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士族們顯然不願意跌落神壇,因此各種各樣受到他們控製的報紙,自然會說出一些迷惑百姓的話,讓他們認為自己是不同的,甚至連血統都是不一樣的,他們往往會編造很長的族譜,從而證明自己的優秀,並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優秀,而是自己家祖祖輩輩都優秀,而你之所以不優秀,是因為從你祖宗開始就是平頭老百姓,通過這種世代之間的差距,從而讓他之所以能成為士族合法化,不得不說這種言論在民間可謂是流傳甚廣,許多有能力的人自然對這些話嗤之以鼻,但許多弱者卻把這些話當成了很好的借口。
自己之所以考不上大學,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自己父母給的基因差,自己家祖宗出不了進士,自己也當不了大學生,這實在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因而包括自己,甚至自己以後的孩子,也都對他們的學習不再上心,如此一來,自然在挑戰士族上,戰鬥力就下降了。
而更可怕的是,他們自己認命也就算了,當看到一個普通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士族之後,他們不以此來鼓勵自己,反倒是罵起這個新士族來,認為他是不甘寂寞,或者是通過其他手段成為的士族,而不是憑借真才實學當上的士族,這都給了新士族巨大的壓力,這些無疑都是老牌士族們所造成的輿論壓力。
而這些人之所以能夠接受,也是因為這個世界上平庸的人占據大多數,他們不願意努力,但同時也要為自己的不努力來找一個借口,而血統無疑是最好的借口,他們責怪自己的父母,甚至責怪自己的祖先,從而將自己的失敗與血緣聯係在一起,這正和了士族們的意,讓他們認命,這無疑是士族們的宣傳政策之一。
但這對於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來說,顯然是沒有什麽用的,他們自然不會相信士族們的那一套,不然為什麽自己能夠考進大學呢,如果按照士族們的說法,像他們這樣的人,即便再怎麽努力,也應該進不了大學才對啊,可他們非但進了,而且能夠考上研究生,甚至考上博士,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士族。
這些新士族往往對於老士族們的行為十分不滿,再加上新士族從小接受的就是大學時代的文化,所以對於世襲製度,自然是十分排斥的,雖然其中也有些人,屁股決定腦袋,自己當上士族之後,就想著怎麽讓自己的後代也能一直成為士族,但大多數人卻始終是接受現代教育長大的,他們當然想讓自己的後代成為士族,但他們更希望自己的後代是通過努力來保住士族這個頭銜的。
因此這些人對於老士族們的做法十分不滿,許多人便也創立屬於自己的報社,專門宣揚貧家子考上大學,建立功勳從而成為士族的文章,慢慢的,這些文章也開始涉及到士族與平民之間到底應不應該有那麽大的差距之類的問題,當然,這些問題也都是淺嚐輒止的,畢竟如今的中國就是劃分智商的,也沒有人人平等的思想,但這種萌芽正在逐漸的發芽,至於什麽時候成熟,給宋朝社會帶來巨大的改變,那還是未有之數,如今的他們,隻是反對老士族們而已。
而這些文章,也確實激勵了不少奮進的學生們,許多人被老士族們的文章打擊,甚至差點放棄學業,這其中有些人在讀過這些新士族們的故事之後,振作起來重新開始努力學習,其中成為大學生的也不在少數,這無疑代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流動。
且朝廷從來不曾宣布士族將成為世襲製度,因此老士族們雖然千方百計的希望通過各種言論以及自身的影響,讓這些年輕人放棄自己身上的可能,但放棄的大多數本就是庸庸碌碌之人,而真正有才學的人,往往不曾放棄心中的夢想,而其造成的結果,就是老士族們的壓力驟然增大。
因為這些老士族,往往是徐清當年為了推進改革,從而做出妥協的結果,許多士族根本就沒有什麽現代化的觀念,依舊把儒家經典看做至高無上的治國方法,不肯聽取其他的意見,這種家庭是十分多的,而在家庭教育上,也是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放在第一位,依舊是老一套,封建家長的作風。
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宣揚血統論那一套東西,因為在新的朝廷裏,他們占據的力量已經越來越薄弱,他們的後代受到他們的教育,也一樣是封建禮教培養出來的學生,這些人根本不懂現代化是什麽東西,自然在官場上也當不了什麽大官。
如果沒人來跟他們競爭,或許他們還能世襲下去,但如今通過大學教育,和新士族的製度,無數的人才湧現出來,占據了朝廷的重要位置,他們的孩子未來能否繼續在朝堂上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能不能再繼續當官,這都是一件很難說的事情,因此他們才會這麽著急的希望讓其他人放棄努力的渠道,這些老士族們的想法無疑是十分地固根深的。
而這些人在士族中占據著相當大的一部分,其中願意改變自己的思想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大學的隻是少數,且上的大部分還都是國學,學的也依舊是儒家經典,而不是其他的東西,因此他們的思想也接近他們的家裏人,真正願意改變的極少,而到了如今再想要改,自然是一件無比困難的事情。
所以許多老士族都出現了一個十分嚴重的情況,那就是後繼無力,當然也有一些士族想出了辦法,比如說招婿,讓一些名牌大學生娶自己家的姑娘,從而改姓,成為自己的養子,然後利用士族的資源,扶植養子上去,從而保留下自己的士族位置,但真正能夠做到的還是少數。
宋朝的法律雖然允許樣子繼承士族爵位,但大多數人家是很難做出這麽一個決定的,畢竟自己的兒子還在,傳給他,指不定他的下一代就能出一個聰明的孩子呢,宋朝士族可是能傳三代的,自己兒子不行,孫子呢,曾孫子呢?難道也不行?
