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大與郭子興交好,而孫德崖等人則拉攏趙均用。沒錯,就是那個此處省略一萬字髒話的趙均用。】


    【地方自己組織兵馬鎮壓叛亂的效率比朝廷派兵快的多,雖然此舉後患無窮,但是至少眼前的問題解決了。各地大大小小的起義很快被鎮壓,沒被全殲也不敢繼續出頭,濠州城的五位大帥也隨大流關起門開始內鬥。】


    【在孫德崖的鼓動挑撥下,趙均用大庭廣眾之下綁了郭子興胖揍一頓險些揍死,朱元璋費盡周折救迴郭子興,卻也更覺得這濠州城不能待,簡單點說就是:豎子不足與謀。】


    【老朱不造反便罷一造反就要幹到最好,濠州城內爭權奪利讓他們爭去,他迴老家招兵買馬,於是招了七百多人迴濠州,郭子興一高興直接提拔他做鎮撫。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歲。】


    【這年冬天,彭大的兒子彭早住自稱魯淮王,趙均用自稱永義王,倆人反客為主,郭子興等仍是元帥。】


    【這夥人名號一個比一個響亮,但是沒什麽用,畢竟濠州城就那麽大,他們爭來爭去也就隻有這一座城。】


    【老朱又覺得不行,留在濠州城純屬浪費生命,他還是自己出去單打獨鬥吧,於是從招募的新兵中挑了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離開濠州南略定遠,這二十四人就是後來的淮西二十四將。】


    各地軍營裏,被點到的二十四將與有榮焉。


    【事實證明,出來單幹是個明智的選擇。老朱打下定遠之後又南下滁州,在攻打滁州的途中,定遠名人李善長求見。李善長和朱元璋一見如故,李善長以漢高祖劉邦為例勸說朱元璋:隻要效法劉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認為很有道理,於是留李善長做了幕府書記,並囑咐李善長好好協調將領間的關係,共創大業。】


    【李善長,大明開國第一功臣,不管將來是什麽情況,至少當時絕對是一條心。】


    朱元璋:???


    咋?老李最後還叛變了?


    連老李都能叛變?


    老朱震驚,李善長更是腦門上的冷汗都下來了。


    神仙上次提到胡惟庸、楊憲等人大帥就很不高興,要不是那些人的確有本事,他們又正是用人之際,隻怕那些人一個都留不住。


    就算現在留下了,大帥心裏的刺兒卻沒丟,那可一直防備著呢。


    怎麽,這防備終於輪到他身上了嗎?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親侄兒朱文正、姐夫李貞帶著外甥保兒、也就是名將李文忠前來投靠,當時還有定遠孤兒沐英,朱元璋就將這三個孩子收作養子,改姓朱。】


    【沐王爺獨鎮滇南十年,大興屯田勸課農桑,禮賢興學安定邊疆。史稱其“手定雲南之經營,未十年百務具舉”。他死後,沐氏子孫世代鎮守雲南,以此來報答朱元璋的收養之恩。雲南沐王府與明朝相始終,放到所有朝代都是非常難得的。】


    【老朱這養孩子的本事是真牛,隻這三個義子就出了三個戰神,還有後邊那二十多個驍勇善戰的義子,二十多個驍勇善戰的親生兒子,要麽說運氣也是實力的一種呢。】


    隻有三個?


    朱文正、朱文忠、沐英都有些傻眼。


    他們當時明明是兄弟四個,怎麽到神仙這裏隻剩下三個?他們小老弟呢?


    得虧他們現在不在一起,要是在一起兩個大的怎麽說也得拎著沐英問問他們小老弟哪兒去了。


    沐英很懵,他們離家逃難時他弟分明寸步不離的跟著,怎麽到神仙口中就不見蹤影了?


    老爹□□還不一塊收養嗎?


    馬夫人也很懵,“重八,咱家文青呢?”


    老朱摸摸腦袋,“是啊,咱家文青呢?”


    ……


    隔壁大馮家,沐青頂著來自馮國用的疑惑目光,眨眨眼睛反問道,“叔,我呢?”


    馮國用:……


    我哪兒知道啊?


    第91章


    朱大帥當年連侄子帶外甥再加沐家兄弟倆一共收了四個義子, 這才四個,還不到一手之數,他們肯定不會弄錯。


    他們不會錯, 可是神仙也不會有錯, 這到底是怎麽迴事?


