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給朱元璋當義子的那些年 作者:醉酒花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納哈出隻當什麽都沒聽見。
【蒙古部落最開始是沒有戶籍的,直到成吉思汗將全蒙古的百姓劃分為九十五個千戶,任命功臣貴戚為千戶那顏進行管理,千戶下轄百戶和十戶,這個“千戶製度”就是蒙古戶籍製度的開端。】
【蒙古滅金之後,窩闊台采納耶律楚材的建議擴戶中原。這次的戶口普查初步劃分了諸色戶計,建立了對當時而言比較全麵的戶籍簿冊,是蒙古戶籍製度建立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史稱“乙未籍戶”或“乙未料民”。】
【之後又經過蒙哥汗、元世祖忽必烈的好幾次大規模統計戶籍,這才形成蒙元時期的戶籍體係。蒙元的戶籍製度,很大特點就是諸色戶計。】
【所謂諸色戶計,就是將從事不同職業的人戶在戶籍上區別開來。色,意為種類;計,意為統計。人戶一經籍定為某種戶計後便隻能世代相承,不得擅自改籍,不得逃亡、遷徙和影占。即便兄弟析居,驅奴為良,也要依從原籍。】
【簡單點來說就是,你是軍戶,那麽你的兒子、你的孫子、你的孫子的孫子都得是軍戶,直到你家全死絕了,遇到有仗要打的情況下也得從大家族裏出一個人去打仗,除非家族也死絕了。】
【元朝的戶籍製度極其複雜,先不說色目人和漢人,隻說蒙古人。蒙古百姓大部分被編入軍戶之中,而除了這些被編入軍戶的百姓,還有沒有戶籍的人。】
【如果你是貴族的奴隸,那麽你就是驅口。如果你是由奴隸被放生而變成的半自由人,那麽你就是投下戶。這兩種身份在蒙古貴族的眼裏,估計連牲口都不如。】
在場的聽眾們聽到這裏都深有同感,蒙古那邊隻有奴隸不如牲口,中原這邊是所有人都不如牲口。
天音這裏說的不好,蒙古人哪兒有他們慘。
光幕裏的主講人還不知道自己又雙被吐槽,絲毫不受影響的繼續往下講。
【驅口的意思是“被俘獲驅使之人”,也就是戰爭中被俘強逼為奴、供人驅使的人。蒙古滅金過程中掠奪大量女真貴族與平民,這些人在蒙古人那裏全部都是驅口。據記載,窩闊台滅金之後統計出來的驅口數量幾乎占到了原金統治區殘存人口的一半。】
【然後我們再來說說投下戶是什麽戶。元代文獻中提到過的“皇帝民戶”、“大數目戶”、“大官數目戶”這些戶說的都是有正經戶籍的百姓,而“投下戶”、“位下戶”這些說的就是投下戶計。從名字中也能看出來後者的地位遠不如前者,投下戶是附屬在貴族名下的人口,和貴族的私產幾乎沒有區別。】
【投下戶大致可分為三類,草原兀魯思封戶、五戶絲食邑戶、投下私屬戶。】
【草原兀魯思封戶指的是成吉思汗時期分封給諸子諸弟的封戶。這些人擁有自己的私產,和普通蒙古百姓相比,他們不光要承擔兵役、站役等“差發身役”,給朝廷交稅,還要給他們跟隨的貴族繳納賦稅。】
【五戶絲食邑戶是指窩闊台丙申分封及憲宗、世祖、成宗、仁宗、泰定諸朝在中原漢地一帶進行分封的戶口。五戶絲食邑戶也要承擔徭役和賦稅,他們的賦役大體上分投下賦和國賦兩種,其實從名字中可以看出來一點,他們的投下賦是五戶二斤的絲料,交給他們附屬的貴族,國賦則是二戶絲和稅糧、包銀等別的亂七八糟的稅,這個交給朝廷。】
