散駐守八個正門和多個水門,平均下來一個城門連一千人都分不到。更令人絕望的是,朱元璋的主力兵馬去解安豐之圍一時半會兒過不來,短時間內沒有援兵,守城隻能靠他們自己。】


    朱文正打了個哆嗦,“這我守得住嗎?”


    朱元璋心裏也打鼓,“兩萬人扛六十萬,文正守得住嗎?”


    聽到這裏的人都打起精神,他們不覺得兩萬人能扛六十萬,但是聽神仙這意思好像還守住了,他怎麽守的?


    陳友諒六十萬大軍打不下不到兩萬人駐守的洪都,他幹什麽吃的?


    【所有人都覺得陳友諒拿下洪都就是輕而易舉,朱文正平時吊兒郎當沒什麽出彩的表現,就算有鄧愈在估計也沒啥用,然而他的幾十萬大軍進攻了近三個月也沒能拿下洪都。】


    【朱文正和鄧愈都是奇才,城外幾十萬大軍蜂擁進攻,朱文正身先士卒親自到城牆上指揮,用血肉之軀抵擋陳友諒的輪番進攻。】


    【陳友諒這邊把城牆打破,鄧愈手下的火器兵就上去火力碾壓,朱文正趁機趕緊修補城牆,火器兵下去補充彈藥,陳友諒的兵繼續攻城,之前被攻破的城牆已經修好了,簡直是卡bug來了。朱文正和鄧愈的配合無懈可擊,甚至逮住機會還能派小支部隊衝出去殺一波再跑迴來。】


    【城裏的守軍殊死抵抗,發動全程百姓前麵打仗後麵修城牆,攻守雙方都踩著屍體作戰。朱文正死都不肯讓陳友諒進,陳友諒傾巢而出沒想到第一戰就是這麽個硬骨頭,隻能咬著牙繼續打,這一打就是八十五天。】


    【最後朱元璋率領二十萬援軍趕到,陳友諒主動撤圍,雙方都帶來了所有的兵力,準備在鄱陽湖決一死戰。】


    【洪都守衛戰的勝利對朱元璋而言極其重要,可以說改變了整個元末明初的局勢,若是洪都沒有守住,之後的鄱陽湖水戰可能連打起來的機會都沒有。】


    【這場雙方兵力極其懸殊的守衛戰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跡,同時也造就了朱文正的人生巔峰,甚至將他推上了神壇。要不是他一時想不開要背棄朱元璋追隨張士誠,怎麽看怎麽前途無量,可惜了。】


    朱元璋:……


    朱文正:……


    朱文正整個人都不好了,“什麽?我不是當戰神去了嗎?這裏有張士誠什麽事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給朱元璋當義子的那些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醉酒花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醉酒花間並收藏給朱元璋當義子的那些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