正是因為有著這種可能性,所以果斷選擇招婿,從而讓自己家的士族位置可以保留的,始終是少數,大部分不到最後時刻,還是願意把士族的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讓孩子襲爵,從而期待下一代,畢竟讓這些招婿襲爵,十分有可能背叛自己的家族,到時候人財兩空,他們又找誰說理去呢。
所以如今這些老士族才會如此的著急,在朝堂上的力量不停的在衰弱,而家族之中又沒有可用人才可以接替自己的位置,要知道,士族的爵位雖然可以傳三代,但是自己退休之後,官位可是要還給朝廷的,而到那個時候,若是家裏沒有一個能夠做官的,即便他們家還是士族,其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就像那些資本家士族一樣,他們當然也是士族,但其地位就是不如那些朝廷大員的士族來的響亮,這就是兩者之間的差別,若是士族失去了官位,等同於失去了一半的權勢,在地方上的威望也會大跌,雖然官府不會主動惹你,但你想要官府主動來幫你,這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因此老士族怎麽能不著急,爵位能世襲三代倒還好說,但官位首先就沒了,自然是急在心裏,而他們的做法,就是通過報紙和媒體,來鼓吹血統論,從而讓那些年輕的學子不要挑釁他們的地位,讓他們的孩子可以在官途上走的更遠。
但顯然,這樣的做法效果並不明顯,聰明人又哪裏會被一些媒體的宣傳和報道所蒙騙,再加上如今的朝廷還沒有到被這些士族隻手遮天的地步,朝堂之上,大部分都是興起新士族,他們自然知道哪些人是真的有才華,而哪些人又是銀樣鑞槍頭,因此,老士族們大多數都處於凋零的狀態,雖然他們人數尚且還很多,但再過六十年的時間,其中百分之七十都會被淘汰掉,重新成為平民,這也是徐清當年給他們的承諾,三代襲爵,至於之後能不能保留爵位,那就看他們自己子孫後代的能力了。
但即便如此,如今這些人尚且還是士族,而朝廷每年新冊封的士族也是非常的多,這直接導致如今宋朝的士族數量始終在不停的增加,從最開始的士族數量隻有三萬四千人,到如今,二十年的時間過去了,士族的數量已經猛增到了九萬八千人,若是算上家屬,則是在四十八萬左右的人口。
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數字,但還好,如今的宋朝人口基數很大,除了本土的一億人口以外,殖民地的四億人口以及海外巨大的市場大概有五億人口是宋朝產品的購買者,通過這十億的人,倒是還不至於讓朝廷養不起著接近十萬士族的特權生活。
而且等再過些年,原本腐朽的老士族就會慢慢凋零,士族的數量也就會慢慢減少,不過總體而言這個數字是必然會上升的,畢竟如今的官僚體製也好,高等教育出來的人才也好,都在不停的增加,那麽未來能夠進入士族的人也必然越來越多他們的家族延續百年,就都是士族,不過其中大部分是底層士族,其中四品以下的士族大概占據整個士族的九成以上,而四品以上的士族則大概隻有一千家左右。
這一千家士族,可以說就是整個世界上最頂尖的豪門,而這一千家也幾乎決定了宋朝的政治局勢,這些家族裏,老頑固幾乎沒有,即便有,對於他們孩子的教育,也都會送到重點大學中去接受最為先進的學習方式,對世界有著十分全麵的了解,因此這一千家士族,始終把持著國家的最高權力。
他們滲透在國家的各個層麵之中,關係網遍布整個國家的各個角落,而他們從不擔心自己的家族會跌落,因為他們的家庭教育就跟這些底層士族完全不同,從小到大接受的都是最為嚴格的教育方式,甚至是軍事化的管理。