【投下私屬戶指的是諸王投下的通過擄獲、分封、招收、影占等手段占有的人戶,和驅口的來源相似,而且很多都不合法。當時的法律是什麽樣大家很清楚,在當時都不合法,可想而知有多喪心病狂。】
【驅口和投下戶要服役要交稅,交的還不隻是一層的稅,天天起的雞早睡的比狗晚,忙忙碌碌一年到頭賺的錢還不夠交稅的,用腳丫子想都知道他們的日子過的有多艱難。】
【驅口和投下戶不如牲畜,不代表有自由身的蒙古百姓就過的好。】
【元代戶籍諸色戶計,有戶籍的百姓被分為各種戶,比如軍戶、匠戶、站戶、屯田戶等等,據說一共有八十多種,分的非常細致。】
【蒙古百姓大多被分為軍戶,我們就來說說這個軍戶是什麽樣的戶。】
【那時候的打仗和現在的打仗不一樣,現在打仗國家準備物資,吃穿用度完全不用擔心,武器裝備國家爸爸給你準備齊全,萬一在戰場上出事,家裏人也會被很好的照顧。】
【蒙元時期的兵製其實類似於北魏隋唐代的府兵製度,很有遊牧民族的特色,士兵需要自備兵器、盔甲、馬匹去打仗,但是他們和唐代還不太一樣,唐代和府兵製有均田製來配合,唐兵有朝廷分配的土地田產來維持生活,蒙古兵卻是什麽都沒有。】
【《木蘭辭》中寫“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寫的是北魏府兵製,但是也能放在這裏來理解一下蒙古兵出征之前要做哪些準備。】
【媳婦孩子沒人照顧怎麽辦?家裏沒錢買馬怎麽辦?沒盤纏去打仗怎麽辦?沒有盔甲兵器怎麽辦?蒙古貴族可不會管那麽多,他們隻會催著軍戶賣房賣地賣兒賣女來湊錢,要是誤了服役的時間,等著他們的隻有一死。】
【所以蒙古兵打仗搶奪戰利品的情況非常嚴重,他們所到之處即便是普通老百姓也逃不過他們的劫掠,說是蝗蟲過境也不為過,這都是有原因的。】
【那些蒙古士兵打仗不為別的,就是為了搶奪戰利品來抵上之前買馬買武器盔甲的錢,更有甚者是為了贖迴他們的妻子兒女,這種情況下不搶也得搶。至於被他們劫掠的中原百姓會不會家破人亡,那不是他們要操心的事情,他們隻想保住他們自己的安穩生活。】
馮國用冷哼一聲,“果然是蠻夷。”
納哈出怒目而視。
馮國用毫不客氣的瞪迴去,“難道神仙說的不對?”
納哈出又憋屈的移開視線。
神明說的沒有錯,事實的確是這樣。
可他們蒙古人一直以來都是這樣,難道還錯了嗎?
【在蒙古人四處征伐的時候,這種製度有被他們征服之地的戰利品撐著,士兵們的生活還能得到保障。但是戰利品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打仗的機會少了,沒有戰利品來當軍餉,士兵們還能憑空變出來戰利品不成?當然不能,所以大量蒙古士兵因為服兵役而傾家蕩產。】
【元朝建立之後,很多蒙古人遷到山東、河南等地生活,但是就算你已經在山東、河南定居,放棄祖宗傳下來的放牧生活改行去種地,朝廷的命令下來你也必須自費去打仗。】
【打勝仗有戰利品,打敗仗或者打了勝仗卻沒有搶到戰利品,那就隻能舉家淪為驅口,為了活命給貴族當奴隸,一下子從一等民變成社會最底層,豈是一個“慘”字了得。】
第32章
納哈出仰頭盯著幽光閃爍的光幕, 想在朱元璋麵前辯駁幾句他們蒙古百姓過的沒那麽不堪,張了張嘴卻一個字都沒有說出來。
神明說的沒有錯,蒙古百姓的日子過的的確不太好, 但那也是他們蒙古人自己的事, 眼前這幾個漢人跟著瞎操什麽心?
朱元璋麵沉如水, “納哈出,你真的覺得百姓全死光了對朝廷來說是好事兒?”
