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為了維護每一座城市的特色,就不能隨便亂建,看看現代的那些體育場館和高樓大廈,中國幾乎所有城市的布局都差不多,但徐清並不希望這樣,當然,對於現代的中國之所以每座城市都差不多,徐清也能理解,短短四十年的時間,做了其他國家幾百年的事情,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自然在城市建設上就很難顧及。
歐洲的每一座城市都能夠不一樣,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對自己的城市進行精雕細琢,所以每一座城市都能夠不一樣,讓人去到歐洲旅遊,即便是一座小鎮,都能感覺到別有洞天,時間顯然是最重要的武器,而如今的宋朝,顯然也有充足的時間,讓每一座城市都擁有更加漂亮的建築和文化底蘊。
人們總是喜歡生活在幹淨舒適的環境中,而徐清想要做到的就是這一點,同時現代的中國之所以建築會那麽的千篇一律,也跟當時的中國缺少建築師有關,看看中國如今出名的一些建築物,鳥巢,水立方,雷克塞斯體育館等等,幾乎都是外國建築師搭建的,很少有中國人自己建設出來的建築,這其中也跟中國對於建築的理念有著很大的關係。
在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因為鋼鐵玻璃等材料十分珍貴,所以那一代的建築師們對於建築最重要的理解就是要結實然後省材料,而什麽樣的建築最省材料呢,自然是筒子樓了,所以那個年代的紐約也是如此,全部都是往上的高樓大廈,因為這種樓最省建築材料,同時能夠創造出足夠大的建築麵積。
而歐洲則完全不同,因為發展到二十世紀,歐洲已經不再缺少鋼鐵等建築材料,所以在歐洲,你很少看到高樓大廈,這其中固然有城市美觀的因素,但也有材料不缺少的緣故,所以他們更加願意去建造那些耗費大量材料而外形更加美觀的建築物來提高城市的美觀,等到二十一世紀,他們又開始節省材料為了環保而考慮,所以建造出了更多漂亮的建築,而中國設計師則依舊停留在大麵積和節省空間這兩點上。
與歐洲同時代建築相比,中國建築有一個很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建築內部的高度往往要比歐洲小得多,歐洲人的建築往往要比中國的矮,但是內部一層的空間卻要更加的寬敞,他們往往會采取更加寬廣的空間來營造舒適感,而中國的筒子樓則十分狹小,高度一般不超過三米,然後一造就是幾十層樓,為的就是縮小使用麵積,從而讓更多的人可以在一個地方辦公。
而歐洲因為人少的緣故,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富裕,自然就有更多的錢去為自己的生活營造更加完美的環境,所以即便是歐洲那些二十世紀的建築,其內部也往往都十分寬敞,不像中國的建築,往往都十分狹小,但這也是依照國情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等到後來中國的建築行業開始崛起之後等到二十一世紀,你就能夠明顯感覺到中國建築內部的空間也開始越來越寬敞,從原本的筒子樓也開始慢慢發生了變化,但原本城市既定的規劃已經做下,這自然也很難改變,而宋朝則不同,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宋朝有足夠的資本慢慢規劃城市的發展,所以很多建築物,往往是更加符合人們生活審美情趣的建築。
而要建造這些建築,自然是要比筒子樓貴的,所以在這方麵,自然要有大量的金錢投入,單單依靠資本是不行的,這些公共建設,一大堆的體育館,藝術館,全部需要朝廷去投入,而為了使每一座建築都符合這一個城市的風格,這就需要進行詳細的設計,而不能像現代一樣,為了經濟發展,一年一座城市就修好幾棟大樓,也沒什麽城市規劃。
所以你經常能夠看到在中國,大樓都不是成片出現的,東一棟,西一棟的,直到後來才慢慢開始集中,起先都是十分的零散,這樣一來城市自然就顯得很是淩亂,然後在道路的規劃上,也是亂七八糟,完全沒有考慮到汽車普及之後,人們對於道路的使用頻率開始增加,因此中國的城市也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堵車。
