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寧的工作踏上正途,徐清在開心的同時也略微有些擔心,畢竟高強度的工作可不是人人都吃得消,而徐寧到底能不能在身體上堅持的住,這顯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更關鍵的是徐寧迫切的想要展示出自己的能力,所以在工作中,自然就會更加的忘我,有的時候甚至忙起來連飯都會忘記吃,這顯然不是一種好的生活習慣,但也沒辦法,徐寧正是在拚命的時候,徐清不可能去勸他不要這麽拚,即便他說了,徐寧也隻會表麵上聽,實際上依舊自我。
所以徐清能夠做的就是讓自己的妻子每天給徐寧準備好飯菜,讓他按時吃飯,如果去到外地,則要讓他的仆人提醒徐寧要記得吃飯,這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畢竟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若是工作的太辛苦,導致身體出現問題,那就得不償失了。
畢竟徐清的政治資源還需要有徐寧來繼承,長命百歲才是政治權利得以保障的關鍵,而徐清除了在關注徐寧之外,也在開始準備培養其他的優秀人才,一個朝廷或者是政府,不可能永遠靠著一個人,這樣的朝廷雖然有可能短暫出現一段繁榮時期,但也會隨著這個人的離開而逐漸崩塌,所以培養一個優秀的繼承人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接下來就是培養一個優秀的官僚團隊,所以徐清最近一段時間也在不停的從中層官員中選擇一些優秀的人,讓他們離開朝廷去地方上擔任長官,去考驗他們。
在宋朝之前,宰相必出於州郡,而在宋朝之後,許多宰相甚至沒有擔任過地方上的長官,往往是剛入仕就從學士開始然後一步步往上爬,到了明朝之後,甚至很多首輔以沒有擔任過地方官員為榮,認為擔任地方官員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此地方官員不是說高官,市長一類的,而是縣令,認為這是進士中比較低等級的人才會幹的事情。
而在唐朝時期,宰相大多都來自於州郡,有地方上的工作經驗,而到宋朝以後,這一點就慢慢開始淡化了,之所以會如此,也是因為唐朝的安史之亂以及之後的五代十國給了宋朝的開國皇帝一個巨大的陰影,這個陰影造成了兩個後果,第一個後果就是軍隊必須掌握在朝堂的手裏,即便是地方上的將軍也不能掌握軍隊。
因為安史之亂的爆發就是將軍掌握軍隊,從而導致整個國家開始向著失控的方向前進,為此宋朝的皇帝們將軍權一分為二,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另一方麵則是把軍隊的錢和後勤分開,不再歸將軍自己管轄,第三點則是由文官來統帥武將,以文製武,這就是宋朝對於軍隊的策略,也正是因為如此,從宋朝開始,大規模的兵變便就此在中國曆史上消失,雖然也因為如此,導致宋朝的文官勢力越來越大,而武人的地位越來越低。
但這起碼保證了和平,且即便到現代也依舊沿用,如今現代大多數發達國家和工業國家,基本都是采取以文製武,軍隊歸國家控製,而非軍隊擁有自己的產業和財源,以此來保持國家的穩定,也保證軍隊的純潔性。
而第二點就是文官的勢力,起於地方的官員,往往會帶有十分濃烈的地方色彩,當他們當上宰輔的時候,就會對國家的政策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甚至這種作用具有改變曆史的能力,除此之外,在唐朝之前,士族的力量還十分強大,他們不需要經過科舉就能擔任官員,且是朝堂之上的高官,因此皇帝選擇出來的官員,往往隻能夠先到地方上去曆練,所以對於唐朝的皇帝來說,地方上來的官員,才是自己的心腹。
可到了宋朝,士族已經被嚴重削弱,導致無論是不是士族出生,都要從底層一步步當起,這就導致唐朝中晚期的時候出現了上麵描寫的色彩,地方官員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他們往往會成為地方上的代言人,甚至為自己地方上將軍出謀劃策,視皇帝為無物,所以到了宋朝的時候,宋太祖吸收唐朝滅亡的教訓,開始提高純臣的待遇,這些人從一開始就是在學士的位置上慢慢升起,以保證他們的純潔性,這些人將隻會忠於皇帝,以保證皇帝可以掌控朝局。
