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技術學校相比起正規的學術單位,他的社會性要更加的廣博,老師的選擇上也很困難,首先就是誰去當這些學校的老師,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本來按照徐清的想法,是要讓大學生去當老師的,他們擁有一定的技術,且懂得一定的原理,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有一定的素質,教導學生應該不會有什麽太嚴重的問題,可後來這個想法卻被同僚們否決了。
首先是如今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雖然很多,大概有四十萬人左右,可其中大概有五萬人會進入政府部門共有,還有六萬人則會進入研究所考驗,剩下的二十九萬人,其中十萬人進入各個學校中任職,剩下的十九萬人,由數十萬家企業來進行爭搶,可以說每一位大學生都非常的重要,是根本不夠分的,又怎麽可能分出這麽多讓他們來進行教育呢。
更關鍵的是,例如廚師之類的課程,大學生們也不會吧,當然還有更關鍵的一點,就是這些大學生本來就瞧不起這些讀書不怎麽樣的孩子,讓他們去教導這些孩子,他們真的會認真嗎?
這是徐清最為擔心的,前世就有很多大學生來做技校的老師,但因為他們對於這些技校的學生,心存鄙夷,看不起他們,因此在教學的時候,自然不會好好教導,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所以徐清也十分擔心,但是如果讓社會人士來帶,徐清又很是不放心,因為這幫社會人士,其中有很多人都是文盲,且他們也不懂教育,到時候若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教,把學生當做學徒來做,這又不好了。
畢竟學生和學徒之間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兩者之間有著根本的差別,學徒與師傅之間的關係,是比較像父子的,他教導你知識,你得把他當父親一樣尊重,但老師和學生之間,就僅僅隻是傳授知識而已,並不涉及到親情上麵的關係,因此兩者之間有著很大的差別,而如何厘清這其中的差別,自然是很重要的事情。
所以對於技術學校的安排,徐清還是有很多需要去思考的問題,最終也讓他舉棋不定,迴到家中也經常思考前後,畢竟教育這事情,對於現在來說或許沒什麽關係,不就是建立幾個學校嗎,但教育事關整個社會風氣的變化,若是做壞了,影響的就是一代人,整個社會的風氣都會變得糟糕,所以徐清很害怕,一時之間倒也不知道該不該建立這些技術學校了。
後來迴到家中,還是徐王氏問起徐清最近這幾天為什麽愁眉苦臉,徐清向自己的老妻抱怨,徐王氏的一句話解開了徐清心中的心結,她說道:“這你有什麽好擔憂的,技術學校畢業總好過小學畢業吧,能讓孩子們多上幾年學,讓他們別這麽早參與工作,又有什麽不好的?
還有你怕他們學壞,這也太膽戰心驚了,十四五歲的年紀,正是愛玩,愛鬧的時候,你說是在社會上當童工更加容易學壞,還是在學校裏更加容易學壞,夫君,你想的未免有些太多了。”
徐王氏的這番話,驚醒了徐清這個夢中人,他一直把宋朝的技術學校和前世的技校做對比,但兩者之間卻有著根本的區別,前世的技校,是中考沒有過的人讀的學校,而那時中考的錄取率在發達地區能夠達到百分之七十,而在不發達地區也有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說,大多數人是可以上高中的,貪玩的孩子才會去技校。
而如今則不同,從小學到初中,大概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孩子是不能讀書的,其中自然有聰明人,至於初中到高中,更是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孩子不能讀書,他們的質量要比現代好許多了,人不同,質量不同,又怎麽可以相提並論呢。
且把孩子送到社會上去,和讓他們待在學校裏,接受更多的教育之間,徐清認為確實如王梨所說,待在學校裏麵要更好一些,起碼學校的教育可以改變一部分人的想法,三來則是如今的社會與現代可不同,現代大學生每年畢業的都有六百萬左右,而如今,則僅僅隻有四十餘萬罷了,所以即便是技校的學生,也會受到社會一定的尊重,如此一來,學生們的就讀意願並不會特別的差。
這與現代不同,就像中國八十年代的時候,大學生都是金鳳凰,但大學生讀書的時間太長了,很多人都轉而讀專業學校,哪個中專文憑的十分的多,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那個時候,拿大專文憑的甚至看不起拿本科文憑的,因為那是一個大浪淘沙的年代,率先畢業,就代表率先工作,率先發現生活中的機會,而等到功成名就的時候,再交錢讀書就可以了,那是那個時代的社會風氣,這麽一想,徐清也算是放心了,無論技術學校有多少的缺點,起碼比現在直接放孩子去工作要好得多。
