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樣取消糧食收購政策,自然會對農民造成很大的損失,原本他們種多少糧食都由國家統一收購,根本不用擔心糧食賣不出去的問題,而如今,糧食政策收緊,從今年開始,朝廷以及個地方的糧食收購將限定規模,而不再是無限製的收購,且收購價格根據市場價來決定,而不是朝廷單方麵定價,通過這種方法,一來是減輕朝廷的壓力。
因為市場上的米價往往都十分便宜,有了東南亞和南亞這兩個大糧倉,再加上宋朝發達的航運業,糧食的價格是十分低廉的,所以很多宋朝本土的農民,在種出糧食之後,往往不直接賣給收購商,而是賣給朝廷,因為朝廷是按照自己定價來買的,與市場價並不同步,因此很多農民便把所有種植出來的糧食都賣給朝廷,然後朝廷在賣這些糧食的時候,為了符合市場上的規律,就隻能由政府補貼,來把米價壓低,等於是朝廷在做虧本買賣。
以前之所以要這麽做,是因為要補償農民,在工業化的進程之中,徐清曾經對農民收取過很重的稅,以讓朝廷可以有更多的錢來進行工業化,也就是用農業賺來的錢去養工業,一直到殖民時代開始,由農業的錢養工業變成用別人的錢和人來養宋朝的工業,因此農民在那幾年裏,確實是吃了不少的苦頭,所以之後的糧食政策都是偏向於農民的,等於是由朝廷出麵,統籌糧食方麵的東西。
但近幾年隨著化肥的出現,以及東南亞和南亞糧食的豐收,市麵上的糧價越來越低,在古代的中國,能夠吃得起白米飯的人那都是城市中的中產階級,那是少部分人的特權,大部分人吃的是小麥,或者是帶著糠的黃米,畢竟在古代米是十分珍貴的糧食,同時剝殼也是一件十分麻煩的事情。
而現在糧食的豐收以及剝殼由殖民地人所取代,幾乎所有宋朝的老百姓,吃的都是粳米,細麵粉,甚至還有人因為吃的太好而得腳氣病的,可以說生活質量是大幅度提升的,而其背後的原因便是米價大跌,導致大量的人民可以吃得起粳米,而不再是粗糧,但這對於朝廷來說不是好事,因為朝廷收購糧食的時候,還是按照原價來收購的,所以米價崩跌,對於朝廷來說自然是一件虧本的事情。
以前還能做,但化肥出現之後,朝廷自然是不願意再做,也沒能力再做了,所以這一點必須要改,同時糧食的大範圍種植,朝廷的統籌收購,也讓退耕還林成為了一件十分麻煩的事情,許多農民占據著土地便不願意退耕,相反還有很多人私下開荒,拓展自己種地的麵積,這些都是朝廷所禁止的行為,也逼迫朝廷必須要改變如今的糧食政策。
而且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朝廷隻收購戰略糧,這些糧食能夠保證宋朝在災年的時候可以賑災,在戰爭年代的時候,可以養活前線的士兵超過五年以上的時間,除此之外的所有糧食,都交給市場來解決,這樣一來,糧食的價格就會進一步的下降,許多原本吃不起米飯,麵粉的老百姓,也將能夠享受到粳米的味道,這對於民眾來說顯然是一件好事。
同時便宜的糧食也能夠發展起更加完整的釀酒行業,在宋朝很多酒都是用米來釀造的,但因為米價昂貴,所以釀酒自然也成為了一項奢侈行業,但隨著米價的下降,喝酒這樣生活中的小情趣,也慢慢進入到尋常百姓家中,成為了茶餘飯後,人們休閑生活的一部分。
但農民對此顯然很不滿意,尤其是自由民,大地主們雖然損失也很大,但他們畢竟是大地主,家裏有權有勢,種地其實也不是他們的主要營收,他們大多數還有副業,甚至副業要比他們種地更加賺錢,還有一些則是士族的親族,自然就更加不用擔心糧食的問題,到時候自然可以通過管道把這些糧食賣到適合的地方去,賺取一大筆的收入,糧食政策跟他們一點關係都沒有。
