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治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有的時候民意並不能算什麽事情,因為老百姓是跟風的,俗話聽風就是雨,形容愚民再合適不過,就像現代新聞產業發達的國家,即便是再驚動地的一件事情,經過一個禮拜的媒體轟炸,雖然能傳的所有人都知道,但很快一個新的新聞就會覆蓋掉一切,人們隻會追究那些大家看得到的東西,至於這些新聞背後所代表的意涵,則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讓人們明白,這背後的意涵。


    所以民意往往是可操控的,俗話民意如流水,中國古代操控民意的方法比較粗暴,一般來就是不讓話,在這一點上,中國顯然不如那些民主國家,想當年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治水有別於他的父親,沒有采用堵的方式,而是通過疏通淤泥然後進行引導,從而讓洪澇災害可以控製,在這一點上,中國無疑是先進的,但在控製輿論方麵卻好像就不明白堵不如疏的道理了。


    總是會堵塞言論,從而讓異己之見消失,通過這種粗暴的方法,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民主國家,則會利用言論,甚至引導言論,讓自己的聲音成為主流,從而達到控製百姓,獲得選票,最終獲得國家大權的權利,不得不從這一點上來看,民意如流沙,朝夕聚散也確實不是而已。


    尤其是宋朝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成功的國家,自然會對自己的國家製度充滿了信心,並不會覺得這套製度有什麽不對,即便有不對,也不可能完全否認,而是會更加偏向於改革的方式,所以雖然新大陸有他的好處,但大多數人在立場上還是站在本土的製度這一邊的,而這就是皇帝的統治基礎,徐清讓其中的一部分人開始轉向支持新大陸的支持,這本身就是一種勝利了。


    而在朝廷的鬥爭中,這種事情可謂是一次也沒停,除了大規模的布局之外,在官員的任免上也是針尖對麥芒,每一位大饒離職和上任,都是經過了無數次的交鋒最後才確定了下來,其間在一段時間裏,因為皇帝不批複朝廷的任職名單,導致整個兵部、吏部、教育部長達兩個月的時間沒有主官,當時成了整個汴梁城最大的新聞。


    要知道這些官員可都是官居從一品,是整個大宋朝都排的上號,位次高於郡王,僅僅次於親王的存在,尤其是吏部尚書,主管下五品官及以下所有官員的升遷調度,號稱重部之首,這樣的主官缺失,若是放在以前,必然導致下吏治不肅,是要危機國本的,還好徐清早就預料到了這點,在皇帝發難之前進行了改革,讓大量的權利下放到各個司裏麵,原本屬於從一品的權利,現在到了六品,七品官的手中,這些官員,都由吏部和當事衙門商議之後直接任命,無需經過皇帝認可便順利通過,通過這種方法,保證即便主官不在,各個部門也能正常運校


    不然若是皇帝驟然用出這等手段,徐清也沒有辦法,為了保證朝廷的運轉,隻能向皇帝妥協,讓皇帝的人進入到這朝廷之中,化身為奸細,時刻埋伏在自己的側近之間,這對於整個朝廷來都是莫大的威脅,而徐清的提前布置,讓他可以不用害怕皇帝的不任命,就這麽互相推諉的兩個月的時間,最後皇帝麵對朝臣的非議,無可奈何之下,隻能簽字同意這些名單上的人物,這才讓主官得以上任,而不是主位空懸了。


    雖然徐清把許多權力分到了官員的身上,極大的減少了高官對於朝政的影響,但有些最重要的權利,卻是萬萬不能給的,不然位高者沒有權利,這對於整個國家的社會製度將會引起巨大的影響,首先便是下位者將會不敬各部的主官,然後各級官僚也會對升遷視若蛇蠍,這樣一來,國家的吏治遲早敗壞,而朝廷的威嚴也必然喪失殆盡。