而徐清這一邊一同意,教育部便立刻開始擬定社會上的方向,首先是小學到初中淘汰下來的學生,將進入技校,讀兩年時間,畢業時候的年紀大概在十四到十五歲左右,拿到小專文憑,基本掌握一定的操作理論,他們比一般工人要精通一些,但水平差別不大。
從初中到高中失敗的,則是進入技校,入讀四年的時間,畢業的時候大概十七歲到十八歲左右,畢業之後獲得中專文憑,他們所受到的教育與知識,就與小專不同了,小專的淘汰率還在五十左右,相當於是對半分,小專考不上的人,其中大部分人的水平,確實是不怎麽樣,隻要教導他們學會最基礎的功夫就行了。
而中專則不同,他們本來就是一批學生中,排在中等以上的人,然後在中考之下落選,無論是能力還是素質,要比這些小專生厲害很多,所以他們的學期也相對較長,是小專生的兩倍,而他們所能選擇的科目相對來說也比較多了,比如說重工業,機床操作,工業產品精加工,農業技術,灌溉技術,以及一部分的服裝設計,廣告設計之類的工作,都是能夠參與的,不像小專生,大概隻能報名參加一些輕工業、廚師、理發的課程,不會涉及到過於專業的內容。
而從高中到大學之間落選的數量相對就比較少了,而且大多已經算是接受了中等教育,所以他們進入技校之後,其實享受的待遇與大學差不多,也是讀五年,其中實習一年的時間,畢業之後獲得大專文憑,同時他們所能選擇的專業其實與大學基本差不多,各科各類基本都有,算是稍微低一個級別的大學了,而在小專,中專,大專之間也可以相互進行考試,當然這種考試就要嚴格的多了。
畢竟這些技術學校,最後基本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能夠有一技傍身,同時也是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文盲勞動力已經被社會所不容,現在的工廠也好,社會上的門店服務也好,都需要更多認識字,懂得怎麽說話的人來擔任,因此不可能讓他們一直上學,其中隻有一些精英才有可能升學所以其中的升學率,大概不到百分之十左右,還是為了能夠讓更多的人盡快投入到社會中去。
這三類學校,小專和中專由地方衙門和地方上的公司共同承辦,衙門負責監督,主要建設還是由地方企業來進行安排,而大專則由朝廷主要承辦,畢竟到了大專,自然是不可能繼續用民間的師傅來教導,這些孩子們也不會聽,能夠考到高中的,就算不上學了,直接進入社會,也必然是一個工廠中的預備幹部,你要讓老工人來教導他們,他們是根本不可能認真學的,唯有讓大學生來教導他們,他們才能服氣。
這一點是很關鍵的,畢竟宋朝是一個一切以文為主的國家,以前是官本位,如今是學曆本位,學曆高的自然聽不得學曆低的人說話,而學曆低的人在這些天之驕子麵前,也實在沒有什麽勇氣來教導他們,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社會的風俗,所以大專必須要由大學畢業的本科生來進行教導,他們的話才能聽得進去,而既然是要納入大量的大學生,單單依靠企業是不行的,還是需要國家來插手,所以大專是由朝廷來管理,而其餘的學校,則由地方自行建立。
不過隨即教育部發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需要徐清來思考和判斷,那就是對於技術學校的承辦,沿海發達地區的興趣十分濃厚,消息一放出去,地方談判想要成立學校的便有一百多所,參與的企業數量也十分的多,但一些不發達地區,想要建立學校的意願就非常的低,因為他們這裏工廠少,需要的工人數量自然也就不多,這一點徐清早就預料到了,但他沒想到的是,如果真的就這麽施行下去了,會產生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
那就是人口移動的頻率加快,原本這些人大多數會在當地工作,無論是做什麽,大部分人口會消化在當地,可如今隨著技術學校的誕生,很多人自然不甘心一輩子就這麽庸庸碌碌過去了,便想要學習這些先進的技術,從而讓自己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而學習這些技術得去哪裏,自然隻有沿海發達地區才能去學習,那麽大量的人口進入到發達地區中來,這一點是很嚴重的問題。
以前是壯勞力移動,而若是技術學校建立起來,那就是未成年移動了,如此一來,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將會變得更差,而更加嚴重的是,他們學習了這些技能隻能,是不會迴到自己家鄉的,因為他們家鄉的產業落後,學習的這些技術根本不可能迴到家鄉使用,這就像現代很多人學習計算機技術,而他們隻能選擇上海,杭州,深圳廣州之類的城市落戶,迴到自己的家鄉,根本沒有公司可以接受他們,因為他們的專業在當地根本沒有用武之地。