要知道宋朝朝廷的糧食收購價格雖然高,但有的地方糧食價格要更高,比如金國和遼國,在這兩個國家,宋朝的糧食是很受歡迎的,就像日本米往往要比中國自己的米貴一些,全世界也大抵都是如此,而一般小老百姓自然沒有能力把自己家的米賣到其他國家去,而這些大地主們自然有自己的通路,相比起朝廷收購,賣到這些地方,糧食所能夠得到的利潤將會是兩倍到三倍左右的利潤,所以他們自然是不害怕的。
而對於自由農民來說,朝廷的政策無疑是晴天霹靂,讓他們所有人都傻了眼,繼而是無限的憤怒,他們顯然不會理解朝廷的這項政策給國家帶來了多大的負擔,他們隻覺得原本屬於自己的利益突然之間被剝奪了,他們將和其他國家的農民一起爭奪宋朝這個大市場的時候,他們自然無比的憤怒,但朝廷的態度也十分堅決,對於所有憤怒的承情,聽過就算,根本就不當一迴事。
因為徐清已經下定了決定,要刨除掉這個曆史的累贅,不能再讓國家造成這麽大的損失,第二點則更為重要,也有些不近人情,那就是城市要城市化,那麽農村一定要牧場化,如果農村中到處都是小農民,幾畝地養活一家人,那麽他們就不願意到城市裏麵來工作,而是會惦記他們的土地,所以徐清通過這種方法,來讓他們這些小農民無法賺取超過去城市打工的工錢,從而讓他們自主選擇去城市裏工作。
當然,朝廷也不會太過於損害他們的利益,畢竟有了殖民地剝削的宋朝,不用像現代許多後發國家一樣,為了崛起隻能剝削自己的本國人民,積累最原始的資本來進行工業化,作為前現代國家,宋朝有大片的殖民地可以剝削,從而轉嫁工業化所帶來的痛苦,本國民眾根本不用那麽辛苦。
對於這些土地,可以由暫時由朝廷出麵,聯絡當地的大地主來進行出租,這些土地將交給大地主們來耕種,然後大地主們每年給這些小農民們一些錢,作為租地的錢,而這樣一來,農民們可以獲得一部分的收入,進城打工或者開小飯館,小攤之類的又能賺錢,而地主們對此也很樂意。
這幾畝地在小農民的手裏隻能養活這一家人,可在地主的手裏,他有拖拉機和一大堆的農業生產工具,憑借這些工具,他隻需要一個人就能照看幾十畝的地,所得收入自然要遠遠超過租地的花費,而這對於朝廷來說也是最好的選擇。
這也是徐清給士族們的一份禮物,在此之前,讓資本家們進入士族的隊伍,雖然之後徐清改了許多的條目,也讓士族們占據了不少的好處,但依舊很難讓所有士族全部滿意,畢竟在他們的眼中,士族應該是崇高的,怎麽可以跟銅臭味沾染在一起呢。
而這一次的農村糧食政策的改變,也讓許多士族獲得了巨大的利益,許多自由民幾十年都不願意出售自己的土地,而如今他們雖然沒有賣土地,但也總算是租給了他們,一塊地他們完全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因此徐清的這一招,可以說是讓他們獲得了更多的土地,而土地就是財富最直接的來源,徐清這麽做,雖然並沒有刻意的要討好誰,但他的作為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士族們看他也終於又順眼起來,而不像是剛開始的那會兒,怎麽都覺得很別扭。
將農村人口減少,擴大城市人口,這一招顯然有著很大的成效,許多農民在看到農村種地無法賺取過高的收入之後,許多舉家就搬到了城市裏,開始在城市裏工作和生活,當然,在這過程中,民間也會有許多反對的浪潮,但朝廷這幾年積威很重,一般百姓還是不太敢反抗的,更何況朝廷給出了退路,隻要他們照著朝廷的方針走,生活隻會越來越好,而不會越來越壞。