但到了後期之後,就會發現這些官員雖然對皇帝忠心耿耿,但在治國上往往會出現很多的問題,所以宋朝中期以後也就慢慢改變了這種情況,官員始終還是需要有實幹過的人才能擔任,但文臣擔任宰輔的格局卻在早期被定了下來,後來雖然有幾個人突破重圍,比如王安石便是如此,但最終這一套製度還是沿襲下來,直到明朝也是如此。
而到了徐清這個時代的時候,正是學士高於縣令的時代,前麵的幾任宰輔,幾乎都是從太學生,進士這一路上爬上來的,來自於州郡的官員已經十分稀少,而徐清顯然是要改變這種情況,一個官員對於曆史十分熟悉,對於政治十分熟稔,這樣確實可以維護國家的穩定,但國家的發展,還是需要依靠一批技術性官僚才能做到的,因此提拔州郡地方上的官員,便是徐清認為的重中之重。
這些人的出生不一定很高,甚至有一些連士族都不是,但其中的人才確實很多,如果徐清不去做這件事情,那麽他們很可能等到退休也最多是一個縣令,或者了不起當一個副市長而已,畢竟這已經是一個普通人的極限了,但徐清的提拔卻能夠讓他們進入道這一行政級別,甚至是在朝廷工作,如此一來,他們的地位自然就能夠很快提升,而他們的工作經驗也會得到增加。
可以說徐清這樣的做法,自然是不合規矩的,畢竟吏部才是負責官員考核的部門,而徐清這麽做,無疑是在搶奪吏部的權利,這一派係自然不會特別的滿意,但好在宋朝本身就有越級提拔的製度,比如說宋朝的宰相很多都是從六七品官直接提拔到宰相這個位置上的,被稱唿為參知政事,也就是臨時宰相的意思,當皇帝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就能夠從一介小官瞬間成為國家的領導人。
當皇帝不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離開,這些人不算是正式宰相,但卻擁有宰相的權利,可以算是一種高級的臨時工,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徐清的做法雖然讓吏部不滿,但徐清還是可以做,再加上他提拔的人員中,並不隻有自己派係的人,而是各個派係都有照顧,還有一些則是根本沒有派係的中立人士,也正是因為如此,倒是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
當然,徐清這麽做,也自然會招致一些不滿,有的人會認為他這是在結黨營私,在用自己的權利拉攏這些年輕的官員,從而讓他們聽命於自己,對此徐清也很是無奈,且無法反駁,因為這其實是事實,雖然他自己並不這麽認為,對於這些年輕官員也沒有什麽拉攏的心思,但站在這些年輕官員的立場上去想,徐清的幫助等於是幫他們解決了十幾年的攀爬時間,直接站在了更高的位置去做事情。
這樣一份功勞,誰又敢說自己不會被其影響呢?還有一些官員,甚至沒有士族的身份,而徐清的提拔則讓他們擁有了士族的身份,不僅僅是自己得意榮華富貴永享,便是自己的家族也可以繁榮昌盛百年,這樣一份恩德,又有誰敢忘呢?
試問若是徐家的人在他們所控製的領域內犯錯了,他們敢判麽,根據國法自然是要處罰,但依照道德,徐清是提拔他們的人,說一句恩人絲毫不過分,誰又敢去懲罰這個人呢?曆史上像海瑞這樣敢於對自己恩人翻臉的人還是很少的,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幫助自己的恩人,違反國法而站在道德的這一邊,更何況徐清是宰相,這就不僅僅是道德更是前途的選擇。
所以雖然徐清並沒有這麽想,但許多被提拔的年輕官員卻一定會這麽想,所以徐清也無法反駁,這讓他的內心十分鬱悶,同時他也明白,自己這樣的提拔終究不是一件好事,製定一套可以讓優秀的人才得以脫穎而出的辦法才是最好的,也是最不會讓人有什麽意見的。
如今的這一套公務員製度,在剛剛定下來的時候無疑是先進的,畢竟他否定了原本的科舉製度,從而讓朝廷上下所有的職務都變成了可以通過考試而獲得的,不再是像原來一樣,隻有長官才需要通過科舉考試來獲得,而其他的吏員則是世襲的。
是的,在中國很多人認為中國並不存在世襲,所有的官員都是通過科舉考試誕生的,這一點確實沒有錯,但吏員卻不是,從宋朝到明朝,甚至清朝,吏員都是世襲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在古代中國有一股勢力,叫做鄉紳,他們把控著國家的最基層,而皇帝,其實隻是最大的那一個地主而已,國家之間並沒有完成真正的統合,所謂皇權不下縣,正是這個意思。