可以說現代中國的城市,大體上都長的差不多,隻有旅遊景點會稍微有些不同,而徐清則希望能夠把每一座城市的不同都能夠保留下來,汴京的大氣,長安的曆史厚重,洛陽的雍容,燕京的北方蒼茫,杭州的江南秀麗,蘇州的繁華,南京的典雅,廣州的商業氣息和領先時代的審美,讓每一座城市都擁有屬於自己的風格,從而讓中國的城市更加多樣化。
這不僅僅隻停留在口號,而是要變成實際的變化,這些都需要讓每一座新添件的建築物,都要符合這個地方的風格,這就很難了,像現代,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往往是一棟建築的圖紙隨便改一改就用到另外一座城市了,即便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許多小區的設計圖紙也是大相徑庭。
無論是一線城市還是二線三線,居民住宅區幾乎都差不多,沒有什麽個人特色,全中國所有的古鎮長相也都差不多,這些都是徐清需要去維護的,所以在宋朝,幾乎老城區都不允許建造新的建築,所有的建築都必須要建設在新區,而新區的建築不能影響老建築的審美風格,這就需要花費很大的功夫。
單單是前期的踩點和圖紙設計,就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這自然不是隨便建所能媲美的,而這樣的好處就是人們住在城市裏,會覺得十分舒服,不會有淩亂的感覺,交通的規劃也能更加合理,且人們住在這座城市,既能看到城市發展的變化,也能夠看到城市原來的樣子。
不像現代的中國,即便是三線城市隻要你三年時間沒來,那就變得跟你記憶中完全不一樣了,許多人的老家都已經拆遷變成了更加高大的建築,許多老街區也變成了新的鬧市區,或者是變成了商業街,不再有古色古香了,這雖然是城市高速發展必須要經曆的,但徐清總是覺得可惜,這些東西若是能夠保留下來,自然是極好的。
畢竟這些古建築都很漂亮,看看日本的東京,既有古建築的優美,又有現代建築的時尚,兩者相互交融,並不讓人覺得違和,反而為東京這座城市添加了一抹獨特的色彩,這一點不得不佩服日本的城市設計師們在城市設計的時候,有著一顆認真的心,當然這也跟二戰時期,整個東京都被燒掉有著很大的關係,使得設計師們可以在一張白紙上進行繪畫,而中國顯然不行。
所以中國的城市就會像現在這樣,隻有在旅遊景點能夠看到一些我們曾經的痕跡,而其他地方,大多數都變成了現代都市的模樣,千篇一律,沒有什麽太大的色彩,你開車在二線城市的普通城區跟開車在上海幾乎沒什麽兩樣,現在的徐清既然有機會,自然是需要改變的。
就比如說杭州,為了讓杭州秀麗的風格不進行太大的改變,所有杭州的新型建築都被要求高度不準超過八十米,且在西湖周圍,視線所及範圍內,不準出現四十米以上的建築,要讓人們在西湖周圍,完全能夠享受到古色古香的風格。
同時單單古色古香也不行,在高大建築不能修建的同時,對於西湖周圍的街道和店鋪,居民區進行修繕,原本中國城市裏大多數的道路都是土路,即便是大城市也是如此,絕對不像電視劇裏一樣,要麽青磚鋪地,要麽就是黃土開道,大多數的道路其實就是泥巴路,大概也就隻有首都幾條重要的街道會用青磚來搭建道路,許多地方是沒有的。
那麽為了生活上的便利,這些地方自然要鋪設新的道路,然後對於周圍的街邊小鋪和居民生活區進行一定的改善,太過於狹小的生活空間要改變,同時一些比較破敗的地方進行維修,下水道要從地表埋到地下,總而言之,建築要繼續保留,但現代社會的一切東西都必須要通進去。
這就有點像是北京的四合院一樣,外麵是古老的建築,裏麵則是現代的居住環境,畢竟你不可能要求這些現代人繼續去適應古代人的生活環境,通水通電是最起碼的要求,所這些建築都是需要改造的,同時許多破敗的建築則需要進行維修,維修的材料自然需要用新型的材料,而不可能去用那些木頭。
要知道,古代社會並沒有你想象的這麽好,或許富裕階級住的跟電視劇裏差不多,雕梁畫棟的,但大多數窮人住的就是茅草房,好一點的用木頭搭個房子,大概也就是如此了,這些建築自然沒有保存的必要,也沒人想住,所以這些房子都需要進行拆除,然後把那些富人們住的房子樣式進行拆分,選擇幾十種出來,定製出不一樣的房子,然後再進行建設。