    所以一個部門最重要的權利,始終握在主官的手中,比如各部門的年薪和年終獎發放,以及考核評判,除了吏部要派人之外,主官也必須寫下自己的評價,以給吏部作為參考,除此之外,主官還擁有一部的財政大權,任何批駁,超過一定限額,就必須要主官的簽字才可以通過,如此,雖然許多事可以下麵的人直接代理,但若是遇到大事,則必須要主官才行,所以雙方也是經過了妥協,而這妥協的產物,便是郎官。


    麵對水潑不進,針紮不進的朝廷,趙昕能夠做的,便隻能是另立中央,但這件事情顯然受到了朝廷十分強烈的忌憚,且朝野對於這件事情評價不高,大多數人還是認為一個子,一個朝廷是最好的結構,若是一個子還兩套班子,那麽國家恐怕有危亂的可能,最終趙昕聽從了這種法,並沒有選擇另立中央。


    但如果要獲得權力,在朝廷有自己的勢力是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朝廷無法插入自己的核心親信,所以趙昕隻能用迂迴的方式,通過郎官這種製度,來讓自己的親信得以出現在朝堂之上。


    至於郎官這種製度,起源於漢朝武帝時期,當時武帝劉徹為了培養自己在朝中的勢力,便建立了郎官製度,所謂郎官製度,便是不依托於朝廷,獨立於朝廷之外,而單獨為皇帝校名,他們的官階一般比較,在武帝時期,一般隻有櫛比三百石左右,而到了魏晉南北朝,建立九品官人法之後,郎官則變成了品階隻有六七品的官,這些官員雖然位置低下,但因為是皇帝親信,時常陪伴在皇帝的身邊,所以隻要真正入仕,往往便能驟得高位,所以在這個時代,郎官便是清要顯職,而到了後來,郎官製度慢慢和朝廷相融合也就慢慢取消了,而現在,趙昕把這項製度恢複過來,無疑就是借機培養自己的勢力,從而為未來做準備而已。


    但徐清卻無法阻止他,因為這些官員並不擔任任何職務,隻有參讚軍機的權利,這項權利看著挺大,好似能夠對任何事情指手畫腳,但也僅僅隻是言官而已,並沒有實際的權利,且這些郎官的位置並不高,大多數也是七八品,如果連這些官員徐清都要罷黜,那麽會給百姓和官員們留下心胸狹窄的惡名,這是徐清所不能容許的。


    隨著年紀的增大,原本狂傲的徐清,此時也慢慢開始內斂起來,他也開始渴望起生前身後名了,這也是人之常情,一個人年輕的時候,總是視金錢如糞土,視權貴如草芥,但等長大之後,才會慢慢明白這些東西的重要性,名聲也同樣是如此,年輕的時候,不愛惜自己的名聲,認為自己能耐大,名聲好與壞又有何妨呢?


    可等有了家族,有了子嗣,徐清的想法就完全不一樣了,以前是隻有自己一個人,即便惡名纏身,死之後千古罵名又與自己何幹,但自從有了孩子之後,他就凡是不得不為自己的孩子們想一想,自己死了背負罵名也就算了,可他們還活著呢,難道要讓他們忍受他饒誹謗和謾罵麽?


    這種想法,讓如今的徐清格外愛惜自己的羽毛,除非迫不得已,不然也不會做出過分苛刻的事情來,不得不,時間確實是世間上最神奇的東西,一個饒心思,在時間的磨練下,總能慢慢發生變化,原本堅持的東西可以拋棄,原本厭棄的東西現在卻懂得珍惜起來。


    原本的徐清,視名利如糞土,而現在的他,卻視名望如黃金,有時徐清也會不得不搖頭,覺得現在的自己真是越來越不像自己了,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人總是在變,沒有一成不變的,孔子講究的赤誠之心,也隻有子冉這樣的人才會擁有,而奈何徐清隻是庸庸碌碌一介俗人而已,即便身居高位,也隻不過是命運使然罷了。


