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徐清在這些內陸省份的城市中,往往會多分配一些公共資源,比如一些研究中心,都設置在內地,然後便是一些教育機構,也都會設立在內地的大城市,以保證有大量高素質的人口進入城市之中,帶動當地的經濟,不然若全是按照經濟來劃分城市,那最後這些城市都將會荒廢的。


    這是徐清所不願意見到的,作為一個王朝,宋朝畢竟還不是資本主義國家,不能全部用錢來決斷,中國人重土安遷,尤其是年紀大的人,不願意搬遷,若是讓這些城市凋零,這對於徐清來說,也不是一件樂見的事情,有些城市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曆史,若是就這麽荒廢掉,實在是有些可惜,所以徐清在設計的時候,也會把這些城市放在重要節點上,同時許多研究機構,也確實適合放在內陸城市之中。


    沿海地區人口稠密,想要找到一處安靜之所,著實非常的困難,同時發達城市的土地價格十分的昂貴,若是在這裏建設研究所,未免費用太過於昂貴,同時對於城市發展也不好,這些土地留給商貿,公司,房地產之類的顯然更加合適,研究所最主要的工作是從事研究,科研工作,而不是賣地,所以把研究所放在內地顯然就更加合適。


    這裏有大量的空地,造一棟建築並不需要太多的錢,可以把大量的錢省出來,提高工作人員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麵,這些研究所所在的城市,人口不多,自然誘惑也不大,如今宋朝的大學設立,與現代的中國有很大的不同,包括研究所也是如此,在現代,中國的知名大學,除了中國科技大學之外,其餘所有大學,要麽是在北京,不然就是在上海,或者就是一些省會城市,往往是人口稠密地區。


    而宋朝的大學則不同,徐清認為,大學應該是研究學問的地方,若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之中,就難免會被這個社會所影響,所以對於科研類的學校,往往都會設置在一些小村莊上,這一點跟歐美國家很像,哈佛,耶魯,劍橋,牛津,如今他們所在的小鎮都已經是幾十萬人口上下的小城市了,可在他們剛剛設立的時候,這些地方還隻是小村莊罷了。


    當然,這些大學之所以剛剛開始的時候要設立在這麽偏僻的地方,跟沒錢有很大的關係,美國的很多大學剛開始的時候都是一些牧師建立的,還有一些則是自建的,大多都沒有什麽錢,等到後來有錢了,因為情懷的元素,自然也就不願意搬了,而中國最開始的那一批大學是從清朝開始的,其中一批是清朝自己建的,還有一批則是外國列強建的,故而這些學校距離城市都不是特別的遠,後來新中國建立之後,這些學校也保持原址,同時因為生活方便等因素,以及當時中國農村的條件太過於低劣,而在城市中則有著基本可以保證實驗進行的設備,因此中國的大學,除了極少數之外,幾乎都在大城市之中,便連小城市都很少聽說過。


    而徐清對於這種做法其實並不欣賞,他認為一些綜合類的大學,或者是一些社科類,金融類的大學,建設在城市裏並沒有什麽問題,畢竟這些學校有很多科係需要跟社會有頻繁的接觸,但是一些純科研類的學校,徐清還是認為應該搬到一些比較偏遠的地方去,讓裏麵的學子也好,老師也好,都可以安分的做實驗,而不是參加永無止境的會議和應酬,所以在宋朝,有很多專門就是做科研的學校,這些學校並沒有文科和工科,隻有理科和醫科之類比較學術性的科學。


    對於這一點,徐清是很認可歐美的觀點的,在城市裏,就不可避免會受到城市上的誘惑,無論是燈紅酒綠,還是各種各樣的會議,都是無窮無盡的,而做實驗,必須要靜下心來才行,因此對於這些學校,大多都會設立在內地的小城市中,甚至是城鎮中,這些小城鎮往往隻有三四萬人左右,有些甚至連煤氣都沒有通。