所以這些人自然而然會留在經濟發達地區,這就會造成一個巨大的問題,經濟發達地區的人口越來越多,而很多的地方人口會越來越少,這是許多人所無法接受的事實,但這個事實卻真的在發生,這是經濟市場的規律在推動的,一個市場,人口,人才,資金都會往更加能夠賺取金錢的地方流動,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其他地方就是會變得又老又窮,想要改變這一點,除非國家在內地城市進行投資,從而讓這些地方富起來,可這件事對於宋朝來說,卻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宋朝畢竟不是一個社會主義的國家,當把錢投到東南沿海,可以賺取更多利益的時候,誰願意把錢投到不賺錢的內地去呢?大概隻有到沿海地區的發展已經不需要朝廷繼續撥款的時候,國家經濟增長陷入停滯的時候,才會開始重新關心這些欠發達的地區吧,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如今的宋朝朝廷,是因為利益而被驅動的,你想要改變這一點很困難。
就像如今的歐洲,無論是法國還是英國,這些國家的首都都基本匯聚著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剩下的大城市,匯聚了全國人口百分之三十五左右,全國大量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之中,農村的人口大概隻有百分十五左右,這就是高度城市化的體現,而如今的中國正在向著這個方向發展,這不是徐清可以改變的,也是正常的生態規律,徐清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發展大城市好,還是發展小城市好,這是他需要去做的。
人口往城市移動無法改變,但怎麽移動,徐清卻可以進行幹預,所以對於這些技術學校,徐清規定,他們首先不能集中設立在工廠周圍,必須設立一部分在周圍的衛星城市,分散中心城區的人口壓力,二來則是在內地和西南等地的大城市中,由國家撥出一部分的錢,來進行教育花費,從而把這些生活在內地的大城市中的年輕人留下來,農村裏的孩子可以去發達地區,城市裏的人則必須要留下來,若是他們也走了,這些省份就沒有了未來,這樣發展下去的話,即便徐清未來要提振西南,西北,中部,也沒有人才可以用了。
首先是如今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雖然很多,大概有四十萬人左右,可其中大概有五萬人會進入政府部門共有,還有六萬人則會進入研究所考驗,剩下的二十九萬人,其中十萬人進入各個學校中任職,剩下的十九萬人,由數十萬家企業來進行爭搶,可以說每一位大學生都非常的重要,是根本不夠分的,又怎麽可能分出這麽多讓他們來進行教育呢。
更關鍵的是,例如廚師之類的課程,大學生們也不會吧,當然還有更關鍵的一點,就是這些大學生本來就瞧不起這些讀書不怎麽樣的孩子,讓他們去教導這些孩子,他們真的會認真嗎?
這是徐清最為擔心的,前世就有很多大學生來做技校的老師,但因為他們對於這些技校的學生,心存鄙夷,看不起他們,因此在教學的時候,自然不會好好教導,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所以徐清也十分擔心,但是如果讓社會人士來帶,徐清又很是不放心,因為這幫社會人士,其中有很多人都是文盲,且他們也不懂教育,到時候若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教,把學生當做學徒來做,這又不好了。
畢竟學生和學徒之間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兩者之間有著根本的差別,學徒與師傅之間的關係,是比較像父子的,他教導你知識,你得把他當父親一樣尊重,但老師和學生之間,就僅僅隻是傳授知識而已,並不涉及到親情上麵的關係,因此兩者之間有著很大的差別,而如何厘清這其中的差別,自然是很重要的事情。
所以對於技術學校的安排,徐清還是有很多需要去思考的問題,最終也讓他舉棋不定,迴到家中也經常思考前後,畢竟教育這事情,對於現在來說或許沒什麽關係,不就是建立幾個學校嗎,但教育事關整個社會風氣的變化,若是做壞了,影響的就是一代人,整個社會的風氣都會變得糟糕,所以徐清很害怕,一時之間倒也不知道該不該建立這些技術學校了。
後來迴到家中,還是徐王氏問起徐清最近這幾天為什麽愁眉苦臉,徐清向自己的老妻抱怨,徐王氏的一句話解開了徐清心中的心結,她說道:“這你有什麽好擔憂的,技術學校畢業總好過小學畢業吧,能讓孩子們多上幾年學,讓他們別這麽早參與工作,又有什麽不好的?