納哈出咬緊牙關,理智告訴他百姓過的苦就是朝廷沒本事,但是身為蒙古人,讓他在漢人麵前承認蒙古人不行絕對不可能。
蒙古人怎麽了,蒙古人中也有能治理天下的能人。
剛剛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有著強烈的自尊心,該懂的道理他都懂, 但是自尊心不允許他認錯。
說的跟漢人治理江山就能讓百姓過的多好一樣, 要是漢人當皇帝能讓天底下所有人都吃飽穿暖, 中原王朝也不會一個接一個。
朱元璋聽不到迴應也不著急, 抿了口茶水繼續聽。
蒙古人中數量最多的是軍戶,漢人中數量最多的是民戶,朝廷的苛捐雜稅還有繁重徭役大部分都分攤到民戶身上,不管是什麽戶日子都過的苦不堪言。
【元朝的職業劃分足有七八十種,占總戶數最多的是民戶,這是大元最基本的一種戶計, 承擔賦稅徭役的主要就是他們。】
【朝廷為了更好的橫征暴斂,還特意將南北民戶分開管理,北方民戶細分出許多別的戶名, 通過設立不同的戶別來征收不同數目的“科差”“稅糧”還有各種雜稅, 而南方的民戶則是根據地畝納兩稅和雜稅、雜泛差役等。總之就是南北各有各的苦,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軍戶不需要承擔民戶要繳納的各種賦稅, 但是他們除了自費服軍役,還要繳納軍需費用,隻交錢也就算了,還要隨時處在死亡的邊緣,因此當時很多蒙古百姓寧願當民戶都不願意被劃分到軍戶之中。】
【元代的一等公民蒙古百姓過的那麽慘,是不是二等公民色目人會好一點?答案是不會,完!全!不!會!】
【掌權的蒙古權貴們沒有做到一視同仁,但是他們做到了除了他們以外眾生平等,別管什麽出身,隻要不是權貴就隻會越過越慘。】
【蒙古百姓大多被分為軍戶,色目百姓則大多被分為站戶,站戶就是需要在驛站服役的百姓。蒙元帝國的驛站製度乃是中國古代之最,都說驛站是元朝政府的神經與血液網絡,對統治者維持統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重要吧?都是站戶的血肉換來的。】
【如果你是一個站戶,那麽輪到你服役的時候,你就得自備幹糧去維持朝廷驛站的運轉。如果是漢地的驛站還好,如果不幸分到了廣袤無垠的大西北,那完了,可以提前把全家人的棺材都準備好,省得到時候連棺材本都保不住。】
朱文正聽到這裏心裏直冒涼氣兒,“這麽慘的嗎?”
沐英小聲嘟囔,“哥,人家還能提前準備棺材本,咱們死了連棺材都沒有。”
他們逃難的時候什麽情況沒見過,吃草根吃樹皮吃觀音土甚至吃屍體,死了之後別說有棺材入土為安了,要麽被野狗分屍要麽被活著的人分食,連骨頭架子都湊不齊,就這還奢望棺材呢?
朱文正搓搓胳膊,“也是。”
【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過於漢、唐。眾所周知,蒙元帝國的疆域極其廣闊,但是當時的人口數量還沒有破億,中原以外的大多數地方都地廣人稀。】
【站戶要是不幸被分在漢地以外的地方服役,下場要麽是全家死絕,要麽是把全家都賣給權貴當驅口,因為驛站負責管理馬匹。】
【中原地帶的驛站間隔二三十裏,中原以外的地方沒那麽多人,就拿甘肅來說,偌大的地方隻有三萬多人,所以那兒的驛站動輒間隔上百裏,也因為距離遠,驛站的馬匹死亡率很高。】
【朝廷可不管驛站的馬是怎麽死的,他們隻要求驛站有足夠的馬,一旦馬匹數量減少就治站戶的罪,所以服役的站戶隻能自掏腰包買馬把空缺給補上。】
【古代的馬匹是珍貴的交通工具,價格很是昂貴,一匹兩匹還能勒緊褲腰帶湊一湊,隔三差五就死一匹馬,再有錢也經不起這麽霍霍。於是乎,服役的站戶為了有錢買馬補上空缺,隻能賣身給權貴。】
【服役服的越久銀錢虧的越多,宇宙的盡頭是驅口,為了活下去,當時有大量的驅口逃往南邊,他們都覺得去南邊當黑戶也比在老家當牛馬強。】
朱文正撓撓頭,“爹,咱家這邊有很多北邊逃過來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嗎?”
朱元璋似笑非笑的瞥了納哈出一眼,“當然,畢竟那些蒙古百姓在草原上活不下去,逃到南邊來沒準兒過的比留在老家更好。”
納哈出冷哼一聲,“來南邊過的有多好?還不是朝不保夕?”
朱元璋嗤笑,“百姓朝不保夕是誰的錯?”
納哈出憋屈的閉嘴。
李善長假裝沒看到納哈出的表情,很是淡定的給朱文正和沐英講過去的事,“蒙古人和色目人南下逃難不是近些年才有的事情,早在百年前就有大量蒙古驅口和色目驅口逃到金國和大宋,金國和大宋甚至還有好幾支由蒙古人和色目人組成的軍隊幫他們抵禦蒙古人的入侵。”
朱文正和沐英聽一臉震驚,“還有這種事兒?”
馮國用笑道,“史書上寫的清清楚楚,那些都是不堪蒙古權貴壓迫才逃到南方的驅口,這一點做不得假。”
納哈出忍了又忍,最終還是忍無可忍,“《宋史》是脫脫丞相讓人編的,你們從哪兒看的史書?”
馮國用和李善長看傻子一樣看著他,“誰告訴你天底下隻有脫脫編的那一部《宋史》?”