且朝廷還對那些有可能爆發動亂的地方都進行了十分嚴密的監視,以保證這些地方的動亂不會擴大,因此雖然在局部地區有些騷亂,但大體上來說,並沒有什麽太過於嚴重的地方,可以說徐清的這一項政策還是比較成功執行的,雖然在過程中也有一定的不愉快,地方官員也多次遞表希望朝廷不要用這種方式,這會讓民眾對於朝廷不滿的,但徐清還是執行了。
因為在他看來,如果持續這麽下去,對於這個國家便是不好的,每年的糧食收購何止上百億貫,最後賣出去每年幾乎都要虧損十七八億貫,朝廷一年的財政收入不過一百三十億貫左右,十分之一都在糧食政策上虧出去了,這朝廷還怎麽維持,因此這些問題,朝廷是必修要解決的,自己隻是正好在這個位置上。
當然地方官有地方官的考量,但作為整個國家的首腦,他必須要綜合全局來進行思考,而不能單單隻思考農民的想法,整個國家的布局都必須要全方位的顧到才行,而對於省下這接近二十億的財產,首先其中一部分救助農村孤寡老人和弱勢群體,這些人原本依靠耕地能夠生活,而如今糧食價格下跌,他們又不像年輕人一樣可以去城裏工作,若是隻靠著那幾畝地,生活水平自然會下降,因此這些省下來的錢自然要有一部分用在這些孤寡老人和弱勢兒童身上。
原本這些兒童的父母都陪在他們的身邊,而如今因為政策的緣故,他們的父母都去城裏打工了,孩子自然就留在農村,在這些農村,一般父母都會把孩子先放在農村,等孩子長大到要讀小學的時候,再把他們送到城市裏來,還有一些則是要等自己買房之後,才會把孩子接過來,在此之前,孩子就隻能在農村生活。
政府的政策讓孩子們失去了親情,朝廷自然也需要進行一定的補償,雖然感情和金錢之間不能劃等號,但有關懷措施總比沒有要好,所以在財政預算上,就特意撥出一筆錢來專門組建養老委員會,以及養老院和老人活動中心,來讓這些老人可以在生活上多一些樂趣,同時還對他們進行補發生活經費,每人每年三貫錢,雖然不多,但對於這些老人來說,卻是足夠了。
而對於小孩兒,則是在農村撥款允許他們搭建足球場或者是籃球場,以讓孩子們可以有一個活動中心,同時在農村裏建設一個廣場,給留守的村民們一個玩樂的空間,這些錢綜合起來不過十億貫左右,與省下來的錢相比,不過一半而已。
而剩下的錢則投入到新興城市的發展中去,這些城市周圍近郊的土地需要收購,許多路麵需要平整,還有隨著城市的擴大,許多公共建設,如美術館,現代藝術館,文化館,地方曆史文物館,外國文物收藏館,以及各式各樣的歌廳,音樂廳,舞蹈廳都需要進行修建,這些都是公共建築,自然需要朝廷和地方進行撥款,這些省下來的錢大多數都投入其中,以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質,從而吸引更多的農民進入城市。
在農村你隻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在城市裏,豐富的夜生活,能夠讓你一夜不眠,而城市中各種各樣的文化設施,也能提升你的生活品質,同時在工作的地方,朝廷都會成立掃盲班,以幫助許多不識字的人,認識最為基礎的漢字,從而可以讀懂報紙,了解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麽,這些都能夠讓城市對於人的吸引力得到提升,這就是十億貫的主要花費。
當然,單單十億貫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宋朝才會改革稅製,希望從商業和工業以及海洋貿易中得到更多的稅收,以支持城市的發展,在現代,中國最開始的粗礦式發展,導致中國的gdp雖然越來越高,但中國的城市也幾乎是千篇一律,大家長的都差不多,但徐清如今要做的,就是每個城市必須要有每個城市自己的特色,這自然就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
