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情況,徐啟明早有預料,他仿照其他的租界,在租界外頭設立一個臨時的培訓中心,將送來的孩子先送到那裏去,經過一個月的培訓之後,若是有人能夠粗懂漢語,那麽便可以進入學校讀書,至於其他人,自然是放歸故裏了。
可別小看這一個月,真正能夠學會的人其實並沒有多少,若是在那些大的租界,或許一個月的時間足夠了,因為在大租界,對於殖民地學童的選拔是有一套嚴格標準的,首先會對整個學童進行一個智力測試,就像許多小學在招生的時候都會做一個簡單的智力測試以保證所招收的孩子智力水平是正常的。
可別小看這一套智力測試標準,許多殖民地的孩子,因為天生營養不足,在母體的時候,沒有得到充足的營養,所以無論是身體發育,還是智力發育,相比起其他人來說,都要差得多,而尤其是一些沒有文明的地區,人長期處於一種原始的狀態中生活,在他們的生存環境之中,人之所以能夠活下來,靠的是生存的本能,而不是所謂的智慧。
所以他們的智商本來就要比文明國度的人低一些,而在體能上則要高得多,因為他們是依靠身體活下來的,而宋朝人則不同,從農耕時代開始,智力就要比體力重要的多了,所以孔子才會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樣的話,腦力勞動者管理體力勞動者,這是一個文明國家應該有的狀態。
而這就導致許多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是不配接受宋朝寶貴的教育資源的,尤其是這些大租界,每年來報考的殖民地孩童數量經常會突破百萬,如果給每個人一個月的時間來訓練,便是兩百個人一個老師,都得需要五千個老師才可以解決所有人的問題,這是不現實的,大部分的老師都會教導宋朝本土的孩子,和那些本土王公大臣們的孩子,又怎麽可能抽調出這麽多的老師來對這些學生進行培訓呢。
再說了,一個租界裏麵從幼兒園到大學所有的老師加起來,一般來說也不會超過兩千名,五千人的規模,除非是宋朝本土的國際大都市,不然是根本不可能達到的,所以這些大租界往往會利用智力測試,將大部分的人直接篩選下去,這些智力題往往是科學院的專家們根據人腦的思考能力和情商等方向所做的,可以係統評價一個人的能力。
當然,對於租界人的標準是肯定要比對於本土人的標準來得高的,對於本土人民來說,六年義務教育是基礎教育,隻要是宋朝公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接受,所以隻要保證孩子的智商是正常人的水平,就可以進入學府接受教育。
而對於殖民地的孩子們來說,上學是奢侈品,他們的人生本應該是沒有學校這個概念的,等於是租界恩賜他們的機會,讓他們擁有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何況報考的人員那麽多,自然不可能給出那麽多的名額,如孟買這樣人口超過三百萬人的大租界,一年招收的本地學生也不過隻有六千人而已,比起宋朝學生來說要稍微少一些,而這個規模也是核心租界區的人們所能接受的極限。
而孟買租界區每年報名參加入學考試的人,則足足有四百多萬人之多,四百多萬之中取六千人,相當於八百個人裏麵選一個,縱然其中有大量的智力不合格孩童,但也無法全部進行測試,所以對於智力測試,自然標準是十分高的,如果一個普通人的智力水平是一百的話,那麽對於孟買租界地區的招收水平,則要保證在一百二十左右。
對於智力測試,現代有不少人曾經做過許多的測試,這些測試的標準和所出的題目各不相同,但得到的結果卻是大同小異,歐洲和東北亞地區的人智力水平最高,可以達到一百零五左右,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則是猶太人,為一百一十以上,東南亞人八十七,太平洋島嶼土著八十五,印第安人八十六,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人為六十七,澳大利亞原住民為六十二,從中可以看出,越是原始的民族,其智商便越為低下。
