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
本章裏,孔子在迴答子貢提問時講到“不恥下問”的問題。這是孔子治學一貫應用的方法。“敏而好學”,就是勤敏而興趣濃厚地發憤學習。“不恥下問”,就是不僅聽老師、長輩的教導,向老師、長輩求教,而且還求教於一般看來不如自己知識多的一切人,而不以這樣做為可恥。孔子“不恥下問”的表現:一是就近學習自己的學生們,即邊教邊學,這在《論語》書中有多處記載。二是學於百姓,在他看來,群眾中可以學的東西很多,這同樣可從《論語》書中找到許多根據。他提倡的“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對後世文人學士產生了深遠影響。
【原文】
5.16 子謂子產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注釋】
1子產:姓公孫名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做過正卿,是鄭穆公的孫子,為春秋時鄭國的賢相。
【譯文】
孔子評論子產說:他有君子的四種道德:“他自己行為莊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養護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評析】
本章孔子講的君子之道,就是為政之道。子產在鄭簡公、鄭定公之時執政22年。其時,於晉國當悼公、平公、昭公、頃公、定公五世,於楚國當共王、康王、郟敖、靈王、平王五世,正是兩國爭強、戰亂不息的時候。鄭國地處要衝,而**於這兩大國之間,子產卻能不低聲下氣,也不妄自尊大,使國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確是中國古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孔子對子產的評價甚高,認為治國安邦就應當具有子產的這四種道德。
【原文】
5.17 子曰:“晏平仲1善與人交,久而敬之2。”
【注釋】
1晏平仲:齊國的賢大夫,名嬰。《史記》卷六十二有他的傳。“平”是他的諡號。
2久而敬之:“之”在這裏指代晏平仲。
【譯文】
孔子說:“晏平仲善於與人交朋友,相識久了,別人仍然尊敬他。”
【評析】
孔子在這裏稱讚齊國大夫晏嬰,認為他與人為善,能夠獲得別人對他的尊敬,這是很不容易的。孔子這裏一方麵是對晏嬰的稱讚,另一方麵則是希望他的學生,向晏嬰學習,做到“善與人交”,互敬互愛,成為有道德的人。
【原文】
5.18 子曰:“臧文仲1居蔡2,山節藻棁3,何如其知也!”
【注釋】
1臧文仲:姓臧孫名辰,“文”是他的諡號。因不遵守周禮,被孔子指責為“不仁”、“不智”。
2蔡:國君用以占卜的大龜。蔡這個地方產龜,所以把大龜叫做蔡。
3山節藻棁:節,柱上的鬥拱。棁,音zhuo,房梁上的短柱。把鬥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繪以水草花紋。這是古時裝飾天子宗廟的做法。
【譯文】
孔子說:“臧文仲藏了一隻大龜,藏龜的屋子鬥拱雕成山的形狀,短柱上畫以水草花紋,他這個人怎麽能算是有智慧呢?”
【評析】
臧文仲在當時被人們稱為“智者”,但他對禮則並不在意。他不顧周禮的規定,竟然修建了藏龜的大屋子,裝飾成天子宗廟的式樣,這在孔子看來就是“越禮”之舉了。所以,孔子指責他“不仁”、“不智”。
【原文】
5.19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1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2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3弑4齊君5,陳子文6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釋】
1令尹子文:令尹,楚國的官名,相當於宰相。子文是楚國的著名宰相。
2三已:三,指多次。已,罷免。
3崔文:齊國大夫崔杼(音zhu)曾殺死齊莊公,在當時引起極大反應。
4弑:地位在下的人殺了地位在上的人。
5齊君:即指被崔杼所殺的齊莊公。
6陳文子:陳國的大夫,名須無。
【譯文】
子張問孔子說:“令尹子文幾次做楚國宰相,沒有顯出高興的樣子,幾次被免職,也沒有顯出怨恨的樣了。(他每一次被免職)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訴給來接任的新宰相。你看這個人怎麽樣?”孔子說:“可算得是忠了。”子張問:“算得上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麽能算得仁呢?”(子張又問:)“崔杼殺了他的君主齊莊公,陳文子家有四十匹馬,都舍棄不要了,離開了齊國,到了另一個國家,他說,這裏的執政者也和我們齊國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離開了。到了另一個國家,又說,這裏的執政者也和我們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離開了。這個人你看怎麽樣?”孔子說:“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張說:“可說是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麽能算得仁呢?”
