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的不公平所造成的問題,絕不僅僅是中學生的自暴自棄,要知道這些人若是自暴自棄了,可比沒讀過書的文盲更加可怕,因為他們受到過教育,接受過最為基本的知識累積,這種學習並不是說看過幾本書而已,而是說他們可以通過其他的書籍去了解更多的知識,他們是可以自學的,而那些僅僅隻是度過幾年學的人,對於學習自然是不重視的,他們或許最多看一看通俗文學,但對於那些科學教科書,又或者是一些理論書籍,大多都沒有什麽興趣。
而這些人就這麽投入到社會中去,無疑會讓整個社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因為他們的犯罪不像是普通的黑社會,明目張膽的去搶,又或者是逼迫女人去販賣自己的肉體,他們會有更多的方法,利用法律的空檔去為自己謀取私利。
對於這種情況,其根源,便是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分配,所有優秀的教師集中在重點學校中,然後最優秀的學生也在重點中學裏,他們是民族的未來,國家的脊梁,而其他人則被拋在了一邊,他們自然而然會有失落感,隻要初中沒上重點,許多人就會覺得自己這輩子完了,從此也就放棄了學業,而其中有很多人其實是非常聰明的,隻是他們的天賦並不是在讀書上,但因此卻失去了寶貴的機會。
對於這一點,徐清也幾次想要改變,比如說取消重點中學製度,但士族的反對聲浪太大,最終也隻能無疾而終,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士族的孩子是擁有特權的,平均每所重點中學之中,大概有四成所有的孩子是來自於士族的,而士族的人口不過占整個國家的百分之三左右,這麽少的人,占據著這麽大量的教育資源,他們又怎麽可能放棄。
至於放棄重點中學的製度,這更是不可能的,宋朝奉行精英教育而不是平民教育,把最好的資源交給最好的學生,讓這些學生得以接受最全麵的教育,而那些不合格的學生則放任自流,這是宋朝對於教育的核心思想。
也就是說,即便宋朝有錢了,其中大量的教育經費也會拿來建設重點中學,而不是去提高普通學校的待遇,因此雙方隻會越拉越大,他們認為這是精英教育,一個國家的精英強大,這就足夠了,至於那些笨孩子,他們讀不讀書又有什麽關係呢,如果其中有聰明的孩子,即便是在普通中學,也是有可能進入到大學中去的嘛。
而對於這樣的反對聲浪,徐清也隻能無奈的默認,發展平民教育,意味著需要很多的錢,同時也意味著是在動士族們的奶酪,如果普通中學的教育質量提高了,那麽在重點中學中接受教育的他們,不就失去了優勢嗎,那到時候如果考重點高中,他們還能過嗎?優秀的人或許沒有關係,但稍微資質差一點的呢?恐怕就過不了了,所以他們是怎麽也不會同意的。
再來,錢這一方麵也是十分嚴重的問題,如今的宋朝雖然很有錢,但用錢的地方也很多,照顧基礎教育已經是力所能及之下的事情了,起碼在小學,沒有重點和普通之分,這已經是徐清的極限了,也是朝廷的極限,在這樣發展不均衡的時代背景之下,出現一些重點學校和普通學校,也是難免的。
但徐清還是希望這種情況能夠稍微改善一些,倒也不是說讓重點學校受到損失,而是給予普通孩子一些希望,首先便是多開一些初中和高中,讓更多的孩子可以上學,當然,這也會產生一些問題,如今老師的數量本來就比較少了,如果增設學校,重點中學的投資是不會減少的,那麽經費肯定得從普通學校那裏出,從而普通學校的經費就更少了,而老師則也分散到了更多的學校中去。
同時另一方麵,因為學校招收了大量的學生,原本一大半小學讀完就要踏入社會工作的孩子,如今會有很多重新繼續學業,那麽社會上的缺工問題,就會開始顯現,不過這樣做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給社會帶來更多的安定,首先是這些學生都在學校裏了,雖然學校不一定能夠管住他們,但總起碼比他們去當童工來得好。
第二點則是雖然如今把孩子們送去學校讀書,會讓工廠出現缺工的現象,但讀書之後,他們的素質得到了提高,工作的效率自然不是文盲可以比擬的,同時他們在生活上的素質也會提高,隨地大小便,吐痰的行為會得到明顯的改善。