而宋朝對此是不管不問的,如同孟買地區,宋朝平均智商為一百零五,那麽孟買地區的招收水平就是一百二十,如此一來,便可以將四百多萬的學童數量降低到十萬這個級別,這些人可以說是整個印度最為精英的一幫人了。
但這些人也不可能都接受宋朝的教育,接下來他們會被送到租界外的臨時教室接受教育,教育的內容不僅僅是漢字,還有對於他們的政審,考驗他們對於宋朝是否有敵意,又或者是他們的父母有沒有做過造反的事情,總而言之,必須確認他們的身份清白,然後對宋朝毫無敵意,這才能讓他們通過考驗,當然,若是忠誠與宋朝那就更好了。
這些人被招收進來的時候往往是六七歲的年紀,想要騙過大人們的眼睛是非常困難的,通過這些政治審問和調查之後,孩子們將接受真正的教育,他們將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學習最為簡單的漢語,然後進行一定程度的體能測試,包括田徑,遊泳,行軍,紮營等活動,以此來保證他們的身體可以跟得上宋朝人。
畢竟如今的宋朝學校,在徐清的倡導下,不僅僅提倡要讀書,更加是要連帶著發展身體,再加上宋朝的生活水平上來了,營養不良的情況幾乎沒有,營養過剩的情況倒是越來越多,對於他們來說,跑步,遊泳並不是什麽問題,而對於這些殖民地的孩子則不同,他們之中幾乎絕大多數底層或者是中產階級的孩子,生活水平並不高,畢竟上層貴族的孩子,不需要經過考試便能直接進入宋朝租界核心區的貴族學校入讀,根本不需要像這些孩子那麽麻煩。
所以他們的身體或多或少都有些營養不良,通過體育鍛煉,來識別出其中不適合繼續學業的人,然後加以放棄,通過這一步之後,十萬人大概就會隻剩下三四萬人左右,這些人也還不能全部進入宋朝的教育體係之中,這三四萬人會在臨時學校中繼續接受學業,從而在三個月後進行一次大規模的統一考試,其中最為優秀的六千人將進入核心區的學校讀書,接受租界最好的教育資源,他們這些人長大之後,基本全部都能夠通過高中,其中還有百分之十的人可能就讀大學,這些人,便是未來宋朝放置在殖民地的管理人才,他們將幫助宋朝,維持殖民地的穩定,是一個社會的頂端力量。
而剩下的人宋朝自然也不會放過,他們雖然不能就讀宋朝在租界最好的學校,但他們會進入到宋朝和本土鄉紳們在租界核心區之外所建設的學校,這些學校的水平雖然跟核心區的學校水平無法相提並論,但其教育水平還是十分可以的,在租界,也是隻有中產階級才能就讀的,這對於許多貧困學子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福利,而這些人長大之後,便將成為新的中產階級,是宋朝在殖民地的中堅力量,利用這些本土民族中最為聰明的一群人,在教育體製之下,把他們培養成宋朝忠實的臣民,這就是如今宋朝在租界執行的教育製度,可以說是十分有效的,在最大範圍內將一個殖民地的可用之才全部都收攏在了自己的手裏了。
但蘇拉威西顯然沒有這個條件,首先便是他們連老師都很缺乏,在蘇拉威西隻有一個小學,並沒有中學,其主要原因便是蘇拉威西的孩子實在太少了,小學生一共就四十多個,還能勉強組織起來當一個班級,至於中學生一共就十一個,根本不值得組織起一個學校來。
蘇拉威西的孩子若是想要上中學,父母們往往會坐船把孩子們送到附近的爪哇島去,那裏有金礦,所以朝廷指定了一個港灣作為租界,按照當地人的取名習慣,稱唿為雅加達,人口大概有十萬人左右,不僅僅有小學,中學,還有高中,甚至還有一所社區大學,雖然不如正規的大學那麽專業,但對於當地人來說,已經是綽綽有餘了。
周圍的殖民地幾乎都會把孩子送到這邊來讀書,便是蘇拉威西的小學生們,如果有條件的話,父母也會送他們前往雅加達,畢竟那裏的老師更加專業,而在蘇拉威西也隻有兩個老師來教導,且都是不怎麽專業的民間鄉村教師罷了。
教導一下兩三年紀的課程或許不成問題,但若是教導五六年紀的課程,他們的教導方式,也就隻有他們自己能理解了,所以即便是小學,在蘇拉威西都是很缺乏的,孩子們都會被送到雅加達接受專業的訓練,對於宋朝人尚且是這個狀態,對於本地人自然就更加不可能周全了,兩個老師,隨便教導一個月的時間,然後出幾道題就可以考試了,最後的成績便是合格的人隻有三十人而已,足足上萬人的麵試,存活下來的不到三十人,這樣的存活率,讓李珍和徐啟明很滿意,他們隻是剛剛開始培養而已,可不希望一下子培養太多,從而導致未來發展的壯大,讓他們無法控製。