在材料選擇上,也會用更加現代化的材料,但在建築上則保持古代建築的風格,其中一部分的錢由朝廷來出,剩下的一部分錢由住戶來出,如果不願意出,那麽當地衙門就把這筆錢給他,他想住哪就住哪,朝廷把這些工程包給建築公司,修繕完畢之後,再進行售賣,通過這種方法,將西湖周圍的房子,慢慢都換成這種既符合西湖整體風格,不會讓人覺得突兀的同時,又能夠改善當地民眾的居住環境。
這樣修建起來,沒有了古代社會的粗礦和肮髒,也讓城市真的變得漂亮起來,整個杭州城的老城區都在進行這樣的改造,畢竟整個杭州,能夠讓現代人滿意的建築大概不到二十分之一,大多數人住的就是土坯房,這就是現實,即便是在北京城也是如此,能夠住得起四合院的也是少數人,大部分人住在皇城外的鄉村,那就是破房子,誰也不願意保留,保留了也不好看。
而對於那些十分有特色的民居,則不進行拆除,直接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善,因為有一些小鎮,在古代開始經濟上就十分繁榮,所以許多民居也修建的十分漂亮,隻不過這些建築雖然好看,但內部居住空間卻太小了,往往一個人隻能住幾平米的地,像這種情況就需要進行改善,比如說把這些建築進行合並,交給一個人來住,而剩下的人,則可以領取衙門的補貼,讓他們去其他地方買房住,新修建的房屋自然也是按照原有的樣子來進行修建,然後在外麵再修建一些新建築,讓住戶們進行選擇。
通過這種方式,許多優美的民居就得以保存下來,要知道現代人十分推崇的四合院,在剛建國的時候,往往一個四合院裏要住下七八戶人家,是一點也不舒服的,等到改革開放以後,很多有錢人把一整個四合院買下來,這才算是住的舒服,古建築也是如此,他雖然很漂亮,但若是一群人住在裏麵,再漂亮也是不舒服的,所以需要進行拆分和整合,從而讓這些建築得以保存,裏麵的住戶也可以住的舒服,這就需要朝廷去解決這些問題。
而解決問題,自然意味著需要花很多的錢,畢竟搬遷費絕對不是小數目,尤其是城市人口的搬遷,就更是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不過還好,如今宋朝采取的是承包製度,由衙門出錢來進行土地的收購,然後再把土地賣出去,讓建築商們來建設,從而能夠通過賣地,把損失掉的錢成倍的賺迴來,倒是沒有什麽太大的損失。
不過也有不好的後果,那就是許多地方的地價開始猛漲,而朝廷為了製止這種事情,隻能在賣地的時候也限製價格,從而讓建築商們不至於把房子賣的太貴,從而讓老百姓根本就買不起房。
歐洲的每一座城市都能夠不一樣,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對自己的城市進行精雕細琢,所以每一座城市都能夠不一樣,讓人去到歐洲旅遊,即便是一座小鎮,都能感覺到別有洞天,時間顯然是最重要的武器,而如今的宋朝,顯然也有充足的時間,讓每一座城市都擁有更加漂亮的建築和文化底蘊。
人們總是喜歡生活在幹淨舒適的環境中,而徐清想要做到的就是這一點,同時現代的中國之所以建築會那麽的千篇一律,也跟當時的中國缺少建築師有關,看看中國如今出名的一些建築物,鳥巢,水立方,雷克塞斯體育館等等,幾乎都是外國建築師搭建的,很少有中國人自己建設出來的建築,這其中也跟中國對於建築的理念有著很大的關係。
在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因為鋼鐵玻璃等材料十分珍貴,所以那一代的建築師們對於建築最重要的理解就是要結實然後省材料,而什麽樣的建築最省材料呢,自然是筒子樓了,所以那個年代的紐約也是如此,全部都是往上的高樓大廈,因為這種樓最省建築材料,同時能夠創造出足夠大的建築麵積。
而歐洲則完全不同,因為發展到二十世紀,歐洲已經不再缺少鋼鐵等建築材料,所以在歐洲,你很少看到高樓大廈,這其中固然有城市美觀的因素,但也有材料不缺少的緣故,所以他們更加願意去建造那些耗費大量材料而外形更加美觀的建築物來提高城市的美觀,等到二十一世紀,他們又開始節省材料為了環保而考慮,所以建造出了更多漂亮的建築,而中國設計師則依舊停留在大麵積和節省空間這兩點上。
與歐洲同時代建築相比,中國建築有一個很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建築內部的高度往往要比歐洲小得多,歐洲人的建築往往要比中國的矮,但是內部一層的空間卻要更加的寬敞,他們往往會采取更加寬廣的空間來營造舒適感,而中國的筒子樓則十分狹小,高度一般不超過三米,然後一造就是幾十層樓,為的就是縮小使用麵積,從而讓更多的人可以在一個地方辦公。
