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4年,唐朝劍南節度使嚴武擊敗吐蕃七萬眾,並乘勝奪取了當狗城。同年十月,嚴武再度攻破吐蕃鹽川城。嚴武在劍南一帶雖然稅賦甚重,但其治下軍法嚴正、士卒勇敢效死,吐蕃軍隊很難在與劍南節度使麾下唐軍的交手中有所突破。


    公元779年,一直以來對吐蕃親善的南詔國王閣羅鳳去世,其孫異牟尋繼任國主。為挽迴在川滇地區的頹勢,也為了試探南詔新任國主的忠誠,吐蕃聯合南詔出兵二十萬,分三路進擊巴蜀。


    此役吐蕃勢在必得,吐蕃讚普甚至在戰前放下狂言,詔令吐蕃-南詔聯軍【“為我取蜀為東府,工伎悉送邏娑城,歲賦一縑”】,初期吐蕃-南詔聯軍進展順利、攻克了許多州縣。但隨著唐朝名將李晟率領中央禁軍和幽州藩鎮牙軍精銳入蜀,吐蕃在與唐軍的交鋒中多次受挫,吐蕃軍被陣斬六千餘級,大敗而歸。被唐軍追殺的吐蕃、南詔潰兵在奔逃的途中慌不擇路,【“顛踣厓峭且十萬”】(相比於《舊唐書》的記載,《新唐書》中的數字應該有誇大的成分在內),逃亡中跌落山崖深穀而傷亡者不計其數。異牟尋害怕唐軍反攻入南詔國內,將國都遷往雲南大理。唐軍在李晟的帶領下予以反攻,克複很多失陷州府,在出土的《李晟神道碑》中,也提到了李晟領精銳禁軍入川蜀破吐蕃之事,可與史料相互印證,碑誌中記載:


    吐蕃前方戰事失利,後方赤鬆德讚也在外交上昏招迭出。與南詔連兵入寇的同時,吐蕃也在和唐朝進行著外交談判。為表明談判的誠意,唐朝將之前扣留的吐蕃使者和五百餘名高級戰俘一並放還給吐蕃。相應地,吐蕃讚普也下令撤迴入侵劍南的吐蕃軍隊,以表明和談的誠意。


    南詔就這樣被吐蕃出賣,在唐朝的反攻中損失慘重,由是南詔臣民悉怨吐蕃。吐蕃作為老大哥倒也不客氣,一麵安撫異牟尋封他為王,一麵直接派軍隊駐紮南詔國內,奪取南詔各關口要隘,並派駐官吏在南詔征收賦稅,接管了南詔國境。


    貞元元年,韋皋出任劍南西川兩鎮節度使,總領西南地區唐朝對吐蕃、南詔的布防。此時吐蕃和南詔的矛盾逐漸激化。因此,韋皋使用計略離間兩國關係,他將寫有南詔歸唐之事的書信置於銀函內,又故意將信件由在唐朝、吐蕃之間立場搖擺不定,與各方關係曖昧的東蠻經手。東蠻不知是計,將信函順手轉交給了吐蕃。吐蕃統帥早已聽聞南詔心懷不軌的風聞,看見此信更是深信不疑。時值吐蕃與南詔合力攻打西川之際,吐蕃起疑後,派蕃軍兩萬駐紮於會川(位於今四川會理縣西),吐蕃占領了雲南地區進入四川的交通要道,以防南詔臨陣反水作亂。


    南詔對吐蕃猜忌之舉頗為惱怒,當即撤軍迴國,不參與吐蕃的軍事行動。失去南詔支援的吐蕃兵分兩路,一路攻打青溪關(位於四川省漢源縣西南),另一路攻打銅山,但兩路攻勢都為唐軍擊敗。於是吐蕃、南詔之間更加怨恨彼此,吐蕃逼迫南詔國王、大臣派子嗣到吐蕃國內留作人質,兩國的關係降至了冰點。


    吐蕃原本打算用強硬的手段威逼南詔國、東蠻各族為其所用。一方麵向南詔君臣索求人質,一方麵頻繁調動南詔軍隊、對雲南加緊經濟掠奪。然而吐蕃的蠻橫令這一切適得其反,南蠻諸部上至王公酋長,下至普通百姓都對吐蕃怨恨不已。南詔的背離隻是時間問題,隻需要一點微弱的火星就可以將吐蕃在川滇的經營付之一炬,吐蕃很快就將親眼見到這場由他們一手造成的燎原大火。


    韋皋在政治外交上積極爭取南詔的同時,也用軍事上的勝利堅定了南詔反叛吐蕃的決心。貞元五年,韋皋寫信給南詔國王異牟尋,信中提及迴鶻部與唐朝結盟之事,敦促南詔國王為此早做打算;一麵派遣部將曹有道率精銳士卒聯合東蠻、兩林蠻主動進攻吐蕃。


    吐蕃青海、臘城兩節度使出兵迎戰,雙方在巂州交戰(巂,音xi,位於四川省西昌市),此役唐軍擊破吐蕃。蕃軍陣亡兩千餘人,臘城節度使悉多楊朱、吐蕃大兵馬使乞藏遮遮戰死。乞藏遮遮是吐蕃國內一員驍勇善戰的猛將,卻在支援巂州的戰役中陣亡。他的死令吐蕃軍隊銳氣受挫,韋皋趁勢連克吐蕃十數座城寨,最終在貞元十三年收複巂州全境。


    同年,韋皋在軍事上的勝利給了異牟尋脫離吐蕃掌控的信心,不久異牟尋派遣三路使者到達成都,自稱唐雲南王孫、讚普義弟日東王。不久後更進一步取消了吐蕃的封號,殺死吐蕃駐紮南詔的使臣,公開與吐蕃決裂。不僅如此,南詔還借吐蕃征兵之際,在神川襲擊吐蕃軍隊,連毀吐蕃十六座城堡,斬斷吐蕃通往南詔的交通要道—鐵橋,並俘虜吐蕃冊立的南蠻酋長五人,向韋皋獻上郡縣地圖以示臣服。


    韋皋在川滇取得的一係列勝利極大地撼動了吐蕃統治者。自安史之亂後吐蕃雖然在河湟地區的交戰中也頗有挫折,但仍處於戰略主導地位。而韋皋在劍南地區的強勢則直接使雙方的攻守地位發生了逆轉。南詔的背離更是讓赤鬆德讚惱羞成怒,此時的吐蕃由於連年用兵,兵力已經捉襟見肘,不得已征調附屬國的軍隊參戰,甚至一度將戰俘編入隊伍。南詔背離投靠唐朝不僅使得吐蕃失去了重要的征兵來源,原本各附屬吐蕃的部族也蠢蠢欲動、對吐蕃懷有二心。吐蕃急於希望用一場軍事上的勝利震懾西南諸部,挽迴在川滇地區的敗局。


    失去南詔的協助後,吐蕃為彌補兵力的不足從西域和南亞等地抽調兵力,並從之前與大食作戰中俘虜的阿拉伯士兵中抽調精幹能用者趕赴川蜀。盡管中亞地區的士兵並不習慣西南地區的氣候,甚至增加了指揮協調的難度,但從客觀上這些異族士兵的加入緩解了吐蕃軍力不足的局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好郎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葉苑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葉苑風並收藏唐朝好郎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