    會在意老朱當年收了幾個義子的都是他身邊的人, 大家都見多識廣,以前多多少少都見識過神跡,一琢磨就琢磨出問題可能出在哪兒。


    神仙說的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他們這邊還沒到那時候,兩邊雖然很像,但是細節上略有不同。


    不對,以前是略有不同, 自從神仙開始透露天機, 兩邊是越來越不同。


    隻看現在的情況就知道, 待會兒神仙說到這裏肯定和他們完全不一樣。


    也就是說, 神仙那邊的大帥當時隻收了三個義子。


    他們家大帥遇見落難的兄弟倆不可能隻收一個,就算他想,馬夫人也絕對不會同意。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諸多義子中夫妻倆最疼的就是他們文青小公子,別的義子都在軍中任職,隻有文青小公子到了年紀也一直留在應天府,連教導的先生都和親兒子一模一樣。


    當然, 這也有其他義子的年紀不適合關在房間裏讀書,文青小公子年紀最小的緣故,但是由此可見小公子在大帥夫妻倆心裏的地位。


    他們小公子模樣學問樣樣不差, 就算被收養之前是個逃難的乞兒又能怎樣, 兄弟幾個都是逃難過來的,還能因為這個理由對他不管不問?


    問題沒出在他們這裏, 那就是神仙那邊有問題。


    定是那邊的沐英沒護住弟弟,讓他可憐的弟弟夭折在了逃難的路上。


    所有人都這麽想,包括沐英自己。


    要不是他現在遠在江西迴不去,恐怕能當場抱著他弟大哭。


    沐青也知道這次他哥委屈大發了,好生生天上就掉下來一口黑鍋,偏偏他這個當事人還解釋不得。


    真是的,關注什麽義子啊,後麵那二十多個親兒子才是正經,都不問問他們家朱老爹啥時候有那麽多親兒子嗎?


    確實沒人在意這個。


    隻要身體沒問題,哪個皇帝不是子女成群,二十幾個算什麽?


    而且剛才神仙說了,他們朱大帥的一家三口就是媳婦和朱標小公子,看現在的情況也能看出將來的繼承人非朱標小公子莫屬,其他別說二十幾個,就是兩百多個也沒什麽。


    馮國用搖搖頭,“迴頭得好好說說你哥,怎麽能把你弄丟了呢?”


    沐青心虛的不敢說話,隻能在心裏給倒黴哥哥賠禮道歉。


    說實話,他真沒想到這些人關注的重點都不在點兒上。


    【趙均用到哪兒都想當老大,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興終於扛不住擠兌離開濠州到到滁州。這是他媳婦的義父,又對他有知遇之恩,雖說時不時犯糊塗,但是老上司來了他也不好晾著不管,於是立即交出兵權讓郭子興在濠州繼續當老大。】


    【郭子興非常高興,看到軍紀嚴明的大軍更是喜不自勝,濠州有什麽好的,有這些兵馬在,那邊所有人加起來都比不過他。】


    【之後朱元璋攻克和州,郭子興立刻任命他為總兵官鎮守和州,也就是說,從這往後他有獨自帶兵的權利,不用幹什麽事情都向郭大帥匯報。】


    【朱公子治軍嚴明,所到之處不殺不搶,百姓也不是傻子,他們有眼睛能看出好壞,於是周邊的小勢力紛紛過來投奔。】


    【這一年郭子興病逝,義軍群龍無首,問題又來了。】


    【郭子興去世,按理說權力應該交給他兒子郭天敘,讓郭天敘來子承父業。但是他們的家業不是郭子興打下來的,基本上都是朱元璋的功勞,郭子興對朱元璋有知遇之恩,郭天敘卻沒有,所以郭子興一死,朱元璋拿迴屬於他的權力也是理所應當。】


    【郭子興活著,他的資曆能夠壓住所有人,郭子興不在,他手下的舊部有支持郭天敘的有支持朱元璋的,而朱元璋招攬的親信將領則是清一色的支持朱元璋。】


    【如此一來,軍中就開始分裂。】


    【他們的造反大業才剛剛開始,不是能鬧分裂的時候,大家一條心能抗住朝廷的圍剿順便攻城略地,要是從此分道揚鑣,最大的可能是被官兵分而擊之挨個消滅。】


    【朱公子是個聰明人,不可能在這個時候和郭天敘撕破臉皮,但是讓他把所有的權力都交給郭天敘他也做不到。原因無他,郭天敘打仗不太行,讓他指揮作戰遲早得被朝廷滅了。】


    這個評價和郭天敘打過交道的都覺得沒毛病。


    要是尋常爭家產也就算了,主要他們在造反,稍有不慎小命就沒了,他們肯定更偏向跟著會打仗的老大,而不是讓一個隻會嘴上說的好聽的家夥瞎指揮。


    【就在這個時候,北邊的韓宋政權朝他們拋來了橄欖枝。】


    【韓林兒複宋稱帝,丞相杜遵道得知郭子興去世,特意派人過來表示天下起義軍都是一家人,有什麽難事不要見外直接說,他們能幫肯定幫。】


    【背靠大樹好乘涼,大家夥兒一合計都覺得找個大腿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選擇,於是立刻將難題交給大宋皇帝韓林兒。當然,當時當家做主的是丞相杜遵道。】