而歐洲因為人少的緣故,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富裕,自然就有更多的錢去為自己的生活營造更加完美的環境,所以即便是歐洲那些二十世紀的建築,其內部也往往都十分寬敞,不像中國的建築,往往都十分狹小,但這也是依照國情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等到後來中國的建築行業開始崛起之後等到二十一世紀,你就能夠明顯感覺到中國建築內部的空間也開始越來越寬敞,從原本的筒子樓也開始慢慢發生了變化,但原本城市既定的規劃已經做下,這自然也很難改變,而宋朝則不同,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宋朝有足夠的資本慢慢規劃城市的發展,所以很多建築物,往往是更加符合人們生活審美情趣的建築。
而要建造這些建築,自然是要比筒子樓貴的,所以在這方麵,自然要有大量的金錢投入,單單依靠資本是不行的,這些公共建設,一大堆的體育館,藝術館,全部需要朝廷去投入,而為了使每一座建築都符合這一個城市的風格,這就需要進行詳細的設計,而不能像現代一樣,為了經濟發展,一年一座城市就修好幾棟大樓,也沒什麽城市規劃。
所以你經常能夠看到在中國,大樓都不是成片出現的,東一棟,西一棟的,直到後來才慢慢開始集中,起先都是十分的零散,這樣一來城市自然就顯得很是淩亂,然後在道路的規劃上,也是亂七八糟,完全沒有考慮到汽車普及之後,人們對於道路的使用頻率開始增加,因此中國的城市也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堵車。
可以說現代中國的城市,大體上都長的差不多,隻有旅遊景點會稍微有些不同,而徐清則希望能夠把每一座城市的不同都能夠保留下來,汴京的大氣,長安的曆史厚重,洛陽的雍容,燕京的北方蒼茫,杭州的江南秀麗,蘇州的繁華,南京的典雅,廣州的商業氣息和領先時代的審美,讓每一座城市都擁有屬於自己的風格,從而讓中國的城市更加多樣化。
這不僅僅隻停留在口號,而是要變成實際的變化,這些都需要讓每一座新添件的建築物,都要符合這個地方的風格,這就很難了,像現代,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往往是一棟建築的圖紙隨便改一改就用到另外一座城市了,即便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許多小區的設計圖紙也是大相徑庭。
無論是一線城市還是二線三線,居民住宅區幾乎都差不多,沒有什麽個人特色,全中國所有的古鎮長相也都差不多,這些都是徐清需要去維護的,所以在宋朝,幾乎老城區都不允許建造新的建築,所有的建築都必須要建設在新區,而新區的建築不能影響老建築的審美風格,這就需要花費很大的功夫。
單單是前期的踩點和圖紙設計,就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這自然不是隨便建所能媲美的,而這樣的好處就是人們住在城市裏,會覺得十分舒服,不會有淩亂的感覺,交通的規劃也能更加合理,且人們住在這座城市,既能看到城市發展的變化,也能夠看到城市原來的樣子。
不像現代的中國,即便是三線城市隻要你三年時間沒來,那就變得跟你記憶中完全不一樣了,許多人的老家都已經拆遷變成了更加高大的建築,許多老街區也變成了新的鬧市區,或者是變成了商業街,不再有古色古香了,這雖然是城市高速發展必須要經曆的,但徐清總是覺得可惜,這些東西若是能夠保留下來,自然是極好的。
畢竟這些古建築都很漂亮,看看日本的東京,既有古建築的優美,又有現代建築的時尚,兩者相互交融,並不讓人覺得違和,反而為東京這座城市添加了一抹獨特的色彩,這一點不得不佩服日本的城市設計師們在城市設計的時候,有著一顆認真的心,當然這也跟二戰時期,整個東京都被燒掉有著很大的關係,使得設計師們可以在一張白紙上進行繪畫,而中國顯然不行。
所以中國的城市就會像現在這樣,隻有在旅遊景點能夠看到一些我們曾經的痕跡,而其他地方,大多數都變成了現代都市的模樣,千篇一律,沒有什麽太大的色彩,你開車在二線城市的普通城區跟開車在上海幾乎沒什麽兩樣,現在的徐清既然有機會,自然是需要改變的。