【評析】
孔子認為,令尹子文和陳文子,一個忠於君主,算是盡忠了;一個不與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們兩人都還算不上仁。因為在孔子看來,“忠”隻是仁的一個方麵,“清”則是為維護禮而獻身的殉道精神。所以,僅有忠和清高還是遠遠不夠的。
【原文】
5.20 季文子1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2可矣。”
【注釋】
1季文子:即季孫行父,魯成公、魯襄公時任正卿,“文”是他的諡號。
2斯:就。
【譯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多次。孔子聽到了,說:“考慮兩次也就行了。”
【評析】
凡事三思,一般總是利多弊少,為什麽孔子聽說以後,並不同意季文子的這種做法呢?有人說:“文子生平蓋禍福利害之計太明,故其美惡兩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過為謹慎;然其流弊將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官懋庸:《論語稽》)當時季文子做事過於謹慎,顧慮太多,所以就會發生各種弊病。從某個角度看,孔子的話也不無道理。
【原文】
5.21 子曰:“寧武子1,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釋】
1寧武子:姓寧名俞,衛國大夫,“武”是他的諡號。
2愚:這裏是裝傻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有道時,他就顯得聰明,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傻。他的那種聰明別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種裝傻別人就做不到了。
【評析】
寧武子是一個處世為官有方的大夫。當形勢好轉,對他有利時,他就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智慧,為衛國的政治竭力盡忠。當形勢惡化,對他不利時,他就退居幕後或處處裝傻,以便等待時機。孔子對寧武子的這種做法,基本取讚許的態度。
【原文】
5.22 子在陳1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2狂簡3,斐然4成章,不知所以裁5之。”
【注釋】
1陳:古國名,大約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一帶。
2吾黨之小子:古代以500家一為黨。吾黨意即我的故鄉。小子,指孔子在魯國的學生。
3狂簡:誌向遠大但行為粗率簡單。
4斐然:斐,音fěi,有文彩的樣子。
5裁:裁剪,節製。
【譯文】
孔子在陳國說:“迴去吧!迴去吧!家鄉的學生有遠大誌向,但行為粗率簡單;有文彩但還不知道怎樣來節製自己。”
【評析】
孔子說這段話時,正當魯國季康子執政,欲召冉求迴去,協助辦理政務。所以,孔子說迴去吧,去為官從政,實現他們的抱負。但同時又指出他在魯國的學生尚存在的問題:行為粗率簡單,還不知道怎樣節製自己,這些還有待於他的教養。
【原文】
5.23 子曰:“伯夷叔齊1不念舊惡2,怨是用希3。”
【注釋】
1伯夷、叔齊:殷朝末年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死後,二人互相讓位,都逃到周文王那裏。周武王起兵伐紂,他們認為這是以臣弑君,是不忠不孝的行為,曾加以攔阻。周滅商統一天下後,他們以吃周朝的糧食為恥,逃進深山中以野草充饑,餓死在首陽山中。
3希:同稀。
【譯文】
孔子說:“伯夷、叔齊兩個人不記人家過去的仇恨,(因此,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評析】
這一章裏,孔子主要稱讚的是伯夷叔齊的“不念舊惡”。伯夷、叔齊認為周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既反對周武王,又反對殷紂王,但為了維護君臣之禮,他還是阻攔武王伐紂,最後因不食周粟,而餓死在首陽山上。孔子則從伯夷、叔齊不記別人舊怨的角度,對他們加以稱讚,因此別人也就不記他們的舊怨了。孔子用這樣一個故事講述了為人處世應有的態度。
【原文】
5.24 子曰:“孰謂微生高1直?或乞醯2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注釋】
1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魯國人。當時人認為他為直率。
2醯:音xi,即醋。
【譯文】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率?有人向他討點醋,他(不直說沒有,卻暗地)到他鄰居家裏討了點給人家。”
【評析】
微生高從鄰居家討醋給來討醋的人,並不直說自己沒有,對此,孔子認為他並不直率。但在另外的篇章裏孔子卻提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而且加以提倡,這在他看來,就不是什麽“不直”了。對於這種“不直”,孔子隻能用父慈子孝來加以解釋了。
【原文】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注釋】
1足恭:一說是兩隻腳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態來討好別人;另一說是過分恭敬。這裏采用後說。
2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魯國人,相傳是《左傳》一書的作者。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過分恭敬,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把怨恨裝在心裏,表麵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評析】
