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清川家族百年興旺紀實 (3)


    (5)祖母林氏好家婦


    後人有詩讚曰:


    祖母林氏好家婦,情義寬厚敬丈夫;


    勤耕儉作言身教,德高望重傳千古。


    名垂千古好家婆


    根據我們村子裏的長輩們說,祖母林氏生於1881年,卒於1938年。享年58歲。


    她出生於東平文江吊雞塘,家是一戶善於耕織的佃農家裏,從小受到父輩們勤耕苦織的農家生活所熏陶。她是位目不識丁,鬥大的字也認不了幾個的農村婦女。可是,在未出嫁之時,她就成為了當年家務農活樣樣全會的一位鄉村姑娘。


    自從祖母嫁到我們王家後,在家中便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要知道,當年由於祖父大多時候,全是操辦外部事務,祖母便成操持家中事務的一員。自然而然便成為了祖父的賢內助,家中的賢妻良母。


    村子上的人給她的評價是一位少見的曉通人情世故,一生修心行善,重情講義,寬厚待人,勤耕儉作,尊老愛幼,敬重丈夫的農村婦女;她對兒孫晚輩、婆媳相處,言傳身教;家裏耕種喂養,全由她帶領兒、媳、女兒們去完成;十月六月的農忙時節,顧請一兩個短工,總是盛情款待;對貧窮親戚,左鄰右舍,送吃贈衣;乞丐上門,必大方施舍。


    因此,祖母在鄉村親鄰心目中,是一位德高望重、深受大家尊敬和信賴勤勞節儉的農家婦女。所以,大家平日相見都喜歡親切尊稱她為“七伯媄”。


    祖母一生,含辛茹苦,為家庭子孫操勞。可惜,在我未出生時就去世了。


    我曾聽父親前妻四伯媄〔戴開貞。1908年1月24日一1990年10月24日。葬於鬆崗嶺向北。】含著淚水,無限深情地對我們訴說過:


    “你們祖母是一個很善良、勤勞、節儉的農家婦女。她不但善於料理家務,還善於處理婆媳之間的關係。並為王家先後生育了三男四女,養活了六個;在耕田種地方麵,又是一個好把式。隻因為‘拉肚’(痢疾),加上缺醫少藥,可惜才五十多歲就去世了。”


    難怪,當年四伯媄每逢年節或有好吃的,我總常常看見她在傍晚時候,獨自一人去祖母墓地燒香紙祭供她。


    要知道,她本身就是一個童養媳,從小便是在祖母的嗬護和關照下長大的。從而可見,她們婆媳之間的關係,確實非同尋常……


    正是:


    祖母一生多操勞,撫育兒孫苦勞多;


    故去親人常拜祭,名垂千古好家婆。


    光宗耀祖代代興


    父親王誌昉,(十五世),1909年12月29日~1989年6月27日,享年81秋。葬於鬆崗嶺尾向東,排行四,是長子。原配:戴開貞(1908年1月24日一1990年10月24日。葬於鬆崗嶺向北。)。副配:黃衍蘭。


    父親生育三男:長子其中,次子王飛、三子王強;


    五女:其貞、王伊、王尹、王卓、王岸;


    七個孫子:王豪、王惠、王銳、王泓、王石、王科、王岩;


    五個孫女:王小芸、王運珍、王運敏、王喬、王卉;


    七個曾孫:王日惠、王日河、王日三、王日四、王日七、王日八、王心田;


    三個曾孫女:王大妹、王二妹、王心然;


    一個玄孫、一個玄孫女。


    以上,於2013年4月統計,共有子孫後裔32人。


    父親有兄弟姐妹八人:


    七姑、九姑、十姑、十一姑、十二姑(同父異母)、兩個弟弟五叔王誌昕和三歲時因犯上傳染病不久便夭折的六叔。


    其中,五叔王誌昕(1916年一1985年),享年六十九秋。葬於金雞窩向南。配偶:李毓仙,(生於1918年,卒於1949年),享年32秋,葬於橫嶺向南。


    曾生育三男:


    其天(1938。4。15——2012)葬於大白堂嶺。配龐顯蘭葬亞山墟頭。


    其夫1939。12。10生。配林宗芳1945。6。14生。子:運金(繼)。女:三、五、八、九、十一、十三妹。


    其命(1942,6。11----2014。5。26)葬於大白堂嶺。配朱光芳1949。6。5生。子:運海(1971。6。19生)