而徐清的做法,則讓官員職位變成了自由流動的,不僅僅是官員可以通過考試和工作獲得,吏員也同樣是如此,這無疑是一個進步,可發展到如今,這一套製度也慢慢開始落伍,因為這一套製度,對於士族的優待實在是太大了,而對於平民的限製,無疑是致命的。
在晉朝的時候,所謂下品無士族,上品無寒門無疑是對殘酷社會的真實寫照,社會逐漸趨於僵化,而如今的宋朝便已經開始有這種味道,許多士族家的子弟一進入官僚體係之中,就能夠很快得到升遷,而一些普通人家的子弟,即便十分優秀,也很難獲得升遷,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士族力量的強大,導致他們無法接受到公平的評判,明明做的很好,但最後獲得的成果都被士族們摘了果子,這無疑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
另一方麵,從公務員跨越到官員這一步實在是太難了,進入官員這個體係後,徐清倒是能夠做出改變,比如說讓各地方報紙做民調,這些民調都是私下做的,當地報紙做一份,然後由吏部做一份,再有皇帝控製的情報機構做一份,拿這三份民調來做對比,最後得出一個大眾可以接受的答案,選擇這些人得以升遷,剩下的一些人,要麽維持原位,要麽就貶謫。
而公務員很難,因為他們手頭上的工作很小,甚至地方上的老百姓都不知道他們的名字是什麽,具體是幹什麽的,所以民調就無法做,而選擇他們從公務員進入官員這一步,都是由他們的上司所掌握的,吏部並不管理公務員,隻管理官員,畢竟整個宋朝的公務員多達四十萬之多,這麽多的人,吏部根本就管不過來,吏部全部官員加在一起不過才三百多人,是所有部門中人口最少的,但權力卻是最大的,五品以下官員的升遷調動,全部由吏部來負責。
但三百個人著實太少,所以在宋朝,公務員的提拔是直接交給他的上司,他的上司會寫推薦信來推薦他認為表現優秀的下屬,然後這名下屬才會得到吏部的注意,吏部會對他進行考核,也就是所謂的政審,將他的出身和進入官場之後的表現一一調查清楚,等到通過之後,就會成為預備官員幹部,從低位上開始提升,這個時候他們就會成為處長,室長,科長之類的中間管理層,在之後會經過培訓,然後接受官員考試,也就是原本的科舉考試,通過之後,就將進入官員體係,接受吏部的管轄,成為一名正式的官員,如此一套體係,確保了宋朝公務員晉升為官員的路線,在原本的時代,無疑是很好的一條路。
所以徐清能夠做的就是讓自己的妻子每天給徐寧準備好飯菜,讓他按時吃飯,如果去到外地,則要讓他的仆人提醒徐寧要記得吃飯,這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畢竟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若是工作的太辛苦,導致身體出現問題,那就得不償失了。
畢竟徐清的政治資源還需要有徐寧來繼承,長命百歲才是政治權利得以保障的關鍵,而徐清除了在關注徐寧之外,也在開始準備培養其他的優秀人才,一個朝廷或者是政府,不可能永遠靠著一個人,這樣的朝廷雖然有可能短暫出現一段繁榮時期,但也會隨著這個人的離開而逐漸崩塌,所以培養一個優秀的繼承人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接下來就是培養一個優秀的官僚團隊,所以徐清最近一段時間也在不停的從中層官員中選擇一些優秀的人,讓他們離開朝廷去地方上擔任長官,去考驗他們。
在宋朝之前,宰相必出於州郡,而在宋朝之後,許多宰相甚至沒有擔任過地方上的長官,往往是剛入仕就從學士開始然後一步步往上爬,到了明朝之後,甚至很多首輔以沒有擔任過地方官員為榮,認為擔任地方官員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此地方官員不是說高官,市長一類的,而是縣令,認為這是進士中比較低等級的人才會幹的事情。
而在唐朝時期,宰相大多都來自於州郡,有地方上的工作經驗,而到宋朝以後,這一點就慢慢開始淡化了,之所以會如此,也是因為唐朝的安史之亂以及之後的五代十國給了宋朝的開國皇帝一個巨大的陰影,這個陰影造成了兩個後果,第一個後果就是軍隊必須掌握在朝堂的手裏,即便是地方上的將軍也不能掌握軍隊。
因為安史之亂的爆發就是將軍掌握軍隊,從而導致整個國家開始向著失控的方向前進,為此宋朝的皇帝們將軍權一分為二,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另一方麵則是把軍隊的錢和後勤分開,不再歸將軍自己管轄,第三點則是由文官來統帥武將,以文製武,這就是宋朝對於軍隊的策略,也正是因為如此,從宋朝開始,大規模的兵變便就此在中國曆史上消失,雖然也因為如此,導致宋朝的文官勢力越來越大,而武人的地位越來越低。