納哈出一個人說不過他們倆,隻能窩著火氣繼續憋屈。
他們現場談到宋朝的蒙古人色目人軍隊,光幕也沒漏了宋金時期的史料。
【說出來大家可能不信,蒙古帝國南下征戰的時候,金國和南宋都有好幾支由蒙古人和色目人組成的軍隊,那些都是逃到南邊來的驅口。】
【那些逃難到南方的蒙古人色目人對欺壓他們的蒙古權貴恨之入骨,天天做夢都想反殺。和他們一起作戰的宋朝士兵也覺得奇怪,怎麽這些蒙古人色目人打起元軍來比他們還起勁?每次元軍一過打來,那些蒙古人色目人扛著刀嘰裏呱啦就衝出去了,老鄉見老鄉,見麵來一槍,把和他們一起打仗的漢人都給看傻了。】
【也就當時是宋朝,換個武德充沛一點的朝代,沒準還能再來一次“飲馬瀚海,封狼居胥。西規大河,列郡祁連。”】
【據說當年元軍進攻揚州,宋軍有個迴紇將領揮刀縱馬直撲張弘範,險些將其斬首於陣前,那一刀要是砍實在了,後來會發生什麽還真不好說。張弘範何許人也,應該就不用介紹了吧?】
張弘範,南宋滅亡的首功之臣,俘虜文天祥,大破崖山張世傑軍,在石壁上刻“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個字而還的漢人將領。
這個名字一出來,在場所有人都不陌生。
馮國用歎了口氣,“怎麽就不能砍準一點,直接把那家夥斬於馬下多好?”
朱元璋比他清醒,“死一個張弘範還有李弘範劉弘範,大宋氣數已盡,他張弘範也隻是趕巧了。”
馮國用又是一聲歎息。
【蒙古百姓和色目百姓因為徭役傾家蕩產的事情多到數不過來,但是元朝對百姓的壓迫不隻有徭役和苛捐雜稅,他們還有一個更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操作,這個操作也是造成百姓苦難的重要因素之一,那就是放高利貸。】
【縱觀曆朝曆代,不管民間高利貸如何屢禁不止,在官方那裏對高利貸都是能打擊盡量打擊的態度,但是元朝不一樣,元朝官方就是最大的放貸者。】
【當官的利用手中權利放高利貸不稀罕,《紅樓夢》中鳳姐放利錢人盡皆知,平時民不舉官不究,但是到賈府抄家的時候,鳳姐放利錢的事兒一抖摟出來,賈府立刻罪加一等。】
【元朝厲害就厲害在“官方”兩個字,別的朝代的官員幹這種髒活兒至少會偷偷摸摸的幹,但是在元朝官員眼裏臉麵不臉麵的都不是事兒,為了賺錢幹什麽都不丟人。】
【當時的高利貸叫斡脫錢,由一批專門發放高利貸的迴迴商人來經營,這個翰脫錢離譜到什麽地步呢,年利率高達百分之一百。】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竇娥冤》,竇娥的父親借了二十兩兩,一年之後需要還四十兩,她父親實在無力償還,這才不得不將竇娥送去給債主當童養媳。】
【翰脫錢像是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快,除了利率高之外,放貸的人還能隨意把利息計入本金後重新計息,反正沒人管得了他們,他們想怎麽算就怎麽算,借錢的人就像他們圈養的牛羊一樣一年一年的還利息,本金永遠也還不上,因此民間也稱翰脫錢叫羊羔息。】
【皇帝一缺錢就任命迴迴商人去民間放高利貸,上梁不正下梁歪,地方看到皇帝都這麽搞紛紛上行下效,百姓在這一重又一重大山的壓迫下沒有活路,這就帶來了元末的另一個社會問題流民。】
【元武宗年間有官方統計,因為破產而從草原流浪到內地的蒙古百姓高達八十六萬八千戶,大家想想整個草原才多少人?】
【這種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愈演愈烈,順帝年間,黃河南北的流民已經多達五百多萬,這還隻是黃河周邊,算上元朝統治內的所有地區,這個數字再加個零都有可能,】
