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讚幹布和李世民時期,唐蕃兩國處於完全陌生的狀態,吐蕃不知唐之大,唐不知吐蕃之遠。


    這段時間兩國基本是瞎子摸象,難窺對手全貌,因此並沒有發生太多交集。其中,最為大家熟知的便是“鬆州之戰”和“文成入嫁”。而這二者之間是一種互為因果的聯係,不能割裂開來解讀。


    唐貞觀十一年(637年)秋,鬆讚幹布率軍進攻吐穀渾,剛被李靖、侯君集、李道宗(貞觀十年)打殘了的吐穀渾不是吐蕃的對手,逃奔唐境尋求庇護。


    這是吐蕃第一次對唐朝盟友下手,理由是“吐穀渾攪黃了,吐蕃求娶唐朝公主的好事。”


    沒辦成事兒的吐蕃使臣,迴拉薩是這麽匯報的:


    其實,唐蕃兩國在此之前便有使節來往。貞觀八年(634年),吐蕃首次遣使長安,李世民派馮德遐代表唐朝迴訪。但顯然吐蕃並沒有給馮德遐留下多好的印象,他迴國後對吐蕃觀感是這樣的。


    這是太宗拒絕吐蕃求婚的根本原因,他不覺得吐蕃是一個需要用聯姻方式拉攏的政權。


    而恰好在此期間,太宗又答應了吐穀渾王室的求婚請求,這一舉動刺激鬆讚幹布,讓他覺得需要在老丈人麵前比劃一下,表明自己有實力獲得“尚公主”的地位。


    吐蕃對吐穀渾的進攻早於鬆州之戰,從中原地區“天子——屬國”的觀念上說,實際上已經挑戰了唐朝的威嚴。


    也意味著,吐蕃的崛起開始觸動唐朝的核心利益,兩國之間將會在爭霸之路上迎頭相撞。


    但很奇怪,吐蕃的第一次試探,並沒有引起唐太宗的足夠重視,這不免讓鬆讚幹布有點興致闌珊。因為對他來說,在這個階段獲得唐朝的認可,顯然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唐朝認可的標誌性事件便是迎娶唐朝公主。


    很多人談及公主和親時,都會心情複雜,但其實至少在唐朝前期,是否允許和親是唐朝皇帝運用非常熟練的一種政治手段。


    和親除了代表對某個政權的認可,和親人選的選擇,還意味著在錯綜複雜複雜的政局中,對某些勢力的認可(比如說吐穀渾王慕容諾曷缽)。


    正因於此,當玄宗拒絕了突厥可汗求婚的請求,他會氣急敗壞的說道:“吐蕃狗種也,悉、契丹,本突厥奴也,皆得尚(公)主。突厥前後求婚獨不許,何也?且吾亦知入蕃公主皆非天子女,今豈問真偽。但屢請不獲,愧見諸蕃耳。”


    為此,鬆讚決定再刺激一下唐朝。於是,兩國之間第一次正麵的交鋒,“鬆州之戰”爆發。


    貞觀十二年(638年),鬆讚幹布寇關鬆州(今鬆潘)城下,放出豪言:“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雖然《唐書》、《通鑒》均記述吐蕃攜二十萬人扣關鬆州,但這個數量極有可能是被極度誇大了的。


    我們看一下地圖,吐穀渾王城伏俟城位於青海湖以西,而鬆潘在今四川黃龍附近,二者直線距離也有六百多公裏,其間橫跨的甘南地區,太宗時期還在唐朝手裏。


    很難想象,鬆讚幹布在結束吐穀渾之戰後,以幾個月時間,帶著二十萬人奔襲數千裏,來到鬆州城下。


    如果迴到拉薩後再出兵四川,不但距離更遠,時間上也來不及。以唐蕃兩國使節往返兩地,耗時10個月的時間來估算,二十萬大軍無論如何不可能趕到。


    另外,以目前國內學者對吐蕃人口的估算,衛藏地區最樂觀的人口數量也隻有二百萬上下,動輒以二十萬人出征,即便是牧區全民皆兵的狀態也很難支撐,更何況吐蕃本土並不全是牧區,還有大量的農耕區。


    最後,鬆讚幹布在鬆州的示威,並沒有讓唐朝屈服。恰恰相反,李世民給出了強硬的迴應。


    唐軍先鋒牛進達,夜襲吐蕃軍營斬首千餘,吐蕃軍隊便徐徐退去,這也不符合,興兵二十萬人的戰損邏輯。


    因此,我讚同範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中的估算,“吐蕃在鬆讚幹布時期,其軍隊劃分為四茹四十東岱,東岱就是千戶所。每東岱管理1000多戶,每戶出1兵,則其總兵力在4萬至5萬當是比較合理的。”


    這就是鬆州之戰的戰爭過程,老實說此戰沒有勝敗之分,吐蕃先是小勝,而後攻城不下,陷入僵局,唐軍反擊,夜襲吐蕃營帳,也不過是小勝而已。


    鬆州之戰雖然是唐蕃二百年國戰的開篇之作,但實際意義不過是兩國各自比劃了一下,都認識到對手不是軟柿子,不太好弄。於是,公主和親便成了一個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之後,吐蕃一直以子侄的身份對待唐朝,在很多事情上,給足了唐朝麵子。


    所以,鬆州之戰不過是場各取所需的戰爭,吐蕃收獲了唐朝的認可,而唐朝保持了其在東亞的霸主地位。


    第二階段:高宗、武周和噶爾家族專權時期;


    鬆讚幹布去世後,吐蕃王朝經過了一段權臣當道的歲月,祿東讚和他兒子們(噶爾家族)成了吐蕃最風光的人物。但也正是在他們的努力下,吐蕃成了唐朝最頭痛的存在。


    從高宗顯慶元年(656年)開始,吐蕃先後吞並了白蘭羌和吐穀渾,初步在青海草原上站住了腳。


    而這時,唐高宗李治卻顯得非常優柔寡斷,始終沒有給吐蕃一個明確的迴應。這導致曾為唐朝屬國的吐穀渾被滅國,其王室隻能內遷唐境做了安樂州刺史。


    很快李治就為他的寡斷吃到了苦頭,在青海站住了腳的吐蕃,以青海的牧場為前進基地,開啟了第一波擴張。


    鹹亨元年(670年),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迫使唐朝放棄了安西四鎮。感到了切膚之痛的唐朝,終於下定決心要教訓一下吐蕃了,這就是大非川之戰爆發的背景。


    大非川之戰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唐軍慘敗主將薛仁貴僅以身免。在唐書和通鑒等史料裏幾乎異口同聲的,將戰敗的髒水潑在副帥郭待封身上,似乎如果沒有他的貪功冒進,唐軍便有獲勝的機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好郎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葉苑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葉苑風並收藏唐朝好郎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