一個國家,精英自然要好好教育,但普通老百姓也得接受教育才行,不然社會上層十分強大,但底層卻是一幫不學無術的半文盲,那這個國家的發展也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多辦一些初中和高中,對於這個社會總體而言是一件好事。
同時這也不會招致重點學校的反感,畢竟這些新建立的學校,他們的經費並不會從重點學校的身上克扣,他們的資金依舊十分充足,得到朝廷的保障,同時更多的高中生和初中生,將會進一步拉低普通學校的教育質量,他們的人數變多了,但教育質量卻下降了,精英學校的學生們,自然可以進一步得到更多重點學校的名額,而初中生和高中生們,則可以得到更多的普通中學,高中的名額,雙方可以說都得到了各自想要的東西了。
而第二點則是開設一些技術學校,如今的宋朝並沒有什麽技術學校,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所,這就是宋朝的教育機構,完全是純粹的精英教育,大多數人走到小學結束,一部分人能夠走到初中,進入高中的鳳毛麟角,重點大學的則是人中龍鳳,至於研究所出來的碩士,博士,就已經有品級了,從最低級的九品開始,普通老百姓見了是要鞠躬的,稱得上一句“大人”了。
而廣大的學生群體,其實很多是到不了這個地步的,戶部和教育部曾經遞給徐清一份平祥十三年(如今皇帝的年號)的記錄,其中全國各地小學生數量大致在六百萬左右,這個數字徐清都感到很驚訝,因為前世的中國十三億人口,一年的學齡兒童在一千七百萬,前世的中國大陸,小學入學率幾乎達到了百分之百,所以小學的人口大致就是在這個數字左右,而宋朝竟然能夠達到六百萬,也確實是出乎徐清的意料。
不過這倒也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宋朝正處於國家的繁榮期,經濟的大發展,自然帶來嬰兒潮,同時國家也鼓勵家庭生育,增長人口,畢竟如今很多殖民地需要大量的宋人去填充,占領當地的土地和生產出口,所以平均每一個家庭都有至少五個以上的孩子,這都是十分常見的,而現代的中國,雖然開放了二胎,但因為生活成本的高昂,以及生活壓力太大,很多人都不願意養孩子,所以出生率在下降,而死亡率則是在提高的,再過幾年負增長就會降臨在中國。
再加上人口結構不同,中國十三億的人口,其中老年人大概有兩億左右,而在宋朝,按照現代的理論來算,七十歲算老年人,那老年人絕對不超過五百萬,因為作為一個剛剛從封建時代進入到工業時代的國家,大多數人四十歲之前就死了,絕大多數人是活不過六十歲的,而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活到六十歲以後了,所以整個社會大量的人是年輕人,所以這個數字倒是十分合理的。
六百萬左右的小學生,到初中大概就生下三百萬左右,其中一半是沒有書讀的,而從初中到高中,大概有五十萬人左右可以被留下,六分之一的錄取率,至於高中到大學大概四十萬左右能夠進入大學,九成左右的錄取率,從大學到各個研究所,報考研究生,則大概每年有六萬多人可以進入,鳳毛麟角了。
而其中最令徐清關注的就是從初中到高中,沒有考上的那一批人,徐清認為這是最為關鍵的,正如上文所述,這些能夠進入中學的孩子,其實並不差勁,隻是相比最好的那一批有些弱而已,但他們已然是基礎教育之下,中階以上的人才了,若是因為考不上高中,直接落入社會,這其實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所以把這些落選的孩子,其中一部分送入到技術學校去,讓他們學習一點技術,一來是方便他們找工作,二來則是避免童工的情況出現,三來則是讓他們有一個出路。
同時對於這一點,國家也不需要出太多的錢,企業也十分願意讚助,因為隨著技術的進步,如今的很多機器生產,光靠文盲是不行的了,必須要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才能來操控這些機器,而這對於工廠來說實在是一個巨大的困擾,初中生學識不夠,高中生則是為大學在拚搏,不可能來當技術工人,而大學生,不用想了,他們是要成為機器的設計者,而不是工作者的,就算他們肯來,工資也不是一般老板吃得消,所以如果能有一些技術學校,培養一些專業對口的工人,讓他們可以更好的進入到社會中來,這無疑是一項很好的選擇。