還有你怕他們學壞,這也太膽戰心驚了,十四五歲的年紀,正是愛玩,愛鬧的時候,你說是在社會上當童工更加容易學壞,還是在學校裏更加容易學壞,夫君,你想的未免有些太多了。”
徐王氏的這番話,驚醒了徐清這個夢中人,他一直把宋朝的技術學校和前世的技校做對比,但兩者之間卻有著根本的區別,前世的技校,是中考沒有過的人讀的學校,而那時中考的錄取率在發達地區能夠達到百分之七十,而在不發達地區也有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說,大多數人是可以上高中的,貪玩的孩子才會去技校。
而如今則不同,從小學到初中,大概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孩子是不能讀書的,其中自然有聰明人,至於初中到高中,更是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孩子不能讀書,他們的質量要比現代好許多了,人不同,質量不同,又怎麽可以相提並論呢。
且把孩子送到社會上去,和讓他們待在學校裏,接受更多的教育之間,徐清認為確實如王梨所說,待在學校裏麵要更好一些,起碼學校的教育可以改變一部分人的想法,三來則是如今的社會與現代可不同,現代大學生每年畢業的都有六百萬左右,而如今,則僅僅隻有四十餘萬罷了,所以即便是技校的學生,也會受到社會一定的尊重,如此一來,學生們的就讀意願並不會特別的差。
這與現代不同,就像中國八十年代的時候,大學生都是金鳳凰,但大學生讀書的時間太長了,很多人都轉而讀專業學校,哪個中專文憑的十分的多,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那個時候,拿大專文憑的甚至看不起拿本科文憑的,因為那是一個大浪淘沙的年代,率先畢業,就代表率先工作,率先發現生活中的機會,而等到功成名就的時候,再交錢讀書就可以了,那是那個時代的社會風氣,這麽一想,徐清也算是放心了,無論技術學校有多少的缺點,起碼比現在直接放孩子去工作要好得多。
而徐清這一邊一同意,教育部便立刻開始擬定社會上的方向,首先是小學到初中淘汰下來的學生,將進入技校,讀兩年時間,畢業時候的年紀大概在十四到十五歲左右,拿到小專文憑,基本掌握一定的操作理論,他們比一般工人要精通一些,但水平差別不大。
從初中到高中失敗的,則是進入技校,入讀四年的時間,畢業的時候大概十七歲到十八歲左右,畢業之後獲得中專文憑,他們所受到的教育與知識,就與小專不同了,小專的淘汰率還在五十左右,相當於是對半分,小專考不上的人,其中大部分人的水平,確實是不怎麽樣,隻要教導他們學會最基礎的功夫就行了。
而中專則不同,他們本來就是一批學生中,排在中等以上的人,然後在中考之下落選,無論是能力還是素質,要比這些小專生厲害很多,所以他們的學期也相對較長,是小專生的兩倍,而他們所能選擇的科目相對來說也比較多了,比如說重工業,機床操作,工業產品精加工,農業技術,灌溉技術,以及一部分的服裝設計,廣告設計之類的工作,都是能夠參與的,不像小專生,大概隻能報名參加一些輕工業、廚師、理發的課程,不會涉及到過於專業的內容。
而從高中到大學之間落選的數量相對就比較少了,而且大多已經算是接受了中等教育,所以他們進入技校之後,其實享受的待遇與大學差不多,也是讀五年,其中實習一年的時間,畢業之後獲得大專文憑,同時他們所能選擇的專業其實與大學基本差不多,各科各類基本都有,算是稍微低一個級別的大學了,而在小專,中專,大專之間也可以相互進行考試,當然這種考試就要嚴格的多了。
畢竟這些技術學校,最後基本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能夠有一技傍身,同時也是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文盲勞動力已經被社會所不容,現在的工廠也好,社會上的門店服務也好,都需要更多認識字,懂得怎麽說話的人來擔任,因此不可能讓他們一直上學,其中隻有一些精英才有可能升學所以其中的升學率,大概不到百分之十左右,還是為了能夠讓更多的人盡快投入到社會中去。
這三類學校,小專和中專由地方衙門和地方上的公司共同承辦,衙門負責監督,主要建設還是由地方企業來進行安排,而大專則由朝廷主要承辦,畢竟到了大專,自然是不可能繼續用民間的師傅來教導,這些孩子們也不會聽,能夠考到高中的,就算不上學了,直接進入社會,也必然是一個工廠中的預備幹部,你要讓老工人來教導他們,他們是根本不可能認真學的,唯有讓大學生來教導他們,他們才能服氣。