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這在《學而》篇中已經提及。他提倡人們正直、坦率、誠實,不要口是心非、表裏不一。這符合孔子培養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這種思想在我們今天仍有一定的意義,對那些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的人,有很強的針對性。
【原文】
5.26 顏淵、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爾誌。”子路曰:“原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3善,無施勞4。”子路曰:“願聞子之誌。”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5。”
【注釋】
1侍:服侍,站在旁邊陪著尊貴者叫侍。
2盍:何不。
3伐:誇耀。
4施勞:施,表白。勞,功勞。
5少者懷之:讓少者得到關懷。
【譯文】
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誌向?”子路說:“願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向孔子說:“願意聽聽您的誌向。”孔子說:“(我的誌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懷。”
【評析】
在這一章裏,孔子及其弟子們自述誌向,主要談的還是個人道德修養及人為處世的態度。孔子重視培養“仁”的道德情操,從各方麵嚴格要求自己和學生。從本段裏,可以看出,隻有孔子的誌向最接近於“仁德”。
【原文】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譯文】
孔子說:“完了,我還沒有看見過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而又能從內心責備自己的人。”
【評析】
古往今來,人們往往能夠一眼看到別人的錯誤與缺點,卻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錯,也因顧及麵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絕承認錯誤,更談不上從內心去責備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錯誤,不去認真檢查自己,反而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這是一種十足的偽君子。孔子說他沒有見過有自知之明、有錯即改的人。其實,在現實社會生活當中,我們見到的偽君子這種人還少嗎?
【原文】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譯文】
孔子說:“即使隻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隻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
【評析】
孔子是一個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認為自己的忠信並不是最突出的,因為在隻有10戶人家的小村子裏,就有像他那樣講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學,表明他承認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學來的,並不是“生而知之。”這就從一個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本章裏,孔子在迴答子貢提問時講到“不恥下問”的問題。這是孔子治學一貫應用的方法。“敏而好學”,就是勤敏而興趣濃厚地發憤學習。“不恥下問”,就是不僅聽老師、長輩的教導,向老師、長輩求教,而且還求教於一般看來不如自己知識多的一切人,而不以這樣做為可恥。孔子“不恥下問”的表現:一是就近學習自己的學生們,即邊教邊學,這在《論語》書中有多處記載。二是學於百姓,在他看來,群眾中可以學的東西很多,這同樣可從《論語》書中找到許多根據。他提倡的“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對後世文人學士產生了深遠影響。
【原文】
5.16 子謂子產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注釋】
1子產:姓公孫名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做過正卿,是鄭穆公的孫子,為春秋時鄭國的賢相。
【譯文】
孔子評論子產說:他有君子的四種道德:“他自己行為莊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養護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評析】
本章孔子講的君子之道,就是為政之道。子產在鄭簡公、鄭定公之時執政22年。其時,於晉國當悼公、平公、昭公、頃公、定公五世,於楚國當共王、康王、郟敖、靈王、平王五世,正是兩國爭強、戰亂不息的時候。鄭國地處要衝,而**於這兩大國之間,子產卻能不低聲下氣,也不妄自尊大,使國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確是中國古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孔子對子產的評價甚高,認為治國安邦就應當具有子產的這四種道德。
【原文】
5.17 子曰:“晏平仲1善與人交,久而敬之2。”
【注釋】
1晏平仲:齊國的賢大夫,名嬰。《史記》卷六十二有他的傳。“平”是他的諡號。
2久而敬之:“之”在這裏指代晏平仲。
【譯文】
孔子說:“晏平仲善於與人交朋友,相識久了,別人仍然尊敬他。”
【評析】
孔子在這裏稱讚齊國大夫晏嬰,認為他與人為善,能夠獲得別人對他的尊敬,這是很不容易的。孔子這裏一方麵是對晏嬰的稱讚,另一方麵則是希望他的學生,向晏嬰學習,做到“善與人交”,互敬互愛,成為有道德的人。
【原文】
5.18 子曰:“臧文仲1居蔡2,山節藻棁3,何如其知也!”