因為市場上的米價往往都十分便宜,有了東南亞和南亞這兩個大糧倉,再加上宋朝發達的航運業,糧食的價格是十分低廉的,所以很多宋朝本土的農民,在種出糧食之後,往往不直接賣給收購商,而是賣給朝廷,因為朝廷是按照自己定價來買的,與市場價並不同步,因此很多農民便把所有種植出來的糧食都賣給朝廷,然後朝廷在賣這些糧食的時候,為了符合市場上的規律,就隻能由政府補貼,來把米價壓低,等於是朝廷在做虧本買賣。
以前之所以要這麽做,是因為要補償農民,在工業化的進程之中,徐清曾經對農民收取過很重的稅,以讓朝廷可以有更多的錢來進行工業化,也就是用農業賺來的錢去養工業,一直到殖民時代開始,由農業的錢養工業變成用別人的錢和人來養宋朝的工業,因此農民在那幾年裏,確實是吃了不少的苦頭,所以之後的糧食政策都是偏向於農民的,等於是由朝廷出麵,統籌糧食方麵的東西。
但近幾年隨著化肥的出現,以及東南亞和南亞糧食的豐收,市麵上的糧價越來越低,在古代的中國,能夠吃得起白米飯的人那都是城市中的中產階級,那是少部分人的特權,大部分人吃的是小麥,或者是帶著糠的黃米,畢竟在古代米是十分珍貴的糧食,同時剝殼也是一件十分麻煩的事情。
而現在糧食的豐收以及剝殼由殖民地人所取代,幾乎所有宋朝的老百姓,吃的都是粳米,細麵粉,甚至還有人因為吃的太好而得腳氣病的,可以說生活質量是大幅度提升的,而其背後的原因便是米價大跌,導致大量的人民可以吃得起粳米,而不再是粗糧,但這對於朝廷來說不是好事,因為朝廷收購糧食的時候,還是按照原價來收購的,所以米價崩跌,對於朝廷來說自然是一件虧本的事情。
以前還能做,但化肥出現之後,朝廷自然是不願意再做,也沒能力再做了,所以這一點必須要改,同時糧食的大範圍種植,朝廷的統籌收購,也讓退耕還林成為了一件十分麻煩的事情,許多農民占據著土地便不願意退耕,相反還有很多人私下開荒,拓展自己種地的麵積,這些都是朝廷所禁止的行為,也逼迫朝廷必須要改變如今的糧食政策。
而且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朝廷隻收購戰略糧,這些糧食能夠保證宋朝在災年的時候可以賑災,在戰爭年代的時候,可以養活前線的士兵超過五年以上的時間,除此之外的所有糧食,都交給市場來解決,這樣一來,糧食的價格就會進一步的下降,許多原本吃不起米飯,麵粉的老百姓,也將能夠享受到粳米的味道,這對於民眾來說顯然是一件好事。
同時便宜的糧食也能夠發展起更加完整的釀酒行業,在宋朝很多酒都是用米來釀造的,但因為米價昂貴,所以釀酒自然也成為了一項奢侈行業,但隨著米價的下降,喝酒這樣生活中的小情趣,也慢慢進入到尋常百姓家中,成為了茶餘飯後,人們休閑生活的一部分。
但農民對此顯然很不滿意,尤其是自由民,大地主們雖然損失也很大,但他們畢竟是大地主,家裏有權有勢,種地其實也不是他們的主要營收,他們大多數還有副業,甚至副業要比他們種地更加賺錢,還有一些則是士族的親族,自然就更加不用擔心糧食的問題,到時候自然可以通過管道把這些糧食賣到適合的地方去,賺取一大筆的收入,糧食政策跟他們一點關係都沒有。