社會有需要,徐清也有需要,如此一來,自然是一拍即合,朝廷隻需要出土地就行了,其餘的事情都由私人資本來負責,對此朝廷上下自然不會有什麽意見,畢竟不用他們出錢,至於土地,當然是郊外的土地,同時還可以培養出優秀的工人,而對於中學生們來說,技術學校顯然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如果中學讀完直接進入社會工作,當一名普通工人,一個月最多就十貫錢而已,養活自己或許可以,但是這筆錢並不算多的。
而若是去技術學校進修,那麽出來之後,很多資本家是更加願意使用這些有技術的工人的,他們的工資會達到十五貫,甚至是二十貫左右,若是願意外派到殖民地上去,更是會達到三十貫以上的工資,這對於許多普通人來說,自然是更好的一條路,同時讀技術學校,學費非常的低廉,學期隻有兩年,學費由私人資本負責,同時,如果你讀得好,對於某一領域有特別的天賦,學校還可以出錢,請你去大學裏麵深造,這也是可以的。
畢竟這些中學生中,有很多人其實是有天賦的,但因為學習成績的原因,進入不了更高的學堂學習自己的知識,而在技術學校裏麵,你接觸某一樣你感興趣的門類,若是能夠有一些很好的想法,學校也是允許他們去大學裏麵深造的,不過學習迴來之後,要迴到學校裏麵來,無論是擔任學校的老師,又或者是去公司裏麵擔任工程師,需要用工作來還學校和公司支付的錢。
這樣的選擇,對於孩子們來說,自然是更好的,同時徐清也跟這些大學溝通,每年留出幾個名額來,專門給這些技術學校的孩子,讓他們有讀大學的希望,名額不需要太多,但也畢竟要讓他們看到一點希望,對於這樣的舉手之勞,各大學校自然不會反對,不過是幾個名額而已,卻能讓社會變得更加安穩,再說他們也是繳學費的,自然沒有什麽不答應的道理。
而這一提案也很快得到了工商業者的支持,原本剛開始的時候隻是一些重工業的老板來找徐清,希望培養一些專業的工人,畢竟重工業中的高科技很多,自然需要更加標準的工人來進行生產,但因為學校培養這件事情,一下子比如說理發,美容,化妝,服裝設計,中餐,西餐都紛紛開始踴躍加入,希望能夠成立屬於自己的院校,還有一些武術學校,希望能夠得到允許成立。
這樣的支持是徐清一開始沒有想到的,不過對於這樣的想法,徐清倒也能夠接受,畢竟前世的技校不也是如此麽,讓孩子們能夠有一技之長,在社會上足以立足,這絕對是一個好想法,同時這也方便了社會上的招工單位,一個什麽都不會的人,慢慢培養,還不如學校先給培養出一個大概要好得多,師傅教起來自然也更加容易上手,隻不過對於這其中的規章製度,卻還是要研究研究的,同時對於這些學校的老師,雖然不是專業的,但也需要好好研究一番。
而這些人就這麽投入到社會中去,無疑會讓整個社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因為他們的犯罪不像是普通的黑社會,明目張膽的去搶,又或者是逼迫女人去販賣自己的肉體,他們會有更多的方法,利用法律的空檔去為自己謀取私利。
對於這種情況,其根源,便是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分配,所有優秀的教師集中在重點學校中,然後最優秀的學生也在重點中學裏,他們是民族的未來,國家的脊梁,而其他人則被拋在了一邊,他們自然而然會有失落感,隻要初中沒上重點,許多人就會覺得自己這輩子完了,從此也就放棄了學業,而其中有很多人其實是非常聰明的,隻是他們的天賦並不是在讀書上,但因此卻失去了寶貴的機會。
對於這一點,徐清也幾次想要改變,比如說取消重點中學製度,但士族的反對聲浪太大,最終也隻能無疾而終,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士族的孩子是擁有特權的,平均每所重點中學之中,大概有四成所有的孩子是來自於士族的,而士族的人口不過占整個國家的百分之三左右,這麽少的人,占據著這麽大量的教育資源,他們又怎麽可能放棄。
至於放棄重點中學的製度,這更是不可能的,宋朝奉行精英教育而不是平民教育,把最好的資源交給最好的學生,讓這些學生得以接受最全麵的教育,而那些不合格的學生則放任自流,這是宋朝對於教育的核心思想。
也就是說,即便宋朝有錢了,其中大量的教育經費也會拿來建設重點中學,而不是去提高普通學校的待遇,因此雙方隻會越拉越大,他們認為這是精英教育,一個國家的精英強大,這就足夠了,至於那些笨孩子,他們讀不讀書又有什麽關係呢,如果其中有聰明的孩子,即便是在普通中學,也是有可能進入到大學中去的嘛。