【要知道當時的人口頂天了也就□□千萬,十個人裏麵就有兩三個傾家蕩產淪為流民,可見當時百姓的有多苦。】
【元文宗天曆二年,關中大旱,早已辭官並屢召不赴的張養浩出任陝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災,到任四月,因過於勞累死於任上。這位寫過《山坡羊潼關懷古》的老人在臨終前留下了一曲《哀流民操》,裏麵寫道:哀哉流民,朝不敢保夕,暮不敢保晨。哀哉流民,死者已滿路,生者與鬼鄰。】
【元朝身為中國唯一一個人口負增長的大一統王朝,這本身就已經能說明問題所在。怎麽說呢,活該它短命。】
【蒙古部落最開始是沒有戶籍的,直到成吉思汗將全蒙古的百姓劃分為九十五個千戶,任命功臣貴戚為千戶那顏進行管理,千戶下轄百戶和十戶,這個“千戶製度”就是蒙古戶籍製度的開端。】
【蒙古滅金之後,窩闊台采納耶律楚材的建議擴戶中原。這次的戶口普查初步劃分了諸色戶計,建立了對當時而言比較全麵的戶籍簿冊,是蒙古戶籍製度建立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史稱“乙未籍戶”或“乙未料民”。】
【之後又經過蒙哥汗、元世祖忽必烈的好幾次大規模統計戶籍,這才形成蒙元時期的戶籍體係。蒙元的戶籍製度,很大特點就是諸色戶計。】
【所謂諸色戶計,就是將從事不同職業的人戶在戶籍上區別開來。色,意為種類;計,意為統計。人戶一經籍定為某種戶計後便隻能世代相承,不得擅自改籍,不得逃亡、遷徙和影占。即便兄弟析居,驅奴為良,也要依從原籍。】
【簡單點來說就是,你是軍戶,那麽你的兒子、你的孫子、你的孫子的孫子都得是軍戶,直到你家全死絕了,遇到有仗要打的情況下也得從大家族裏出一個人去打仗,除非家族也死絕了。】
【元朝的戶籍製度極其複雜,先不說色目人和漢人,隻說蒙古人。蒙古百姓大部分被編入軍戶之中,而除了這些被編入軍戶的百姓,還有沒有戶籍的人。】
【如果你是貴族的奴隸,那麽你就是驅口。如果你是由奴隸被放生而變成的半自由人,那麽你就是投下戶。這兩種身份在蒙古貴族的眼裏,估計連牲口都不如。】
在場的聽眾們聽到這裏都深有同感,蒙古那邊隻有奴隸不如牲口,中原這邊是所有人都不如牲口。
天音這裏說的不好,蒙古人哪兒有他們慘。
光幕裏的主講人還不知道自己又雙被吐槽,絲毫不受影響的繼續往下講。
【驅口的意思是“被俘獲驅使之人”,也就是戰爭中被俘強逼為奴、供人驅使的人。蒙古滅金過程中掠奪大量女真貴族與平民,這些人在蒙古人那裏全部都是驅口。據記載,窩闊台滅金之後統計出來的驅口數量幾乎占到了原金統治區殘存人口的一半。】
【然後我們再來說說投下戶是什麽戶。元代文獻中提到過的“皇帝民戶”、“大數目戶”、“大官數目戶”這些戶說的都是有正經戶籍的百姓,而“投下戶”、“位下戶”這些說的就是投下戶計。從名字中也能看出來後者的地位遠不如前者,投下戶是附屬在貴族名下的人口,和貴族的私產幾乎沒有區別。】
【投下戶大致可分為三類,草原兀魯思封戶、五戶絲食邑戶、投下私屬戶。】
【草原兀魯思封戶指的是成吉思汗時期分封給諸子諸弟的封戶。這些人擁有自己的私產,和普通蒙古百姓相比,他們不光要承擔兵役、站役等“差發身役”,給朝廷交稅,還要給他們跟隨的貴族繳納賦稅。】
【五戶絲食邑戶是指窩闊台丙申分封及憲宗、世祖、成宗、仁宗、泰定諸朝在中原漢地一帶進行分封的戶口。五戶絲食邑戶也要承擔徭役和賦稅,他們的賦役大體上分投下賦和國賦兩種,其實從名字中可以看出來一點,他們的投下賦是五戶二斤的絲料,交給他們附屬的貴族,國賦則是二戶絲和稅糧、包銀等別的亂七八糟的稅,這個交給朝廷。】