    七姑嫁到文江麻塘,生一男,人稱‘無耳笛’。


    九姑(王誌芳)(1911年——1993年)嫁到富新嶺崗排。生育四男:長子張奇、次子世澤、三子世懷、四子世東;兩女:世英、世娟。九個孫子、八個孫女、十個曾孫子、六個曾孫女。


    十姑(王誌龍)嫁到頓穀鎮石坪村長塘,生子符達海一人,兒媳黃玉蘭,有孫三人(符強、符勝、符慶),曾孫一人。


    十一姑嫁到沙河長遠,1951年去世。


    十二姑(同父異母)解放前,隨母迴南寧,下落不詳……


    父親的兄弟姐妹均已先後作古。但是,每年清明時節,我們都要親自到墓地去為他們掃墓,以寄托我們後輩們對先輩的哀思,讓子孫後代永遠銘記和緬懷他們……


    正是:


    清明掛紙念故人,燒罷香紙表虔誠;


    瓜瓞綿長後來者,光宗耀祖代代興。


    欲知後事如何,請君細看下章。


    【注釋】


    【1】太始祖名瑞,字積珠,法名王千三郎。明朝弘治二年即1489年,由江西贛州府安遠縣喬遷博邑,即博白東平西湖村新村。據五世祖華林公墓誌﹕“太始祖積珠公,乃有明江西歲貢,任博邑教諭。”後於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奠業盆鱗,卜居新村,經術起家。始祖母廖妙仙,生子三個﹕長子文金,次子文玉,三子文周。 ——摘自東平新村《王氏族譜》


    【2】積珠公裔孫三世祖益堂公創立的業場良村,現在擁有二十四個自然村,三千左右人口。三世益堂公碑文:


    “益堂為新村積珠始祖之裔孫,於有明萬曆間肆國子業,需次銓曹不遇於時,爰偕祖妣創業於良村石湖坡四圍一所,耕禹甸讀商書者十數傳矣。”


    三世祖益堂公創立的業場良村,至今已四百多年了。據我譜牒記載:


    “敬公字益堂,國子監肆業,考授縣丞”。


    經考究,益堂公置業良村再考中舉,官授縣丞。由此可見,益堂公積極進取,壯誌淩霄。


    良村的曆史沿革:


    一九五二年易名良荔,前稱良村,清屬陀角堡,民國中期為陀西鄉,後期屬東平鄉,今屬東平鎮。碑文稱“四圍一所”指東、南、西、北四麵流水歸迴良村坑,這一範圍內的一片業所。各村開基創業從六代起陸續從西山、留村、高田等業場喬遷而來,如今良荔所有叔侄,皆為益堂公後裔。


    ——摘自東平新村《王氏族譜》


    【3】據組和、誌昉生前口述,清朝黃坭坎六世祖廳堂已成私塾,隨後新屋、書房垠相繼辦學,培養過不少人才。隨著人口增多,社會發展,私塾已不適應社會要求,於是海秋、組和等人倡議,利用大小蒸嚐公產在雞冠嶺興建規模較大的良村植槐小學,於1926年首次開始招生,開創良村文明先河。1936年至1942年曾辦高小三班,校名叫陀西中心校,培養了王氏一批有用人才。


    ——摘自東平新村《王氏族譜》


    【4】…太始祖:王瑞→二世:王文周→三世:王敬→四世:王朝進→五世:王華林→六世:王儼→七世:王國品→八世:王世襄→九世:王興輅→十世:王宗煌(葬金雞窩)〖→十一世:王恩浮(葬合浦豺狗嶺)→十二世:王承基(葬珠龍村老屋右邊嶺)→十三世:王祖汛(葬文江亞妹嶺向北)→十四世:王大澄(葬珠龍村要婆頭山)〗→十五世:王誌昉、王誌昕→十六世:王其中……〖……〗括號這三代為單丁。(去世者稱“世”,健在者稱“代”)


    字輩序列是區別家族輩份根據。從第四代起則按下麵規定排序:


    “朝允家國,世德宗恩,承祖大誌,其運日昌,克紹基業,遠衍家謀,科苑建樹,仕武聯翔。” ——摘自東平新村《王氏族譜》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風雨人生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翔太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翔太空並收藏風雨人生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