但這起碼保證了和平,且即便到現代也依舊沿用,如今現代大多數發達國家和工業國家,基本都是采取以文製武,軍隊歸國家控製,而非軍隊擁有自己的產業和財源,以此來保持國家的穩定,也保證軍隊的純潔性。
而第二點就是文官的勢力,起於地方的官員,往往會帶有十分濃烈的地方色彩,當他們當上宰輔的時候,就會對國家的政策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甚至這種作用具有改變曆史的能力,除此之外,在唐朝之前,士族的力量還十分強大,他們不需要經過科舉就能擔任官員,且是朝堂之上的高官,因此皇帝選擇出來的官員,往往隻能夠先到地方上去曆練,所以對於唐朝的皇帝來說,地方上來的官員,才是自己的心腹。
可到了宋朝,士族已經被嚴重削弱,導致無論是不是士族出生,都要從底層一步步當起,這就導致唐朝中晚期的時候出現了上麵描寫的色彩,地方官員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他們往往會成為地方上的代言人,甚至為自己地方上將軍出謀劃策,視皇帝為無物,所以到了宋朝的時候,宋太祖吸收唐朝滅亡的教訓,開始提高純臣的待遇,這些人從一開始就是在學士的位置上慢慢升起,以保證他們的純潔性,這些人將隻會忠於皇帝,以保證皇帝可以掌控朝局。
但到了後期之後,就會發現這些官員雖然對皇帝忠心耿耿,但在治國上往往會出現很多的問題,所以宋朝中期以後也就慢慢改變了這種情況,官員始終還是需要有實幹過的人才能擔任,但文臣擔任宰輔的格局卻在早期被定了下來,後來雖然有幾個人突破重圍,比如王安石便是如此,但最終這一套製度還是沿襲下來,直到明朝也是如此。
而到了徐清這個時代的時候,正是學士高於縣令的時代,前麵的幾任宰輔,幾乎都是從太學生,進士這一路上爬上來的,來自於州郡的官員已經十分稀少,而徐清顯然是要改變這種情況,一個官員對於曆史十分熟悉,對於政治十分熟稔,這樣確實可以維護國家的穩定,但國家的發展,還是需要依靠一批技術性官僚才能做到的,因此提拔州郡地方上的官員,便是徐清認為的重中之重。
這些人的出生不一定很高,甚至有一些連士族都不是,但其中的人才確實很多,如果徐清不去做這件事情,那麽他們很可能等到退休也最多是一個縣令,或者了不起當一個副市長而已,畢竟這已經是一個普通人的極限了,但徐清的提拔卻能夠讓他們進入道這一行政級別,甚至是在朝廷工作,如此一來,他們的地位自然就能夠很快提升,而他們的工作經驗也會得到增加。
可以說徐清這樣的做法,自然是不合規矩的,畢竟吏部才是負責官員考核的部門,而徐清這麽做,無疑是在搶奪吏部的權利,這一派係自然不會特別的滿意,但好在宋朝本身就有越級提拔的製度,比如說宋朝的宰相很多都是從六七品官直接提拔到宰相這個位置上的,被稱唿為參知政事,也就是臨時宰相的意思,當皇帝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就能夠從一介小官瞬間成為國家的領導人。
當皇帝不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離開,這些人不算是正式宰相,但卻擁有宰相的權利,可以算是一種高級的臨時工,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徐清的做法雖然讓吏部不滿,但徐清還是可以做,再加上他提拔的人員中,並不隻有自己派係的人,而是各個派係都有照顧,還有一些則是根本沒有派係的中立人士,也正是因為如此,倒是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
當然,徐清這麽做,也自然會招致一些不滿,有的人會認為他這是在結黨營私,在用自己的權利拉攏這些年輕的官員,從而讓他們聽命於自己,對此徐清也很是無奈,且無法反駁,因為這其實是事實,雖然他自己並不這麽認為,對於這些年輕官員也沒有什麽拉攏的心思,但站在這些年輕官員的立場上去想,徐清的幫助等於是幫他們解決了十幾年的攀爬時間,直接站在了更高的位置去做事情。
這樣一份功勞,誰又敢說自己不會被其影響呢?還有一些官員,甚至沒有士族的身份,而徐清的提拔則讓他們擁有了士族的身份,不僅僅是自己得意榮華富貴永享,便是自己的家族也可以繁榮昌盛百年,這樣一份恩德,又有誰敢忘呢?