    在這些城市研究自己的工作,對於這些科研人員來說,工作雖然枯燥了許多但是生活也很簡單,就是探索科學,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由國家來幫忙負責,無論是房子還是結婚之類的,國家都會幫你照顧,這種方式,在一方麵提振了內地城市的科研能力之外,也算是安置好了他們所有的工作。


    至於技術學校成堆出現在沿海城市的狀況,徐清也無法改變,畢竟這是生產力發展的需求徐清能做的隻是把一部分高級知識分子用國家力量留在內地的城市裏,但也隻有一部分而已,畢竟沿海地區的學校數量也不差,同時大量大公司成立的研究所也都設置在這些沿海城市,畢竟這裏交通方便,有什麽研究成果立刻就可以和周圍的工廠聯動,產品隻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以上市推廣,這是完全不同的狀態。


    不過大量的技術學校開始建立,社會上的治安確實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變好,在加上一方麵懲惡打貪的風暴卷起,整個社會的風氣也開始改變,大量三觀還沒有建立的孩子們進入學校開始學習新的知識,工廠之中的童工開始變少,整個社會都在變好,或許唯一有些不爽的就是工廠吧。


    甚至連孩子們的父母都為之叫好,因為宋朝對於技術學校並不是強製的,想要讓自己孩子讀的就讀,不想讀的也可以不讀,讀的朝廷會給予一定的補貼,保證即便是貧困家庭的孩子也可以讀完,但若是不想讀,朝廷也無所謂,所以有些家長,希望孩子盡快去賺錢的,國家也不會強製他們說必須要來讀。


    畢竟如今的宋朝,義務教育僅止於六年小學教育,再之上的教育實在是負擔不起,便也不再負擔,在這種狀況之下,父母們可以自由選擇,他們自然也就不會有什麽生氣的情緒,若是所有孩子都要上學,父母必然會不滿,畢竟他們可負擔不起這麽多孩子的讀書學習。


    一般來說,如今的父母都會生四五個孩子,然後其中大多數孩子都僅僅隻會讀到小學然後就去工作了,雖然如今老百姓日子相比起以前過的越來越好了,但這麽多的孩子,開支也是很高的,小學因為是免費的,老百姓隻需要管吃飯,睡覺,穿衣就可以了,其他事情不用管,可若是供養五個孩子上初中,大部分家庭是受不了的,一個初中生一個學期的學費就要十二貫錢,一個學年就是二十四貫,而一個家庭父母雙職工,一年的收入也不過兩百八十八貫,別看這錢很多,可這是五個孩子呢,就呢要一百二十貫了,相當於一個家庭一半的錢財全部要花在孩子的教育身上,這對於大多數家庭是受不了的,至於重點中學,那就更是求而不得了,若是考上,往往一個學期的學費就要二十貫左右,一年下來便是四十貫。


    麵對如此高昂的學費,許多家庭是不可能供養自己家所有的孩子去上學的,所以大多數家庭會把孩子送到小學之後,就讓他們去工作,唯有一些有學習天賦的孩子會去參加中學考試,然後進入中學,父母也會全力供養這些孩子,讓這些孩子努力去上學,最終一個七口之家,往往能夠供養出一個高中生就算是謝天謝地,若是供養出一個大學生,往往是要擺酒席的事情。


    而在這過程中,很多原本有讀書天賦的孩子,往往因為他的兄長考上了大學,他就沒法繼續往下讀了,因為大學的學費是非常驚人的,普通大學一年大概要八十貫左右,這對於一般家庭來說,絕對是沉重的負擔,若是重點大學,更是會達到上百貫一年的學費,甚至會出現其他兄弟要用自己的工資去養這個大學生的情況,而這還是國家進行補貼的情況之下,不然一名普通人家的孩子,根本不用想讀大學這樣的事情。