這個數量對於他們來說,可謂是剛剛好,而為了擴大望加錫的影響力,徐啟明的計劃自然不僅僅是招收一群孩子而已,除此之外,擴建碼頭,招收老師,建設醫院,這些自然也是需要的,原本眾人隻是把望加錫當做一處商貿中轉站,自然沒有人誠心對待這片地方,眾人都是想著賺夠了錢,便走的,而現在則不同了,既然要發展這片地方,眾人自然是願意花錢去建設了。
當然,之所以眾人會改變心意,決定發展這座城市,當然不可能僅僅是為了幾個殖民地的孩子而已,他們可沒有這麽好心腸,其主要原因是徐啟明這一段時間裏監控橡膠價格的走勢,發現橡膠的價格開始逐漸往上攀升,這種趨勢並不明顯,其他人看來隻會覺得是橡膠價格的自由浮動,但徐啟明卻能感覺得到屬於橡膠的繁榮時代,已經快要到來了。
而他的想法也確實沒錯,隨著內燃機技術的突破和刹車技術的提升,汽車這種交通工具已經在本土慢慢具備了被推廣的可能,而汽車的許多零件上都需要橡膠這種工具,比如車把手,輪胎,以及裝飾和防震器,都需要橡膠這種材料,如今這種趨勢還不明顯,因為汽車的價格還十分昂貴,所以橡膠的生產數量並不大,需求自然也就比較小,而這種爆發式的增長是非常快的。
如今雖然是緩慢增長,但徐啟明相信,不超過三年的時間,橡膠的價格必然會暴漲,到那個時候甚至會超過鐵,煤,銅等傳統能源,資源的價格也說不定,所以此時大力發展蘇拉威西,擴大望加錫在蘇拉威西的影響力,如此一來,自己便能單獨掌控整個蘇拉威西的橡膠貿易,即便有人要來搶奪,也隻能采取合作的方式,這是一個巨大的機遇,不僅僅是成為百萬富翁,而是跨入整個社會頂尖階級的機會,徐啟明和李珍當然不會放棄,而如此一來,擴大望加錫的城市規模自然是必須的。
畢竟單單依靠他們,想要建設望加錫可不容易,唯有招收更多的有識之士,才能夠將望加錫變得更加繁榮,而那些人才們可不會來到一個村落發展,所以望加錫就必須要改建,需要有寬闊的道路,有良好的市政體係,來提高望加錫在周圍諸多城邦的競爭力,以此來獲得人才的青睞,對於這一點,徐啟明要比李珍清楚,人才才是未來社會競爭的核心生產力,而不是暴力
(本章完)
可別小看這一個月,真正能夠學會的人其實並沒有多少,若是在那些大的租界,或許一個月的時間足夠了,因為在大租界,對於殖民地學童的選拔是有一套嚴格標準的,首先會對整個學童進行一個智力測試,就像許多小學在招生的時候都會做一個簡單的智力測試以保證所招收的孩子智力水平是正常的。
可別小看這一套智力測試標準,許多殖民地的孩子,因為天生營養不足,在母體的時候,沒有得到充足的營養,所以無論是身體發育,還是智力發育,相比起其他人來說,都要差得多,而尤其是一些沒有文明的地區,人長期處於一種原始的狀態中生活,在他們的生存環境之中,人之所以能夠活下來,靠的是生存的本能,而不是所謂的智慧。
所以他們的智商本來就要比文明國度的人低一些,而在體能上則要高得多,因為他們是依靠身體活下來的,而宋朝人則不同,從農耕時代開始,智力就要比體力重要的多了,所以孔子才會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樣的話,腦力勞動者管理體力勞動者,這是一個文明國家應該有的狀態。
而這就導致許多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是不配接受宋朝寶貴的教育資源的,尤其是這些大租界,每年來報考的殖民地孩童數量經常會突破百萬,如果給每個人一個月的時間來訓練,便是兩百個人一個老師,都得需要五千個老師才可以解決所有人的問題,這是不現實的,大部分的老師都會教導宋朝本土的孩子,和那些本土王公大臣們的孩子,又怎麽可能抽調出這麽多的老師來對這些學生進行培訓呢。
再說了,一個租界裏麵從幼兒園到大學所有的老師加起來,一般來說也不會超過兩千名,五千人的規模,除非是宋朝本土的國際大都市,不然是根本不可能達到的,所以這些大租界往往會利用智力測試,將大部分的人直接篩選下去,這些智力題往往是科學院的專家們根據人腦的思考能力和情商等方向所做的,可以係統評價一個人的能力。