【投下私屬戶指的是諸王投下的通過擄獲、分封、招收、影占等手段占有的人戶,和驅口的來源相似,而且很多都不合法。當時的法律是什麽樣大家很清楚,在當時都不合法,可想而知有多喪心病狂。】
【驅口和投下戶要服役要交稅,交的還不隻是一層的稅,天天起的雞早睡的比狗晚,忙忙碌碌一年到頭賺的錢還不夠交稅的,用腳丫子想都知道他們的日子過的有多艱難。】
【驅口和投下戶不如牲畜,不代表有自由身的蒙古百姓就過的好。】
【元代戶籍諸色戶計,有戶籍的百姓被分為各種戶,比如軍戶、匠戶、站戶、屯田戶等等,據說一共有八十多種,分的非常細致。】
【蒙古百姓大多被分為軍戶,我們就來說說這個軍戶是什麽樣的戶。】
【那時候的打仗和現在的打仗不一樣,現在打仗國家準備物資,吃穿用度完全不用擔心,武器裝備國家爸爸給你準備齊全,萬一在戰場上出事,家裏人也會被很好的照顧。】
【蒙元時期的兵製其實類似於北魏隋唐代的府兵製度,很有遊牧民族的特色,士兵需要自備兵器、盔甲、馬匹去打仗,但是他們和唐代還不太一樣,唐代和府兵製有均田製來配合,唐兵有朝廷分配的土地田產來維持生活,蒙古兵卻是什麽都沒有。】
【《木蘭辭》中寫“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寫的是北魏府兵製,但是也能放在這裏來理解一下蒙古兵出征之前要做哪些準備。】
【媳婦孩子沒人照顧怎麽辦?家裏沒錢買馬怎麽辦?沒盤纏去打仗怎麽辦?沒有盔甲兵器怎麽辦?蒙古貴族可不會管那麽多,他們隻會催著軍戶賣房賣地賣兒賣女來湊錢,要是誤了服役的時間,等著他們的隻有一死。】
【所以蒙古兵打仗搶奪戰利品的情況非常嚴重,他們所到之處即便是普通老百姓也逃不過他們的劫掠,說是蝗蟲過境也不為過,這都是有原因的。】
【那些蒙古士兵打仗不為別的,就是為了搶奪戰利品來抵上之前買馬買武器盔甲的錢,更有甚者是為了贖迴他們的妻子兒女,這種情況下不搶也得搶。至於被他們劫掠的中原百姓會不會家破人亡,那不是他們要操心的事情,他們隻想保住他們自己的安穩生活。】
馮國用冷哼一聲,“果然是蠻夷。”
納哈出怒目而視。
馮國用毫不客氣的瞪迴去,“難道神仙說的不對?”
納哈出又憋屈的移開視線。
神明說的沒有錯,事實的確是這樣。
可他們蒙古人一直以來都是這樣,難道還錯了嗎?
【在蒙古人四處征伐的時候,這種製度有被他們征服之地的戰利品撐著,士兵們的生活還能得到保障。但是戰利品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打仗的機會少了,沒有戰利品來當軍餉,士兵們還能憑空變出來戰利品不成?當然不能,所以大量蒙古士兵因為服兵役而傾家蕩產。】
【元朝建立之後,很多蒙古人遷到山東、河南等地生活,但是就算你已經在山東、河南定居,放棄祖宗傳下來的放牧生活改行去種地,朝廷的命令下來你也必須自費去打仗。】
【打勝仗有戰利品,打敗仗或者打了勝仗卻沒有搶到戰利品,那就隻能舉家淪為驅口,為了活命給貴族當奴隸,一下子從一等民變成社會最底層,豈是一個“慘”字了得。】
第32章
納哈出仰頭盯著幽光閃爍的光幕, 想在朱元璋麵前辯駁幾句他們蒙古百姓過的沒那麽不堪,張了張嘴卻一個字都沒有說出來。
神明說的沒有錯,蒙古百姓的日子過的的確不太好, 但那也是他們蒙古人自己的事, 眼前這幾個漢人跟著瞎操什麽心?
朱元璋麵沉如水, “納哈出,你真的覺得百姓全死光了對朝廷來說是好事兒?”