就像英國的貴族學校一樣,在英國大部分普通人接受的是快樂教育,而精英們則接受的是軍事化管理的教育,這些高等士族也是如此,他們的孩子無論男女幾乎都進入到大學之中接受最為高等的教育,然後畢業之後,就會被家庭安排前往全國各地的城市進行曆練。
他們的手中不僅僅有資源,對於世界的格局也完全不同,是真正的十分優秀的人才,而不像那些封建製度下的士族子弟們一樣,對於世界依舊保持著老一套的眼光,而這些人控製著世界的走向,自然就會讓士族不腐朽下去。
而這個階層人數是很難膨脹的,一般來說階級流動普遍是在底層和中產以及富裕階層而已,越是頂層就越難階級流動,就像宋朝這一千家最為頂級的士族,幾乎就是在工業革命之後十年內形成的,從十年後到現在,其中大多數人都保留了下來,隻有極少數因為涉及到重大貪汙或者刑事案件被取消了士族的資格,大多數已經是固定下來,他們對於子女的教育十分嚴格,未來也必定大有作為,這些人可謂是國家真正的棟梁和基石。
雖然如今固定的時間不長,大概隻有十年左右的時間,但看他們對於子女的教育就知道,起碼他們的孩子一定會十分的優秀,再加上他們在全國的龐大影響力和手中的資源,即便資質平平,但在大視野之下,擁有大格局的他們也必定能夠創造出一番事業,隻要未來在政治上不站錯隊,他們幾乎不會有太大的變動。
而即便站錯隊,也很難會有其他的家族擠進這個圈子裏,因為頂級圈子一旦形成,其他新的士族想要擠進來是非常困難的,即便一個豪門被幹掉了,那麽填補空缺的也必定是其他的豪門,而不會是一個新的士族來取代他,因為一千家高等士族,說實話,確實是非常多了,他們完全有能力去侵吞掉一個高等士族的財產,至於中級士族,則隻能徘徊在這個級別,除非他們能夠出一個天縱英才,但這種機會,少得可憐。
自己之所以考不上大學,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自己父母給的基因差,自己家祖宗出不了進士,自己也當不了大學生,這實在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因而包括自己,甚至自己以後的孩子,也都對他們的學習不再上心,如此一來,自然在挑戰士族上,戰鬥力就下降了。
而更可怕的是,他們自己認命也就算了,當看到一個普通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士族之後,他們不以此來鼓勵自己,反倒是罵起這個新士族來,認為他是不甘寂寞,或者是通過其他手段成為的士族,而不是憑借真才實學當上的士族,這都給了新士族巨大的壓力,這些無疑都是老牌士族們所造成的輿論壓力。
而這些人之所以能夠接受,也是因為這個世界上平庸的人占據大多數,他們不願意努力,但同時也要為自己的不努力來找一個借口,而血統無疑是最好的借口,他們責怪自己的父母,甚至責怪自己的祖先,從而將自己的失敗與血緣聯係在一起,這正和了士族們的意,讓他們認命,這無疑是士族們的宣傳政策之一。
但這對於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來說,顯然是沒有什麽用的,他們自然不會相信士族們的那一套,不然為什麽自己能夠考進大學呢,如果按照士族們的說法,像他們這樣的人,即便再怎麽努力,也應該進不了大學才對啊,可他們非但進了,而且能夠考上研究生,甚至考上博士,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士族。