【注釋】
1臧文仲:姓臧孫名辰,“文”是他的諡號。因不遵守周禮,被孔子指責為“不仁”、“不智”。
2蔡:國君用以占卜的大龜。蔡這個地方產龜,所以把大龜叫做蔡。
3山節藻棁:節,柱上的鬥拱。棁,音zhuo,房梁上的短柱。把鬥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繪以水草花紋。這是古時裝飾天子宗廟的做法。
【譯文】
孔子說:“臧文仲藏了一隻大龜,藏龜的屋子鬥拱雕成山的形狀,短柱上畫以水草花紋,他這個人怎麽能算是有智慧呢?”
【評析】
臧文仲在當時被人們稱為“智者”,但他對禮則並不在意。他不顧周禮的規定,竟然修建了藏龜的大屋子,裝飾成天子宗廟的式樣,這在孔子看來就是“越禮”之舉了。所以,孔子指責他“不仁”、“不智”。
【原文】
5.19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1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2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3弑4齊君5,陳子文6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釋】
1令尹子文:令尹,楚國的官名,相當於宰相。子文是楚國的著名宰相。
2三已:三,指多次。已,罷免。
3崔文:齊國大夫崔杼(音zhu)曾殺死齊莊公,在當時引起極大反應。
4弑:地位在下的人殺了地位在上的人。
5齊君:即指被崔杼所殺的齊莊公。
6陳文子:陳國的大夫,名須無。
【譯文】
子張問孔子說:“令尹子文幾次做楚國宰相,沒有顯出高興的樣子,幾次被免職,也沒有顯出怨恨的樣了。(他每一次被免職)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訴給來接任的新宰相。你看這個人怎麽樣?”孔子說:“可算得是忠了。”子張問:“算得上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麽能算得仁呢?”(子張又問:)“崔杼殺了他的君主齊莊公,陳文子家有四十匹馬,都舍棄不要了,離開了齊國,到了另一個國家,他說,這裏的執政者也和我們齊國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離開了。到了另一個國家,又說,這裏的執政者也和我們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離開了。這個人你看怎麽樣?”孔子說:“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張說:“可說是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麽能算得仁呢?”
【評析】
孔子認為,令尹子文和陳文子,一個忠於君主,算是盡忠了;一個不與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們兩人都還算不上仁。因為在孔子看來,“忠”隻是仁的一個方麵,“清”則是為維護禮而獻身的殉道精神。所以,僅有忠和清高還是遠遠不夠的。
【原文】
5.20 季文子1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2可矣。”
【注釋】
1季文子:即季孫行父,魯成公、魯襄公時任正卿,“文”是他的諡號。
2斯:就。
【譯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多次。孔子聽到了,說:“考慮兩次也就行了。”
【評析】
凡事三思,一般總是利多弊少,為什麽孔子聽說以後,並不同意季文子的這種做法呢?有人說:“文子生平蓋禍福利害之計太明,故其美惡兩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過為謹慎;然其流弊將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官懋庸:《論語稽》)當時季文子做事過於謹慎,顧慮太多,所以就會發生各種弊病。從某個角度看,孔子的話也不無道理。
【原文】
5.21 子曰:“寧武子1,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釋】
1寧武子:姓寧名俞,衛國大夫,“武”是他的諡號。
2愚:這裏是裝傻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有道時,他就顯得聰明,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傻。他的那種聰明別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種裝傻別人就做不到了。
【評析】
寧武子是一個處世為官有方的大夫。當形勢好轉,對他有利時,他就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智慧,為衛國的政治竭力盡忠。當形勢惡化,對他不利時,他就退居幕後或處處裝傻,以便等待時機。孔子對寧武子的這種做法,基本取讚許的態度。
【原文】
5.22 子在陳1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2狂簡3,斐然4成章,不知所以裁5之。”
【注釋】
1陳:古國名,大約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一帶。
2吾黨之小子:古代以500家一為黨。吾黨意即我的故鄉。小子,指孔子在魯國的學生。
3狂簡:誌向遠大但行為粗率簡單。
4斐然:斐,音fěi,有文彩的樣子。
5裁:裁剪,節製。
【譯文】
孔子在陳國說:“迴去吧!迴去吧!家鄉的學生有遠大誌向,但行為粗率簡單;有文彩但還不知道怎樣來節製自己。”
【評析】
孔子說這段話時,正當魯國季康子執政,欲召冉求迴去,協助辦理政務。所以,孔子說迴去吧,去為官從政,實現他們的抱負。但同時又指出他在魯國的學生尚存在的問題:行為粗率簡單,還不知道怎樣節製自己,這些還有待於他的教養。
【原文】
5.23 子曰:“伯夷叔齊1不念舊惡2,怨是用希3。”
【注釋】
1伯夷、叔齊:殷朝末年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死後,二人互相讓位,都逃到周文王那裏。周武王起兵伐紂,他們認為這是以臣弑君,是不忠不孝的行為,曾加以攔阻。周滅商統一天下後,他們以吃周朝的糧食為恥,逃進深山中以野草充饑,餓死在首陽山中。