要知道宋朝朝廷的糧食收購價格雖然高,但有的地方糧食價格要更高,比如金國和遼國,在這兩個國家,宋朝的糧食是很受歡迎的,就像日本米往往要比中國自己的米貴一些,全世界也大抵都是如此,而一般小老百姓自然沒有能力把自己家的米賣到其他國家去,而這些大地主們自然有自己的通路,相比起朝廷收購,賣到這些地方,糧食所能夠得到的利潤將會是兩倍到三倍左右的利潤,所以他們自然是不害怕的。
而對於自由農民來說,朝廷的政策無疑是晴天霹靂,讓他們所有人都傻了眼,繼而是無限的憤怒,他們顯然不會理解朝廷的這項政策給國家帶來了多大的負擔,他們隻覺得原本屬於自己的利益突然之間被剝奪了,他們將和其他國家的農民一起爭奪宋朝這個大市場的時候,他們自然無比的憤怒,但朝廷的態度也十分堅決,對於所有憤怒的承情,聽過就算,根本就不當一迴事。
因為徐清已經下定了決定,要刨除掉這個曆史的累贅,不能再讓國家造成這麽大的損失,第二點則更為重要,也有些不近人情,那就是城市要城市化,那麽農村一定要牧場化,如果農村中到處都是小農民,幾畝地養活一家人,那麽他們就不願意到城市裏麵來工作,而是會惦記他們的土地,所以徐清通過這種方法,來讓他們這些小農民無法賺取超過去城市打工的工錢,從而讓他們自主選擇去城市裏工作。
當然,朝廷也不會太過於損害他們的利益,畢竟有了殖民地剝削的宋朝,不用像現代許多後發國家一樣,為了崛起隻能剝削自己的本國人民,積累最原始的資本來進行工業化,作為前現代國家,宋朝有大片的殖民地可以剝削,從而轉嫁工業化所帶來的痛苦,本國民眾根本不用那麽辛苦。
對於這些土地,可以由暫時由朝廷出麵,聯絡當地的大地主來進行出租,這些土地將交給大地主們來耕種,然後大地主們每年給這些小農民們一些錢,作為租地的錢,而這樣一來,農民們可以獲得一部分的收入,進城打工或者開小飯館,小攤之類的又能賺錢,而地主們對此也很樂意。
這幾畝地在小農民的手裏隻能養活這一家人,可在地主的手裏,他有拖拉機和一大堆的農業生產工具,憑借這些工具,他隻需要一個人就能照看幾十畝的地,所得收入自然要遠遠超過租地的花費,而這對於朝廷來說也是最好的選擇。
這也是徐清給士族們的一份禮物,在此之前,讓資本家們進入士族的隊伍,雖然之後徐清改了許多的條目,也讓士族們占據了不少的好處,但依舊很難讓所有士族全部滿意,畢竟在他們的眼中,士族應該是崇高的,怎麽可以跟銅臭味沾染在一起呢。
而這一次的農村糧食政策的改變,也讓許多士族獲得了巨大的利益,許多自由民幾十年都不願意出售自己的土地,而如今他們雖然沒有賣土地,但也總算是租給了他們,一塊地他們完全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因此徐清的這一招,可以說是讓他們獲得了更多的土地,而土地就是財富最直接的來源,徐清這麽做,雖然並沒有刻意的要討好誰,但他的作為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士族們看他也終於又順眼起來,而不像是剛開始的那會兒,怎麽都覺得很別扭。
將農村人口減少,擴大城市人口,這一招顯然有著很大的成效,許多農民在看到農村種地無法賺取過高的收入之後,許多舉家就搬到了城市裏,開始在城市裏工作和生活,當然,在這過程中,民間也會有許多反對的浪潮,但朝廷這幾年積威很重,一般百姓還是不太敢反抗的,更何況朝廷給出了退路,隻要他們照著朝廷的方針走,生活隻會越來越好,而不會越來越壞。
且朝廷還對那些有可能爆發動亂的地方都進行了十分嚴密的監視,以保證這些地方的動亂不會擴大,因此雖然在局部地區有些騷亂,但大體上來說,並沒有什麽太過於嚴重的地方,可以說徐清的這一項政策還是比較成功執行的,雖然在過程中也有一定的不愉快,地方官員也多次遞表希望朝廷不要用這種方式,這會讓民眾對於朝廷不滿的,但徐清還是執行了。
