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期盼“做社”“看戲”的小孩童


    當年,在社壇生長的古榕、古鬆,和四周群嶺生長的竹林、灌木叢,恰好似一條綠色的天然屏障,拱護著整座村莊,並飄逸著大自然那濃濃的清新韻味。


    而每逢殺豬“做社”,敬拜“社皇伯公”,目的都是以求助於“社皇伯公”,能夠保佑村民,一年四季,風調雨順,人畜興旺,身體健康。


    所有這一切,對於兒時的我們來說,又是何其地無限向往和留戀啊!


    還有,當年那些引人入勝的“鬼兒戲”,雖然,是談不上什麽藝術性。


    但是,它極其真實地,透視了我們兒時的那份期盼和追求……


    (6)時逢“做社”喜連天


    有詩歎曰:


    時逢做社喜連天,社壇景美世少見;


    家居文化源遠長,注重環保我祖先。


    村前社廈印象深


    孩童時代看到的許多“趣事”,真使我終生都難以忘卻。尤其是,每逢想起這些“趣事”,便會活生生地浮現在我們的眼前……


    解放前,在我們村門口附近,有兩個遠近聞名的社壇:水口社和橫嶺社。其中,水口社離村上很近,隻有百十來步,並且正好在村門口的擔水坑旁邊。社壇生長著一棵,有近百年且遠近罕見的高大茂盛的大榕樹。


    有時候,我們幾個小孩用手拉手的方法也沒能圍過它。還有幾枝榕樹枝叉一直向外伸出去很長很長。我們小孩常常爬到它上麵行走。因為,離地麵不算很高,有時大家還比賽誰能大膽地往地下跳呢!


    大榕樹旁邊,還有幾棵參天高的大鬆樹,下麵的主幹比大水桶還粗。在鬆樹上,常年都看見一個用樹枝幹構造的大鳥巢,人們比喻說大到弄下來,滿可煮沸一鍋粥。


    可是,由於鬆樹大高,從來沒有人能爬上去掏過一迴鳥蛋。也許,由於人們迷信這是‘社皇伯公’的‘聖樹’有關吧!


    在這些大樹的附近,全都長滿了各種各樣的灌木和花草。


    春天到了,在樹叢中,便澱開滿了紅、藍、黃、白、紫,各種各樣五彩繽紛奇麗顏色的花朵;


    而到了夏秋的時節,這些花朵,所結的果子,便成串紅熟起來了,真是令人口饞極了。於是,我們放牛的幾個男孩子和村上的女孩子,便常常結伴一塊,在那裏興高采烈地聚精會神采摘。


    特別是,有一種結滿了紅紅的長長成串果子,人們叫它做‘雞爪果’的果實,它往往長在樹枝上,煞是好看。成熟時,讓我們吃起來,還帶有點甘甜甜的味道,我們特別喜歡。


    待我們往往吃飽玩夠了,便把牛趕下擔水坑去。大家便一窩蜂似地在坑水處,光著庇股在洗身……


    有時候,還高興地相互打起水仗來,真是痛快極了啊!


    有時候,大家還爬上坑邊那些水榕樹上,采摘熟透甜酸的紅黑色榕樹果吃。


    此時,往往高興忘形得如同《西遊記》中,那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孫悟空在花果山水廉洞時,那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猴子們一樣,天真快活、無憂無慮。


    橫嶺社又座落在擔水坑的另一岸,正好在蘇木堂嶺腳下。它離坑邊也遠一點,又接近‘水研’,正好在村子的西邊。


    可是,橫嶺社壇上就沒有大榕樹。社壇上,也隻有兩棵大鬆樹和其他一些雜木。因此,它遠遠比不上水口社那麽堂皇和有氣魄,氣勢也差點,地盤相對也狹窄些!


    正是:


    村前社廈印象深,榕鬆高大又涼陰;


    樹叢花開秋打果,放牛采摘又洗身。


    社粥甜來社肉香


    我記得,在附近一帶的村上人,每年逢農曆四月初八和農曆八月初二,便分別在水口社這裏“做社”,殺豬拜“社皇伯公”。以求助於“社皇伯公”能保佑村民,一年四季,風調雨順,人畜興旺,身體健康。