3希:同稀。
【譯文】
孔子說:“伯夷、叔齊兩個人不記人家過去的仇恨,(因此,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評析】
這一章裏,孔子主要稱讚的是伯夷叔齊的“不念舊惡”。伯夷、叔齊認為周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既反對周武王,又反對殷紂王,但為了維護君臣之禮,他還是阻攔武王伐紂,最後因不食周粟,而餓死在首陽山上。孔子則從伯夷、叔齊不記別人舊怨的角度,對他們加以稱讚,因此別人也就不記他們的舊怨了。孔子用這樣一個故事講述了為人處世應有的態度。
【原文】
5.24 子曰:“孰謂微生高1直?或乞醯2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注釋】
1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魯國人。當時人認為他為直率。
2醯:音xi,即醋。
【譯文】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率?有人向他討點醋,他(不直說沒有,卻暗地)到他鄰居家裏討了點給人家。”
【評析】
微生高從鄰居家討醋給來討醋的人,並不直說自己沒有,對此,孔子認為他並不直率。但在另外的篇章裏孔子卻提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而且加以提倡,這在他看來,就不是什麽“不直”了。對於這種“不直”,孔子隻能用父慈子孝來加以解釋了。
【原文】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注釋】
1足恭:一說是兩隻腳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態來討好別人;另一說是過分恭敬。這裏采用後說。
2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魯國人,相傳是《左傳》一書的作者。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過分恭敬,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把怨恨裝在心裏,表麵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評析】
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這在《學而》篇中已經提及。他提倡人們正直、坦率、誠實,不要口是心非、表裏不一。這符合孔子培養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這種思想在我們今天仍有一定的意義,對那些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的人,有很強的針對性。
【原文】
5.26 顏淵、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爾誌。”子路曰:“原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3善,無施勞4。”子路曰:“願聞子之誌。”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5。”
【注釋】
1侍:服侍,站在旁邊陪著尊貴者叫侍。
2盍:何不。
3伐:誇耀。
4施勞:施,表白。勞,功勞。
5少者懷之:讓少者得到關懷。
【譯文】
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誌向?”子路說:“願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向孔子說:“願意聽聽您的誌向。”孔子說:“(我的誌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懷。”
【評析】
在這一章裏,孔子及其弟子們自述誌向,主要談的還是個人道德修養及人為處世的態度。孔子重視培養“仁”的道德情操,從各方麵嚴格要求自己和學生。從本段裏,可以看出,隻有孔子的誌向最接近於“仁德”。
【原文】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譯文】
孔子說:“完了,我還沒有看見過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而又能從內心責備自己的人。”
【評析】
古往今來,人們往往能夠一眼看到別人的錯誤與缺點,卻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錯,也因顧及麵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絕承認錯誤,更談不上從內心去責備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錯誤,不去認真檢查自己,反而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這是一種十足的偽君子。孔子說他沒有見過有自知之明、有錯即改的人。其實,在現實社會生活當中,我們見到的偽君子這種人還少嗎?
【原文】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譯文】
孔子說:“即使隻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隻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
【評析】
孔子是一個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認為自己的忠信並不是最突出的,因為在隻有10戶人家的小村子裏,就有像他那樣講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學,表明他承認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學來的,並不是“生而知之。”這就從一個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