這些新士族往往對於老士族們的行為十分不滿,再加上新士族從小接受的就是大學時代的文化,所以對於世襲製度,自然是十分排斥的,雖然其中也有些人,屁股決定腦袋,自己當上士族之後,就想著怎麽讓自己的後代也能一直成為士族,但大多數人卻始終是接受現代教育長大的,他們當然想讓自己的後代成為士族,但他們更希望自己的後代是通過努力來保住士族這個頭銜的。
因此這些人對於老士族們的做法十分不滿,許多人便也創立屬於自己的報社,專門宣揚貧家子考上大學,建立功勳從而成為士族的文章,慢慢的,這些文章也開始涉及到士族與平民之間到底應不應該有那麽大的差距之類的問題,當然,這些問題也都是淺嚐輒止的,畢竟如今的中國就是劃分智商的,也沒有人人平等的思想,但這種萌芽正在逐漸的發芽,至於什麽時候成熟,給宋朝社會帶來巨大的改變,那還是未有之數,如今的他們,隻是反對老士族們而已。
而這些文章,也確實激勵了不少奮進的學生們,許多人被老士族們的文章打擊,甚至差點放棄學業,這其中有些人在讀過這些新士族們的故事之後,振作起來重新開始努力學習,其中成為大學生的也不在少數,這無疑代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流動。
且朝廷從來不曾宣布士族將成為世襲製度,因此老士族們雖然千方百計的希望通過各種言論以及自身的影響,讓這些年輕人放棄自己身上的可能,但放棄的大多數本就是庸庸碌碌之人,而真正有才學的人,往往不曾放棄心中的夢想,而其造成的結果,就是老士族們的壓力驟然增大。
因為這些老士族,往往是徐清當年為了推進改革,從而做出妥協的結果,許多士族根本就沒有什麽現代化的觀念,依舊把儒家經典看做至高無上的治國方法,不肯聽取其他的意見,這種家庭是十分多的,而在家庭教育上,也是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放在第一位,依舊是老一套,封建家長的作風。
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宣揚血統論那一套東西,因為在新的朝廷裏,他們占據的力量已經越來越薄弱,他們的後代受到他們的教育,也一樣是封建禮教培養出來的學生,這些人根本不懂現代化是什麽東西,自然在官場上也當不了什麽大官。
如果沒人來跟他們競爭,或許他們還能世襲下去,但如今通過大學教育,和新士族的製度,無數的人才湧現出來,占據了朝廷的重要位置,他們的孩子未來能否繼續在朝堂上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能不能再繼續當官,這都是一件很難說的事情,因此他們才會這麽著急的希望讓其他人放棄努力的渠道,這些老士族們的想法無疑是十分地固根深的。
而這些人在士族中占據著相當大的一部分,其中願意改變自己的思想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大學的隻是少數,且上的大部分還都是國學,學的也依舊是儒家經典,而不是其他的東西,因此他們的思想也接近他們的家裏人,真正願意改變的極少,而到了如今再想要改,自然是一件無比困難的事情。
所以許多老士族都出現了一個十分嚴重的情況,那就是後繼無力,當然也有一些士族想出了辦法,比如說招婿,讓一些名牌大學生娶自己家的姑娘,從而改姓,成為自己的養子,然後利用士族的資源,扶植養子上去,從而保留下自己的士族位置,但真正能夠做到的還是少數。
宋朝的法律雖然允許樣子繼承士族爵位,但大多數人家是很難做出這麽一個決定的,畢竟自己的兒子還在,傳給他,指不定他的下一代就能出一個聰明的孩子呢,宋朝士族可是能傳三代的,自己兒子不行,孫子呢,曾孫子呢?難道也不行?