納哈出咬緊牙關,理智告訴他百姓過的苦就是朝廷沒本事,但是身為蒙古人,讓他在漢人麵前承認蒙古人不行絕對不可能。
蒙古人怎麽了,蒙古人中也有能治理天下的能人。
剛剛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有著強烈的自尊心,該懂的道理他都懂, 但是自尊心不允許他認錯。
說的跟漢人治理江山就能讓百姓過的多好一樣, 要是漢人當皇帝能讓天底下所有人都吃飽穿暖, 中原王朝也不會一個接一個。
朱元璋聽不到迴應也不著急, 抿了口茶水繼續聽。
蒙古人中數量最多的是軍戶,漢人中數量最多的是民戶,朝廷的苛捐雜稅還有繁重徭役大部分都分攤到民戶身上,不管是什麽戶日子都過的苦不堪言。
【元朝的職業劃分足有七八十種,占總戶數最多的是民戶,這是大元最基本的一種戶計, 承擔賦稅徭役的主要就是他們。】
【朝廷為了更好的橫征暴斂,還特意將南北民戶分開管理,北方民戶細分出許多別的戶名, 通過設立不同的戶別來征收不同數目的“科差”“稅糧”還有各種雜稅, 而南方的民戶則是根據地畝納兩稅和雜稅、雜泛差役等。總之就是南北各有各的苦,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軍戶不需要承擔民戶要繳納的各種賦稅, 但是他們除了自費服軍役,還要繳納軍需費用,隻交錢也就算了,還要隨時處在死亡的邊緣,因此當時很多蒙古百姓寧願當民戶都不願意被劃分到軍戶之中。】
【元代的一等公民蒙古百姓過的那麽慘,是不是二等公民色目人會好一點?答案是不會,完!全!不!會!】
【掌權的蒙古權貴們沒有做到一視同仁,但是他們做到了除了他們以外眾生平等,別管什麽出身,隻要不是權貴就隻會越過越慘。】
【蒙古百姓大多被分為軍戶,色目百姓則大多被分為站戶,站戶就是需要在驛站服役的百姓。蒙元帝國的驛站製度乃是中國古代之最,都說驛站是元朝政府的神經與血液網絡,對統治者維持統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重要吧?都是站戶的血肉換來的。】
【如果你是一個站戶,那麽輪到你服役的時候,你就得自備幹糧去維持朝廷驛站的運轉。如果是漢地的驛站還好,如果不幸分到了廣袤無垠的大西北,那完了,可以提前把全家人的棺材都準備好,省得到時候連棺材本都保不住。】
朱文正聽到這裏心裏直冒涼氣兒,“這麽慘的嗎?”
沐英小聲嘟囔,“哥,人家還能提前準備棺材本,咱們死了連棺材都沒有。”
他們逃難的時候什麽情況沒見過,吃草根吃樹皮吃觀音土甚至吃屍體,死了之後別說有棺材入土為安了,要麽被野狗分屍要麽被活著的人分食,連骨頭架子都湊不齊,就這還奢望棺材呢?
朱文正搓搓胳膊,“也是。”
【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過於漢、唐。眾所周知,蒙元帝國的疆域極其廣闊,但是當時的人口數量還沒有破億,中原以外的大多數地方都地廣人稀。】
【站戶要是不幸被分在漢地以外的地方服役,下場要麽是全家死絕,要麽是把全家都賣給權貴當驅口,因為驛站負責管理馬匹。】
【中原地帶的驛站間隔二三十裏,中原以外的地方沒那麽多人,就拿甘肅來說,偌大的地方隻有三萬多人,所以那兒的驛站動輒間隔上百裏,也因為距離遠,驛站的馬匹死亡率很高。】
【朝廷可不管驛站的馬是怎麽死的,他們隻要求驛站有足夠的馬,一旦馬匹數量減少就治站戶的罪,所以服役的站戶隻能自掏腰包買馬把空缺給補上。】
【古代的馬匹是珍貴的交通工具,價格很是昂貴,一匹兩匹還能勒緊褲腰帶湊一湊,隔三差五就死一匹馬,再有錢也經不起這麽霍霍。於是乎,服役的站戶為了有錢買馬補上空缺,隻能賣身給權貴。】
【服役服的越久銀錢虧的越多,宇宙的盡頭是驅口,為了活下去,當時有大量的驅口逃往南邊,他們都覺得去南邊當黑戶也比在老家當牛馬強。】
朱文正撓撓頭,“爹,咱家這邊有很多北邊逃過來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嗎?”
朱元璋似笑非笑的瞥了納哈出一眼,“當然,畢竟那些蒙古百姓在草原上活不下去,逃到南邊來沒準兒過的比留在老家更好。”
納哈出冷哼一聲,“來南邊過的有多好?還不是朝不保夕?”
朱元璋嗤笑,“百姓朝不保夕是誰的錯?”
納哈出憋屈的閉嘴。
李善長假裝沒看到納哈出的表情,很是淡定的給朱文正和沐英講過去的事,“蒙古人和色目人南下逃難不是近些年才有的事情,早在百年前就有大量蒙古驅口和色目驅口逃到金國和大宋,金國和大宋甚至還有好幾支由蒙古人和色目人組成的軍隊幫他們抵禦蒙古人的入侵。”
朱文正和沐英聽一臉震驚,“還有這種事兒?”
馮國用笑道,“史書上寫的清清楚楚,那些都是不堪蒙古權貴壓迫才逃到南方的驅口,這一點做不得假。”
納哈出忍了又忍,最終還是忍無可忍,“《宋史》是脫脫丞相讓人編的,你們從哪兒看的史書?”
馮國用和李善長看傻子一樣看著他,“誰告訴你天底下隻有脫脫編的那一部《宋史》?”