    每逢“做社”時,便由上次推選出的“社頭”首先籌劃,找好“幫手”。天一大早,便在社壇附近挖灶頭、擔水、劈柴、燒火等工作,隨後便屠豬殺雞……


    每當聽聞豬叫聲時,我們這群小孩,便從家裏飛奔而至,全都興趣勃勃地站在一旁觀看。


    有時,不免妨礙大人們那繁忙緊張的工作,也難免被大人們無意地“訓斥”一番。但是,我們個個都裝得嘻皮笑臉,他們也就全不在乎。


    到了將近中午時分,四方鄉裏便挑著能盛裝食物的餐具,興高采烈地攜男帶女,先後湧進社壇來。他們個個臉上全都笑逐顏開地像去辦喜事一般,相互招唿問好。並把盛裝食物的餐具擺放到社壇前麵的草坪上。隨後,向 “社頭”報名登記所擔社的份數。


    另外,還把已殺好的幾頭大肥豬和幾個大肥鵪雞,全擺放在社壇前。點香、點蠟竹,燒紙,拜‘社皇伯公’。到最後,還燃放起鞭炮。“劈劈拍拍”的炮竹聲把“做社”的這種活動,頓時,便推上了新的熱鬧場景。此時整個場麵,十分熱鬧。


    當鞭炮聲剛響,我們這幫小孩子便蜂擁而上,忙碌搶劫那未燒響的鞭炮竹。盡管濃煙滾滾,也全然滿不在乎。


    隨後,大人們便忙忙碌碌地劈豬、煮豬肉,熬社肉粥地忙個不休。不多時,那香噴噴的豬肉、社粥便撲鼻而來,讓我垂涎三尺。


    當年,我總是感到奇怪:不知為什麽社粥、社肉在社壇那裏吃,就是比擔迴來在家裏吃的香甜可口?其中,究竟是為何原因,我也就說不清楚了。所以,父親每次都要報擔兩份。全家在那裏吃飽後,剩下的才擔迴家裏來。


    正是:


    時逢做社喜連天,老少同聚社壇前;


    社粥甜來社肉香,風調雨順祈豐年。


    人與自然正交融


    據傳,橫嶺社和水口社這兩個社壇,在石湖坡未建村場時,都是還沒有的。


    那時候,全良村的“社王”,都是在上高屋誌佳的房舍附近處。要知道,當時那個地方如果要成社壇,都得從這裏“請”“社王”去。否則,便成不了“社壇”,就是成了也不“靈”。後來,為了建村場,便叫“師傅佬”把“社王”分別“請”到水口社和橫嶺社兩處去。


    聽傳說,雖然當天把“香爐碗”移到兩處了。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香爐碗”便又不翅而歸,在原處再次發現了它。於是,人們就傳說,“社王”不願意離開它的故居的緣故,又自動迴來的……


    當年,在社壇生長的古榕、古鬆,和四周群嶺生長的竹林、灌木叢,似一條綠色的天然屏障拱護整座村莊,飄逸著大自然那濃濃的清新韻味。


    在解放前,村邊的社壇的社樹是任何人都不敢砍伐的,也無人敢動社樹一塊皮,一枝樹杈。這不僅得益於代代相傳,先輩精心嗬護的結果。


    更有些神乎其神的傳說故事,它的確對保護樹木叢林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後來,據說在村莊上,曾有人因私自砍伐社壇的社樹枝而斷了手;有人因上社樹掏鳥窩而成瘸子的故事。於是,這些活生生的事例,令後人毛骨悚然,汗毛倒豎。


    記得,在小時候,村子上老人曾對我們說過,有一迴,鄰近村有人偷偷到社壇旁的坑邊,偷拔了幾根春竹筍。結果,半個多月後,腿肚子上便長了一個疔瘡,痛得他直叫喚……


    有人說,這是受到“社王伯公”的懲罰。於是,他隻好虔誠地在社壇邊,整整燒了七天香,贖罪。待疔瘡愈合後,他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認為“社王”的確“神”。


    其實,以今天的角度看,當年村上人,是想在借助神的力量,來保護村莊四周的環境,使祖祖輩輩在此賴以生存居住的村莊,能構成自然與人的和諧交融,形成“天人合一”的良性生命係統。於是,使人擇居此處,適宜生命哺育繁衍,從而形成了讓人們神思輕鬆、恬靜安寧的人間仙境。


    從而也說明,我們的先輩是何等的睿智聰慧,更加體現了先輩注重環保、講究山清水秀的家居文化能源遠流長。


    那個年代,在村子上不但按時殺豬做社,還有比這個更熱鬧的事情呢……


    正是:


    榕鬆竹木灌木叢,飄逸清新味正濃;


    神靈保佑眾嗬護,人與自然正交融。


    欲知後事如何,請君往下細看。


    (7)土生土長“鬼兒戲”


    有詩歎曰:


    土生土長鬼兒戲,客家愛看人皆知;


    民間藝術要弘揚,代代流傳莫丟棄。


    童叟婦孺看入迷


    逢年過節或有喜慶的事情時,上高屋城肚中的有錢人家,總會為鄉親們做做善事,積點陰功。尤其是,誌佳的母親大伯姆最為迷信,常常喜歡“起福還願”,以求上天保佑全家人財兩旺,身體健康,平安無事。因此,每年他們都要慷慨大方地出錢、出穀、待米飯,特地從外地請人來村子上唱“鬼兒戲”,也就是現代人所稱做的“木偶戲”。


    在我的記憶中,曾請過東平塘龍村的阿傅二、鳳山鴨爐村的“高佬”朱十四、馬田闕之華與劉二倆等木偶戲團到來唱過多次。


    解放前,文化生活十分匱乏的農村,能夠看唱這些客家人特有的民間藝術——“鬼兒戲” 【1】,便已經是當年鄉民們,貧乏的鄉村文化生活中,最高品位、最高檔次的藝術享受了。


    每年唱“鬼兒戲”,都是無論那個月份都有人唱。要是逢到過年後唱,往往便從大年初二就開始,一直唱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白天唱了晚上再繼續。


    有時候,一直唱到下半夜“雞啼”兩三點鍾時,當我在床上醒來了,還能清晰地聽聞到,那獨特節奏的鑼鼓聲,以及“唱戲佬”那已沙啞但還頗有情調的唱腔聲。戲場上整個場麵十分熱鬧,簡直就像東平墟日。


    我記得,在社壇的四周,到處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熟食攤:有賣“卷粉籺”(念【at】)的,有賣“蝦公籺”(念【at】)”的,有賣自製的軟、硬“糖糕”的,有賣甘蔗的,還有賣給小孩可食玩的“油炸籺”(念【at】)玩具之類小食品等等。真是五花八門,琳琅滿目,那嘈雜和吆喝之聲,四處可聞。


    有些人並不是專心在看戲,而是趁機在附近聚眾“賭博”,也有“搖色買注”的,也有打骨牌的。


    到場的觀眾和揍熱鬧的人也很多,多時三兩百,少時也有一百幾十以上。白天小孩子較多,到了晚上就是大人和老人們的天下了。


    有不少人還日夜不斷地從兩三十裏外的地方,陸陸續續踴躍趕來觀看呢。


    有的看完後,由於深夜路途遠就不再迴去。幹脆就在村上的親戚家過夜了;沒有親戚在村上的,便在戲場的草坪上躺下來便睡著了。到第二天醒來碰上開場時,又可以接著往下觀看。


    那時候,所演唱的“鬼兒戲”,就像當代電視上的電視連續劇。唱一個戲本往往就要十天半個月,甚至更長時間。


    在觀看“鬼兒戲”中,令我最為討厭的是每說唱一句戲詞後就放停,還要等待連續地敲打近一兩分鍾的鑼鼓後,才慢條斯裏、裝模作樣地接著往下繼續在說唱。


    但是,我漸漸地也習慣了。於是,我也和大人們一樣,學會用心計去慢悠悠去品味起故事中,那些感人肺腑的動人情節。始終如一地看得很專注和入迷。


    因為,特別那些從未聽講過的,並且複雜而又曲折的故事情節,再加上“唱戲佬”慣常使用一些不適當的誇張手段,及通俗易懂的客家方言,使到的確演唱得確實夠生動和精彩。甚至,有時使到我們有時捧腹大笑,有時雙眼流淚,有時無限感到異常地恐慌和害怕……


    正是:


    土生土長鬼兒戲,塘龍名師亞傅二;


    戲唱一本再一本,童叟婦孺看入迷。


    封神狄嶽薛家戲


    在我印象中,當年唱過的“鬼兒戲”本細細迴想起來就有:


    《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薛剛反唐》等著名唐朝的“薛家戲”。還有《羅通掃北》、《狄青征南蠻》、《五虎平西南》、《楊家將》、《嶽家軍》、《西遊記》、《封神榜》等等以及一些家喻戶曉、老少喜愛的民間傳奇故事。