正是因為有著這種可能性,所以果斷選擇招婿,從而讓自己家的士族位置可以保留的,始終是少數,大部分不到最後時刻,還是願意把士族的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讓孩子襲爵,從而期待下一代,畢竟讓這些招婿襲爵,十分有可能背叛自己的家族,到時候人財兩空,他們又找誰說理去呢。
所以如今這些老士族才會如此的著急,在朝堂上的力量不停的在衰弱,而家族之中又沒有可用人才可以接替自己的位置,要知道,士族的爵位雖然可以傳三代,但是自己退休之後,官位可是要還給朝廷的,而到那個時候,若是家裏沒有一個能夠做官的,即便他們家還是士族,其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就像那些資本家士族一樣,他們當然也是士族,但其地位就是不如那些朝廷大員的士族來的響亮,這就是兩者之間的差別,若是士族失去了官位,等同於失去了一半的權勢,在地方上的威望也會大跌,雖然官府不會主動惹你,但你想要官府主動來幫你,這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因此老士族怎麽能不著急,爵位能世襲三代倒還好說,但官位首先就沒了,自然是急在心裏,而他們的做法,就是通過報紙和媒體,來鼓吹血統論,從而讓那些年輕的學子不要挑釁他們的地位,讓他們的孩子可以在官途上走的更遠。
但顯然,這樣的做法效果並不明顯,聰明人又哪裏會被一些媒體的宣傳和報道所蒙騙,再加上如今的朝廷還沒有到被這些士族隻手遮天的地步,朝堂之上,大部分都是興起新士族,他們自然知道哪些人是真的有才華,而哪些人又是銀樣鑞槍頭,因此,老士族們大多數都處於凋零的狀態,雖然他們人數尚且還很多,但再過六十年的時間,其中百分之七十都會被淘汰掉,重新成為平民,這也是徐清當年給他們的承諾,三代襲爵,至於之後能不能保留爵位,那就看他們自己子孫後代的能力了。
但即便如此,如今這些人尚且還是士族,而朝廷每年新冊封的士族也是非常的多,這直接導致如今宋朝的士族數量始終在不停的增加,從最開始的士族數量隻有三萬四千人,到如今,二十年的時間過去了,士族的數量已經猛增到了九萬八千人,若是算上家屬,則是在四十八萬左右的人口。
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數字,但還好,如今的宋朝人口基數很大,除了本土的一億人口以外,殖民地的四億人口以及海外巨大的市場大概有五億人口是宋朝產品的購買者,通過這十億的人,倒是還不至於讓朝廷養不起著接近十萬士族的特權生活。
而且等再過些年,原本腐朽的老士族就會慢慢凋零,士族的數量也就會慢慢減少,不過總體而言這個數字是必然會上升的,畢竟如今的官僚體製也好,高等教育出來的人才也好,都在不停的增加,那麽未來能夠進入士族的人也必然越來越多他們的家族延續百年,就都是士族,不過其中大部分是底層士族,其中四品以下的士族大概占據整個士族的九成以上,而四品以上的士族則大概隻有一千家左右。
這一千家士族,可以說就是整個世界上最頂尖的豪門,而這一千家也幾乎決定了宋朝的政治局勢,這些家族裏,老頑固幾乎沒有,即便有,對於他們孩子的教育,也都會送到重點大學中去接受最為先進的學習方式,對世界有著十分全麵的了解,因此這一千家士族,始終把持著國家的最高權力。
他們滲透在國家的各個層麵之中,關係網遍布整個國家的各個角落,而他們從不擔心自己的家族會跌落,因為他們的家庭教育就跟這些底層士族完全不同,從小到大接受的都是最為嚴格的教育方式,甚至是軍事化的管理。
就像英國的貴族學校一樣,在英國大部分普通人接受的是快樂教育,而精英們則接受的是軍事化管理的教育,這些高等士族也是如此,他們的孩子無論男女幾乎都進入到大學之中接受最為高等的教育,然後畢業之後,就會被家庭安排前往全國各地的城市進行曆練。
他們的手中不僅僅有資源,對於世界的格局也完全不同,是真正的十分優秀的人才,而不像那些封建製度下的士族子弟們一樣,對於世界依舊保持著老一套的眼光,而這些人控製著世界的走向,自然就會讓士族不腐朽下去。
而這個階層人數是很難膨脹的,一般來說階級流動普遍是在底層和中產以及富裕階層而已,越是頂層就越難階級流動,就像宋朝這一千家最為頂級的士族,幾乎就是在工業革命之後十年內形成的,從十年後到現在,其中大多數人都保留了下來,隻有極少數因為涉及到重大貪汙或者刑事案件被取消了士族的資格,大多數已經是固定下來,他們對於子女的教育十分嚴格,未來也必定大有作為,這些人可謂是國家真正的棟梁和基石。
雖然如今固定的時間不長,大概隻有十年左右的時間,但看他們對於子女的教育就知道,起碼他們的孩子一定會十分的優秀,再加上他們在全國的龐大影響力和手中的資源,即便資質平平,但在大視野之下,擁有大格局的他們也必定能夠創造出一番事業,隻要未來在政治上不站錯隊,他們幾乎不會有太大的變動。
而即便站錯隊,也很難會有其他的家族擠進這個圈子裏,因為頂級圈子一旦形成,其他新的士族想要擠進來是非常困難的,即便一個豪門被幹掉了,那麽填補空缺的也必定是其他的豪門,而不會是一個新的士族來取代他,因為一千家高等士族,說實話,確實是非常多了,他們完全有能力去侵吞掉一個高等士族的財產,至於中級士族,則隻能徘徊在這個級別,除非他們能夠出一個天縱英才,但這種機會,少得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