納哈出一個人說不過他們倆,隻能窩著火氣繼續憋屈。
他們現場談到宋朝的蒙古人色目人軍隊,光幕也沒漏了宋金時期的史料。
【說出來大家可能不信,蒙古帝國南下征戰的時候,金國和南宋都有好幾支由蒙古人和色目人組成的軍隊,那些都是逃到南邊來的驅口。】
【那些逃難到南方的蒙古人色目人對欺壓他們的蒙古權貴恨之入骨,天天做夢都想反殺。和他們一起作戰的宋朝士兵也覺得奇怪,怎麽這些蒙古人色目人打起元軍來比他們還起勁?每次元軍一過打來,那些蒙古人色目人扛著刀嘰裏呱啦就衝出去了,老鄉見老鄉,見麵來一槍,把和他們一起打仗的漢人都給看傻了。】
【也就當時是宋朝,換個武德充沛一點的朝代,沒準還能再來一次“飲馬瀚海,封狼居胥。西規大河,列郡祁連。”】
【據說當年元軍進攻揚州,宋軍有個迴紇將領揮刀縱馬直撲張弘範,險些將其斬首於陣前,那一刀要是砍實在了,後來會發生什麽還真不好說。張弘範何許人也,應該就不用介紹了吧?】
張弘範,南宋滅亡的首功之臣,俘虜文天祥,大破崖山張世傑軍,在石壁上刻“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個字而還的漢人將領。
這個名字一出來,在場所有人都不陌生。
馮國用歎了口氣,“怎麽就不能砍準一點,直接把那家夥斬於馬下多好?”
朱元璋比他清醒,“死一個張弘範還有李弘範劉弘範,大宋氣數已盡,他張弘範也隻是趕巧了。”
馮國用又是一聲歎息。
【蒙古百姓和色目百姓因為徭役傾家蕩產的事情多到數不過來,但是元朝對百姓的壓迫不隻有徭役和苛捐雜稅,他們還有一個更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操作,這個操作也是造成百姓苦難的重要因素之一,那就是放高利貸。】
【縱觀曆朝曆代,不管民間高利貸如何屢禁不止,在官方那裏對高利貸都是能打擊盡量打擊的態度,但是元朝不一樣,元朝官方就是最大的放貸者。】
【當官的利用手中權利放高利貸不稀罕,《紅樓夢》中鳳姐放利錢人盡皆知,平時民不舉官不究,但是到賈府抄家的時候,鳳姐放利錢的事兒一抖摟出來,賈府立刻罪加一等。】
【元朝厲害就厲害在“官方”兩個字,別的朝代的官員幹這種髒活兒至少會偷偷摸摸的幹,但是在元朝官員眼裏臉麵不臉麵的都不是事兒,為了賺錢幹什麽都不丟人。】
【當時的高利貸叫斡脫錢,由一批專門發放高利貸的迴迴商人來經營,這個翰脫錢離譜到什麽地步呢,年利率高達百分之一百。】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竇娥冤》,竇娥的父親借了二十兩兩,一年之後需要還四十兩,她父親實在無力償還,這才不得不將竇娥送去給債主當童養媳。】
【翰脫錢像是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快,除了利率高之外,放貸的人還能隨意把利息計入本金後重新計息,反正沒人管得了他們,他們想怎麽算就怎麽算,借錢的人就像他們圈養的牛羊一樣一年一年的還利息,本金永遠也還不上,因此民間也稱翰脫錢叫羊羔息。】
【皇帝一缺錢就任命迴迴商人去民間放高利貸,上梁不正下梁歪,地方看到皇帝都這麽搞紛紛上行下效,百姓在這一重又一重大山的壓迫下沒有活路,這就帶來了元末的另一個社會問題流民。】
【元武宗年間有官方統計,因為破產而從草原流浪到內地的蒙古百姓高達八十六萬八千戶,大家想想整個草原才多少人?】
【這種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愈演愈烈,順帝年間,黃河南北的流民已經多達五百多萬,這還隻是黃河周邊,算上元朝統治內的所有地區,這個數字再加個零都有可能,】
【要知道當時的人口頂天了也就□□千萬,十個人裏麵就有兩三個傾家蕩產淪為流民,可見當時百姓的有多苦。】
【元文宗天曆二年,關中大旱,早已辭官並屢召不赴的張養浩出任陝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災,到任四月,因過於勞累死於任上。這位寫過《山坡羊潼關懷古》的老人在臨終前留下了一曲《哀流民操》,裏麵寫道:哀哉流民,朝不敢保夕,暮不敢保晨。哀哉流民,死者已滿路,生者與鬼鄰。】
【元朝身為中國唯一一個人口負增長的大一統王朝,這本身就已經能說明問題所在。怎麽說呢,活該它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