    劉福通大馬金刀坐在主位,手裏的刀磨的鋥亮,“嗬。”


    當初起事的是三個人,他和杜遵道以韓山童為首,不料剛剛起事韓山童就被官兵所殺,隻剩下他們倆帶著年少不更事的韓林兒繼續奮鬥。


    他們倆一文一武不假,憑什麽杜遵道一個人大權獨攬?


    【韓山童雖死,但是杜遵道和劉福通還活著,他們倆扶持韓山童的兒子反元複宋,大義方麵誰都挑不出毛病。】


    【於是乎,杜遵道以韓林兒的名義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都元帥是軍中之主,右副元帥的地位比左副元帥高。雖然滁州和州的軍隊多是朱元璋招募收編的,而且他比郭天敘和張天佑兩個人加起來都能幹,但是一把手二把手他都沒夠著,隻堪堪拿了個三把手的位置。】


    【老杜這麽幹不是毫無緣由,淮西紅巾軍不是他們帶出來的親信,直接用朱元璋為一把手,朱元璋和他手下人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如此便容易不受控製。而提拔郭天敘就不一樣了,郭天敘和張天佑倆人加起來都不是朱元璋的對手,想坐穩一把手的位置隻能仰仗韓宋朝廷,如此一來他們就能把淮西紅巾軍牢牢控製在手中。】


    【道理都擺在明麵上,朱元璋知道杜遵道為什麽這麽幹,但是他隻能接受。老杜不是傻子,要插手淮西紅巾軍的事情肯定會提拔郭天敘打壓他,如果他處在老杜的位子上他也會這麽幹。】


    【杜遵道的權謀手段比劉福通要高明的多,也能統籌兼顧謀劃全局,如果北伐的時候他還活著,並且一直坐鎮中樞,沒準曆史就改寫了,可惜老劉那一錘子給的實在不講情麵,於是後麵也就沒有如果了。】


    劉福通:???


    什麽情況,怎麽曆史就得改寫了?


    難不成後邊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不是他是因為他一錘子幹掉了杜遵道?這和杜遵道有什麽關係?


    他想成事還非得有杜遵道輔佐才行?


    朱元璋笑了一聲,“神仙這是說劉福通沒腦子。”


    當個大將可以,讓他統籌全局就露怯了。


    如果杜遵道和劉福通關係融洽,北伐的幾路大軍不會亂成那樣。


    可惜杜遵道得勢之後不知收斂,劉福通也不是好脾氣的人,他們倆上麵有人調解著也就算了,一旦沒人調解,那就隻能剩下一個人。


    【朱公子成了淮西紅巾軍名義上的三把手,不過實際上主帥還是他,誰讓將領是他招攬的士兵是他訓練的呢。】


    【這時候高郵之戰已經結束了,脫脫被流放,朝廷百萬大軍土崩瓦解,各地起義軍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看時機合適紛紛開始四處活動。】


    【元廷鎮壓失敗轉換策略開始招安,劉福通、張士誠、郭子興、朱元璋、甚至趙均用等一大批起義軍首領都收到了招安令,可惜這時候已經沒有人把朝廷放在眼裏了。】


    【朝廷集結百萬大軍都拿不下一個張士誠,他們還能幹啥?】


    【朝廷的招安令發了一張又一張,可惜沒人搭理他們,鍋哥的招安在他們眼裏就是廢紙一張,起義軍首領們該幹什麽繼續幹什麽,大家都在搶地盤,誰都沒空去搭理朝廷。】


    鐵鍋帝:你們禮貌嗎?


    大元還沒滅呢!


    皇帝聽的臉色鐵青,不管現在是傍晚直接傳令親信大臣進宮,還有宮裏的大和尚老道士全都到跟前候著。


    什麽神仙顯靈,分明是妖孽作祟!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平時一個個神神叨叨看著像模像樣,怎麽這時候全都沒動靜了?


    玄學人士們: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給朱元璋當義子的那些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醉酒花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醉酒花間並收藏給朱元璋當義子的那些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