因為在他看來,如果持續這麽下去,對於這個國家便是不好的,每年的糧食收購何止上百億貫,最後賣出去每年幾乎都要虧損十七八億貫,朝廷一年的財政收入不過一百三十億貫左右,十分之一都在糧食政策上虧出去了,這朝廷還怎麽維持,因此這些問題,朝廷是必修要解決的,自己隻是正好在這個位置上。
當然地方官有地方官的考量,但作為整個國家的首腦,他必須要綜合全局來進行思考,而不能單單隻思考農民的想法,整個國家的布局都必須要全方位的顧到才行,而對於省下這接近二十億的財產,首先其中一部分救助農村孤寡老人和弱勢群體,這些人原本依靠耕地能夠生活,而如今糧食價格下跌,他們又不像年輕人一樣可以去城裏工作,若是隻靠著那幾畝地,生活水平自然會下降,因此這些省下來的錢自然要有一部分用在這些孤寡老人和弱勢兒童身上。
原本這些兒童的父母都陪在他們的身邊,而如今因為政策的緣故,他們的父母都去城裏打工了,孩子自然就留在農村,在這些農村,一般父母都會把孩子先放在農村,等孩子長大到要讀小學的時候,再把他們送到城市裏來,還有一些則是要等自己買房之後,才會把孩子接過來,在此之前,孩子就隻能在農村生活。
政府的政策讓孩子們失去了親情,朝廷自然也需要進行一定的補償,雖然感情和金錢之間不能劃等號,但有關懷措施總比沒有要好,所以在財政預算上,就特意撥出一筆錢來專門組建養老委員會,以及養老院和老人活動中心,來讓這些老人可以在生活上多一些樂趣,同時還對他們進行補發生活經費,每人每年三貫錢,雖然不多,但對於這些老人來說,卻是足夠了。
而對於小孩兒,則是在農村撥款允許他們搭建足球場或者是籃球場,以讓孩子們可以有一個活動中心,同時在農村裏建設一個廣場,給留守的村民們一個玩樂的空間,這些錢綜合起來不過十億貫左右,與省下來的錢相比,不過一半而已。
而剩下的錢則投入到新興城市的發展中去,這些城市周圍近郊的土地需要收購,許多路麵需要平整,還有隨著城市的擴大,許多公共建設,如美術館,現代藝術館,文化館,地方曆史文物館,外國文物收藏館,以及各式各樣的歌廳,音樂廳,舞蹈廳都需要進行修建,這些都是公共建築,自然需要朝廷和地方進行撥款,這些省下來的錢大多數都投入其中,以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質,從而吸引更多的農民進入城市。
在農村你隻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在城市裏,豐富的夜生活,能夠讓你一夜不眠,而城市中各種各樣的文化設施,也能提升你的生活品質,同時在工作的地方,朝廷都會成立掃盲班,以幫助許多不識字的人,認識最為基礎的漢字,從而可以讀懂報紙,了解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麽,這些都能夠讓城市對於人的吸引力得到提升,這就是十億貫的主要花費。
當然,單單十億貫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宋朝才會改革稅製,希望從商業和工業以及海洋貿易中得到更多的稅收,以支持城市的發展,在現代,中國最開始的粗礦式發展,導致中國的gdp雖然越來越高,但中國的城市也幾乎是千篇一律,大家長的都差不多,但徐清如今要做的,就是每個城市必須要有每個城市自己的特色,這自然就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