而對於這樣的反對聲浪,徐清也隻能無奈的默認,發展平民教育,意味著需要很多的錢,同時也意味著是在動士族們的奶酪,如果普通中學的教育質量提高了,那麽在重點中學中接受教育的他們,不就失去了優勢嗎,那到時候如果考重點高中,他們還能過嗎?優秀的人或許沒有關係,但稍微資質差一點的呢?恐怕就過不了了,所以他們是怎麽也不會同意的。
再來,錢這一方麵也是十分嚴重的問題,如今的宋朝雖然很有錢,但用錢的地方也很多,照顧基礎教育已經是力所能及之下的事情了,起碼在小學,沒有重點和普通之分,這已經是徐清的極限了,也是朝廷的極限,在這樣發展不均衡的時代背景之下,出現一些重點學校和普通學校,也是難免的。
但徐清還是希望這種情況能夠稍微改善一些,倒也不是說讓重點學校受到損失,而是給予普通孩子一些希望,首先便是多開一些初中和高中,讓更多的孩子可以上學,當然,這也會產生一些問題,如今老師的數量本來就比較少了,如果增設學校,重點中學的投資是不會減少的,那麽經費肯定得從普通學校那裏出,從而普通學校的經費就更少了,而老師則也分散到了更多的學校中去。
同時另一方麵,因為學校招收了大量的學生,原本一大半小學讀完就要踏入社會工作的孩子,如今會有很多重新繼續學業,那麽社會上的缺工問題,就會開始顯現,不過這樣做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給社會帶來更多的安定,首先是這些學生都在學校裏了,雖然學校不一定能夠管住他們,但總起碼比他們去當童工來得好。
第二點則是雖然如今把孩子們送去學校讀書,會讓工廠出現缺工的現象,但讀書之後,他們的素質得到了提高,工作的效率自然不是文盲可以比擬的,同時他們在生活上的素質也會提高,隨地大小便,吐痰的行為會得到明顯的改善。
一個國家,精英自然要好好教育,但普通老百姓也得接受教育才行,不然社會上層十分強大,但底層卻是一幫不學無術的半文盲,那這個國家的發展也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多辦一些初中和高中,對於這個社會總體而言是一件好事。
同時這也不會招致重點學校的反感,畢竟這些新建立的學校,他們的經費並不會從重點學校的身上克扣,他們的資金依舊十分充足,得到朝廷的保障,同時更多的高中生和初中生,將會進一步拉低普通學校的教育質量,他們的人數變多了,但教育質量卻下降了,精英學校的學生們,自然可以進一步得到更多重點學校的名額,而初中生和高中生們,則可以得到更多的普通中學,高中的名額,雙方可以說都得到了各自想要的東西了。
而第二點則是開設一些技術學校,如今的宋朝並沒有什麽技術學校,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所,這就是宋朝的教育機構,完全是純粹的精英教育,大多數人走到小學結束,一部分人能夠走到初中,進入高中的鳳毛麟角,重點大學的則是人中龍鳳,至於研究所出來的碩士,博士,就已經有品級了,從最低級的九品開始,普通老百姓見了是要鞠躬的,稱得上一句“大人”了。
而廣大的學生群體,其實很多是到不了這個地步的,戶部和教育部曾經遞給徐清一份平祥十三年(如今皇帝的年號)的記錄,其中全國各地小學生數量大致在六百萬左右,這個數字徐清都感到很驚訝,因為前世的中國十三億人口,一年的學齡兒童在一千七百萬,前世的中國大陸,小學入學率幾乎達到了百分之百,所以小學的人口大致就是在這個數字左右,而宋朝竟然能夠達到六百萬,也確實是出乎徐清的意料。
不過這倒也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宋朝正處於國家的繁榮期,經濟的大發展,自然帶來嬰兒潮,同時國家也鼓勵家庭生育,增長人口,畢竟如今很多殖民地需要大量的宋人去填充,占領當地的土地和生產出口,所以平均每一個家庭都有至少五個以上的孩子,這都是十分常見的,而現代的中國,雖然開放了二胎,但因為生活成本的高昂,以及生活壓力太大,很多人都不願意養孩子,所以出生率在下降,而死亡率則是在提高的,再過幾年負增長就會降臨在中國。
再加上人口結構不同,中國十三億的人口,其中老年人大概有兩億左右,而在宋朝,按照現代的理論來算,七十歲算老年人,那老年人絕對不超過五百萬,因為作為一個剛剛從封建時代進入到工業時代的國家,大多數人四十歲之前就死了,絕大多數人是活不過六十歲的,而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活到六十歲以後了,所以整個社會大量的人是年輕人,所以這個數字倒是十分合理的。