試問若是徐家的人在他們所控製的領域內犯錯了,他們敢判麽,根據國法自然是要處罰,但依照道德,徐清是提拔他們的人,說一句恩人絲毫不過分,誰又敢去懲罰這個人呢?曆史上像海瑞這樣敢於對自己恩人翻臉的人還是很少的,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幫助自己的恩人,違反國法而站在道德的這一邊,更何況徐清是宰相,這就不僅僅是道德更是前途的選擇。
所以雖然徐清並沒有這麽想,但許多被提拔的年輕官員卻一定會這麽想,所以徐清也無法反駁,這讓他的內心十分鬱悶,同時他也明白,自己這樣的提拔終究不是一件好事,製定一套可以讓優秀的人才得以脫穎而出的辦法才是最好的,也是最不會讓人有什麽意見的。
如今的這一套公務員製度,在剛剛定下來的時候無疑是先進的,畢竟他否定了原本的科舉製度,從而讓朝廷上下所有的職務都變成了可以通過考試而獲得的,不再是像原來一樣,隻有長官才需要通過科舉考試來獲得,而其他的吏員則是世襲的。
是的,在中國很多人認為中國並不存在世襲,所有的官員都是通過科舉考試誕生的,這一點確實沒有錯,但吏員卻不是,從宋朝到明朝,甚至清朝,吏員都是世襲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在古代中國有一股勢力,叫做鄉紳,他們把控著國家的最基層,而皇帝,其實隻是最大的那一個地主而已,國家之間並沒有完成真正的統合,所謂皇權不下縣,正是這個意思。
而徐清的做法,則讓官員職位變成了自由流動的,不僅僅是官員可以通過考試和工作獲得,吏員也同樣是如此,這無疑是一個進步,可發展到如今,這一套製度也慢慢開始落伍,因為這一套製度,對於士族的優待實在是太大了,而對於平民的限製,無疑是致命的。
在晉朝的時候,所謂下品無士族,上品無寒門無疑是對殘酷社會的真實寫照,社會逐漸趨於僵化,而如今的宋朝便已經開始有這種味道,許多士族家的子弟一進入官僚體係之中,就能夠很快得到升遷,而一些普通人家的子弟,即便十分優秀,也很難獲得升遷,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士族力量的強大,導致他們無法接受到公平的評判,明明做的很好,但最後獲得的成果都被士族們摘了果子,這無疑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
另一方麵,從公務員跨越到官員這一步實在是太難了,進入官員這個體係後,徐清倒是能夠做出改變,比如說讓各地方報紙做民調,這些民調都是私下做的,當地報紙做一份,然後由吏部做一份,再有皇帝控製的情報機構做一份,拿這三份民調來做對比,最後得出一個大眾可以接受的答案,選擇這些人得以升遷,剩下的一些人,要麽維持原位,要麽就貶謫。
而公務員很難,因為他們手頭上的工作很小,甚至地方上的老百姓都不知道他們的名字是什麽,具體是幹什麽的,所以民調就無法做,而選擇他們從公務員進入官員這一步,都是由他們的上司所掌握的,吏部並不管理公務員,隻管理官員,畢竟整個宋朝的公務員多達四十萬之多,這麽多的人,吏部根本就管不過來,吏部全部官員加在一起不過才三百多人,是所有部門中人口最少的,但權力卻是最大的,五品以下官員的升遷調動,全部由吏部來負責。
但三百個人著實太少,所以在宋朝,公務員的提拔是直接交給他的上司,他的上司會寫推薦信來推薦他認為表現優秀的下屬,然後這名下屬才會得到吏部的注意,吏部會對他進行考核,也就是所謂的政審,將他的出身和進入官場之後的表現一一調查清楚,等到通過之後,就會成為預備官員幹部,從低位上開始提升,這個時候他們就會成為處長,室長,科長之類的中間管理層,在之後會經過培訓,然後接受官員考試,也就是原本的科舉考試,通過之後,就將進入官員體係,接受吏部的管轄,成為一名正式的官員,如此一套體係,確保了宋朝公務員晉升為官員的路線,在原本的時代,無疑是很好的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