    因為這些故事,有些是曾經聽大人們講過,對自己的印象就變得尤為深刻。


    好像,薛仁貴的故事裏就曾說到,在當年,由於他吃了仙人賜給他形似九條牛和兩隻虎做成的一大碗饅頭後,他便有了‘九牛二虎之力’了,以此去形容他力大無窮。


    又傳說,他在給地主老財家當長工,能在池塘洗行條時單獨一人,不到半個時辰的工夫,便一口氣從池塘中,將十二條大碗口粗的長行條,三下五除二地從池塘水中,一下子全都將它們拋了上來。


    當時,我剛聽起來簡直如同神靈一般。因此,地主老財家的千金小姐柳金綻,便喜歡上了他,那就不足為奇了。於是,她便不顧家人的極力反對,硬是要在家貧如洗的寒窯洞內成了親。後來,便有了人們編演的著名戲劇《平貴別窯》的故事。


    可是,雖然大多數的故事,我卻未曾聽大人講過。不過,多數這些故事中的詳細情節,在唱演過程經過‘唱戲佬’添油加醋的表演,就極其形象生動了。


    我們這幫小孩子,尤其喜歡觀看的,就是“木頭鬼兒”“打跤”:


    請看,敵對雙方的“將軍”在舞台前,施法術比武的緊張情景:


    一時,突然變成一塊“石頭”;一時,又突然變成一隻“小蟲”不見了。突然,搖身一變,又變成一隻“吊睛白額虎”;一時,還會騰雲駕霧飛上半空。一時,又會鑽入地下消失掉……


    有時,在木偶的手上插上雙刀或其他“武器”,就由兩個舞“鬼兒”的“唱戲佬”手持木偶,在舞台前開展激烈搏鬥。


    同時,配合緊張密奏的鑼鼓聲製造出一種戰場的緊張氣氛,而顯示出戰鬥慘烈到了幾乎天昏地黑的境況。最後,有時將其中一個一刀砍於馬下,或有時用一條紅繩把“鬼兒”的頸捆住,表示已被“活捉”……


    有時,“唱戲佬”唱到一些悲傷之極的場麵時,便使出渾身解數,裝成一些女人特有的聲腔,去唱出一些十分悲哀的語調,使到在場觀看的一些婦女們個個都淚流滿麵,悲痛萬分。


    當時,我也曾被唱得感動過幾次哩。可見,當年這些“唱戲佬”,真不愧是具有一定的專業表演藝術天才的。也難怪,要是沒有一定的演技,在那個年代,那能到處混飯吃?


    有時,要是在村上隱隱約約聽到遠處傳來銅鑼鼓聲時,我們便知道,一定是在四五裏外的文江村的“二聖廟”,又開始在唱“鬼兒戲”了。


    我們這幫小孩子,便馬上去找村上聞名的“鬼兒戲迷”誌棋叔。因為,畢竟他比我大**歲,人稱他是我們中的老大。並且,對戲中的故事情節比較熟悉,又肯照顧我們這幫小兄弟。因此,往往在我們苦苦的哀求下,他常常寧可放下手中活,也要與我們一起跑去觀看。


    往往一看,便是一整天,連中午飯也忘記迴來吃了。


    有時,弄得家裏人,在整天提心吊膽,以為去河邊或池塘“洗身”出事了。於是,在晚上迴來時,又得挨家人罵上一頓不可。


    當年,農村所唱“鬼兒戲”,真有點像中學語文課中,魯迅先生的小說《社戲》所描寫的熱鬧場麵一樣。


    我這個“鬼兒戲”迷,就是到了讀鳳山初中那陣子,還千方百計從闕光琴同學村子裏,借得這些小時候看過的“鬼兒戲”有關故事的傳記。


    每次得到手以後,都是從頭仔細地進行閱讀。每次閱讀起來,都是愛不釋手,總是感覺得挺新鮮、挺有趣的……


    可惜,現在客家木偶戲的傳人已經慢慢地少了。但是,這種中華民族在幾千年來的傳統的民間藝術,我始終如一地認為,它還是有很旺盛的生命力的,不該讓它自長自滅。當局者,應當進行及時搶救,使它更加顯露出它的瑰麗光彩,能永遠繁榮昌盛地一代代流傳下去。


    正是:


    封神狄嶽薛家戲,家喻戶曉人皆知;


    武打變法夠精彩,解渴鄉民文化饑。


    欲知後事如何,請君細看下章。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風雨人生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翔太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翔太空並收藏風雨人生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