就比如說杭州,為了讓杭州秀麗的風格不進行太大的改變,所有杭州的新型建築都被要求高度不準超過八十米,且在西湖周圍,視線所及範圍內,不準出現四十米以上的建築,要讓人們在西湖周圍,完全能夠享受到古色古香的風格。
同時單單古色古香也不行,在高大建築不能修建的同時,對於西湖周圍的街道和店鋪,居民區進行修繕,原本中國城市裏大多數的道路都是土路,即便是大城市也是如此,絕對不像電視劇裏一樣,要麽青磚鋪地,要麽就是黃土開道,大多數的道路其實就是泥巴路,大概也就隻有首都幾條重要的街道會用青磚來搭建道路,許多地方是沒有的。
那麽為了生活上的便利,這些地方自然要鋪設新的道路,然後對於周圍的街邊小鋪和居民生活區進行一定的改善,太過於狹小的生活空間要改變,同時一些比較破敗的地方進行維修,下水道要從地表埋到地下,總而言之,建築要繼續保留,但現代社會的一切東西都必須要通進去。
這就有點像是北京的四合院一樣,外麵是古老的建築,裏麵則是現代的居住環境,畢竟你不可能要求這些現代人繼續去適應古代人的生活環境,通水通電是最起碼的要求,所這些建築都是需要改造的,同時許多破敗的建築則需要進行維修,維修的材料自然需要用新型的材料,而不可能去用那些木頭。
要知道,古代社會並沒有你想象的這麽好,或許富裕階級住的跟電視劇裏差不多,雕梁畫棟的,但大多數窮人住的就是茅草房,好一點的用木頭搭個房子,大概也就是如此了,這些建築自然沒有保存的必要,也沒人想住,所以這些房子都需要進行拆除,然後把那些富人們住的房子樣式進行拆分,選擇幾十種出來,定製出不一樣的房子,然後再進行建設。
在材料選擇上,也會用更加現代化的材料,但在建築上則保持古代建築的風格,其中一部分的錢由朝廷來出,剩下的一部分錢由住戶來出,如果不願意出,那麽當地衙門就把這筆錢給他,他想住哪就住哪,朝廷把這些工程包給建築公司,修繕完畢之後,再進行售賣,通過這種方法,將西湖周圍的房子,慢慢都換成這種既符合西湖整體風格,不會讓人覺得突兀的同時,又能夠改善當地民眾的居住環境。
這樣修建起來,沒有了古代社會的粗礦和肮髒,也讓城市真的變得漂亮起來,整個杭州城的老城區都在進行這樣的改造,畢竟整個杭州,能夠讓現代人滿意的建築大概不到二十分之一,大多數人住的就是土坯房,這就是現實,即便是在北京城也是如此,能夠住得起四合院的也是少數人,大部分人住在皇城外的鄉村,那就是破房子,誰也不願意保留,保留了也不好看。
而對於那些十分有特色的民居,則不進行拆除,直接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善,因為有一些小鎮,在古代開始經濟上就十分繁榮,所以許多民居也修建的十分漂亮,隻不過這些建築雖然好看,但內部居住空間卻太小了,往往一個人隻能住幾平米的地,像這種情況就需要進行改善,比如說把這些建築進行合並,交給一個人來住,而剩下的人,則可以領取衙門的補貼,讓他們去其他地方買房住,新修建的房屋自然也是按照原有的樣子來進行修建,然後在外麵再修建一些新建築,讓住戶們進行選擇。
通過這種方式,許多優美的民居就得以保存下來,要知道現代人十分推崇的四合院,在剛建國的時候,往往一個四合院裏要住下七八戶人家,是一點也不舒服的,等到改革開放以後,很多有錢人把一整個四合院買下來,這才算是住的舒服,古建築也是如此,他雖然很漂亮,但若是一群人住在裏麵,再漂亮也是不舒服的,所以需要進行拆分和整合,從而讓這些建築得以保存,裏麵的住戶也可以住的舒服,這就需要朝廷去解決這些問題。
而解決問題,自然意味著需要花很多的錢,畢竟搬遷費絕對不是小數目,尤其是城市人口的搬遷,就更是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不過還好,如今宋朝采取的是承包製度,由衙門出錢來進行土地的收購,然後再把土地賣出去,讓建築商們來建設,從而能夠通過賣地,把損失掉的錢成倍的賺迴來,倒是沒有什麽太大的損失。
不過也有不好的後果,那就是許多地方的地價開始猛漲,而朝廷為了製止這種事情,隻能在賣地的時候也限製價格,從而讓建築商們不至於把房子賣的太貴,從而讓老百姓根本就買不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