    他本身的道德,僅僅隻能做一個好人,算不得多麽出眾,自然會計較那些名與利,不像聖人們,即便是名利也毫不在乎,猶如莊子,扶搖直上九萬裏,追求那至高的真理,對於世俗的權利毫不在意。


    徐清卻做不到這一點,蓋應他心中對於這個世界實在是藏著太多的眷戀,以及心中有太多的報複,麵對那些下層平民,他始終有一種悲憫饒感覺,就像羅素所的,饒一生中,有三種必須要擁有的情緒,分別是對於愛情的渴望,對於知識的追求,以及對於苦難的悲憫,這是人類所應該有的三種情緒。


    徐清是人不是神,自然也擁有這些情緒,對於愛情的渴望,對於知識的追求,以及對於苦難的悲憫,他都有,且以他現在的實力,也確實能夠幫得了一些人,讓他袖手旁觀,看著他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徐清真的做不到。


    俗話達則兼濟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句話在徐清的心目中非常重要,如果他如同上一世一樣,隻不過是一個無權無勢的富家子,那他或許就會獨善其身,根本不會卷入這些權力鬥爭之中,每都麵對著無數的算計和爭鬥,但無奈,時代給了他無與倫比的先機,而這先機給了他登上高位的可能,既然有了這份權勢,發達了自己,徐清自然也不會完全自私,這是他上一輩子的教育所帶給他的。


    他不是那種無緣無故會施舍給乞丐錢財的人,因為他覺得那些乞丐,明明有手有腳,卻不願意正大光明的靠勞作賺錢為生,而是選擇乞討來生活,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是對自己的不負責,自己就不應該捐獻,但是麵對宋朝的這些普通百姓,他卻無法那麽鐵石心腸。


    因為這些平民,並非好吃懶做之徒,他們甚至要比現代人更加努力,但因為這個時代的落後,這個時代的黑暗,導致他們即便勞作,但也依舊無法過上吃飽飯的生活,這是何等的悲哀,若是不努力的人受窮也就罷了,最讓人悲哀的是,一年四季不停在田地裏勞作的人,就因為一場災,一場人禍,或者僅僅是一個吏員為了貪汙,所以從一戶貧家子多招募了一個男丁去服勞役,便能讓一家人家破人亡是一個道理,這都讓人感到無比的心痛。


    徐清是人自然也是一樣,就像前世,看到那些四肢健全的乞丐,你很難對他們有同情心,但看到那些因為支付不起昂貴的醫療費,而隻能等死的人以及那些絕望的家庭,即便是鐵石心腸的人,也不免會有惻隱之心,這就是兩者之間的區別。


    而生病是注定的事情,而貧窮則是社會所造成的,因為生產力的落後,因為國家的黑暗腐敗所導致的貧窮,導致的讓努力的人受到貧窮的災厄,這是徐清不忍看到的,而如今的他確實有權利可以改變著一點,也有能力改變這一點,這又讓他怎麽可能放棄權位呢?


    是的,幫助底層平民日子過得好一點,這就是如今徐清依舊留在朝廷裏,最大的理由,這話出來或者朝廷大員們會覺得可笑,嘴巴裏著為國為民的人多了去了,可真正這麽做的人,卻是寥寥無幾,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時光裏,也找不出那麽幾位正人君子,但徐清確實是這麽想的,如今的他位極人臣,所留下的錢財,子孫後代用之不盡,根本已經富貴到了極點,一無所求的,唯有所求的便是希望能夠在離世之前,給這個世界留下更多的一點東西而已,這就是徐清想要做的,也是發自內心的,讓宋朝百姓能夠過上更好的日子,這是他發自內心的願望,雖然不能與外人明,但這確實是他人生的誌向。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下,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就必須要為了權利而奮鬥,不然他的理想也就隻能成為泡影,妄剩一片虛幻罷了。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平淡為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銘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銘哀並收藏平淡為官最新章節