當然,對於租界人的標準是肯定要比對於本土人的標準來得高的,對於本土人民來說,六年義務教育是基礎教育,隻要是宋朝公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接受,所以隻要保證孩子的智商是正常人的水平,就可以進入學府接受教育。
而對於殖民地的孩子們來說,上學是奢侈品,他們的人生本應該是沒有學校這個概念的,等於是租界恩賜他們的機會,讓他們擁有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何況報考的人員那麽多,自然不可能給出那麽多的名額,如孟買這樣人口超過三百萬人的大租界,一年招收的本地學生也不過隻有六千人而已,比起宋朝學生來說要稍微少一些,而這個規模也是核心租界區的人們所能接受的極限。
而孟買租界區每年報名參加入學考試的人,則足足有四百多萬人之多,四百多萬之中取六千人,相當於八百個人裏麵選一個,縱然其中有大量的智力不合格孩童,但也無法全部進行測試,所以對於智力測試,自然標準是十分高的,如果一個普通人的智力水平是一百的話,那麽對於孟買租界地區的招收水平,則要保證在一百二十左右。
對於智力測試,現代有不少人曾經做過許多的測試,這些測試的標準和所出的題目各不相同,但得到的結果卻是大同小異,歐洲和東北亞地區的人智力水平最高,可以達到一百零五左右,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則是猶太人,為一百一十以上,東南亞人八十七,太平洋島嶼土著八十五,印第安人八十六,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人為六十七,澳大利亞原住民為六十二,從中可以看出,越是原始的民族,其智商便越為低下。
而宋朝對此是不管不問的,如同孟買地區,宋朝平均智商為一百零五,那麽孟買地區的招收水平就是一百二十,如此一來,便可以將四百多萬的學童數量降低到十萬這個級別,這些人可以說是整個印度最為精英的一幫人了。
但這些人也不可能都接受宋朝的教育,接下來他們會被送到租界外的臨時教室接受教育,教育的內容不僅僅是漢字,還有對於他們的政審,考驗他們對於宋朝是否有敵意,又或者是他們的父母有沒有做過造反的事情,總而言之,必須確認他們的身份清白,然後對宋朝毫無敵意,這才能讓他們通過考驗,當然,若是忠誠與宋朝那就更好了。
這些人被招收進來的時候往往是六七歲的年紀,想要騙過大人們的眼睛是非常困難的,通過這些政治審問和調查之後,孩子們將接受真正的教育,他們將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學習最為簡單的漢語,然後進行一定程度的體能測試,包括田徑,遊泳,行軍,紮營等活動,以此來保證他們的身體可以跟得上宋朝人。
畢竟如今的宋朝學校,在徐清的倡導下,不僅僅提倡要讀書,更加是要連帶著發展身體,再加上宋朝的生活水平上來了,營養不良的情況幾乎沒有,營養過剩的情況倒是越來越多,對於他們來說,跑步,遊泳並不是什麽問題,而對於這些殖民地的孩子則不同,他們之中幾乎絕大多數底層或者是中產階級的孩子,生活水平並不高,畢竟上層貴族的孩子,不需要經過考試便能直接進入宋朝租界核心區的貴族學校入讀,根本不需要像這些孩子那麽麻煩。
所以他們的身體或多或少都有些營養不良,通過體育鍛煉,來識別出其中不適合繼續學業的人,然後加以放棄,通過這一步之後,十萬人大概就會隻剩下三四萬人左右,這些人也還不能全部進入宋朝的教育體係之中,這三四萬人會在臨時學校中繼續接受學業,從而在三個月後進行一次大規模的統一考試,其中最為優秀的六千人將進入核心區的學校讀書,接受租界最好的教育資源,他們這些人長大之後,基本全部都能夠通過高中,其中還有百分之十的人可能就讀大學,這些人,便是未來宋朝放置在殖民地的管理人才,他們將幫助宋朝,維持殖民地的穩定,是一個社會的頂端力量。