    也因此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往往兄弟之間的感情會非常的牢固,在家裏的大學生還沒長大之前,兄弟姐妹會從自己的工資中扣出錢來,養活他,等到他畢業之後,成為碩士,博士這樣的大人物之後,就會反哺自己的家庭,這種養孩子的方式在社會上屢見不鮮,很少有家庭會把所有的孩子都照顧到,讓他們都去上學。


    當然這種情況也並不少見,許多人家覺得孩子就應該去上學,自己省吃儉用,甚至是一天打七份工,就為了把孩子送到大學去的也不少,甚至還有不少媒體,每年都盯著這些新聞來報道,不過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整個國家上千萬的家庭大概也出不了一百家,因為你首先要聰明,還得勤奮,五個孩子,起碼得三個孩子可以靠獎學金度日,其餘的兩個孩子才能父母來養活他們,不然是根本不可能的。


    社會風氣使然,所以雖然大量技校的誕生,讓許多學生湧入學校接受再教育,但也有很多的孩子選擇進入社會,為自己的家庭工作,這些家庭往往有大學生需要供養,單單依靠父母的工資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所以有一些兄弟就不得不犧牲,這不得不說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就因為你出生晚了,你甚至有可能比自己的兄弟更加聰明,但就因為你出生的時候,你的父母已經沒有能力養你上大學了,所以你就隻能在小學六年之後去工作,然後看著那些有可能成績還不如你的人卻能去上中學,這著實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


    但這個世界上也確實沒有全然公平的事情,而對於這些因為經費而不能好好讀書的孩子,徐清也一直在想方設法的幫助他們,比如在社會上規定,任何任用童工的企業,童工工作時間不能超過六個小時,成人是在十個小時左右,未成年必須要在這個數字之下,且不能加班,以此來保證兒童可以有充足的休息時間。


    且未成年不允許從事危險的工作,很多企業主因為孩子小的緣故,不知道危險,也不懂得拒絕,所以經常讓這些小孩兒去做一些非常危險的工作,也導致在工作中,兒童的死亡率要遠遠超過成年人,他們有些最小的甚至隻有十一二歲,最大的也不過十五六歲,正是青春年華的歲月,卻因為企業主的無情,而死在無情的鋼筋水泥之下,對於這些事情,徐清自然是憤怒的。


    更關鍵的是他們父母的冷酷無情,在這些父母的眼中,能考上大學的孩子才是最重要的,也是他們未來養老的關鍵,至於這些小學便工作的孩子,則隻是賺錢而已,剛開始的時候,徐清也覺得很憤怒,這些父母怎麽可以這樣分開看待自己的孩子,可經曆的事情多了,徐清也慢慢知道,這些父母也是不得已,就像唐山大地震那部電影中一樣,救男救女,兩個都是自己的孩子,最終母親選擇救自己的兒子,這能說有錯嗎?


    這本身就是一個兩難的選擇,無論做出哪一個選擇,對於父母來說,都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即便僅僅是選擇本身,都是無與倫比的痛苦了,對於這些,徐清是不了解的,無論是在前世,還是在這一世,他都沒有嚐受過人間疾苦,生活的富裕讓他幾乎不用為任何的事情發愁,所以對於底層人物的心酸,他是無法理解的,那些父母對於自己死去的孩子其實也都很悲痛,但悲痛過後呢?


    他還有好幾個孩子要養,而之所以重視那個上大學的孩子,也是因為這個孩子隻要長大了,畢業了,就能迴過頭來照顧這些兄弟們,讓他們不用過的這麽苦,父母們的心酸,又有誰人知呢,這一切,也是徐清幾次下鄉與這些基層民眾的聊天過程中,慢慢了解到的,麵對這樣的人間悲劇,他也隻能多努力一些,爭取讓這個國家更加富裕一些,這些問題說白了還是錢的問題,隻要錢能到位,所有的孩子都能去上學,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一個大學的位置,便足以讓一戶人家絞盡腦汁,甚至違背人性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平淡為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銘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銘哀並收藏平淡為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