這一點是很關鍵的,畢竟宋朝是一個一切以文為主的國家,以前是官本位,如今是學曆本位,學曆高的自然聽不得學曆低的人說話,而學曆低的人在這些天之驕子麵前,也實在沒有什麽勇氣來教導他們,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社會的風俗,所以大專必須要由大學畢業的本科生來進行教導,他們的話才能聽得進去,而既然是要納入大量的大學生,單單依靠企業是不行的,還是需要國家來插手,所以大專是由朝廷來管理,而其餘的學校,則由地方自行建立。
不過隨即教育部發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需要徐清來思考和判斷,那就是對於技術學校的承辦,沿海發達地區的興趣十分濃厚,消息一放出去,地方談判想要成立學校的便有一百多所,參與的企業數量也十分的多,但一些不發達地區,想要建立學校的意願就非常的低,因為他們這裏工廠少,需要的工人數量自然也就不多,這一點徐清早就預料到了,但他沒想到的是,如果真的就這麽施行下去了,會產生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
那就是人口移動的頻率加快,原本這些人大多數會在當地工作,無論是做什麽,大部分人口會消化在當地,可如今隨著技術學校的誕生,很多人自然不甘心一輩子就這麽庸庸碌碌過去了,便想要學習這些先進的技術,從而讓自己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而學習這些技術得去哪裏,自然隻有沿海發達地區才能去學習,那麽大量的人口進入到發達地區中來,這一點是很嚴重的問題。
以前是壯勞力移動,而若是技術學校建立起來,那就是未成年移動了,如此一來,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將會變得更差,而更加嚴重的是,他們學習了這些技能隻能,是不會迴到自己家鄉的,因為他們家鄉的產業落後,學習的這些技術根本不可能迴到家鄉使用,這就像現代很多人學習計算機技術,而他們隻能選擇上海,杭州,深圳廣州之類的城市落戶,迴到自己的家鄉,根本沒有公司可以接受他們,因為他們的專業在當地根本沒有用武之地。
所以這些人自然而然會留在經濟發達地區,這就會造成一個巨大的問題,經濟發達地區的人口越來越多,而很多的地方人口會越來越少,這是許多人所無法接受的事實,但這個事實卻真的在發生,這是經濟市場的規律在推動的,一個市場,人口,人才,資金都會往更加能夠賺取金錢的地方流動,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其他地方就是會變得又老又窮,想要改變這一點,除非國家在內地城市進行投資,從而讓這些地方富起來,可這件事對於宋朝來說,卻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宋朝畢竟不是一個社會主義的國家,當把錢投到東南沿海,可以賺取更多利益的時候,誰願意把錢投到不賺錢的內地去呢?大概隻有到沿海地區的發展已經不需要朝廷繼續撥款的時候,國家經濟增長陷入停滯的時候,才會開始重新關心這些欠發達的地區吧,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如今的宋朝朝廷,是因為利益而被驅動的,你想要改變這一點很困難。
就像如今的歐洲,無論是法國還是英國,這些國家的首都都基本匯聚著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剩下的大城市,匯聚了全國人口百分之三十五左右,全國大量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之中,農村的人口大概隻有百分十五左右,這就是高度城市化的體現,而如今的中國正在向著這個方向發展,這不是徐清可以改變的,也是正常的生態規律,徐清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發展大城市好,還是發展小城市好,這是他需要去做的。
人口往城市移動無法改變,但怎麽移動,徐清卻可以進行幹預,所以對於這些技術學校,徐清規定,他們首先不能集中設立在工廠周圍,必須設立一部分在周圍的衛星城市,分散中心城區的人口壓力,二來則是在內地和西南等地的大城市中,由國家撥出一部分的錢,來進行教育花費,從而把這些生活在內地的大城市中的年輕人留下來,農村裏的孩子可以去發達地區,城市裏的人則必須要留下來,若是他們也走了,這些省份就沒有了未來,這樣發展下去的話,即便徐清未來要提振西南,西北,中部,也沒有人才可以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