六百萬左右的小學生,到初中大概就生下三百萬左右,其中一半是沒有書讀的,而從初中到高中,大概有五十萬人左右可以被留下,六分之一的錄取率,至於高中到大學大概四十萬左右能夠進入大學,九成左右的錄取率,從大學到各個研究所,報考研究生,則大概每年有六萬多人可以進入,鳳毛麟角了。
而其中最令徐清關注的就是從初中到高中,沒有考上的那一批人,徐清認為這是最為關鍵的,正如上文所述,這些能夠進入中學的孩子,其實並不差勁,隻是相比最好的那一批有些弱而已,但他們已然是基礎教育之下,中階以上的人才了,若是因為考不上高中,直接落入社會,這其實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所以把這些落選的孩子,其中一部分送入到技術學校去,讓他們學習一點技術,一來是方便他們找工作,二來則是避免童工的情況出現,三來則是讓他們有一個出路。
同時對於這一點,國家也不需要出太多的錢,企業也十分願意讚助,因為隨著技術的進步,如今的很多機器生產,光靠文盲是不行的了,必須要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才能來操控這些機器,而這對於工廠來說實在是一個巨大的困擾,初中生學識不夠,高中生則是為大學在拚搏,不可能來當技術工人,而大學生,不用想了,他們是要成為機器的設計者,而不是工作者的,就算他們肯來,工資也不是一般老板吃得消,所以如果能有一些技術學校,培養一些專業對口的工人,讓他們可以更好的進入到社會中來,這無疑是一項很好的選擇。
社會有需要,徐清也有需要,如此一來,自然是一拍即合,朝廷隻需要出土地就行了,其餘的事情都由私人資本來負責,對此朝廷上下自然不會有什麽意見,畢竟不用他們出錢,至於土地,當然是郊外的土地,同時還可以培養出優秀的工人,而對於中學生們來說,技術學校顯然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如果中學讀完直接進入社會工作,當一名普通工人,一個月最多就十貫錢而已,養活自己或許可以,但是這筆錢並不算多的。
而若是去技術學校進修,那麽出來之後,很多資本家是更加願意使用這些有技術的工人的,他們的工資會達到十五貫,甚至是二十貫左右,若是願意外派到殖民地上去,更是會達到三十貫以上的工資,這對於許多普通人來說,自然是更好的一條路,同時讀技術學校,學費非常的低廉,學期隻有兩年,學費由私人資本負責,同時,如果你讀得好,對於某一領域有特別的天賦,學校還可以出錢,請你去大學裏麵深造,這也是可以的。
畢竟這些中學生中,有很多人其實是有天賦的,但因為學習成績的原因,進入不了更高的學堂學習自己的知識,而在技術學校裏麵,你接觸某一樣你感興趣的門類,若是能夠有一些很好的想法,學校也是允許他們去大學裏麵深造的,不過學習迴來之後,要迴到學校裏麵來,無論是擔任學校的老師,又或者是去公司裏麵擔任工程師,需要用工作來還學校和公司支付的錢。
這樣的選擇,對於孩子們來說,自然是更好的,同時徐清也跟這些大學溝通,每年留出幾個名額來,專門給這些技術學校的孩子,讓他們有讀大學的希望,名額不需要太多,但也畢竟要讓他們看到一點希望,對於這樣的舉手之勞,各大學校自然不會反對,不過是幾個名額而已,卻能讓社會變得更加安穩,再說他們也是繳學費的,自然沒有什麽不答應的道理。
而這一提案也很快得到了工商業者的支持,原本剛開始的時候隻是一些重工業的老板來找徐清,希望培養一些專業的工人,畢竟重工業中的高科技很多,自然需要更加標準的工人來進行生產,但因為學校培養這件事情,一下子比如說理發,美容,化妝,服裝設計,中餐,西餐都紛紛開始踴躍加入,希望能夠成立屬於自己的院校,還有一些武術學校,希望能夠得到允許成立。
這樣的支持是徐清一開始沒有想到的,不過對於這樣的想法,徐清倒也能夠接受,畢竟前世的技校不也是如此麽,讓孩子們能夠有一技之長,在社會上足以立足,這絕對是一個好想法,同時這也方便了社會上的招工單位,一個什麽都不會的人,慢慢培養,還不如學校先給培養出一個大概要好得多,師傅教起來自然也更加容易上手,隻不過對於這其中的規章製度,卻還是要研究研究的,同時對於這些學校的老師,雖然不是專業的,但也需要好好研究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