而剩下的人宋朝自然也不會放過,他們雖然不能就讀宋朝在租界最好的學校,但他們會進入到宋朝和本土鄉紳們在租界核心區之外所建設的學校,這些學校的水平雖然跟核心區的學校水平無法相提並論,但其教育水平還是十分可以的,在租界,也是隻有中產階級才能就讀的,這對於許多貧困學子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福利,而這些人長大之後,便將成為新的中產階級,是宋朝在殖民地的中堅力量,利用這些本土民族中最為聰明的一群人,在教育體製之下,把他們培養成宋朝忠實的臣民,這就是如今宋朝在租界執行的教育製度,可以說是十分有效的,在最大範圍內將一個殖民地的可用之才全部都收攏在了自己的手裏了。
但蘇拉威西顯然沒有這個條件,首先便是他們連老師都很缺乏,在蘇拉威西隻有一個小學,並沒有中學,其主要原因便是蘇拉威西的孩子實在太少了,小學生一共就四十多個,還能勉強組織起來當一個班級,至於中學生一共就十一個,根本不值得組織起一個學校來。
蘇拉威西的孩子若是想要上中學,父母們往往會坐船把孩子們送到附近的爪哇島去,那裏有金礦,所以朝廷指定了一個港灣作為租界,按照當地人的取名習慣,稱唿為雅加達,人口大概有十萬人左右,不僅僅有小學,中學,還有高中,甚至還有一所社區大學,雖然不如正規的大學那麽專業,但對於當地人來說,已經是綽綽有餘了。
周圍的殖民地幾乎都會把孩子送到這邊來讀書,便是蘇拉威西的小學生們,如果有條件的話,父母也會送他們前往雅加達,畢竟那裏的老師更加專業,而在蘇拉威西也隻有兩個老師來教導,且都是不怎麽專業的民間鄉村教師罷了。
教導一下兩三年紀的課程或許不成問題,但若是教導五六年紀的課程,他們的教導方式,也就隻有他們自己能理解了,所以即便是小學,在蘇拉威西都是很缺乏的,孩子們都會被送到雅加達接受專業的訓練,對於宋朝人尚且是這個狀態,對於本地人自然就更加不可能周全了,兩個老師,隨便教導一個月的時間,然後出幾道題就可以考試了,最後的成績便是合格的人隻有三十人而已,足足上萬人的麵試,存活下來的不到三十人,這樣的存活率,讓李珍和徐啟明很滿意,他們隻是剛剛開始培養而已,可不希望一下子培養太多,從而導致未來發展的壯大,讓他們無法控製。
這個數量對於他們來說,可謂是剛剛好,而為了擴大望加錫的影響力,徐啟明的計劃自然不僅僅是招收一群孩子而已,除此之外,擴建碼頭,招收老師,建設醫院,這些自然也是需要的,原本眾人隻是把望加錫當做一處商貿中轉站,自然沒有人誠心對待這片地方,眾人都是想著賺夠了錢,便走的,而現在則不同了,既然要發展這片地方,眾人自然是願意花錢去建設了。
當然,之所以眾人會改變心意,決定發展這座城市,當然不可能僅僅是為了幾個殖民地的孩子而已,他們可沒有這麽好心腸,其主要原因是徐啟明這一段時間裏監控橡膠價格的走勢,發現橡膠的價格開始逐漸往上攀升,這種趨勢並不明顯,其他人看來隻會覺得是橡膠價格的自由浮動,但徐啟明卻能感覺得到屬於橡膠的繁榮時代,已經快要到來了。
而他的想法也確實沒錯,隨著內燃機技術的突破和刹車技術的提升,汽車這種交通工具已經在本土慢慢具備了被推廣的可能,而汽車的許多零件上都需要橡膠這種工具,比如車把手,輪胎,以及裝飾和防震器,都需要橡膠這種材料,如今這種趨勢還不明顯,因為汽車的價格還十分昂貴,所以橡膠的生產數量並不大,需求自然也就比較小,而這種爆發式的增長是非常快的。
如今雖然是緩慢增長,但徐啟明相信,不超過三年的時間,橡膠的價格必然會暴漲,到那個時候甚至會超過鐵,煤,銅等傳統能源,資源的價格也說不定,所以此時大力發展蘇拉威西,擴大望加錫在蘇拉威西的影響力,如此一來,自己便能單獨掌控整個蘇拉威西的橡膠貿易,即便有人要來搶奪,也隻能采取合作的方式,這是一個巨大的機遇,不僅僅是成為百萬富翁,而是跨入整個社會頂尖階級的機會,徐啟明和李珍當然不會放棄,而如此一來,擴大望加錫的城市規模自然是必須的。
畢竟單單依靠他們,想要建設望加錫可不容易,唯有招收更多的有識之士,才能夠將望加錫變得更加繁榮,而那些人才們可不會來到一個村落發展,所以望加錫就必須要改建,需要有寬闊的道路,有良好的市政體係,來提高望加錫在周圍諸多城邦的競爭力,以此來獲得人才的青睞,對於這一點,徐啟明要比李珍清楚,人才才是未來社會競爭的核心生產力,而不是暴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